|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西水车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5》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5-22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几张沿着筒子河的照片,我总觉得这里有一种特别的感觉,特别是久别故乡的人。

$ w% W& @. n) S' M0 D: @; f

 

3JSBXGIr.jpg
CkotBfT9.jpg
41ktKBQE.jpg
iWmVObjg.jpg
buQ4eo6a.jpg
h0pIyu0O.jpg
. d$ h7 D# q/ z& i+ I% r6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2 15:42:4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1-5-22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照的不错!

发表于 2011-5-22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试着发一个视频,《海港之夜》

7 y. W# w- O9 j2 M. Y5 t' O7 b1 Z

 

* H" |" k& k7 H! V

, W0 u6 y2 O# u) d0 J-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2 16:38:1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的视频很好,我爱听。 

LI2ZfGwQ.jpg
% X; }# @8 L1 {3 A( ]) X/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2 17:14:15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2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duyan在2011-5-22 11:26:00的发言:
! s& O- y4 J, N4 R

接着过儿童节,很喜欢苏联歌曲,再贴一首儿童歌曲:《盖达尔走在前面》

少年时代很喜欢苏联歌曲,后来就很少听到了。听着这些熟悉的旋律又勾起了儿时许多美好的回忆。
发表于 2011-5-23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1-5-22 16:52:00的发言:
r9 y* q k5 u

沙发的视频很好,我爱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好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Q! o3 l. A9 G# s$ L&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2 17:14:15编辑过]
# m N* m$ U1 r7 ]* o

谢谢学长的鼓励。我也是按照duyan“教材”一步步学的,我觉得删掉原来的“http//”是关键。

发表于 2011-5-23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11-5-22 16:30:00的发言:
7 m0 `) e; R' c* u( ~8 Y

照片照的不错!

/ s5 O: b) w' Y! P5 X2 \

谢谢!沿着筒子河这段路平时走的少,但每次走过都有特别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

发表于 2011-5-23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924_3346_3在2011-5-21 14:49:00的发言:
q3 {: K+ x! W# `/ Z8 [0 V, z; `4 X9 W

我建议,我们也讨论一下北京的地名读法,顺便也可以讨论北京胡同之最。我们扣一扣主题,老北京网嘛。

0 `6 r2 A y: L4 _- |4 \) N

说到北京的胡同,从前名字欠雅,我为例:我生在“锣鼓巷”(欢迎),童年长在“孙家坑”(安全),解放初搬到“小猪店”(穷),读小学在“三元庵”“牛王庙”(修行),买酱油到“公主坟”(坟里有店),读中专在“苇子坑”(保密),找同学玩去“草场大坑”(抓蚂蚱)。

0 Z" n( t+ m3 `, N9 d2 A

随着首都大建设,那些土地名可能已经消失了。

. ^0 n( P" e: `. G1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3 9:29:3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3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e! m# A5 b' h9 Y

纯真美好的童年,难忘的旋律。。。

w8 W+ g+ l9 x4 K7 W' y/ l

《花儿朵朵》主题曲

& Q0 z) k i5 O8 W2 L

, t% G7 D5 o8 ^) O7 u

忍不住把整部电影也贴上了。。。祝大家六一快乐!

& }& n N+ c, b. |0 E.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3 10:59:15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3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动态穴位图,发不上来,不支持。版面浪费了。

5 y/ }0 Y. m g3 d y, G# }6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3 12:54:33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3 1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duyan

" u9 j, h% \2 ^/ S/ l5 L

他的作品《铁木尔和他的小伙伴》、......[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2 11:31:33编辑过]

+ [, M. \5 j8 P- K* V

“铁木尔”这三个字让我想起一些小时候的故事。我记得,小时候参加过比我稍微大几岁的小伙伴组织的一个活动,就是学着《铁木尔和他的伙伴们》这个故事里的人和事。其实那时候,我好象刚上学,也没有看过这本书;只是跟着那些大点的孩子凑热闹。那时,我们都瞒着大人,学着偷偷地开会,还和我们院外的小朋友联系。感觉很神秘,也很带劲......。可后来被为首的孩子的家长发现了,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做错了什么(可能是为了活动,他们偷拿了家里的东西和钱)?!我们的这个组织就被解散了。我记得,最后是由大人给我们“开会”要我们解散! 会上,为首的那个孩子还悄悄告诉我们,他挨打了,屁股到现在还疼;他还问他妹妹:“你的屁股还疼吗?”他妹妹反问他:“你挨了几下?”......那时候,我觉得,我们是学人家在做好事,为什么他们会挨打呢?感觉特别不理解,因此也是印象格外深刻。我还记得那个为首的孩子的名字叫赖小船。

( X6 t7 S9 [1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3 11:38:0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1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山东人099在2011-5-23 11:33:00的发言:
8 K' R4 D9 T5 C. l9 N6 I- E4 g

“铁木尔”这三个字让我想起一些小时候的故事。

' T }( P' ?, `, G u& ^' j

这本是61节的话题,咱们提前过61吧!我很喜欢读盖达尔的书,我有两卷本的“盖达尔选集”,可惜文革中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里面的儿童小说很多都拍成了电影,我在《图书阅览室》里谈到过,特别是“在伯爵的废墟上”、“学校”、“丘克和盖克”、“鼓手的命运”等至今我再看这些老电影,仍然津津有味。

/ \# \! O+ I' d! p

作家盖达尔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孙子就是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休克疗法”的创始人,不过他承认了该法的改革失败。还在继续研究。是个不坏的人。

8 G& K5 ]/ N( e1 l& m/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3 13:57:28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3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短的大街应该属连接东琉璃厂和杨梅竹斜街的一尺大街了,长度不足50米。现在还存在。

发表于 2011-5-23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 |' @- o4 \8 T% \- p# r# A

江姐的名字该怎么念?

6 |" q6 q& a& v% \ T

 偶然看到江西卫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烈火红岩》。剧中人物不论正面反面,提到江姐的名字都称“江竹yun(云)”或“竹yun(云)”,不禁摇头叹息。

; x$ L+ k0 r! [. i: r! u

我这样说,读者或许会奇怪: “江竹筠”的“筠”字,查现在的字词典,不都注音为“yun”吗,难道还有错?

4 i7 {1 S$ x: e9 I* _) i

是的。不仅现在的字词典,也不仅这一部电视剧,以前曾经播放过的其他有关江姐的影视及舞台剧,除了个别作品是用江姐小时候的名字“江雪琴”之外,其他都是这样叫的。然而作为江姐的自贡老乡,笔者可从来不这样叫,至今还健在的江姐亲属也都不这样叫。当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任你怎么叫,或许都并不往心里去;但作为一个学者,这却是让我耿耿于怀多少年的一个老问题了。

" d8 T7 N* o6 h

现从三个层面略作澄清。

! _* O6 H4 N! E% s/ {0 a W

其一,江姐刚出生时取的小名叫雪琴,家人一般叫她“琴儿”。但从五岁发蒙读书开始,他父亲给她正式取的学名却叫“江竹君”。这,才是她的真名。一直到她被捕入狱之前,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至今存世的1940年中华职业学校发给她的修业证书和她随后考入国立四川大学的入学登记表上,都写的是这个名字。所以,影视剧里既然用了她的真实姓名,就不应随意改变其读音。

/ p! `, t8 O! M7 C5 ^- ?2 K1 q

其二,后来换了一个字的“江竹筠”这个名字,则是她被捕入狱之后临时取的一个化名。但这个化名和其他类型的化名不一样,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她自己名字的读音,只是用了一个同音字而已。我为什么要说“筠”是“君”的同音字呢?因为在我们自贡,包括整个四川,从古至今都是把这个“筠”字念成“jun(君)”的。小时候学唐诗,晚唐诗人温庭筠的“筠”字,我们都念“均”。四川有一个从汉代就存在的古城“筠连”,过去是州,后来是县,如今是市,你看电视台用普通话念它的名称还是叫“jun连”而不是“yun连”。

& f3 ?; y( Q$ @. k, L/ `

这就牵涉到一个地名、人名用字的规范化发音标准问题了。按现行惯例,凡是至今还在使用的一些古地名,不论汉字简化方案有没有因简化归并而改变其原有的读音,也不论如今的普通话发音和该地名的方言读音有没有差异,都得以地名所在地的特定写法或读音为准。四川的“筠连”仍允许读“均”字,即是一例。自贡李宗吾故居所在地彚柴口的地名用字,简化字使用了半个世纪,当地门牌上的“彚”字一直没依从“彚”、“滙”二字所统一简化的“汇”。因为在我们那儿,“彚”字念“lei(累,四声)”,有堆垒之义;“滙”字才念“hui(会)”,乃汇合之义。这本来也是一个显例。可是1990年代末,地名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几乎全换了年轻人,也许觉得字词典上并没有列入“彚”字的异读音,就把它简化成“汇”,重新制作了门牌号。当地居民至今一提起这个被改成了“汇”字的新门牌,仍抱怨说:“把地名的读音都给我们整错了!”为此,由笔者担任会长的李宗吾研究会,打算在适当的时候向上面打个报告,把这个涉及历史文化名人的地名用字恢复过来,正式列入当今的字词典。“筠连”因其地方大,一些新版的字词典现已专为它增设了念“jun”的地名异读音。

, I3 o1 N1 f: l& C

地名用字如此,涉及人名(当然主要是名人)的字也一样。钱锺书的“锺”,不可用“鍾”与“鐘”统一简化的“钟”,只能用单为他简化了偏旁的一个半简半繁的“锺”字——这是在写法上既要顾及偏旁的统一简化,又要顾及名人特殊用字意义和习惯的一个显例。另外在读音上,贾平凹的“凹”必须读“wa(洼)”不能读“ao(熬)”,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最典型的例子还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恪”字,当今各种字词典(包括现在的《词源》、《辞海》),都只注“ke”这个音;偏偏陈寅恪先生非得把它念成入声的“qo”——普通话没有这个读音,便只好以其口音来判断其与“确”字读音同,特别规定了念陈大师的名字必须参照“确”字读音再翻成普通话,于是就变成了“陈寅que”。可是至今的各种字词典,“恪”字依然不设这个人名的异读音,至少是一种疏漏吧。

7 H' i& v W; O% r+ I

其实仔细研究,陈寅恪先生对他名字读音的坚持,或许正是这个“恪”字发音的原貌;当今的文字学家和词典学家给“恪”字正音为“ke”,反倒大可商榷。因为古韵书给“恪”字标注的反切音是“苦各切”,乍看的确有点像“ke”这个音;细辨则能发现,“恪”字的这个反切音“苦各切”,和“确”字的反切音“苦角切”几乎完全一样(在古代,“角”、“各”二字亦同音)。可见陈寅恪先生的坚持,并非“故意装怪”,而是基于对字音的精细审辨。这就牵涉到我们对古人的某些反切音比如“苦各切”之类,其正音方式是否有误?

- o2 D6 C1 x) ^6 F! g! U. o

回头再说“筠”字读音的第三个层面。本来,如果单就澄清江姐名字的读音而言,仅凭以上两点已足可纠正;现在要加上第三点,几近“蛇足”。但既然说到这儿了,索性来个寻根溯源。如同刚才说的“恪”字读音一样,这个“筠”字亦并非四川人才读“均”这个音。目前其他省份的方言是不是也读,我没有深入调查;但从文献上看,至少在先秦至唐代的古人中,原本就这样读。证据是,约成书于两千年前的《说文解字》,其“筠”字的原注文总共只有七个字:

$ d* d5 `+ h3 w: h; h8 f+ |% S0 ~# L/ ~

       “竹皮也;从竹,均声。”

7 I: j3 r i: a6 l/ d% E

这句话的意思不外乎说:“筠”,是竹的青皮,故用“竹”作偏旁;它的发音略同于“均”。查《说文解字》一书的体例,凡偏旁底下的字与其读音相吻合者,就不再用直音法“读若某”来标注。既然我们四川人从古至今都把“筠连”的“筠”字读成“均”,岂不正可视为对《说文》原注音的一种印证。有人或许会以为,《说文》的“某声”,是否指现在之所谓“声调”。错了。“四声”之说的提出已是四五百年之后的事,当时连“声调”这个词也还没产生呢。《说文》的“某声”,正是指包括后世之“声”和“韵”在内的实际读音。只在形与声有所脱节,或遇到纯粹的象形、会意字时,《说文》才以直音法“读若某”加以标注(那上面添加的反切音,更是八九百年之后的宋人所为)。

- i% }% w4 |0 z4 Z

还有人可能会想,“筠连”读“均”只是个地名,其他和竹有关的“筠”字是否该另有读音呢?其实,不论地名“筠连”还是江姐名字中的“筠”,都没有脱离“筠”的本义。四川本来就盛产竹子,筠连多竹,自贡也多竹。江姐故居所在地江家湾,至今仍是翠竹环抱。当年她父亲江上林,正是有感于家门前翠竹的挺拔坚韧、高风亮节,才给江姐取名“竹君”的。江姐入狱后以同音字化名“竹筠”,掩饰身份之意恐怕甚微;除了体现原有的坚韧与高洁,显然还暗寓了革命者永葆青春的情怀。

" p0 S+ n% v1 [

江西也多竹。如今江西的高安县,唐代也叫筠州,我不知道当地人提起这个唐代的州名,是否也念“均”。我还想请全国各地凡有“筠”字作地名的地方,都能提供一些原读音的相应佐证。还有,各地的有心人都不妨向一些有文化的耄耋老人请教请教:他们以前说温庭筠的“筠”是如何发音的。

" V0 y" D% K7 u/ Y( o

我为什么特别关注这些唐代的地名、人名呢?因为问题正出在唐以后的宋代。宋代普及了印刷术,一位叫徐铉的大臣负责整理校注《说文解字》来出版,自然很有贡献,但也不免要出一些纰漏(包括专家们早就指出的某些反切注音的不够准确)。正是此公,首次在“筠”字原注文后面增加了一个反切音“王春切”(最早编纂此书的汉代还没有发明反切音)。徐铉增加的这个反切音,不仅和许慎原注读音及“筠”字的造字原理大相径庭,而且“王春切”的真实发音也很让人难以捉摸。所以稍后的《广韵》就干脆改成了“为赟切”。“赟”读若“晕”,与“为”字反切的结果,也就成了现在词典学家们认定的“yun”。清代段玉裁校注的版本,恰恰漏掉了“筠”字条及前后的一些条目。这正是古代典籍经辗转传抄翻刻,造成诸多错讹而此有彼无的一个现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此之谓也。

5 u7 |( Y7 H: n7 ~4 k8 T

每一个时代的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都往往有他们不同程度的局限。“礼失而求诸野”,民间所代代承传的“筠”字一类真实读音,正有助于我们找回某些问题字词的原貌。

W1 [, ^9 }6 f4 M# w

所以我的主张是,现在不能仅仅停留于给“筠连”这些地名、或再给江姐甚至温庭筠的名字“额外开恩”地正一正音;而须从根本上把这些原本就用得并不普遍的文言词语的不当现代注音,一揽子纠正过来。从而彻底终结这类文字与读音让人无所适从的乱象!

发表于 2011-5-23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夕阳红在2011-5-23 9:26:00的发言:
4 `' h0 a: K+ R1 A# r6 y

随着首都大建设,那些土地名可能已经消失了。

* o9 _6 z6 ^! X- ^* W3 g; ~

有点儿意思!请大家都参与进来。

# p8 O4 {. a, V; t' O7 W, O

一尺大街讲得对,确实最短。最长的胡同呢?还有斜街是哪几条?

发表于 2011-5-23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胡同

' I1 @5 G9 P' _ e. L) n7 \1 P

 

# f9 A/ w" z) \+ P6 T

发表于 2011-5-23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市大街有个胡同叫“无量大人胡同”,谁知道当地老北京怎么叫?

E- N' A* e' `4 E' o

 

' ^: P8 B7 i6 y7 L

今天这“引用”怎么不管事儿了?

4 g- k ~9 V! z! ^, [2 p6 T

三三领导,您出的这道题,一直没人回答,我也没在网上找到,还是您赶紧出答案吧,着急看(听)呢。。。

发表于 2011-5-23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924_3346_3在2011-5-23 16:26:00的发言:
2 V5 m1 z7 S- U+ x" A, n

一尺大街讲得对,确实最短。最长的胡同呢?还有斜街是哪几条?

N9 ]+ F' b1 v

最长的胡同,好像是“东交民巷”。

- ?! ? @4 A; Q! Q" T. R

抄录:在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因为在元代,这里是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是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

到了明代,“江米巷”被分成东西两部分,“东江米巷”成为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的所在地,而所谓“会同馆”就是负责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的地方,所以也称“四夷馆”,从此,这里已经开始有了所谓“使馆区”的雏形。

清乾隆、嘉庆时期,这里有了“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鸦片战争之后,在这里设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馆,从1901开始,这里正式成为“使馆街”。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逐渐进入东交民巷。--

6 |8 X& c) w O: M' q) ]) n

斜街--我只知道有“杨梅竹斜街”,我很小的时候在那儿住过,今年大年初一曾到过那儿,往咱楼里发过照片。

" S7 M0 O- ]* ^% D1 c( v

再有几年前曾去过鼓楼附近的“烟袋斜街”。

发表于 2011-5-23 1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924_3346_3在2011-5-23 16:26:00的发言:
5 @& s, h2 n) j$ @ L+ z4 |- ]/ Q G

有点儿意思!请大家都参与进来。

6 ]+ N0 e" W* k7 F: P& \

一尺大街讲得对,确实最短。最长的胡同呢?还有斜街是哪几条?

/ f; Y; n% w+ z* Z8 N4 t, G( V

我知道鼓楼那里有个烟袋斜街,经常有些外国友人光顾那里,还有拉三轮的,挺热闹。还有白米斜街。

发表于 2011-5-23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六铺炕黄寺在2011-5-23 17:39:00的发言:
% _! w; t: p! p7 S! k7 _) A

我知道鼓楼那里有个烟袋斜街,经常有些外国友人光顾那里,还有拉三轮的,挺热闹。还有白米斜街。

8 Q/ S( G# M6 R* N" q

     我离开北京已久,又不是在北京土生土长,对北京的胡同儿知之甚少,不过知道原宣武区有个下斜街。

3 v- s7 k' E" s9 ~. e+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3 20:02:32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4 0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则关于“土地”的消息:

9 T* e/ h, o1 o# }& o6 ?

 

, K1 c# J' Z0 X( [: [3 ~& L- Z

《农民弃种拉响粮食安全警钟》

“种粮赔钱,农民干脆选择不种。荒芜的土地因此越来越多。CFP这是一个常见的奇怪现象:一边是农资价格飞涨,粮价却不怎么涨,农民种地赔钱,干脆不种。另外一边,却是食品价格已经上涨到了消费者吃饭都要精打细算的地步。

--油价、房价……都在一一吃掉中间的利润。不过,不管是谁吃掉了其中的利润,让地方政府挠头的农田抛荒现象都无法忽视:当越来越多的土地荒芜,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还安全吗?尤其在国际粮价飞涨的大背景下,如果“粮荒”再现,我们该拿什么去应对?

---江西省余干县黄金埠镇,早稻田抛荒现象也随处可见。黄金埠镇一位李姓农民介绍,当地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一些农民种稻只是为了自给自足,这位农民道出了自己的无奈:“辛辛苦苦种上一年地,碰上风调雨顺年景,也许能挣个二三百,一旦碰上气候异常,则要赔上几百元钱的种子、农药和化肥钱,很不合算。而让土地抛荒,一年还可以得到100多元政府给的良种等各类补贴。”

另一则:

+ @$ D; t; u' S* p$ N: V, P

《日资在山东租地:中国后院或成他国农产品基地》

% g" s. p C( S6 u

日本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出资,5年前在山东莱阳市签订了一份涉及上千亩耕地的农地租赁“洋合同”,直接进入了我国农业生产环节,打破了以往外商投资中国农业集中在加工及销售环节的程式,由“销售商”变身为“农场主”。这家公司有意将基地扩展至3000亩,并打算在全国“克隆”二三十个同样的项目。

0 c0 E X% \" g. Q. W

  专家认为,外资直接介入我国农业生产环节的现象说明,在我们坚持农业“走出去”的同时,外商也开始走进我们的“后院”。应高度重视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生产环节所带来的风险,防止其在我国“遍地开花”,把我国的土地、淡水、劳动力等资源变成他国的农产品基地。相关部门应抓紧时间制定相关规则,从数量和规模上限制其扩张步伐。

发表于 2011-5-24 0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duyan在2011-5-23 17:13:00的发言:
" a4 u& a* |$ c$ v& ~0 X% A

您出的这道题,一直没人回答,

, e' Z: [+ J8 @( r, x6 [) U1 b

当地人也就是附近的人把这条胡同称为:“无凉道儿胡同”,就是这个音儿。我第一次听到是在八岁左右,那是一位老太太告诉我在这条胡同北边有个米市大街副食店。我去了以后,一看满不是那么回事儿呀。再问别人也是这么叫,我才知道他们叫惯了,倒也挺顺嘴的。

发表于 2011-5-24 0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924_3346_3在2011-5-24 7:45:00的发言:
' \9 k/ f- O6 d4 a( w: u9 y
QUOTE:
以下是引用duyan在2011-5-23 17:13:00的发言:
% n5 G) F8 u8 V0 Z

您出的这道题,一直没人回答,

1 L( ]/ ~" ?- ?) O

当地人也就是附近的人把这条胡同称为:“无凉道儿胡同”,就是这个音儿。--

" Y% e k7 e/ u/ W

很有意思,谢谢领导。

; z, V7 ]. W, ?3 C/ n, ?

 

! n) k" u, J! C* B. v& {; b

我曾住过杨梅竹斜街,北蜂窝,广安门外,西单,车道沟。。。至今,只有杨梅竹斜街还在,其他几处已再难找到一点痕迹。

% W) o0 w D! F; c* y

杨梅竹斜街,不知道来历,多好听的名字,但据说解放前名声不大好。。。。

( l: S7 A5 B) g

在网上查一下,不知是否正确:杨梅竹斜街在明朝时称为斜街,后来,据说这胡同里有一个杨姓的媒婆,在清朝时便改称为杨媒斜街,再后来到光绪年间,谐音雅化为杨梅竹斜街。这条街附近,还有铁树斜街、樱桃斜街之类的胡同。
我上面之所以说“杨梅竹斜街”解放前名声不大好,是因为昨天见到网上有人把它列入了“八大胡同”。今天再次求证:

: |) } C B+ U5 }7 P0 D4 V3 t' j

“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

# c0 G3 z" _) i0 v; i8 \- | c

 

1 e& u d- ?$ l# V; s

并没有"杨梅竹斜街"。

2 h2 Y% c$ F9 d7 U+ [/ j0 D


8 x0 d& F" j: {2 {- ^& j; h#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4 8:23:2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0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进航校后,知道了苇子坑,后来苇子坑这名字和北顶联系在一起了。进入航校的路名现在是安翔路吧?当时好像没有路名。

发表于 2011-5-24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duyan在2011-5-24 8:15:00的发言
& @/ a% Q' n2 j0 j
QUOTE:
还有铁树斜街、樱桃斜街之类的胡同。
: A$ K; _/ p% d- ~' c* G: Q

铁树斜街原来叫李铁拐斜街。有个相声可能叫“北京地名对”,是对对子的。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王广福买樱桃遇见李铁拐腰插大烟袋”,一句话说出了四条斜街。王广福斜街过去叫王寡妇斜街,现在可能叫棕树斜街。斜街还有上斜街、下斜街、东斜街、西斜街,这些都在城墙里面。城墙外面还有外馆斜街、高粱斜街。这些是我知道的,估计还有不知晓的。另外有的街是斜的,但没叫斜街的,其中不乏为了避开那个“斜”字。

" `1 T% T" f% x2 W% F' Y&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4 13:34:58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4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1-5-24 8:38:00的发言:
2 o: X; w: k9 D8 O- t5 b: z" ^

进航校后,知道了苇子坑,后来苇子坑这名字和北顶联系在一起了。进入航校的路名现在是安翔路吧?当时好像没有路名。

- t: q# e; A8 K& I( N

有北顶还有南顶。南顶就在5号地铁南终点刘家窑西面。当年我们上学时,航校的地名就叫德胜门外苇子坑39号。苇子坑只是一个小村子,当然没给它的各条街也好、胡同也好起什么名字。到现在北京的农村里有街、胡同名的不多。

发表于 2011-5-24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924_3346_3在2011-5-24 8:58:00的发言:
. k: C6 N: p& L ]( G
QUOTE:
还有铁树斜街、樱桃斜街之类的胡同。
' [3 t2 K* B9 }! v# I- I

--铁树斜街原来叫李铁拐斜街。有个相声可能叫“北京地名对”,是对对子的。--

$ Y( s. Y1 p5 ^

7 R6 I" A) \3 Q8 Z4 W+ M$ f

相声《北京地名对》

5 i, H" l7 I$ R. x

 

! z! Y* U) I3 Q6 {

$ U" d7 s, Q3 s3 R4 P5 {' h

 

9 ~2 H3 ^5 N; Z1 }4 [! P9 D1 w

 

W! `) D! N: v2 \5 @# S: L

字幕“半壁街”竟然打成了“半壁间”,估计又是一位“新北京”。

: f1 j6 `+ }6 Z3 O

 

; U( s0 n! U& ~' b# y4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4 12:26:10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4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924_3346_3在2011-5-24 8:58:00的发言:
3 S6 d, ?3 d7 m, M: J1 H& r
QUOTE:
还有铁树斜街、樱桃斜街之类的胡同。
1 V7 X% v1 C8 P' E1 ]

--斜街还有上斜街、下斜街、东斜街、西斜街,这些都在城墙里面。城墙外面还有外馆斜街、高粱斜街。---

# X9 ]: {8 u9 K8 p8 B

上斜街,下斜街好像是在宣武门外,城墙外面,边上不远,我记得小时曾到过那儿找同学,不知现在还是否存在。

5 n( e, {! _+ g8 k6 C2 R

那时城墙外面有一条河,再往南走不远有上,下斜街。不知我记得对否。

发表于 2011-5-24 14: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duyan在2011-5-24 13:14:00的发言:
: a$ ~4 k& r# V% s& L

上斜街,下斜街好像是在宣武门外,城墙外面,边上不远,我记得小时曾到过那儿找同学,不知现在还是否存在。

3 t. T* L D' W( g f, ~& r

上斜街、下斜街是在宣武门外一点不假。确切的说在宣武门外大街路西,开始是上斜街,往西是下斜街,上下斜街交叉路口往正西是三庙街直通长椿街。这里所说西是西偏南的方向。上斜街开始不大斜,后来越走越斜,下斜街就相当斜了,已经变成南偏西了,最终也是直通长椿街。三庙街比较正,大概有个不明显的弯儿。

, C8 X, g+ ?8 _0 k

我前面特意说城墙内外,没敢说城里城外,就为的是外城这部分不好说。也可能我没说明白,我说的城墙内就是北京城“凸”字形内。

, z, M/ T3 ~6 c2 k! t

北京的胡同不敢说100% ,但起码有80%以上我都去过。小时候是步行,后来是骑车,所以说什么地方,多多少少会有印象。

; s% g/ @% Q5 W; p2 r& L5 M. }2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4 14:49:44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4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924_3346_3在2011-5-24 14:48:00的发言:
) }# `8 Y8 w6 ^5 l4 B

---北京的胡同不敢说100% ,但起码有80%以上我都去过。小时候是步行,后来是骑车,所以说什么地方,多多少少会有印象。

! Q) c v/ O!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4 14:49:44编辑过]
% W4 ^- q5 G# Y$ [! ]5 z- h/ H. n

不得了!

* [2 e6 b( O E. P& w

这麽说,上、下斜街确实在“凸”字形里面。

7 A# m7 {2 E/ w* K7 W-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4 15:06:2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5 10:09 , Processed in 1.24093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