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0 n. P: t6 J, x4 t1 K" _6 @# y1961年4月,北京“人艺”上演的《潘金莲》被周总理叫停了。这是为啥?
) U8 Y' _+ w6 {" w1 [4 V
, N, a9 J) H* n) r7 y( O$ y第一次看过《潘金莲》后,周总理一反常态,既没有走上舞台看演员,也没有发表意见,只是表示“我还要再看一次,有些问题需要再想一想”。过了两天,周总理又来看戏,并且邀请了一大批戏曲界的朋友。看完戏以后,他把大家留下来,与剧院的领导、导演、演员们在首都剧场的小休息室里进行了座谈。
9 B6 [* T/ x7 C" F8 A" X2 R! ]. V , X6 p4 f2 z7 C$ l
该剧的创作者欧阳予倩说:“我写《潘金莲》是在1925年,当时看到许多妇女受压迫,心中很悲愤,于是想写一个戏借以揭露当时的黑暗……”这时,周总理轻声地说:“说道给潘金莲这样的人翻案,又谈何容易……不是哪一个历史上的人物都可以翻案的。翻案必须要有一定的根据嘛!”
% n7 _5 e, I2 @1 S- N6 x " R. o& g# h2 c
最后,周总理总结说:“张大户欺压潘金莲,她反抗,这是好的,值得同情。可是后来她杀人了,而这个人又是劳动人民,并且她和西门庆私通等行为就没有办法让我们同情了….这个戏在今天重新上演,就要考虑到对一些青年人的影响问题。这个戏告诫青年一代什么呢?让他们怎样通过这个戏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呢?这个戏又怎么做到‘古为今用’的呢?联系这些问题来考虑,我们就必须把今天戏里发现的矛盾很好地解决,是不是通过别的故事来表达反封建的思想更好一些,或者重新选另一个典型人物来写。” 7 l( n' x B2 T( Z* l/ g
! _9 P1 m0 n# Q9 ^2 G: G不久,北京市文联组织了《潘金莲》的演出,并准备请导演、演员和其他人写批评的文章。周总理知道以后,立即指示把这种活动全部停止下来,并派秘书转告了他的意见:“一不要作检讨,二不许见报批评,三不要再开会。这件事到此结束了。” & e' W4 K( K. l8 O' R
周总理“叫停”《潘金莲》的做法,很值得现在剧目组创人员思考。因为,近年来国产影视剧近年发展迅猛,尽管成绩斐然,但仍有不少问题,当年周总理批评的问题大有所在,且有过之无不及。 L$ ~8 u! e5 l
* [( q7 @8 C3 [7 ]3 k5 K
一是颠覆经典。一旦出现一部市场反响热烈的影视剧,马上就会引起一阵跟风之作。例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当这类电视剧获得成功之后,马上就出现了《新西游记》、《新红楼梦》、《三国》等,如新版《三国》竟然把关羽杜撰成为偷情者,新《水浒》却把潘金莲写成了“良家妇女”,真是贻笑大方。 . f# ~3 ]9 L0 _- u5 X
------
g7 g0 ^. n+ z" r, p; V% G4 d文艺市场化是周总理不曾遇见的,无可厚非,但片面追求票房而盲目、简单、粗糙则是文艺价值的大敌。理性的影视剧,应该是符合大众取向、符合历史观的艺术题材,一切不切实际、不太文雅的视觉追求,正是当年周总理担心的——“要考虑到对一些青年人的影响问题”。
( Y. E9 O- l2 P! G " ~9 b4 L' S- {+ O0 S: z; N
周总理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更重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其核心问题,是如何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的大问题。 * C% f: b. Z9 \.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2 8:50:1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