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五角枫

英宗裕陵修前遗照[含7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2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束结束!!!!

S) n( k& c0 n7 t% d

 

) v/ V" v W% ]& g# \

帖子太长,啰里吧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耐心看完。。希望本帖子能够成为裕陵原始状态下一个相对完整的记录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1-5-3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真够翔实的,感谢楼主的拍摄。
发表于 2011-5-3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谢谢您图文并貌的大餐。

发表于 2011-5-3 1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五角枫在2011-5-2 22:43:00的发言:
- N/ K) f" u3 {$ ^

裕陵的五供左右各有一个瓶状物,这在其他陵里是没有的

. e6 T' `. R% b& P: q" I

 东侧的

1 Q! o; d4 E4 m/ o1 _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880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l6 g/ r' X/ t* _

此为裕陵树盂,哈哈,茂陵也有,但是残大了,裕陵的还相对完整。

, W8 u h( W! o5 _ {

 

' k. y. O2 w# u9 u$ A6 C

感谢楼主跳墙给我们带来裕陵最后的原生态照片,古朴却又细腻,明十三陵的原生影像,看一次少一次了。

发表于 2011-5-3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年曾经的十三陵,借楼主义士宝地,上张15年前的裕陵。

8 h' w/ b2 O2 \3 ^

 

K) @: G: \* ^- U0 e; c6 |

裕陵明楼在原生态十三陵里可以说是保存最好的,方城礓礤都很完整。图中可以看出,上下檐之间的琉璃瓦当时还有,现在没有了,应该是年久掉落了。

3 u l# J) b0 n& ^ V3 x1 O1 O

 

: O1 V @% K9 k- z5 C7 j

走好裕陵。

, S0 m* i# r6 l/ K6 }

 

7 z, |) u2 O% G5 h2 c( ]; {" O* c% M

 

英宗裕陵修前遗照

英宗裕陵修前遗照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拍摄的图片里如果有人需要原大的,我可以发上来哈。。大家不要客气。
发表于 2011-5-3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感谢五角枫朋友的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2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好像没有这样开敞的角度了,树变得大多了。
发表于 2011-5-4 0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系列好图。全面浏览。谢谢五角枫。也谢谢风间铃音的15年老图。
发表于 2011-5-4 0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间铃音在2011-5-3 19:21:00的发言:
5 V9 W2 H$ m! \( F" r8 X$ r

此为裕陵树盂,哈哈,茂陵也有,但是残大了,裕陵的还相对完整。

9 q6 W: u; V$ ?% A( b: u

 

q8 H2 o. @& [1 y/ k

 

& Y6 ~# P: k) v( S" Z

 

7 h* k( l/ H" X3 |. m8 L6 y# Y

长见识了。谢谢!

7 t, }9 `% U& r2 \6 @/ F

 

/ _# S6 I! `; z. F$ Q' n8 z `

再请教风间铃音

! `' }5 Q1 @+ O

 

' M3 ~! A0 q3 W6 |% `& d6 {

 

$ b k6 y* H+ B% B" M6 m, J b$ R

进后寝院门的这一对也是树盂吗?

5 i2 Z0 D6 G% w% H

 

THu8yDv9.jpg
NpErLXFG.jpg
8 m$ f4 Y5 F- c7 o! Q x- p;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4 8:34:58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4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难得的照片,感谢楼主分享!

7 n! q9 O/ H4 U

近期去过两次都不得入,现在终得一见!

发表于 2011-5-4 1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aohq在2011-5-4 8:33:00的发言:
: h# h$ b' G3 T& F

 

. s/ }4 s/ B) ]5 L0 m

长见识了。谢谢!

$ a1 w$ v/ f( k

 

8 T6 @1 j9 I! X, ~# }; E

再请教风间铃音

% M9 q: d- x) U" F* G

 

& j% Z" H" X( w6 V" Y# U* O( _

进后寝院门的这一对也是树盂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8860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g' d. Y/ e+ g' y* f3 L7 G! {% Z6 `

这对也是树盂。

" L3 o, T* D( ~& I4 v

 

/ W7 X0 {- G) T+ H; |4 O+ @

按胡汉生先生的考证,裕、茂两陵石供案两侧及二柱门前的左右两侧,各有树盂一个。树盂分盂座和盂身。盂身收顶式方盂形,中为圆空,两件对拼。盂座方形,须弥座形制。

, R t7 K; n: Y# |% ~

 

U8 M" W7 x0 c0 D6 c

树盂裕、茂两陵独有,要不是楼主拍的细,很容易忽略了。

+ Y' u) ?& a8 t/ F

 

发表于 2011-5-4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生动的记录!看着如此苍劲之美真希望不要再修缮了,好好保留原状别再破坏就好了。

. q; f+ i1 n* P W- {2 ^

 

8 Z+ v6 `2 _! J7 V

明显残垣断壁上的树木,是坍塌后生长出来的,不知道修缮后那些树木如何处理!树丛与古迹共生的景象还会保存吗?

发表于 2011-5-5 0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2011-5-5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哪个单位的?谁让你进去的?

3 Y7 n$ Q, P8 _ @

 

$ r; {3 h/ c0 D, R

 

# e- g" X. B4 j! P9 ^

 

e% f5 W8 f+ q! b

(真是羡慕,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翻墙进去的。。。
发表于 2011-5-6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张相片有你的影子!
发表于 2011-5-6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英宗朱祁镇陵寝叫裕陵,为啥清高宗乾隆的陵寝还叫裕陵?难道就没有啥忌讳???

发表于 2011-5-7 0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五角枫的拍记!

% p* ~4 `. s* O. p5 {$ V5 m; `

 

4 c9 a6 `: w- W! ^

 

2 N( k9 H4 m% K% P

 

7 L, h( K; z! E+ Q

请教先生几个问题。

! T- z9 I) y$ W! u0 A/ C" L

 

; G: h6 h$ @5 S& h3 g1 }2 a' F

英宗裕陵修前遗照

英宗裕陵修前遗照

7 X. P- X, q9 `" _

 

2 U+ x X; {6 y1 d0 o' S7 X: p! b6 @

1)图84.(门洞内部景色).拍的是明裕陵方城下的券洞(清代陵寝俗称古洞门)吗?

" U7 J6 t, J5 L M

 

7 J$ U8 L" D k' D6 ?: K

由图84.看,券洞已封堵。先生从哪里进入宝城的?

" S1 e1 z/ D( F e1 i; V, |. y

 

! V2 t5 g3 B3 O- n8 R


英宗裕陵修前遗照

英宗裕陵修前遗照

: c8 T+ i5 L: a! ]- b K( {* ~


 

0 j. z+ J H5 |

2)冒违地问一下,网上传的这张(图041.1.)也是您拍的吗?

- T3 h- X$ i2 W0 z4 K9 H

 

/ i6 g: e( D* Z( O

(我只是好奇而已。嘿嘿!)

! T# B' D' M( o4 r. b0 a,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7 0:54:23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7 0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残破、苍凉之美,有时候远胜过金碧辉煌。

; w2 R8 q- v2 m% Q: o) k8 t

 

* R2 M' T7 t1 U

谢谢五角枫兄!

 楼主| 发表于 2011-5-7 0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宝城下方的洞。。从外面东西两侧有两条道可以上明楼,明楼后侧东西两侧有两条道可以下到宝城内部。。。

1 T6 F% z0 x; Z1 p

 

- h3 d8 Z* u2 q+ O! d7 E

图片我就传过一次,源头肯定在这里

发表于 2011-5-7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五角枫回帖!

9 E7 A" P9 x5 a& K5 a

 

6 c5 K, J4 N: U8 I

 

1 w3 `. j7 u' [

 

& O3 C1 O$ S' L- y

我在网上查到的:

0 T* T( V H Q/ @- C9 m( d* ?

 

2 W( L @: `# [

英宗裕陵修前遗照

英宗裕陵修前遗照

1 t Y4 U+ X; Q- w. i8 q

 

# i, k ?# I+ Q# V4 W. {& _

[转帖]:

3 x! n' p% L0 O( E1 A0 _

 

4 |6 w( K! ~/ H' u* P

康陵的明楼可以从侧面的马道登上,这道礓嚓是乾隆维修时加的,那时把献、景、裕、茂、泰、康、昭、庆、德9陵的宝城门洞封了,加了右侧礓嚓,为了可以在门洞内就近堆些旧料,还防止人畜随便进入宝城,而由于登城马道均在门洞内,封了门洞人就上不去宝城了,为巡视方便,才加的右侧礓嚓。(风间铃音语)

. q3 R- C& V! a5 }5 W- d- Y7 e% `7 H

 

( W; y9 A b& T/ Z a9 S

 

% ?7 ?2 f# J9 k7 ]$ k$ h- ~: v V

 

" R+ c) j$ M& V

 

) C5 f0 ?# r( ?" ]. h' C) U. V

这是裕陵方城右侧后加的登明楼的蹬道(网友超极苯苯拍摄):

6 _+ R/ R" o# T3 k

 

8 p$ g( S( T, n r

 

. l! K8 h* X3 t' J% C0 d

BX1ViuGB.jpg
snEK19bC.jpg
AtBDD4oY.jpg

2 q w/ I2 E/ X

 

3 N; P4 F; ~. P! D* t2 x

 

+ y5 N. G+ x6 C9 r |! n- W

 

5 i2 w( b' ~0 a" K' B. b2 _

 

: I9 {. v" p6 E; [* A. m

嘿嘿!原来如此。

. }: ]( G1 w, Z8 U$ i- t0 a

 

( @& ^, y9 r O4 e5 @. O% l* k

 

: t% w; S: J# m, Z, p: |* G1 k

 

/ @9 M& v& u' C

学习了。

( o% m9 ^ D7 H


 

! |1 e! W1 T" S" I- \1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7 16:40:37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7 1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五角枫在2011-5-5 21:37:00的发言:
我是翻墙进去的。。。
9 K6 Z- k" ?7 c9 Y" T" R% k

没人(看陵的)管你吗?从哪里可以翻进去?

+ \- }' f( q% |! y, ], D- Y,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7 16:05:36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8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你的帖子太激动我昨天就去翻了啊!!

$ \3 U$ O* W; X- D7 D

向你学从左边的墙往上爬..还是有点高没爬上去..然后从铁门翻, 看到里面小屋突然出现看护人冲过来......吓得拔腿就跑啊....

X, e7 X1 T9 a: s# }

 

 楼主| 发表于 2011-5-8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呃。。。是右边的墙呀,具体说是东边。。护陵员的小房子在西边,所以东边上去的话不会被看见。。

2 {9 l: \" t* \* z, N( K! }

 

; Z: S2 D& a# Y- y/ c. |" U

而且个人觉得东边的墙比门的地方好翻

发表于 2011-5-13 1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冒险为俺们拍得了这么精彩的资料!
发表于 2011-5-15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珍贵史料(若干年以后),LZ的原片一定要有稳妥措施保存,不能光放电脑里,或者刻盘一放完事。
发表于 2011-5-15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五角枫在2011-5-2 22:09:00的发言:
/ F* t+ A) O; s7 p: V

没错呀。。

, ]. T) ]6 l) ?# U+ K7 j

老牛啦!我去了N多次都是在门口看看。

发表于 2011-5-15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五角枫拍摄的照片,我不用翻墙就看到了这么清晰的景象,欣赏了,再次感谢!!!
发表于 2011-5-19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十分感谢0 ?2 u7 n; _' [, \7 P1 w% l8 c
[BR]认真的欣赏了每一张照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6 12:41 , Processed in 1.21786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