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周海婴 ( j& P0 v, V' ~, P0 l
% ~7 x$ {; B0 e7 i+ S; c$ ]7 p
周海婴先生四月七日与世长辞。一位受人尊重的老人,应该留下更多东西的老人,顾不上人们的期待,就上路去了。人们伤痛而外,是遗憾。《鲁迅与我七十年》该有续集补充。他以鲁迅之子为人们所熟知。追思和纪念中,自然想到鲁迅。
: [/ v: I% G1 x+ F( y K- p M7 L在延安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1937年10月),一位伟人讲话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了…… 鲁迅则是新中国的圣人”。新中国建立了,鲁迅的地位当然就确立了。书店里鲁迅的书、关于鲁迅的书都很多。 . x' B8 }9 w0 U& ?# i
解放后,广安门大街路北,报国寺东边,新开了一家书店:益昌书局。我在家闲着。爱看书,可跟陶渊明爱酒一样:“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离益昌书局近,就去蹭书看。书架前一站几小时。看不完,记住页数,明天接着看。不少关于鲁迅的书,都是那时看的。如许广平先生写的《欣慰的纪念》,许寿裳先生写的《我所认识的鲁迅》、《亡友鲁迅印象记》等。六十年前,就知道了海婴这个名字。书中一张海婴先生一岁时与父亲的合影,鲁迅题了一句话:“海婴与鲁迅,一岁与五十”。印象极深。 # [; V, n' D: c0 p* g- J) w0 l5 `8 C; u
看鲁迅的书,拜谒鲁迅在京的故居。那时没有鲁迅博物馆。宫门口西三条没有截断,进东口出西口,是顺城街。有头有尾。房子没拆平,鲁迅故居的街门,跟左右邻居平等地摆在路边;院墙跟街坊们连成一体。没切开,不单放。和谐共处。原装原味。
8 V. M5 d1 J5 F7 m; o3 |- C. C关注媒体上涉及先生的消息,条条不漏。多少年间,不提周海婴。改革开放后,周令飞去台湾的新闻报道。特意点明是鲁迅的孙子,才提到了鲁迅的儿子。后来周海婴先生出书、办摄影展、在政协会上发言。媒体上就不断他的身影了。
* }7 R7 S$ \, Y- R" Q; |周海婴先生一生低调,不骄不躁、不招摇张扬。默默地做事,静静的生活。按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以知识分子的平常心处世为人。不愧是鲁迅的儿子。 1 O3 ?3 N' y( Q8 X1 e+ S' d
从来没有官二代、富二代、名人二代的举动。当然更不会“我爸是李刚”!那样邪恶。那样没素质!后人是先人的影子! & W) U/ e5 N3 `4 v
鲁迅先生有一份著名的遗嘱,不长。录在下面: ( ?5 c$ l" h5 Z+ h8 X) k: q- {- r
1不要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 e0 |6 `4 M/ N" T) T# h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4 B l _: y/ Q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8 x5 p3 r/ \ b+ U5 O _* R
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 M% K3 t8 X9 a/ O- {9 E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 O' ]" s% }) ?6 q. D' j q6 C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 M2 ^9 G8 |. R2 \" p0 g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 ^& O( p$ ?: z) h2 _& ?周海婴先生遵从父亲的嘱咐。寻了点“小事情过活”。没有“做空头文学家”,脚踏实地的从事无线电工作,无线电专家。仅此一点,甘于平常、平静、平和。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无谓的勾心斗角,无谓的攀比争胜。生活里几乎随处可见。但是不该忘记,生命只是过程,快乐、轻松地享用这个过程,是生活的实质。一天到晚处心积虑,劳心费神,累不累?不论是输是赢,都划不来!不求战胜,就永无失败。周海婴是生活的模范。轻松、洒脱,悄无声息的活过了。想法欲望,不可无。可要牢记精神胜过物质。物质是维系生命所必须,精神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只追求物质,永无满足。也永远 没有快乐。不过奢,止于所当止。让清醒的人类良知指导自己。就无往而不快乐。牢记物极必反这条定律,警惕放纵。 ( M1 l% M8 S7 r
把鲁迅遗嘱全文引来。可以让我们想不少东西。这是一篇公开发表的文字,不是狭义的对亲属嘱托;是对社会的公开宣言。虽然过去了七十多年,其中有几条,有非常的现实意义。比利用丧事敛财(穷百姓敛不来);现在并不少。比如“收敛、埋掉、拉到”。“忘掉我”。这是一位思想家对社会说的。不也还存在着么。
, s5 l2 Q& I& ` c# [$ H! R遗嘱的末一条,有商榷处。如:“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人办了错事,错怪了别人。都难免。生前死后这麽一来,化干戈为玉帛;有利和谐。错了不求人恕过;欠人情就欠着。显得“人头儿”次。鲁迅说他不,有当年的情况在;不可同日而语。有人据此说鲁迅偏激,尖刻。不如胡适温和,中庸。我以为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不过表现不同。鲁迅怒目金刚,胡适笑面弥陀。都是普度众生的佛!都是智者! % O0 o5 B8 ?+ E3 c# h2 S' N% J, T' t
康殷夫妇曾在华北大学学习。和周海婴先生同学。康殷多次和我谈起华北大学的往事。北京和平解放前,解放大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每解放一地,都急需地方干部接管。为快速训练出一大批干部。1948年8月,就在河北正定开办了华北大学。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南方战事正殷。接管干部奇缺。就在北平吸收革命青年和社会有志于革命的人员,入华北大学学习。康殷和夫人任兆凤一同到了正定。当初的编制分四部二院,一部是政治训练。康殷夫妇和周海婴,都在一部。康殷和周海婴编在一个班:政训31班。学习内容是革命理论,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校长吴玉章、成仿吾;副校长范文澜,教务长钱俊瑞。教员也都是名家如艾思奇等。个个都是“人物”。物质条件就差了。上大课自己带着小板凳、马扎,坐在院子里听讲。在宿舍点小油灯,学校自制的墨水,用蘸水钢笔,在又黄又糙的纸上写学习心得。小组学习读心得、发言讨论。生活是供给制。小米饭、水煮蔬菜。发土布衣服,手工做的布鞋,手摇机器织的粗线袜。少量零用钱。吃到花生米,就算解馋了。吃肉很少。总之,苦!原说学制半年;急用人,不到四个月就结业了。中间参观过抗日时的地道。还排队步行到石家庄听报告。康殷谈时,对此次步行说的很细。这次回来就结业了。人人都写保证书,写志愿(几乎都是服从安排),有恋爱对象,可以提出要求分在一起。开始分配了。康氏夫妇和周海婴,相处了近四个月。结业时同学互留地址,虽然聚首短暂,可离情别绪,依依难排。康殷刻一方小印,送给周海婴留念。 / ?; _; D$ G/ X
他们那一期,四千多人。一千八百人南下。康殷夫妇到了广州。自此天云阻隔,无缘再见周海婴。
m7 R9 u; K) e改革开放之后,俩人联系上。周海婴先生先后到过景泰西里、芳古园,在康殷寓所相聚。周先生书中叙述了和康氏的来往。:“离开“华大”前,班里一个同学手持一枚石章赠我。他有点内向腼腆,在班里一向是不大出声的。他说以此石章作为纪念。石章刻了我的名字,边款是:“海婴同志存辽西康殷”。他就是古文字专家、金石家大康,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这枚石章我很喜爱,一直在使用着。大康夫妇一生坎坷,近来有多册专著出版,他的贡献被认为“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解开近千个古文字之密”,可惜已于1999年去世,这是一位令我永远怀念的“华大”同学”。 / f2 m- W, z$ k1 u0 P
周海婴先生的逝世,是我们一大损失。他带走了别人无法提供的宝贝。好人走了。仅以细事寄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