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常见青花瓷器,从清早期开始,一直到晚清都有生产。如下图的乾隆青花大盘:
! v5 q7 @- ~1 R j
青花上的梵文
7 N: Y: Y! E5 [1 y 7 J+ {) R5 G: c: }) Y
盘内一周,绘有整齐排列几百个如出一辙的图案,像画像字又都不像,有人认为类似“刀、剑”的,有人又说它们是寿字。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 & @$ e+ J! b- v) m+ y
( k; F( e+ f' J其实,它们是梵文的简化,那些梵字无非是佛经或咒语。我再贴一张明代青花碗的残片:
! N; p: f3 O$ J {. M; h Q( ]
青花上的梵文
& r/ @* F8 ~* c; {2 K$ P
! \ f; o4 F! g. P这是1997年在北京官园附近平安大街工地拣到的明万历官窑青花梵文碗标本,很明显,官窑瓷器的纹样要规规矩矩,一丝不苟,此碗当然与佛教有关,是明代皇帝崇佛的明证。同式样完整的明万历官窑青花梵文碗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碗内外用回青料写满梵字,极富装饰色彩:
1 w" \" Q& T; X% g0 y0 S) y' a. j5 X
青花上的梵文
2 d( i& j% e0 y0 w0 f* T. h9 F
! B8 w' m' p3 J" D5 c$ B/ u( f+ h& v
很清楚,第一张照片乾隆大盘的盘心图案也是梵文。再看看万历官窑的碗心是怎么写的:
青花上的梵文
+ ^# p$ K# e# D* H
$ S$ e2 W) p( ?+ I- u不错,也是梵文,可能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一部分。把瓷片翻过来,底部尚存“制”字和“萬”字的左下角,底款当为“大明万历年制”双圈双行六字款。这是标准的万历官窑年号款。
0 z* _- f: |9 f1 N$ k' o
青花上的梵文
N. B0 g# ?2 o1 b7 x
追溯梵文作瓷器装饰的渊源,可以见到宣德青花梵文藏文缠枝莲碗: 6 Y" A6 U/ e7 C
青花上的梵文
8 ]" P3 Q) b9 p
不过,这只碗虽然内里书写梵文、碗外沿书藏文,但碗外侧主图案是缠枝莲,所以不算纯粹用文字装饰的瓷器:
0 H; ]2 |: b5 q! ~& Z" V
青花上的梵文
% c9 B5 E/ _# |0 |" ]) y; C6 s
B+ m0 T% o' f: `# |( M/ ^
古代民窑与官窑的性质全然不同,民窑追求的是利润,工匠们为了保持生产效率,不可能像官窑那样一丝不苟地摹写一笔一划。事实上民间也几乎没人能识得梵文,直至今日亦然。所以梵文的写法就逐渐演变,日趋简化、划一,以致草率:
" Z v: }( l& H p: ]
青花上的梵文
( i( [/ p/ L W# J0 V6 q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些难以辨识的图案其实就是变体梵文。只不过人们忘记了它的本源,于是后来就把乾隆青花梵文盘称为“寿字盘”。说到“寿字”的来历,不能不提及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时,景德镇御窑厂为其特制的万寿大瓶:
6 _0 B2 B4 V" S4 c5 Q& S/ G0 l
青花上的梵文
此瓶高77厘米,口径37.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青花料分别在瓶的口沿、颈、腹、足四个部位书写寿字,尤以腹部最多最密,四个部位的寿字总和加起来,整整一万字,寓意“万寿无疆”。寿字全部采用不同形体的篆书书写而成,纵横排列整齐,书写规矩,一丝不苟。想必康熙皇帝再体恤民力,也会为这件贴心的贺礼重器而龙颜大悦吧。
) d2 F& a4 {) r: |/ k6 {
+ k. ?* q5 L. f4 d* r7 C; y$ V从青花万寿大瓶的残片上,可以欣赏到各种篆体寿字的笔触:
7 M& p: {0 F0 q- k, B8 [/ d
青花上的梵文
N! C$ M4 I' b/ n4 O" k" P. Z 很难说康熙万寿大瓶的装饰方法是不是受了明代梵文碗的启发,我们只知道最晚到了清中期,这种器身满饰古怪文字的形式被称作万寿纹样。有意无意间,工匠们把盘心的梵字写成了极富中国传统意味的团寿纹,这样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寿字盘:
! y8 r: m2 Z" Q9 \( N3 x! B
青花上的梵文
# ^" a" k$ g3 _- N* g
% z- M& q9 O* A- A自此,人们就只识寿字,不知梵文了。寿字盘内的图案与其说是变体梵文,不如说是寿字的简化。这种盘子常被用作祝寿的贺礼。于是一种本来由外来纹样作装饰的瓷器,变成了纯粹的中国风格。有趣的是,这是一个不同文化间和官民之间,符号的交流、融合、变异乃至误读的活生生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