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常见青花瓷器,从清早期开始,一直到晚清都有生产。如下图的乾隆青花大盘: 8 ~+ N: b/ Q" j; I
青花上的梵文
2 b4 R ~4 P) [! q
3 {5 f0 O' I! z! R& y盘内一周,绘有整齐排列几百个如出一辙的图案,像画像字又都不像,有人认为类似“刀、剑”的,有人又说它们是寿字。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
! R# e/ s2 M# D/ A; p $ a& m/ _3 m! @
其实,它们是梵文的简化,那些梵字无非是佛经或咒语。我再贴一张明代青花碗的残片: 5 D+ O- L9 J) _" p
青花上的梵文
0 g, o" O# ^0 p$ ^1 w3 t
0 ?" y* B7 Q9 k8 l这是1997年在北京官园附近平安大街工地拣到的明万历官窑青花梵文碗标本,很明显,官窑瓷器的纹样要规规矩矩,一丝不苟,此碗当然与佛教有关,是明代皇帝崇佛的明证。同式样完整的明万历官窑青花梵文碗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碗内外用回青料写满梵字,极富装饰色彩:
. e: l+ F) `/ l; Q7 w# e" f
青花上的梵文
7 j _3 x$ S+ `
7 i6 c) M- [3 W
很清楚,第一张照片乾隆大盘的盘心图案也是梵文。再看看万历官窑的碗心是怎么写的:
青花上的梵文
" i5 |6 a2 L+ S% U7 W4 |! B) ^ 9 U0 s, j' i! ~7 W0 a# O+ t2 A
不错,也是梵文,可能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一部分。把瓷片翻过来,底部尚存“制”字和“萬”字的左下角,底款当为“大明万历年制”双圈双行六字款。这是标准的万历官窑年号款。
- I. s5 C$ b+ X1 [$ m; m
青花上的梵文
5 T4 a. m& i/ H+ W3 K$ q3 W( H追溯梵文作瓷器装饰的渊源,可以见到宣德青花梵文藏文缠枝莲碗:
8 P) j) E# ^: [7 u
青花上的梵文
: q+ `: ^: l- O6 m+ T; S* C
不过,这只碗虽然内里书写梵文、碗外沿书藏文,但碗外侧主图案是缠枝莲,所以不算纯粹用文字装饰的瓷器:
5 {( j: E9 @ n
青花上的梵文
+ Z8 W+ T! n+ D. X0 A. s
# z7 ^* s; E% f+ [3 ]; z! B古代民窑与官窑的性质全然不同,民窑追求的是利润,工匠们为了保持生产效率,不可能像官窑那样一丝不苟地摹写一笔一划。事实上民间也几乎没人能识得梵文,直至今日亦然。所以梵文的写法就逐渐演变,日趋简化、划一,以致草率: $ c8 D" }" P( `3 C( Y) i5 C: a0 B
青花上的梵文
! N" @' s0 h7 D; r* k' p3 S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些难以辨识的图案其实就是变体梵文。只不过人们忘记了它的本源,于是后来就把乾隆青花梵文盘称为“寿字盘”。说到“寿字”的来历,不能不提及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时,景德镇御窑厂为其特制的万寿大瓶:
0 l' j9 w& ~ ^' Z
青花上的梵文
此瓶高77厘米,口径37.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青花料分别在瓶的口沿、颈、腹、足四个部位书写寿字,尤以腹部最多最密,四个部位的寿字总和加起来,整整一万字,寓意“万寿无疆”。寿字全部采用不同形体的篆书书写而成,纵横排列整齐,书写规矩,一丝不苟。想必康熙皇帝再体恤民力,也会为这件贴心的贺礼重器而龙颜大悦吧。 8 k( M I* i& `$ \ v
0 T! I3 C8 {1 Z( b6 g w8 r
从青花万寿大瓶的残片上,可以欣赏到各种篆体寿字的笔触:
8 n7 b5 [* B3 |9 [' \2 e# ^# K
青花上的梵文
M5 G% [/ a- y( r c, B" S! W6 J 很难说康熙万寿大瓶的装饰方法是不是受了明代梵文碗的启发,我们只知道最晚到了清中期,这种器身满饰古怪文字的形式被称作万寿纹样。有意无意间,工匠们把盘心的梵字写成了极富中国传统意味的团寿纹,这样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寿字盘: 5 I: U) t6 d) S& g0 ?
青花上的梵文
/ M* p& B% E" I9 n' M7 W: e
$ z T8 `# r. g3 A- e5 O0 z自此,人们就只识寿字,不知梵文了。寿字盘内的图案与其说是变体梵文,不如说是寿字的简化。这种盘子常被用作祝寿的贺礼。于是一种本来由外来纹样作装饰的瓷器,变成了纯粹的中国风格。有趣的是,这是一个不同文化间和官民之间,符号的交流、融合、变异乃至误读的活生生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