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一些网站关于承天门的描述
http://baike.baidu.com/view/2394.htm " i8 l! [& ~9 D4 R7 s
% S' N) h/ @7 E/ a; @+ B5 w: y《天安门》
! D7 {* {, k9 }- M! e4 a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 天安门意,是紫禁城的正门。当年承天门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而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此楼于公元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
u/ m l9 a0 i$ n: c/ g# o " m/ K5 d2 Y( V4 p
$ V; e% v T+ p/ [5 p
P; i# C) b/ e! S7 h
[讨论]一些网站关于承天门的描述
http://wiki.zhulong.com/baike/detail.asp?t=%CC%EC%B0%B2%C3%C5
5 `9 Q. i' D' r& f! V9 g ! t/ ^% S( b9 I% A0 R0 X x1 l
《天安门的历史沿革中》:
" C. Q6 h+ t; [$ J2 H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8 I2 x$ k' `/ x, Q0 N% `& _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 ! g2 i3 A* P( V: p
) H7 d% i% t2 g* ?# C) p
+ S8 Z+ o: ^$ Z$ f n6 P
8 z( H3 J, K$ [% Q; C8 W4 j7 ^! x
[讨论]一些网站关于承天门的描述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07/21/3838914_99046046.shtml ' O8 V# q) Z/ L) }/ y
/ k% O2 E7 p4 G' F5 Y
《天安门名称的由来》: ' [) z( x( y& d8 L$ [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它的设计者是明代著名建筑师蒯祥。……他根据朱棣的旨意,经过四年努力,于1421年设计并建造了一座雕梁画栋的木构牌楼,即最早的天安门,原名承天门。1457年七月承天门被大火所焚。
6 l, x$ L. w; u- h八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圭请蒯祥出谋划策,建了一座和现在天安门造型一样的城楼,亦叫做承天门。不幸于明末再度被焚毁。
# k6 W z3 Z6 F% k7 f
" S4 {/ m; ?# N# ? J. y ! y* C; j$ b1 O Y6 O
[讨论]一些网站关于承天门的描述
http://www.hudong.com/wiki/%E5%A4%A9%E5%AE%89%E9%97%A8 / _4 c4 y u8 a* U
! |$ U; x" b9 T3 z* D
《天安门》
4 U% c9 ]1 w' h: j l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
6 Q* W) B5 h' v; l# |& _0 Z& c ; n9 v, L/ G5 B& L/ W
/ y' r6 ?9 D. Z
[讨论]一些网站关于承天门的描述
" M! k4 ^: R5 ^# D
http://zh.wikipedia.org/zh/%E5%A4%A9%E5%AE%89%E9%97%A8
/ Y) m* e6 N9 Y3 {. g; U- k天安门原为明清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时,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天顺元年(1457年),牌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城楼。
2 Z. e& S' \$ g5 _5 ? `3 ^
* d+ y! H4 E ~* E- q
8 Z; `1 V f* }3 Z: c# U加上一些网站在转载中的改动,初建时的承天门就被描述成为一座牌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