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 _5 r3 W! y: `5 B$ `
老五曾经在网上搜索到一则《北京晨报》2003年1月9日的报道,话说当年车道沟某幼儿园内洪承畴墓石狮被移出院外,当地群众见文物无人看管便将此事告与晨报记者,记者根据调查便写了一篇文章。 O- r1 o& q* ^# a1 s- ?
" _0 F/ H) J/ ~: Z; G9 q
文章不在此罗列,但我们却从中发现三个重要信息: 8 I, R) R; D5 ~3 _' c
5 \5 q: c8 z+ p2 S" q6 ? 一为,洪承畴墓至少截止到2003年1月9日还保存有一对石狮;二为,石狮雕工甚好,据说嘴中带有绣球,还能滚动;三为,当年文保所王所长得知石狮无人看管便派人到现场进行保护。 ! ^1 s. {0 d7 ? k# k- v8 {
9 V( D+ N, l3 f& k7 c" o 老五闲暇之余将这篇8年前的报道告诉了侯磊,谁知侯磊与居士前几日竟然真的在无意之间找到了这对石狮,但当时天色已晚未能仔细观察,坟协于2011年3月6日再次走访了车道沟的洪承畴墓,却发现8年前的那篇报道中描述的一些重要信息存在诸多疑问。 ' g) B( K3 g; B8 K7 B
1 o# P% F0 _. Z3 W 首先,还是要大致介绍一下洪承畴的历史。
+ }; s* P! R+ n
叛军洪承畴墓
! p" S3 ]4 R7 C$ h
% u8 L Q; B5 y$ o# @
7 y3 i" i* P& R- m; E3 g0 t 洪承畴出生于1593年明末时期,从小家境贫寒但刻苦好学,青年时代的洪承畴通过自己优异的成绩荣获进士学位,从此开始为大明国效力。在刑部的他,经过了6年的磨练,凭借自己非凡的能力得到朝廷的重用,尤其是得到崇祯皇帝的赏识与信任。 2 T- Q5 b" }' X0 E" b- J/ q6 o
" b8 r+ o! \0 o' O! a英勇善战几十年后,史称松山之战的这段历史彻底将洪承畴戴上了叛军的帽子。事因皇太极即位后,清政府的国力与军力达到了空前的鼎盛,这群野心勃勃的满人已经不满足于统一东北地区,而是全面南下,准备占京,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中国的目的。但由于锦州、宁远、松山及杏山等地被明军死守,成为了清军南下最大的障碍,就这样拉锯战从1638年秋持续到1642年春天,整个战役中,洪承畴始终带领自己的部队英勇作战,顽强的对抗清兵,直到最后明政府害怕清军而不敢再派任何部队来救援,洪承畴被困松山长达半年之久后终于让清军俘虏。
* N- T7 k# ^5 ?& M8 V
% b) v. d! ^6 Y7 p 按道理说,这样的大将该是宁死不屈的,他却偏偏犯了爱江山更爱美人儿的错误,楞是被皇太极派去的小妃子给迷惑了,还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导致自己弃明投清的决定,这也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4 H. b P% Y) _/ O* Z) ]
5 n0 e4 K6 X/ S8 c 当时松山之战败北后,明政府举朝大震,以为洪承畴肯定是战死沙场的英雄,这让崇祯皇帝心痛不已,为此辍朝三日,并以王侯的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5月10日亲自致祭,还特意御制了一篇《吊洪经略文》明示天下。当祭到第九坛的时候,突然得到洪承畴降清的消息,才停止了这样一个看似荒谬的事情。
0 R! Q& m- C9 c. r 7 } N/ F& Y6 { L' r( W
再后来,洪承畴的确为清朝进军北京统治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背叛’二字扣在他的脑门子上千古流传了下来。 + j; Z4 d9 K- b/ }6 b$ _* i) I2 _
' a6 t2 B% O7 ?
洪承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在那个战乱时期竟然还活到了当今的社会平均年龄,也实属不易了。死后朝廷几经争论,最后康熙赐他葬在北京车道沟,并且给了个三等轻车都尉的番号,并可世袭。 9 E$ {, o* L- d( C
, E, N. @7 r9 j6 G7 h
无论洪承畴本人如何,坟协成员始终秉承尊重历史的原则进行了深入走访。我们经过登记进入存有该对石狮的某幼儿园中。刚一看到这对狮子就被它经历几百年风雨侵蚀后独有的完整所吸引。
5 }0 D3 [; i% ]/ N1 P+ U" m5 o
) c1 h; }1 a$ w1 i0 s
叛军洪承畴墓
! o9 v0 N6 k6 E) ~5 U+ P ( o* T8 H2 D+ D* E; I# D( u, R
石狮一公一母立在园中显眼的位置,他们身后各有一颗树为其遮风避雨,这样得天独厚的位置也算是文物应有的造化了。 4 O" q5 _2 ~9 t c3 E
* G; g3 v/ e* @1 R! [
叛军洪承畴墓
( k0 x% ?! T9 [5 C f
3 j+ A7 O" {* u 我们走进石狮跟前,他们现在坐南朝北的放着,站在北边右为公,左为母。石狮高约2米,加上须弥座足有三米的样子。这对狮子圆头圆脑,模样可爱,四肢浑圆健硕不失威武之风。它们头顶卷毛,面带胡须,脖系铃铛,实在精细。
5 q( P3 f: E( }& |+ P" L
$ `" I {' v/ T) m- f
叛军洪承畴墓
2 t, J. r: P$ u1 H1 ?3 p
4 t, r5 }9 _4 Q4 H
我们围绕着狮子转来转去,公狮子左脚踩一绣球,母狮子右脚踩一小狮。小狮子身体也是丰满浑圆,可爱至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婴儿肥。小狮子躺在须弥座上,四肢向上蹬着母狮的右脚底,狮尾自然的散落在须弥座上,丝丝透着雕工的卓越。就在我对着尾巴拍照的时候,突然从取景器中看到了小狮子的雄性器官,引得在场人的大笑,又仔细观察了一下后,竟然还有一个小肛门,此物算是让我开了眼界。
5 R' L7 B f2 ]: d0 e
( j8 p5 \$ z/ x8 o J" R4 I# Y* o
叛军洪承畴墓
9 S+ X, r) \& A2 _! d& { ; ]* N/ M+ G( X5 a- {
最后总结下这对狮子的亮点,首先是整体造型大方可爱,其次是尾巴的卷花实属少见,再者就是狮子的睫毛卷翘美丽,最后便是这小雄狮的性别特征。 , i h1 [4 S& W2 y# r! {
* v0 q$ B1 Y# i" z& w @" g 
- n7 M3 G8 U( [! c* S# L ; E2 m& M$ J2 i1 F3 V
从幼儿园出来后,南边有一土坡,应该就是洪承畴墓宝顶的位置,边上还有一篇古树林,这些都圈在部队办公院中,不能进入。 8 }6 b+ ~$ p. b3 G
走访过程说到这里本该告一段落,但由于开篇所提到的那篇晨报报道还是存在很多疑问的。 + D1 @- ~# X- b7 j3 L3 l% ~9 q
2 {+ R- u- }! S' G* Y, v 第一,报道说狮子曾经在2003年丢弃在工地无人看管。但我从GE历史卫星图上发现,狮子就在幼儿园里现在的位置。 ! n7 S4 q1 O1 Z4 A$ h3 n3 |
3 ~! K. K( H! M9 Q& {0 l
叛军洪承畴墓
1 V; o/ p8 |) D* j" [(2002年狮子就能很清楚地看见在幼儿园里)
5 l& O; e! b5 ?' p9 p- N- q( |' v
叛军洪承畴墓
+ ~1 U2 C; Q0 j; V(2003年狮子也能很清楚地看见在幼儿园里,不存在报道中移出来的情况)
' o9 ~( I4 E% Y9 I) ^* y, I9 X4 T 第二,报道说这对石狮口中有球,并滚动自如。通过我们的走访,这对石狮的嘴并不是镂空雕刻,也没有什么滚动自如的球。 9 B2 ?, I/ Y9 q# ~% u4 s2 \; f9 M+ v
第三,报道上说,洪承畴墓文革期间虽然遭到破坏,但还是留下了碑等石刻。可现在除了石狮我们未发现任何其它遗迹。
: R( ]- d: U% X- \
3 q1 V- f# a5 t 我们分析了一下,可能当时居民知道车道沟是洪承畴的墓,并看到了一对无人看管的现代狮子,便找来了记者报道。这篇报道虽然疑点重重,确为几年后我们走访洪承畴墓及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 s/ w @% l/ e/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