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98|回复: 12

康殷年表中的忌讳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2-17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s/ \( {# Q3 h5 o/ X3 [

 

* @+ X- a6 d( n( s* ]

* x: s0 O% O, V: \; u

    康殷夫人任兆凤大嫂2008年3月12日在北京东方医院病逝,3月15日在东郊平房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我和大嫂见了最后一面。去年冬天她患病住院前,说是康殷要出书画集,编辑要个年表,叫我给写,一连几天我到大嫂家去;前后改了三次,才定稿。她认为挺好,我以为不好;该列上的遮盖过去了;所以我注明任兆凤授意。

' y! |. d5 j( }$ v5 T6 j; z

    6月10日是康殷忌日,虽然已经9年,旧时音容常在脑际萦回,去年和大嫂一起编他的年表时,像天天和他在一起。他生平最大憾事,是画粮票,不仅造成三年缧绁之灾,而且累及后来的生活、亲属、家人,直至身后的今日,仍有议论。大嫂和别的亲属,对此也讳莫如深。我向大嫂说了我的看法;她说:你这么看,别人不会呀!年表里只好遮遮掩掩。而在他死后不久出版的《康殷传》里,涉及那几年的事,就简直是乱编了。

4 v7 U& i- p6 z1 @/ K9 r* H

    1980年12月2日,新华社记者杨建业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康殷应当被录用”的文章就披露过康殷的这段往事;大家为尊者讳,少有提及。

( G8 p1 ~/ [) G2 s' R% q

    对于此事倘换个角度看:一个艺术家,不去创作,却耗时间精力去画只能买米面的票证,一张伪造的粮票,和一件艺术品,哪个更有价值;只要不是智商过低,都会有正常的评估。高智商的康殷为什么竟会如此?

5 |$ H; ^. l% b# v/ j7 L, r7 C+ a

    在市场供应极为丰富的今天,人们很难想象当年匮乏的境况。50年代统购统销后,粮食计划供应,按户口、按月发粮票。北京的标准,坐办公室的一月32市斤,体力劳动的最高60市斤,家庭妇女28.5市斤。依年龄大小少年儿童分几个等级。有单位的,提出申请可另外补助粮票;没单位,则只能干啃28.5市斤了。1960年下半年以前,北京饭馆吃饭、购买食品,都不要粮票。粮食不够吃,可以买馒头、大饼,或是下顿馆子,不难解决。下半年开始要粮票,光有钱买不到吃的了。这一规定一直实行到改革开放。在北京自买吃食要粮票以后,供应越来越不好,所有不收粮票的吃食,市场上不见了。小酒馆儿,不喝酒不卖菜了;食油、肉类早就按票供应,也有时拿票白跑,没货!鸡蛋之类则要医生证明(产妇、重病号)才能买;家家除了粮食本,还有副食本,用以买麻酱、豆制品、粉丝,和凭本供应的其他东西。街上零食没了。糖豆、瓜子、花生一切入口物绝迹。街上有买东西的立刻就排长队,不问前边卖什么。大冬天的,白水、色素、糖精冻的冰糕也排队抢。商场的食品柜台,擦拭得一尘不染,光亮照人;售货员袖手而坐,没东西卖。粮食按人定量,各不相同;家庭中为吃多吃少有发生矛盾的,也有为照顾老弱假装吃饱的。填饱肚子是每天的头等大事。后来街上有了“伊拉克蜜枣”,几乎是唯一的入口物。1962年开始有“高级糖果”、“高级糕点”,饭馆也有“高级”的了。价钱当然也是“高级”了。一斤水果糖,升为高级,就要十几元钱。其时普通工人月薪四五十元。当年物质普遍短缺,入口物尤其缺。营养不良和肠胃得不到胀饱的快感,许多人饭前大量饮水,胃胀起来再吃食物,求得片刻舒服。不少人得浮肿病。上班时,车间主任站在门口,放一个小凳,进车间的工人,把一只脚踏在凳上,拉起裤脚,主任伸手用食指按一下脚面以上部位,一个坑儿下去,不是很快起来;一摆手:休息!不再需要医生证明;工资照发,每天还发一调羹熟黄豆粉的营养品。稍后则提出“劳逸结合”的口号,订出新的劳动时间:重体力,每天劳动四小时;轻体力五小时。八小时工作制不变,余下时间学习、开会、讨论。结合报纸社论,领会精神,认清大好形势。就我生活的北京来说,1961年最难,1962年下半年就好多了。那时人总感到胃里是空的,油水少、副食蔬菜缺、零食没有。就我本人说,现在一顿饭一个馒头一碗粥,加点菜,饱了!196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食堂改善伙食,打破定量,每人可买一斤肉包子,二两一个五个。过节还可买六两粮票的点心(一斤)。我坐在宿舍吃,竟然一顿全吃光了。现在想来都后怕,撑死怎办?人有生理上的营养需求,也有口腹快感的欲望:二者结合,“吃到口”,就成了难于抗拒的强烈的欲念。先贤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在前。

6 u8 ?' c: D& @3 z

    当年情况如此。而康殷,关东大汉,食量、酒量皆可称豪;偏偏又没有单位,只能吃28.5斤的标准,还无处请求补助粮票。于是,黔驴技穷,以自己所长觅当时的所短,招致横祸,而直接持之使用的大嫂任兆凤,得到的是三年管制。先是画了一张100斤的,得手;粮食定点供应,只能在同一处使用。第一次误收后,岂能不报案?不留意?第二次还是100斤,“伸手必被抓”!现行犯任兆凤束手就擒,供认不讳;康殷判刑四年。本来他是被安排到黑龙江兴凯湖劳改的,行前家属接见,入狱前和出版社订有印行他的作品“文姬归汉”图,此时出版了。妻子带着刚印好的画来了。一旁监视的警察就问:“接见你带画儿干什么?”任兆凤答:“他的作品出版了;叫他看看。”此举,却使他留在北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o/ n" o: U ~! \( z( a4 q& Q' y

    说了当年的情形,虽然饥饿是根本,但康殷犯下过错,必要惩处;言出法随,才能保证政策的实行。对他的处分是正确的。不然,默许乱来,社会秩序无法维持。

8 _" m) b7 |. V" O3 S$ k7 J

    康殷只是要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不是想制造混乱,不是要套购大量粮食,囤积居奇,但没有按政府的规定做,没有安分;用了不当手段多买口粮,领刑,不冤。可毕竟与其他刑事犯罪不同,在人品、道德、为人处事上无关宏旨。本毋庸有何讳忌,有人以此鄙薄康殷,窃以为失当,欠公允。

4 c! F9 `* M3 ^8 H8 x- ?6 B, \

    特殊年代,特殊处境,特殊案例,世人也当特殊待之。

5 h% @2 e2 |9 w* V

    在“康殷年表”里没能列出,是康夫人忌讳提及;我曾以上述想法劝说,不通,无奈。

# T& F, b5 B0 o/ [! D9 D

    康殷在北京第一监狱服刑,期间参加些美术设计的工作,在监狱京剧团做过编剧,和同在服刑的、原光明日报社编辑杨重野合写过京剧剧本。1968年他曾向我说过他编过《清风寨》和《紫金锤》两部戏。(《紫金锤》收入“忆大康”一书)据我所知,当年监狱里曾安排有所长的知识分子服刑人员从事文化产业,我接触过一位姓策的蒙古族人,白种人长相,肤白、高大、黄发、碧眼、隆鼻。一口老北京话。他是蒙古王公的后人,世居京城。曾是广播电台的法语播音员,在第一监狱服刑时在翻译组。据他说各语种什么人才都有,文史哲、理工,什么书都译。以“安波”的名字出版刊行。他说版权页印着:译者安波,就是监狱出的。

* `! J2 s4 X) \- I% s

    康殷刑满,按其时的政策必须留厂就业,他到了北京北郊的北苑(农场)美工组,组长是何燕明,成员还有江荧、今鸣、金道明等十几人。对外承揽美工设计,“文革”前美工组撤销,人员调到德胜门外的新都暖气机械厂,康殷在技术股描图。“文革”后先被禁闭,后送“小院”。(名叫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实际是劳改队里的严管队;关押小院,不劳动,学习、反省、坦白交代)出小院后,到铸工车间磨砂轮;直到1969年冬战备疏散,被送到河北邢台平乡东尹村插队务农,开始古文字研究。70年代初期,潜回北京,寄食姚家井父母家中;改革开放后回香山自己家。在“迎春早待中兴年”的期盼中,开始了他“向老逢辰”的黄金时代。

/ d; f; \6 l0 ~- H

 

9 Z8 H# D5 D& ]- |1 i

 

! e% w1 N) u. W, f( p4 ~& s9 @& H
- ^- M* g% P+ S3 [; b/ y
; q8 o: R, u% [! A' o' p' N' ~
( Y% I/ w/ k3 j) f) F, X
" m* W8 w0 t3 m/ `4 M# p1 i# Q+ ?" n4 @8 w' z* y1 h, {1 `" B9 d! l3 D. W; c( ?& K8 E: ]& O2 `9 B! G# K( d; ?! f* W3 X; \
7 @. h% l/ h0 d5 H
 
G3 L6 ?( B2 h, R M# ~% Z# C
! J' e7 a( ?! F$ r8 r* w & @2 q- x4 d; _

  8 d& \2 `, _; t% L; y- H' r! N

 

0 E# Z- |4 e. F3 s' Y
7 @% B0 U" u0 ^* f* s, _
% W& L$ ^0 @2 a" E
`+ t; S: z6 k. V; u

, F0 ~9 a& n3 n U

1 ]2 m4 x) ^* t; D7 F. f) S$ Y 2 h* N' ~+ g9 W

h: U& M4 v4 w, x% m
7 T! |, F1 y }: s
9 l0 G7 m& m3 O7 K) e& R1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2-18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
发表于 2011-2-18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有才气的大画家,在时代和命运的逼迫,也会做糊涂事。
发表于 2011-2-18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太太上茅房。

0 z9 m7 a. K' Q# V

我过去说过:丑陋的年代,把人变成鬼,把鬼变成神。

发表于 2011-2-17 2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日子真难熬,早死的,晚生的,都赚了!
发表于 2011-2-17 2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街上有买东西的立刻就排长队,不问前边卖什么”

. E5 ]) E2 y/ q8 I3 M

确实如此

发表于 2011-2-17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第一监狱服刑时在翻译组。据他说各语种什么人才都有,文史哲、理工,什么书都译。”

3 G4 I4 ]0 Y( n, F# i6 Z3 t( H

雅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0 u) E+ G2 x9 R0 [0 f+ ?

俗语:出头的椽子先烂

4 n4 Z) }3 k6 u/ |# b

白话:有才就是有罪

发表于 2011-2-17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殷年表中的忌讳

康殷年表中的忌讳

发表于 2011-2-17 2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特殊年代,特殊处境,特殊案例,世人也当特殊待之。

+ I3 [& S; Z# M) {2 u6 ^% l5 c. C

    在“康殷年表”里没能列出,是康夫人忌讳提及;我曾以上述想法劝说,不通,无奈。

( M; s. y, ^6 K. u6 E2 j* G# z2 j9 T

 

6 } v* h& b+ e, ~# o5 k; w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

% \+ Z. }' J4 a2 L# j5 V/ A$ s' v& l

然日月光华,人亦皆见之。

 楼主| 发表于 2011-3-11 1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斎主照片是康家,煤厂街12号。门和墙修过了,原没有这麽齐整。留有一张大康在墙外的黑白照片。他住西屋。北屋是房东。离静宜园,碧云寺很近。
发表于 2011-3-11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了俺下乡的时候了。那时候年轻,才16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活儿又累,加上肚子里油水少,俺天天中午饭要干掉8个大馒头,还要吃一搪瓷盆菜,就这样,还没到晚饭的时候,又饿了。俗话不是说了吗: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发表于 2011-3-11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德外的新都机械厂,关了很多人才,那时就造出了“太托拉”大货车,这在六十年代的中国,真是了不起。!!
发表于 2011-3-11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糊涂事!有句话,活人不能叫尿憋死,只不过一个错误不能犯两次,否则第二次不在同一个地方,或同一种面值买粮食糊口吃饭,也就没事了。所以才有大智若愚之说。

. v. T2 G# i0 p

我也干过如此之事,王府井大街,骑自行车要证,有人没有,就让我画,然后再用我们单位i的收款章(有王府井几个字)。把后面其他字给弄虚了,然后再套一个特别破旧模糊的塑料月票夹子,得活。我甚至因此事还交结的朋友,至今还拿此称我为“有才”!

: _! A. Y2 x# u0 B9 p% ^

喜欢看潘先生这类的文章!!这就是文化化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4 14:29 , Processed in 1.16273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