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三梁四柱”,也许是楼主引用的原文刊印有误。
8 e' ?; j q( e7 J6 o: l$ a4 D) | ( c: j/ K" C" p' I5 s0 E1 ?
m$ o* ]+ D3 W' ~% n3 F
[转帖]:
. ^/ z _* z9 W0 K0 Q
9 Q, X4 H+ ?& Z天桥的具体位置在那里呢?
; I2 x3 s+ W) Z+ u1 Y/ g
我们知道,正阳门外是条通天大道,为通行方便,在大道与排水沟交叉处修建了一座石桥。有皇上的时候,每年冬至、祈谷、祈雨,大队人马从此经过,因是天子祭天必经之桥,故名曰天桥。
) Z+ O) w/ t) ~
天桥的准确位置,在今天的天坛路西口、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永安路东口的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天桥南大街即天桥大街,因在当年的石桥之南,成以叫天桥南大街。
9 Y: u2 N" d; @
据有关方面的资料记载,桥长约8米,宽约5米,石桥有三梁四栏,汉白玉雕成,东西两侧各5根栏柱,柱顶雕成莲花骨朵儿形,桥儿孔券洞上中心部位雕有螭头(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以镇水。桥面有石铺就,石板纵横相接处嵌有形铁锭以连接石板,起加固作用。石桥两边各搭一木板平桥,中间的石桥平时用木栏封挡着,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 L: I) R* T# E0 f: `
据崔金生《“天桥”的桥》文中说:“因为石桥位于前门与永定门之间,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去天坛祭天途经的御道上的这座桥,供皇上使用,皇帝双称天子,因此人们称作天桥,也谷称龙鼻子,因称前门为龙头,桥两边的河沟为龙须沟。
2 X. n+ Z' J- d- b' [
据老人讲,当年站在桥北往南看,看不见永定门。在桥南望北,看不见前门,前门楼子九丈九,是当时最高的建筑,桥可以挡住人们的视线,可,见石桥的高大雄伟。
/ }0 D+ a. @! _( U: R6 R% R9 |
据记载,远在元朝后期,桥附近就出现了饮食业和经营旧贷的市场,明朝后斯逐渐成为热闹的场所。清王朝和民国初年,每逢杀了犯人后,将人头挂在桥头的杆上示众,。据老人讲,被杀的犯人中,如有阔人,镶有金牙,晚间就有穷汉爬在杆上,用伸进人口中,掰去金牙,以取黄金。”
) ?- c$ b/ x, Q% d天桥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 V: k3 K" W6 T# P& G/ D* o! K1 W& W
天桥的消失已有些年头儿了。《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中说:“清光绪三十的(1906)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改建成丈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扯不复存在,而天桥作为一人地名,一直保留下来。”
. o7 G$ x( ^' _, t
0 h$ E0 F% x" g3 N5 g. d+ @7 H......
, ]+ a4 e. C4 d1 n2 u0 C, E4 G
5 `" `- \$ ]1 o. b
) M/ \- r, Z4 P0 s! ]由清《乾隆京城全图》看,天桥处河沟不是很宽,密集地建了几座小型桥梁。 7 ^( V6 a# ~8 W2 ?/ Z
- Y1 y6 x4 s) ]& \9 m% ]
3 K2 `3 \2 o, Q6 j0 T( ~ x% j
图090.是始建于元代的万宁桥 : 3 ?! i w1 w7 n5 o8 e
. |0 C) E1 M2 _4 o
6 c# i. s d" t, b0 w/ X
" J. j: o" k) ^2 D1 E
# o9 R8 g3 _. f" L) g! |* X* L图091.是楼主所发的疑似是天桥的老照片:
( p3 S/ M9 ^ h
+ N' ^/ T7 L. ]+ @ % t5 \2 r `4 ^# e
图091. 中只看到“东侧5根栏柱”。(原图标注由南向北拍的)
+ U e8 z, T0 M3 I& m
/ [! g' T, r6 `' ?+ O图091. 中,东侧北面的栏板还矮了一些?
E0 B+ j9 V% Y( e5 W0 Z3 O
$ K) o% D: i1 g3 X L( d
) f. H! c( }3 m- G5 m, T( A我以为5根栏柱夹4栏板的这一段,只是“三梁”式天桥其中的一段。 # F2 b% ?( q z' q$ k2 q
% J0 g, k3 g6 J( t' `+ V3 P
/ n* ? Z( q0 D6 E; r2 Q.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