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 p2 {' A. h! _" c
《榛子铭》
% K4 I8 O! [- P' q3 X榛之为物,其来亦远矣。 5 ~7 e: o# m$ h( T
《曹风》云“鳲鳩在桑,其子在榛”,然彼榛未必此榛也。 ' ?# l9 |9 [3 I+ q) ?4 q2 S
《邶风》云“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男女之间矣。 1 Z/ |/ V) g" S B" d& T. J% B$ ^
皮日休云“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芫岗”,则别有说。 % Q$ w5 l" F" @, D- L# T9 ]
吕望管仲,皆出于榛薄,可见榛能提神醒脑,足以益智。 & m$ y+ m' `9 M7 a5 [- B
山人食榛,可采于山。市人食榛,必购于市。 2 l% K5 G3 z& _: U
小朋友树人曰,榛为桦木科,变种良多。
: j* _5 ^4 ~: p6 Y钱塘久寐尝谓,榛有尖圆,铁岭最佳,可以写金经,可以染指甲。 * l; e2 f( g0 f1 ?! r3 [
盘古氏开搅,榛子以去皮为上。 & }3 T: M/ ^6 r) Z3 V# M$ T" o1 P
元首指示,去皮预案有二,降龙掌、高射炮。
3 p( E* K1 A7 i0 D$ A; h陆羽裔媛则谓,榛属坚果,宜于带皮,不然必有难言之隐事也。 5 ^8 ]; S6 j* H2 z1 P; {0 ~$ C
圣祖仁皇帝上谕榛子须要巨大,诸王回奏京师无处寻觅。 + C6 u" j0 S4 z) o5 _$ _
腊月先生嗅出,康熙颇具人味。
+ X3 `$ H1 Z* A- N食草老鹰认为,拥衾煨火才有诗意。
' k. y/ J7 V$ c$ f" x; | ~东郭先生于是赋诗:自古游商险恶心,楞拿六两当一斤。十榛九空老理在,切莫轻信老天真。
4 z7 u$ V1 ~. s# S5 _3 g惟哈志安乡老云,食榛不可采于路旁,盖堪食者人尽食之也,不必待安子而后食也。 | \9 w9 ^9 e0 f* ?( u" O- ?
于戏,曾不闻筑室道旁,三年不成也夫。食榛事极小,失仁事极大。
4 |$ M0 R" o; h1 q. U6 o" M《春秋》大义: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夫榛之为物,可以登笾豆,可以祭鬼神,可不钦哉?
; e7 w7 u$ q" U2 p. {# V7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多爱牡丹。余独爱榛之出榛莽而不野,栖幼鸠而不妖,不炒不裂,不砸不开,坚贞守节,可玉碎而不可亵玩焉。 ( J$ B/ n$ ]. d, Q" A0 m9 A9 E
菊固隐逸者也,莲固君子者也,牡丹固富贵者也。余谓榛固价格昂贵者也。余亦山阴放翁余脉,乃尊陆羽裔媛之教,选硕大壳坚者归。幸而家藏二战美利坚铁钳一具,殊不畏彼壳坚皮厚,岂不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