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55|回复: 2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含5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2-13 2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M' h6 q0 q; [1 ~- ~7 J

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fficeffice" />

. h6 @! i# V& P% K) U

“诗赋弦”是流传在北京以南大兴民间的戏曲。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记载:诗赋弦源于京畿地区民间流行的说唱形式。十不闲原是一种锣鼓击节的坐唱形式,远在清中叶,十不闲即已十分流行。清光绪年间,诗赋弦的创始人朱广达和贾万全,为抵制社会盛行之“五毒”(吃、喝、嫖、赌、抽),集资购买了服装道具,编写剧本,改“十不闲”清音坐唱形式为戏曲表演形式,吸收民歌演唱曲调并正式命名为“诗赋弦”。

. ?8 t! k) j' o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6 N! H3 P, G# }' J

 

" g$ } t6 O4 r9 e

 

8 H3 H' m5 ?1 G- G! ~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4 G: U) n" t/ p8 ]

 

9 h/ b4 m' K3 ]2 Y M

 

! O7 W, G U F6 r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f7 N& g: B6 N' Q

 

/ g) @1 i8 X( Z h; g

 

$ R! a% }3 ~# P* x8 W# d5 K* [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 D4 k1 l5 n7 z+ ?6 w

 

! n2 y5 Y" @( H. D9 q

 

2 D. O' F' C- {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3 2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赋弦”创始于1880年,曾经产生了上百个剧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剧目和民间杂曲小调的音乐特色。诗赋弦是在“十不闲”莲花落基础上产生的,保留了由民间杂曲小调向戏剧过渡的演变过程的风貌。1893(清光绪十九年)正式在朱家务村成立了“诗赋弦同乐会”。同乐会成立后,陆续招收了一些“诗赋弦”爱好者,在爱好者的支持下,越办越红火。诗赋弦首先在原宛平、大兴两县迅速地传播开来;1904年以后,诗赋弦逐渐流传到周边西里河、贺北、西北町、西胡林、高各庄、天宫院等村及河北固安、涿县等地,在民国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到1908<清光绪三十四年),又传到了固安县;1921年传到涿县;1931年传到房山县。到20世纪50年代,先后成立诗赋弦剧团的有5个县的20个村庄。上世纪50年代后,诗赋弦逐渐衰微,1986年后陆续恢复。目前,在大兴区仅见于西里河、西白疃、西胡林等少数村庄。20068月,大兴诗赋弦入选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x- z: }9 G8 E% l" J7 z8 x, H5 d

 

" H% S$ n5 I+ g5 H" m# _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7 x' V1 { N& F T7 Z

 

; N1 P. t5 g& W. U& v s! o2 o

 

4 t1 i/ r7 B; u% I |2 z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8 B% C6 ~5 l5 k( d2 B% w3 M; o

 

+ e8 g. r& _; p

 

5 p4 H* a, X- k t& O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 ~ p6 g( p1 R1 V# G; l# u) i

 

& S" ~( E# Y9 w- H5 g2 j

 

U( c: @* J; C3 C; K: f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 ^3 a& q% @# ]. O+ l7 d; f2 u! s

 

8 w4 C Q( {, A6 ]6 e( l/ _

 

+ w$ h4 I3 c/ E7 D& I; U" m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4 q! W. Y* F, o6 B$ S; _

 

+ r- ?: g3 e3 r% U( d

 

5 c" T. ]; |3 W% i+ g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楼主| 发表于 2011-2-13 2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兴诗赋弦仅存西里河,胭脂红扑满脸颊,浓黑的两道粗眉挑入发鬓,正在勾画的一对眼眶足足比原来大了一倍;三四套新旧混合的戏服都是红、粉、绿、蓝的颜色;吹笙的还没有到位,二胡和三弦先摆起架势来。在音乐上,“诗赋弦”参照诗词歌赋的规律,将唱词写成长短句,按“联”演唱,表演时按“调”分“联”,曲牌不一,句数不等,但每联都有固定的句数,每句都有固定的字数,唱词有长有短,韵脚协调动听。“诗赋弦”曲牌具有明显的民歌成分,不少的曲牌中使用“哎嗨哎嗨呦”、“依呀那呀嗨”、“那呀依呀嗨”、“那哈嗨”等民歌常用的“垫字”,行内人士自己总结“诗赋弦”演唱是:“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诗赋弦是研究曲艺、戏曲及其演变过程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 b! w# G. e/ e$ l; D4 p5 @

 

p6 b. H8 c; l) a2 v

 

8 K, k1 W! b" Q4 X, U# Y( N' t

 

; ]+ ]+ F: K1 Z! A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7 m6 J# r3 w( w9 Q1 d9 n

 

3 G$ @- e7 b/ z Y8 `! o. h3 e h

 

- Y2 z; I* }9 U: X" @4 Y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5 T6 B- a* @9 y5 Z/ n% ^( |& A# B

 

1 }4 w, |9 J9 ~, [

 

5 E- c: Y( O) T' c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9 z; B5 K+ F4 X+ ^

 

- g6 T6 e" X, G# [/ C; ^7 x

 

A+ V* g$ }9 L( L" o" ?' u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7 L" f5 r8 {( t4 @

 

/ C. B! x1 ]* D ^ n2 R

 

- b0 @9 e7 G2 O# F# v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 H) Z4 Y2 [0 ]% P+ A

 

& m! j7 @, p/ L2 m$ g1 W

 

8 Z/ N4 F8 Y# L1 d9 B: G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原创]民俗·庙会——大兴诗赋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8 03:19 , Processed in 1.12346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