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轶事片断 7 j& I/ ^7 {4 U5 t) \2 |: F
3 @* H" `3 _0 U* f4 `
(五)
$ N3 P: c. f; x6 e$ T8 Q
% \+ v4 x' w, d K5 Z; ^ 养蚕之外,同学们还养过蝌蚪。仲春时节,学校后河沟边有很多的蝌蚪,全都一个黑点拖着个不停摆动的尾巴,很是可爱。有同学用大瓶子装了很多放在宿舍里养,有时还拿到教室的课桌上,引起大家的关注。但不久之后蝌蚪长腿了,就觉得不那么好看了。后来又变成小青蛙了,不知哪个同学说它是没长大的癞蛤蟆,要是碰到它会烂皮肤的!后来就不再养了。
0 M# V, Y" e/ P6 W) `& ^ 捉蜻蜓、抓螳螂、捕莹火虫等,也是学生课余常有的活动。把蝴蝶放在书本里做标本,将莹火虫包在手绢里拿到宿舍,晚上熄灯后看发不发光。记得在那样的时刻,周新惠经常大呼小叫、一惊一乍,嘻嘻哈哈地弄得女生宿舍分外热闹。
( ]8 n3 z2 [; J/ e$ J3 p2 w$ W9 S ` 种蓖麻是少先队的活动。之前先挑饱满的蓖麻籽种,那蓖麻籽很可爱,十分光滑,表面有好看的斑纹。在操场边上,教学和宿舍楼边挖坑,每个坑里放两三颗籽,用土埋上就行了。种的蓖麻都活了,还结了新籽。 $ p+ r' H! v8 b
5 b2 m9 n: E# p v/ D(六)
7 q5 U/ | C2 p3 B 小学时国家是每周工作六天制,所以学校也上课六天。不过周六是半天课,午饭后就可以离校回家了。一年级时,住校生多为两个星期回家一次。那时,学校逢周六还有班车送学生到甘家口,周日下午班车再接我们返校。但好景不长,后来班车取消了,变两周回一次家为一周一次了。
- O$ F c. N" R0 d/ T 住校生都很期待周六这一天--离开学校的大门,就如笼子里鸟被放飞一样自由自在了。那时周末没有课外作业,不像现在的学生有沉重的书包,有繁多的作业,还要各种各样的培训、补习班,那时回家就是放假,尽情地玩耍,所以周六是最开心的日子。 每次回家走什么线路,坐什么车,是事先早早就想好了的。不过,那时大家回家没有"归心似箭"的感觉,而是都想着要在回家的路上好好玩一把。
. `% y, n1 I8 A! L- z/ f
2 I" H: Z8 `3 a; i* g 景山公园那时又叫红领巾公园,学生进园不用买票。学校搞春游和少先队活动,经常组织去那里。不少人都知道明代皇帝上吊的那棵树,还有清代珍妃自尽的那口井。在景山公园西南角,有个大型的运动器械,我们习惯称为"天梯",它高高地架起一部横梯,两边是铁丝保护网,男生进了景山公园,多半会去爬这部"天梯",在空中的吊桥上大呼小叫,以显示他们非凡的勇敢和胆量。
" r% b7 p3 W9 e
8 A3 A1 O5 |( Y 一次孔雅莎等六个男女同学一起回家,途经景山公园,大家约好一起下车直奔公园。那天天气特别晴朗,站在山下向山上望去,满山葱郁,五个红色亭顶在浓荫映衬下格外醒目。极目朝山下和远处望去,古城尽收眼前:公园外的马路上小车和公共汽车来回穿梭,对面是故宫建筑群,一条护城河如玉带缠绕着故宫的围墙。
X$ @! A! R, @# x, c3 M0 L; ^ ( m9 |( I) i" ]& e; h2 S# b, T
(七) ) y, @. q9 h9 q: a1 d/ F) ^7 y6 f
60年代时,许多家长都会给住校生买一张两块钱的学生月票,大家带着月票可以在市内通行无阻,到处串门。东半城有东四,东直门,地安门,酒仙桥,崇文门;西半城有西四,汽车局,月坛,百万庄,甘家口。每人就象北京市的活地图,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佩戴着机院附小的校徽到处招摇。而这些戴着校徽的小学生,也时常引起路人的注目。
1 R1 F/ |( M6 d" @! u8 H ( b) N+ F/ q* C+ B1 `' R$ }; U, ~
不像现在的独生子女,每天上学放学都会有大人全程接送陪护。那时住校生周六回家都是自行结伴走,而每次回家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一次,刘小群和他哥哥的车钱被人给偷了。没钱坐车,就走路回家。他们边走边数站牌,小猪店,呼家楼,一直走了9站,到东四为止。后来学校查到偷钱的学生,还在全校广播会(在教室集合听喇叭)上说过这事。
1 Z7 t* Q; n7 Q5 w! M; c) E3 ?1 `" T5 @& e " t* \, P: P# q
附小六年的住校生活给同学们留下了极其美好和快乐的回忆,那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放飞心灵的六年,那是边学边玩,心智、学业、兴趣、身体与生活能力协调发展、健康成长的六年,更是与同窗、室友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彼此结下终生难忘友谊的六年。
`. t" F. C1 \' s" n , j- @! _* E* U' |( a
嗨!当年的住校生,当年的室友,还有当年悉心照料六三班的老师,阿姨和工友们,你们都还好吗? - }7 ?+ A/ y8 F+ I* S# ]4 E3 |
# C/ l" x& ]( o+ ^$ K6 h* t" i3 ? (严华改写,选自郑凯梅、严华、桑小英、陈小渝、王集芬,范念军,刘小群,马沃野等电邮) ( o" M( _6 V( w" k
) W/ z z/ x3 M: u0 `' a" b4 j [ ; x& [- Y y6 y' e' K2 N; P3 O2 l
尾 声 % D" j/ g5 o6 B4 \1 I2 d, a0 k* C
& o1 v2 ]1 L! B/ w7 U/ \
4 J( C% a6 y% h W o6 p5 S 度尽颠簸的生活,王彦声,廖永哲,王敬三位老师已经作古。金久雄,赵雅秀,黄翔凤,郭郁英,陈廷武,华秋岳诸位老师,魏其芝,周静林两位阿姨在安度晚年。 ; X) C8 K+ C' `! h; X; t- y. c
4 f: p( c5 ~) }; q. Q( b
六六届六三班中(包括转学同学): 两位同学不幸"驾鹤西行"; 大部分同学还住在这座渡过童年的城市里。少数分散在西安,武汉,大连,上海和国外;
, t9 B$ y0 b2 d 0 N* T+ h; R5 j' b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一位久违45年的同学飘然而至,重归六三。而在封笔之际,李小敏,汪健,孙海龄,刘桂珍,徐小华,陈小华诸同学尚无音信。
: ~5 f, ]3 B/ M
; G3 Q. X O2 M9 d1 H3 `# P! u E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君还? ' { A# v7 R6 X% |
7 N0 o4 {8 a+ U! A, m
说上一段稗官野史,姑妄听之,勿谓言之不予也。
& }% { q; N; ]" @' q9 b0 {. w
当年在机院9号楼操场处(位于附小校园外东边)施工,曾挖出一块石碑,上有御笔。考证后认为是"燕京八景"中"金台夕照"之碑。
) `+ n2 ~2 m8 N3 B+ c* \ 机院意外坐拥"金台",煞是惊喜。孰料悲从中来,那碑是赝品。
+ x9 U0 s3 O$ \ 即便这样,机院甚至附小还是和"金台夕照"扯上了关系。有证为据:在机院朝西的正门外,那条南北向的无名土路因此被冠以金台西路。路名直至今天不坠! : X' h! O% Z. i! _( l2 Y
# h/ b4 E4 Q; }: q5 T0 g" e8 E
而金台夕照四字的意境,从250年前大清王朝乾隆皇帝的亲笔御诗可见轮廓:
7 m7 _5 i- I3 `- j) p
+ A9 d. i. k5 _ 燕台遥望澹烟濛,返照依稀禁御东。是处人家图画里,一川风景夕阳中。 8 K. h8 I' l) H) L6 ]* A
溪头棹响归渔艇,牛背箫声过牧童。千古望诸留胜迹,几回凭吊向西风。
$ k4 i2 r' n+ v, d) Y5 j: h# Z Q , x- S1 U& r* G' A5 c
此"燕京八景",地处城东郊野,不傍名山秀水,确进入了皇上的法眼,实乃非同一般的景致! ( [+ g# \+ ?% d2 H: P& t
+ }. k* j& r2 o! q! ~! f0 h8 ?
如今这方寸土地上,远世的田园牧歌化为青烟,近代之幼稚学堂了无踪影。可她仍然吸引着一干人等的目光,难道"金台"是皇恩浩荡抑或风水宝地?
1 e/ J5 b' ~' ?7 y! z "附小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甚至很长时间自认为我们要比其他人有着更值得回味的少年时代,要比其他人受过更正规、水平更高的初等教育,要比其他人有着更扎实的文化基础,尽管那只是人生最基本的文化启蒙。我也常常自诩不凡,内心有种骄傲,只因我是附小人!" . E0 L1 s3 Z, i3 Z0 c$ v, u
) d+ Z, T9 h3 o. Y8 H6 g- [1 h6 d 孔雅莎一语中的。
6 ?5 w8 l& i, n! G
! v' V. p% q+ J2 w
【全文完】
& K: z4 Z% D3 a, L" V4 v 9 e ]8 | H' W, F8 T# a% a' ?
1 q* Q$ O" \" X8 ?
0 F* \5 x7 U9 P& Z5 J; [ D[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0 8:59: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