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轶事片断 ! M4 v( J' b1 b1 H3 `) i* [* R
% E1 q; t8 w$ o3 ?) U" w
(五) 8 _/ {) k0 l1 q y" }( p0 O! `
% Q0 }& ?6 X- m k, t
养蚕之外,同学们还养过蝌蚪。仲春时节,学校后河沟边有很多的蝌蚪,全都一个黑点拖着个不停摆动的尾巴,很是可爱。有同学用大瓶子装了很多放在宿舍里养,有时还拿到教室的课桌上,引起大家的关注。但不久之后蝌蚪长腿了,就觉得不那么好看了。后来又变成小青蛙了,不知哪个同学说它是没长大的癞蛤蟆,要是碰到它会烂皮肤的!后来就不再养了。 4 r0 y& j$ ]( A2 b9 B+ I
捉蜻蜓、抓螳螂、捕莹火虫等,也是学生课余常有的活动。把蝴蝶放在书本里做标本,将莹火虫包在手绢里拿到宿舍,晚上熄灯后看发不发光。记得在那样的时刻,周新惠经常大呼小叫、一惊一乍,嘻嘻哈哈地弄得女生宿舍分外热闹。
* B3 d* ?) O. V, s5 G% N! @ 种蓖麻是少先队的活动。之前先挑饱满的蓖麻籽种,那蓖麻籽很可爱,十分光滑,表面有好看的斑纹。在操场边上,教学和宿舍楼边挖坑,每个坑里放两三颗籽,用土埋上就行了。种的蓖麻都活了,还结了新籽。 ! h0 J: W: I y% G
M0 ~3 @8 I* D1 p(六)
5 u( o" v$ P- W$ X3 R 小学时国家是每周工作六天制,所以学校也上课六天。不过周六是半天课,午饭后就可以离校回家了。一年级时,住校生多为两个星期回家一次。那时,学校逢周六还有班车送学生到甘家口,周日下午班车再接我们返校。但好景不长,后来班车取消了,变两周回一次家为一周一次了。
|4 B$ c4 t" n 住校生都很期待周六这一天--离开学校的大门,就如笼子里鸟被放飞一样自由自在了。那时周末没有课外作业,不像现在的学生有沉重的书包,有繁多的作业,还要各种各样的培训、补习班,那时回家就是放假,尽情地玩耍,所以周六是最开心的日子。 每次回家走什么线路,坐什么车,是事先早早就想好了的。不过,那时大家回家没有"归心似箭"的感觉,而是都想着要在回家的路上好好玩一把。
z1 z9 H% S4 H, d- c7 M8 v
1 R/ h- ^9 u2 K n0 a, R 景山公园那时又叫红领巾公园,学生进园不用买票。学校搞春游和少先队活动,经常组织去那里。不少人都知道明代皇帝上吊的那棵树,还有清代珍妃自尽的那口井。在景山公园西南角,有个大型的运动器械,我们习惯称为"天梯",它高高地架起一部横梯,两边是铁丝保护网,男生进了景山公园,多半会去爬这部"天梯",在空中的吊桥上大呼小叫,以显示他们非凡的勇敢和胆量。 ! F' Y0 T7 T6 A5 p( k4 W1 L t9 G9 {
* y; ~0 n5 G8 F: |& t- w& ]. {
一次孔雅莎等六个男女同学一起回家,途经景山公园,大家约好一起下车直奔公园。那天天气特别晴朗,站在山下向山上望去,满山葱郁,五个红色亭顶在浓荫映衬下格外醒目。极目朝山下和远处望去,古城尽收眼前:公园外的马路上小车和公共汽车来回穿梭,对面是故宫建筑群,一条护城河如玉带缠绕着故宫的围墙。
) ?- B, [2 E9 t6 p3 n
% w1 z( q m% b; N+ E) P(七) 1 f+ j" C' }0 R4 ?2 b9 b
60年代时,许多家长都会给住校生买一张两块钱的学生月票,大家带着月票可以在市内通行无阻,到处串门。东半城有东四,东直门,地安门,酒仙桥,崇文门;西半城有西四,汽车局,月坛,百万庄,甘家口。每人就象北京市的活地图,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佩戴着机院附小的校徽到处招摇。而这些戴着校徽的小学生,也时常引起路人的注目。 9 Y$ ^: h9 z! S2 W/ k9 W: f
, X" S% P/ M% M- ]. }
不像现在的独生子女,每天上学放学都会有大人全程接送陪护。那时住校生周六回家都是自行结伴走,而每次回家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一次,刘小群和他哥哥的车钱被人给偷了。没钱坐车,就走路回家。他们边走边数站牌,小猪店,呼家楼,一直走了9站,到东四为止。后来学校查到偷钱的学生,还在全校广播会(在教室集合听喇叭)上说过这事。
6 v, l. n; t: m- H+ N7 p $ g% ~$ v( b+ m, \# K7 y
附小六年的住校生活给同学们留下了极其美好和快乐的回忆,那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放飞心灵的六年,那是边学边玩,心智、学业、兴趣、身体与生活能力协调发展、健康成长的六年,更是与同窗、室友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彼此结下终生难忘友谊的六年。
& v7 f. y8 X4 L* p O; Z) z# `# D% O
% m7 {" s& b- a 嗨!当年的住校生,当年的室友,还有当年悉心照料六三班的老师,阿姨和工友们,你们都还好吗? 3 X8 K g. D- y2 ^
) w7 j2 W- l- O0 J$ R (严华改写,选自郑凯梅、严华、桑小英、陈小渝、王集芬,范念军,刘小群,马沃野等电邮) 6 H0 T4 Z6 a% `, R$ e+ i* Z
4 z9 Y$ F; V! p) A3 n, K & w* C' a' f3 k2 m! U1 O. o% _
尾 声 ' E* T- l9 f5 S& C" |' S
4 ?' s' r0 v; v' ]
" A& l0 n9 s) C4 E# A 度尽颠簸的生活,王彦声,廖永哲,王敬三位老师已经作古。金久雄,赵雅秀,黄翔凤,郭郁英,陈廷武,华秋岳诸位老师,魏其芝,周静林两位阿姨在安度晚年。
1 L2 b3 d! Z( R1 s
8 D: r7 _+ R S) T. C1 a 六六届六三班中(包括转学同学): 两位同学不幸"驾鹤西行"; 大部分同学还住在这座渡过童年的城市里。少数分散在西安,武汉,大连,上海和国外; . {6 x: C) ?8 }7 \
" V& ]! m$ Q: b' _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一位久违45年的同学飘然而至,重归六三。而在封笔之际,李小敏,汪健,孙海龄,刘桂珍,徐小华,陈小华诸同学尚无音信。
9 Z+ y. R. U/ C0 j5 j
) W V! D z* m2 ? N5 @ F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君还? 6 N( ?6 _5 D0 N
d# @+ @9 i' e2 f" X6 ~ 说上一段稗官野史,姑妄听之,勿谓言之不予也。
: v8 `* |4 X: m 当年在机院9号楼操场处(位于附小校园外东边)施工,曾挖出一块石碑,上有御笔。考证后认为是"燕京八景"中"金台夕照"之碑。
: z8 @5 i- W3 \+ ^
机院意外坐拥"金台",煞是惊喜。孰料悲从中来,那碑是赝品。 ' u& t P/ Y" h* h! b7 }
即便这样,机院甚至附小还是和"金台夕照"扯上了关系。有证为据:在机院朝西的正门外,那条南北向的无名土路因此被冠以金台西路。路名直至今天不坠!
5 K) l3 P* T- O ! K3 J$ k0 |- j- h
而金台夕照四字的意境,从250年前大清王朝乾隆皇帝的亲笔御诗可见轮廓:
; P( h7 [' d% w; H# ]% o) R
( [ U s, \) Q/ P( |
燕台遥望澹烟濛,返照依稀禁御东。是处人家图画里,一川风景夕阳中。 8 }9 f* Z9 @" E' V! |; P
溪头棹响归渔艇,牛背箫声过牧童。千古望诸留胜迹,几回凭吊向西风。
$ L7 C5 {. R7 C2 L! c
* p F# J P- s1 t) V6 J( n 此"燕京八景",地处城东郊野,不傍名山秀水,确进入了皇上的法眼,实乃非同一般的景致!
# R. x* \+ R$ i0 k$ U ) t9 K3 C+ o* F: d' S0 ^
如今这方寸土地上,远世的田园牧歌化为青烟,近代之幼稚学堂了无踪影。可她仍然吸引着一干人等的目光,难道"金台"是皇恩浩荡抑或风水宝地?
1 S8 j, h( |1 X# o; g" T "附小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甚至很长时间自认为我们要比其他人有着更值得回味的少年时代,要比其他人受过更正规、水平更高的初等教育,要比其他人有着更扎实的文化基础,尽管那只是人生最基本的文化启蒙。我也常常自诩不凡,内心有种骄傲,只因我是附小人!"
2 V8 {# |! Z; y; o
2 U. s3 V0 r0 s. ~; c# J B# B9 Y 孔雅莎一语中的。
2 W' M3 v* p( M+ f7 a- l * N: [$ n, q7 D5 H
【全文完】 3 S# G: u# l0 ~, Y9 n
' _. N2 [( w6 _( u; K/ {* z" R
& ?% I$ Q$ v4 n% B9 O
" J5 [& Y" A! K! I/ r" 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0 8:59: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