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年根越来越近了,还是说点过年的事吧,明天是小年,也就是灶王爷老俩口要到玉皇大帝那里汇报人间各家的情况。这可是大事,各家各户要高度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哪。转录些图文,让大家再温习温习 2 H. k' e" t2 |$ Z$ ?# ?7 b
& Q3 R- U7 S6 p& z9 M ; _; F5 l2 u5 x% i* r
祭灶由来
+ i1 H `( a- Q( p, h: R+ [* g 8 [3 V$ l3 F8 U9 W
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谢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谢灶,民间有所谓「官三」、「民四」、「邓家五」,「官」指官绅权贵,习惯於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但是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著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
. Z+ c; _2 ?9 | * e2 `/ q0 Y6 q+ f5 r0 L
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皇上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 V3 V- a2 G7 I- q$ P. X) [
{0 w* T3 |. @2 [! X o
信奉灶神的历史 / Q0 z8 c8 ]- Q
, C. [# X3 t5 w1 p( `6 n. |
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说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群在长期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活中,学会了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因而在原始人那里,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不过,自灶神产生之日起,其职掌便与火或灶火毫无关系,他是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5 V- b. r/ k6 J$ ]5 v* n
# k" V) f0 ^. R' `! V; T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见《论语·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所以,天帝那儿只能任凭灶神胡言乱语,凡人“无所祷也”。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 6 o4 S0 ^; M( j8 t. ^1 x
9 a, y4 F! T% d ^ y- }! V0 @
早期的灶神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赋予新的功能。《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就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了。
+ y5 p4 W, i1 g
2 n$ {5 s, x4 Y7 k0 } p6 d 所以,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要升天报告一年的情况时,人们还要为灶王爷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这就是所谓的祭灶。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哪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礼行贿。 6 e9 L* V. ~, K2 T
6 z H! w& U6 C; j1 s; k5 J8 G0 P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像民间一样,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 Z# P) J% [% o3 d i
) c$ ~/ q# v3 k0 q* ~0 x/ M 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后来的谨盼避祸,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而灶神不许有怨言、说怪话、发牢骚的种种禁忌,则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祭灶的风俗渐渐淡化,它必将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 # \0 ^. O. T) j4 ] X6 Z" z
8 N# s7 a7 M* P+ o
腊月二十三:民间又称“小年”,这是汾阳民间的传统习俗“祭灶”的日子。根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神位,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人们祭拜。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回到人间就一直保护和监察着一家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得的吉凶祸福之命运交于灶马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马爷上天实在很重要的事儿。所以,祭灶时要给灶王爷摆上一碟“醯瓜”,这种饴瓜如小核桃大小,又圆又白,上面洒白面遇热就化特别粘,是用来堵灶王爷的嘴的,让他千万多说好话。祭拜的时候,人们嘴里要念叨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祈祷语。祭拜后便将神像揭下烧掉,与灶王爷一起升天。根据传说,7天后的大年三十儿晚上,灶王爷便与其他诸神一同返回人间。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所以,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举行过祭灶后,诸神上天,民间便百无忌惮,开始正式地做迎接春节的各种准备。先是按照汾州人的传统习惯“扫舍”。打扫屋里院内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与祈求。打扫完后,人们还要挑选上好的绿豆来生豆芽,意味着好日子年年往上长。 4 v7 x; w4 Y+ _* ?& a$ L* v
(待续)
1 G8 M5 s7 J1 n6 B$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