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间:那时候住校生都在食堂排队就餐。一二年级时,每次坐到饭桌上,就先要与对面的同学都举起双手,听着老师的口令:一、二、三,互相检查一下手心手背,看看是否洗手了。
, b' ?, j5 B+ D% Q 有时吃饭前,每个班还要先唱支歌,王佩立小时候歌就唱得好,他是我班的"男高音"。经常是站在食堂前的舞台上,对着麦克风一展歌喉。桑小英是"女高音",音色也很不错。 ' ^% \$ G) H7 t% H8 @
孔雅莎从小就爱唱歌,常上台放歌;胡世坚老师也让郑凯梅上过台给大家唱歌。打开了扩音器,她们就在紫色的幕布后面,在一片脑袋与白搪瓷碗交碰的声音中,唱了《红军不怕远征难》和其他歌曲。可惜没人注意,没人鼓掌。 : J8 ]- U4 Z# p" y; y( u
(当年我们在母校时,食堂是在教学楼南面所建的一排平房。当时学校的礼堂是在教学楼三楼。后来的礼堂兼食堂想必是另外建的。不过我们没有后来校友的耳福,虽然吃得好,但是没有人唱歌。孔雅莎、桑小英现在仍然活跃在师生聚会的歌坛上,带领师生高歌咏唱。) 9 M9 J& M/ j' ~9 \$ F: Q. B

: B5 D& G7 s' z/ k+ N + I! Y, q* K9 A3 E1 x
印象中食堂的伙食还是很不错的,饭菜都用大盆装着,我们一人两个碗,一个碗里盛饭,一个碗装菜。食堂大师傅每天都变着花样改善我们的生活,正餐吃过萝卜烧肉、白菜烧粉条,每周都吃一次红烧狮子头。 : f( a' I0 V7 ]: _+ ~4 G
. W* F2 M4 P5 n3 A6 b) _
(如此看来当年我们在母校食堂吃的饭菜绝对比后来几年的校友们吃得好。当年我们的餐桌上摆着几碟子菜,荤素齐全,有鱼、有鸡、有肉,有的菜类我都叫不上名字。来母校之前从没吃过这么好的饭菜,离开母校以后在家里、在学校的学生时代再也没吃过这么好的饭菜。我们在母校上学时好像还没有实行凭票购买食物,各类食物供应该还是充裕的。) / C6 j; J1 m r) O/ r1 H
在三年自然灾害后期,虽然也吃过玉米面窝头和红薯,但肯定我们住校生没饿过肚子。有一回学校还发给我们学生每人两斤红薯面带回家,严华妈妈很高兴:"噢!你们学校还发红薯面,不错啊!" 2 X) _" v1 x p: j
我们1960年入校,正是困难时期。学校食堂吃的粮食分细粮(大米,白面),粗粮(玉米面,豆类)。粗粮比例超过一多半,这样我们总吃窝头。大家还外出挖野菜,叫马齿觅。拿回食堂后用它做包子。 ) s& @+ a, x- y1 n7 p
" S; n8 \% b# T: Z 机院附小是我们幸福的源泉,那年月,天天有肉,随便吃,吃完了就满操场撒野去。
* n$ y9 Z2 }$ w# T' z" s
. Y/ E4 g) E+ T# ~% O. `9 @(三年困难时期,没饿过肚子,那你们可是太幸运,太有福了。这个时期我还在当学生上学,离开母校我可就没那么幸运了。每月定量29斤,我的饭量大,每天吃饭都得掂斤掂两,每天吃饭不能超过一斤,否则这一个月,就有几天没饭吃。我所在的班经常会有几个同学吃不到头,离月底发下个月的饭票还有几天而他们的饭票却吃完了。于是学生干部和团员,要从自己的饭票中拿出一些接济这些同学,所以经常饿肚子。那时我就想啥时候能再吃上母校的美餐。。。。。。母校的老师、师傅、阿姨不仅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照顾我们安全健康快乐的生活,而且在全国很多地方饿肚子的年代,在我们正需要长身体的童年,能让我们吃得饱吃得好,我们每念及此,就会发出来自内心的呼唤:老师、师傅、阿姨,我们敬您、爱您、永记你们的恩德。)
- E1 c* T& p" ?) C- u- d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三)
一机部子弟小学暨机院附小论坛(三)
0 _' j+ ^ Y0 p9 o. z9 q;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6 23:01:2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