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K$ R; J2 y$ J. h" \西安的小吃和长安的古城一样天下闻名,但说句公道话,都是徒有虚名,名不副实——汉唐的建筑早已灰飞烟灭,只有远处的荒原郊县,趴着几堆黄土,说是赫赫帝陵。
3 C( K U7 r3 g# \$ K& \3 ]5 O4 ^
" O+ }5 `8 Q: S$ C2 S/ \! {1 W说起西安的小吃,最有名的自然当属泡馍,不知是不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国宴。很难想象汉高祖,汉武帝,以至唐太宗,唐玄宗,还有沉鱼落雁的的杨贵妃,会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往嘴里扒拉泡馍!可不得不承认,这是关中最好的吃食。当年蒋委员长莅临西安,杨虎城关心老蒋是否吃得消“老孙家泡馍”,老蒋连声说“吃得消!吃得消!”。估计泡馍吃起来不费牙,比较对老蒋的胃口,至于口味,老蒋可能不敢恭维,说没说“娘希匹”,不得而知。蒋宋美龄是绝对不会问津的,哪怕捏住鼻子尝一小口。
! K' Q9 l4 B" u. u3 @2 e
" D6 L- W% A1 T8 X' x3 v西安有个“春发生”泡馍馆,当年东北军流亡关中,许多人水土不服。于是有人向张少帅提议,开个泡馍馆,名称取自杜甫诗词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起来真怪,病人一到这里吃顿泡馍,病就好了一大半。估计是缺油水。
: Y/ o- K# U/ D3 D
" C* W' J) `7 i. x& T. L \( h再一个就是凉皮。曾有外地人来西安,看本地人吃“凉面”——他们认为是地道的凉面,回去逢人便说西安人可苦了,白面条和窝头掺着一起吃。后来才知道,那黄黄的不是窝头,是一种叫“面筋”的佐食。凉皮特受西安女孩的青睐,往往早中晚顿顿都吃,乐此不疲,尤其是夏天,尤其想瘦身。而男士既吃不饱又不叫好。
! F8 i- B2 I: a: J' E* {
8 v" u2 r" s1 x9 |9 |' Y! t! j) x7 d
当地人有叫它“酿(音让)皮子”的,他们似乎特别喜欢用这个“酿”字,但发音不同。比如,一个地道的老农,会说“酝酿”,单发“稳让”音,“喔四情俄腰稳让一哈”(那事情我要酝酿一下)。透着那么有学问,那么古香古色。实际上他们中许多人大字不识一个。不知道的以为是李白杜甫在切磋怎样吟诗作赋呢,“语不惊人死不休”!
5 u# u, A8 r9 V! l. s
; [ {+ }: z" S. B: \
早上,当地人一般喝胡辣汤——内有海带丝,少许肉末,豆腐干丁,胡椒粉,辣椒末,酱油,勾芡,酱紫色一大碗,喝得唏嘘流汗,有时甚至鼻涕眼泪齐出,真个是“声泪俱下”。
; m+ |8 l L3 k: K) A N
' b6 r" e- U4 q7 m6 x- t晚上是当街的烤肉串,烟熏火燎。几个小伙,赤膊上阵,左手一瓶啤酒,右手一串烤肉,左右开弓。据胡涂兄揭发,竟有黑心摊主,以死猫死狗肉充数,“挂羊头卖狗肉”。不过,这并没有阻挡勇敢的美食家。就像水浒中所说:“你就是下了蒙汗药,我也有鼻子!”
5 t' Y* G/ ?, {! x
$ |$ F( |5 i+ t" |8 a; K贾三包子算是后起之秀。话说贾家三兄弟,合伙开了包子店,一反传统的包子模样和内涵,首次将灌汤包子引入古城,更在包子之外下功夫——墙上挂满来此吃包子名人的照片和题词,记得有赵忠祥,杨澜,姜昆,巩汉林等,好像没有赵大叔,因为那时他还没出名。后来,生意红火了,应了一句古话,“兄弟越走越远”。据说,曾为“贾三”的招牌争得不可开交,尤其是贾家老三,说上面明明写着是“贾家老三的包子”,老大老二自然愤然争辩。上演一出“兄弟阋于墙”的闹剧。最后分为三处,仍都叫“贾三”原字号,都说最正宗。
( l& ]# P7 y; c- }0 G/ h
! t* [9 i8 J5 B$ ]- A1 i
上述纯属个人看法,与饮食界人士并不相识!呵呵.....
1 |1 W W9 X n) b2 ]3 e
0 m8 t: L" R; D. W* Q0 I E
) f# ?5 \0 u# Q. L. ?- f/ N C1 @2 P
玉龙雪山:
: e8 M+ p( H; Q& v* H$ d- B冬虫夏草:“当地人有叫它“酿(音让)皮子”的,他们似乎特别喜欢用这个“酿”字,但发音不同。比如,一个地道的老农,会说“酝酿”,单发“稳让”音,“喔四情俄腰稳让一哈”(那事情我要酝酿一下)。透着那么有学问,那么古香古色。实际上他们中许多人大字不识一个。不知道的以为是李白杜甫在切磋怎样吟诗作赋呢,“语不惊人死不休”!”
- V( E! U" Q1 L. r& r0 `- t3 j
. S7 S, c% p. B6 K1 _ 记得一次在西安某羊肉泡馍馆见到一为老者临出门时,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自言自语道:“散亮拜就,意万抛磨,邹堆咧!”(三两白酒,一碗泡馍,就对啦),好象是刚刚正确的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其实是酒足饭饱后自己的那份满足,那份感叹和对羊肉泡馍的喜爱。
' |9 V2 e- _6 F! a, c6 E# ^& I6 a' f7 ^5 `
. @/ i0 L1 N# \" H' K; c0 |
外地人诈听西安话,感觉土的很,但细琢磨里边用了不少成语,还有几分逻辑,透着那么有文化,口语诚恳显示着民风淳朴。
' C* e ~. p/ U! q
离开西安25年啦,在我们这个首屈一指的大国企里边,人员真的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每每听到陕西口音的同事,就会不由自主的搭上话,凭记忆用陕西话“片韩传”果然多了几分亲近,多了几许互信。
: J3 U' d4 E* G5 n7 ~3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