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o' k3 A% P: M' ]) H# F
元代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说的是书生张羽和东海龙王的三女儿小龙女的一段恋情,剧中有一句台词,张羽和小龙女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以后,相约中秋节再相会。临别之时,张羽的书童向小龙女的丫环梅香询问,“我到哪里寻你”?丫环答道:“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4 J9 G( j, h1 j5 K) Y
“羊市”,直到1965年以前还叫羊市大街,今为阜成门内大街白塔寺至西四路段。“羊市角头”,即现在西四的十字路口,路口西南侧的砖塔胡同和砖塔至今仍在。 - _/ I5 e2 B6 E0 s8 X; e/ y
“铺”是设在街巷胡同里的基层治安机构,若干铺之上设有“总铺”。张羽和小龙女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之后,书童也想追求丫环梅香,这在古代是属于“勾引女性”的违法行为,所以丫环叫书童去管理治安的“总铺门前来寻我”,是叫他去自投罗网,是一种故意调侃的玩笑话。 1 P0 [" E, ]! s# W6 C0 `; n
在元代,这一带有羊市、马市、驴骡市、骆驼市,还有买卖奴隶的人市。白塔寺路口旧称马市桥,砖塔胡同北边现有羊肉胡同,所以路口叫作“羊市角头”,这都是元代市场名称的遗痕。 8 ]' R5 v3 F; H& q! R( O% J
明末清初的学者、北京大兴县人孙承泽所著《天府广记》说,过去胡同里有一个寺庙“从容庵”,住着僧人万松老人,万松老人死后,安葬在砖塔里边,所以砖塔又叫“万松老人塔”,因此胡同也叫作“砖塔胡同”。这是一条确有证据的元代的胡同。 , m$ [" D" ^0 v6 _, _/ B
万松老人,原名蔡行秀,因为自称万松野老,被尊称为万松老人。万松老人是河南洛阳人,生于1166年,死于1246年,终年81岁,他的前50年在金朝生活,后31年是在元朝的前身蒙古国度过的。他15岁在邢州净土寺出家,后来不仅精通佛学,而且精通诸子百家之学,又长于机辩,年轻时就声名赫赫。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召见他,进入皇宫讲解佛法,并且赐予锦绮僧衣,还是成吉思汗的重臣耶律楚材的师傅。耶律楚材向他参学三年,他的“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思想对耶律楚材影响很大,在任期内大力推行其主张。万松老人圆寂后,弟子们为他修建了这座砖塔。
/ I5 ]9 L% i$ P0 o U明末讲述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倚塔造屋,房屋包围着砖塔,就像砖塔从屋顶冒出来一样。后来,又有人在房屋里开办了饭馆,猪肉悬挂在砖塔上,酒坛子堆积在砖塔下边,厨师还在塔身上磨刀,食客喝酒喝高了,还有手拍着塔身唱歌和骂人。
. a" e2 V# E/ K# e2 ]! Q( i到了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有个僧人乐庵和尚惊讶地看见砖塔居然被包围在饭馆里边,进去一看,石匾刻着“万松老人塔”,知道这是高僧万松老人安葬的地方,难过得大哭一场,然后募集资金赎买了饭馆,住在房屋里边看守。虽然他没有更多的资金改造房屋,砖塔仍然被房屋包围着,但是总算不再有猪肉和酒坛子捣乱了。
! d* r5 Q4 `& K) C$ \" k% J* Q这一段记载很生动,《帝京景物略》的两个作者,刘侗是湖北麻城人,是北京国子监的学生,崇祯七年(1634年)在北京考中进士。于奕正是北京宛平县人,崇祯初年考中秀才,崇祯七年距离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只过了28年,他们应该是亲历了砖塔的变迁。
; V, J/ q# Z( h( g2 V q* L; Q砖塔原来是八角七级密檐砖塔。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到九层,民国1927年叶恭绰等人再次重修古塔,并且在门额书写了“元万松老人塔”。1986年在重新维修过程中发现清代外层的塔里面包裹着元代的塔。 ' J0 S8 G2 w: Q* _; o
1923年8月2日鲁迅日记: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61号(在胡同西头路南,即今84号),是一座小四合院,鲁迅先生当时住北房三间。鲁迅在这里写下了收在《彷徨》里的《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几篇著名短篇小说。鲁迅至1924年5月25日才搬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即今之鲁迅博物馆故居)。 著名作家张恨水的故居也在砖塔胡同9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