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79|回复: 3

也论北京城的轮廓为什么西北缺一角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2-25 0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D: @# G! Z" E5 q7 a

也论北京城的轮廓为什么西北缺一角

" p/ X3 ~7 q2 D" E. I! ?, J

fficeffice" /> 

8 u( u2 I% Q/ H2 o% O

左慈戏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曹">曹ersonName>先生的文章《北京古城的轮廓为什么呈凸字形且西北缺一角》引起了网友热议,似乎这两个问题在以纸为承载物的官方媒体上也有过探讨,本人也看过一些,总有一些话要说,没有上正式媒体的路子去发表,不妨借这里一寸宝地聊解余怀。

' d/ m/ l- d7 V, x' A, \8 P) Z

关于北京古城形轮廓的由来。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左慈">左慈ersonName>先生大体说的不错,“1563年因财力不支终止”但是,为什么只建南半部,却没有说明原委。按道理讲,威胁明朝政府的主要力量来自北方,理所应当先建北部外城(郭)才是呀。其实嘉靖间修外城依靠的主要不是朝廷经费,主要是由民间募集而来的,南城人言辐辏,且多商家,他们为了自我保护需要就愿意积极捐款出力,于是南面的外城就比较顺利建成了,而北京城东西和北面,缺少民间支持,外城(郭)就没有建成。

( C- F/ h* F6 c! U

关于北京城西北角为啥不是南北向与东西向城墙交成直角,而是北城南偏缺了一块的问题,此间议论也没有超出已有的众家言辞。归结起来无非两种结论。一、风水说;二、水害说。鄙人感觉“水害说”有一定道理,“风水说”不足为凭,如果认为“风水说”成立,那也只能是事后的一种自我安慰罢了。中国人喜欢为办不成是事儿找辙,自我安慰。甚至形成了不愿追求极致、害怕完美的懒汉心里。不过我倒想独出机杼,提出一个新的见解,愿意与诸位分享。

( A9 T, F8 U$ m" s9 i; `' ]/ o

我认为北京城西北角缺一块是和北京地区处于地震带上有关,城区属于六度强地区,历史上也多发地震。诸位该说了:北京整个地区都在易产生地震区的区域,为什么单要在城区西北方向上建筑欠缺呢?原来地震的破坏烈度与断层有关,考察地震图可知,威胁北京城的断层,以莲花池-白塔寺断裂和车公庄-德胜门断裂为巨。这两条断层集中且活跃,北京城西北角,恰恰在这两个断层间。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北京城西北角附近就有:铁道部东楼顶、中联部大烟囱、顶端掉落,白塔寺塔尖整歪,财政部大楼掉瓦,国务院第一招待所烟囱倾倒,德胜门箭楼损坏,建工学院烟囱毁坏,北京展览馆塔顶红星掉下等。唐山在北京东北方向,唐山大地震中北京其它地区破坏就没有西城地区破坏严重,西城破坏严重又都集中在西直门附近,这与莲车断裂层有直接的关系。考察历史也可以得知,北京城西北城墙建设和西直门城楼建设都遭遇麻烦,民间传说西直门城楼原来要建成“样楼”结果就是建不好,总建歪了,最后不得不请鲁班前来督造。当然再加之这里有大片水域,土层松软也不无关系。但是,单有水,于城墙建设并无大碍,如果有大碍,各地就留不下水城遗迹了。有了地震活动,情况就不妙了。不信您可以问建筑师——最好是结构工程师:建筑物泡一泡和建筑物晃一晃,那个问题更严重呢?笔者无意间也了解到,西直门地区在楼房建筑施工中,不少施工单位一开始处理正负零基础时皆按见到老土为止,后来都感觉土层松软,不得不改为“满堂红”基础(一种全铺水泥的基础)。拿地质构造影像与北京城西部城墙走向相比较,也不难发现它们是一致的。古人在北京城西北部修建中,一定是经历了多少次挫折,才选择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

' a7 P7 f1 n2 l0 P

所以我认为北京古城的轮廓为什么西北缺一角是和北京地区地震活跃有关,是和这里客观存在的地层断裂有关,是在建设中几经失败,最后建成的。(李茂林新浪博客)

% p- L, a& P+ e: A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论北京城的轮廓为什么西北缺一角

掌柜的要带头将老北京网办成学术研究院了。
发表于 2010-12-25 1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历史上的一次大地震(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

: z; w7 T, h: i7 ?- M5 ~( }6 z

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中午,京师地区发生了一场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高达8级,震中在平谷、三河(今河北三河)一带,地震波及范围除京城外,还包括周围的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六省,共计两百余州县。地震给京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 X q2 Y; B( L. ~' j" \

据释大汕《离六堂集》记载:“……己未七月二十八日,塞北天摇地震从来无。据闻燕客说,眼见井泉枯,凭空崩倒玉瑱朱璧之银安殿,几处倾翻琉璃玓瓅之金浮图。才说通州忽然陷,又说漏干九曲运粮河。起止不定水与陆,经过何处不啼哭!最是宛平县惨伤,皇天后土竟反复。一响摧塌五城门,城中裂碎万间屋。前街后巷断炊烟,帝子官民露地宿。露地宿,不足齿。万七千人屋下死,骨肉泥糊知是谁?收葬不尽暴无已。亲不顾,友不留,晨夕秋秋冤鬼愁……”

& Y0 w* { {" S+ ~) S! G3 g/ `

清顾景星《白茅堂集》记载:“七月二十八日庚申时加辛巳京师地大震,声从西北来,内外城官宦军民死不记其数,大臣重伤。通州三河尤甚,总河王光裕压死。是日黄沙冲空,德胜门内涌黄流,天坛旁裂出黑水,古北口山裂,大震之后,昼夜长动,先是正月至三月京师数黄雾雨土,夏各省告旱,上下诏罪已令,内外大臣各疏自陈……

9 z; ?% M# r0 t

地震通常伴随着频繁的余震。这次北京大地震“自被灾以来九阅月矣,或一月数震,或间日一震,或微有摇杌,或势摧崩,迄今尚未镇静”。而且余震的强度与危害有时并不逊于初震。据史料记载,七月二十八日初震后,二十九日、三十日复大震,通州、良乡等城俱陷,裂地成渠,流出黄黑水及黑气蔽天。八月初一、十三日、二十五日又大震动;九月初八、十二、十三复大震如初。有人记载余震持续了一个月之久,还有记载说余震持续了三个月之久。

: v( e' y( p, c9 e/ R

地震使整个震区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震中伴随的地裂地陷现象与灾后引发及此后接连发生的火灾、雨灾等交相缠织;加之临近深秋和严冬,挨饿受冻及感染疫情者不计其数,贫困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添霜。

$ x! _* @5 ^0 a, C8 m+ A9 R4 s" Y2 h0 s

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

7 Y2 ^4 [& D @

1、死亡人数

) w, H% _( D: B

关于这次死亡的人数,前面所引释大汕《离六堂集》中记载是整个地震死亡人数是“万七千人”,而北京城内死亡四百八十五人。除了为数众多的老百姓在这次地震中死去外,还有很多的官员也死在了这次地震中,包括内阁学士王敷政、大学士勒得宏、掌春坊右庶子翰林侍读庄炯生、原任总理河道工部尚书王光裕。

! q6 t) p7 l: ^! |6 q

清人董含在《三岗识略·京师地震》中记录:“官民震伤不可胜计,至有全家覆没者。……内外官民,日则暴处,夜则露宿,不敢入室,昼夜不分,犹如混沌。朝士压死者有学士王敷治(江西安福人)、员外王开运、总河(总理河道工部尚书)王光裕、通冀道郝炳等。积尸如山,莫可辨认……有李总兵者携眷八十七口进都,宿馆驿,俱陷没,只存三口。……三海关、三河地方平沉为河。环绕帝都连震一月,举朝震惊……”

: @9 I+ Q. n& i* u3 A$ D

另据清叶梦珠撰《阅世编》记载,王光裕一家四十三口死于这次地震。

6 [9 P# Y! W+ h# @- C- U

据王士祯《池北偶谈》记载,前河东道参政李元阳死于这次地震。“己未七月廿八日京师地震,前河东道参政李元阳居采峪(北京左安门外)死焉,其二仆皆死。逾二日,一仆复活,云初地震时不知已死。”

8 y5 k& u3 i" _) o& B

尤侗在《悔庵年谱》记载,地震发生三个月才和家人联系上,家人以为他在地震中丧生。尤侗后来一笑,并留诗一首《得家信人有传予地震死者戏为作此》:“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此虽恒言未可信,设或有焉人谁知?况乎地震惊千里,破巢岂有完卵遗。沧桑忽变岸为谷,玉石不分角与皮。栋折榱崩大厦坏,侨将压焉安能支。可怜老夫穷且瘦,鸡肋不堪充肉糜。夷甫排牆豈足惜,曼卿碎瓦徒爲嗤……“

0 _, X2 c9 ]0 F: S

尤侗(1618—1704),清文学家、戏曲家。字同人、展成,号悔庵、艮斋、西堂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顺治拔贡。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三年,告归。其诗多写生活琐事,少数作品对当时社会状况有所反映,著有《西堂集》。

& M- {6 z# C* o0 ]2 m/ c m1 s

2、地震对京城宫殿、庙宇等建筑物的破坏。

0 G# ]; W' K/ m( {" E

据《广阳杂记》记载:“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时地震,京城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三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八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

: @; e% B) c' \1 D8 |) R9 N# G

杜赫德《中国地理历史政治及地文全志》记载,1679年9月2日,在北京发生了可怕的地震。当时许多宫殿、寺院、塔和城墙倾倒,埋葬在废墟里的优有四百多人,邻县通州有三万多人压死。这次地震延续了三月之久,皇帝、太子和贵族们离开皇宫,住在帐幕内,这时皇帝开恩帐恤人民。

1 j; @2 z1 u- u9 R0 o3 i' t' N

京城的各宫殿、城楼、衙署、庙宇、会馆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 Z7 [$ T% R/ ^3 k3 Q

宫殿有养心殿、永寿宫、乾清宫、慈宁宫、武英殿、保和殿等。

/ @, ~' q4 \ X0 V, z5 I

衙署有翰林院、织染局、,通州三河等地的州县衙署等。

6 [- H3 Z7 ~& p) P8 Y

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顺义县治在城内正,北明洪武初建……旧治大堂康熙十八年地震倾圮……

+ q1 a7 P7 S d7 J/ O8 W

武清县治在城内正北,旧元卫帅府镇抚衙,明隆庆六年知县李贲修仓库,戒石亭久圮,设征收柜房,增吏书公廨。康熙十八年地震倾圮……

% E/ a$ F q c

从八月份开始,各衙门开始陆陆续续上报请求拨款重修被破坏的建筑物。

. v; P1 u; @" p, C" c- l9 Z- T+ O

寺院、庙宇、塔阁有长椿寺、文昌阁、精忠庙、善果寺、广济寺、北海的白塔等。

0 m/ Z4 J, `* Y/ X, P h

据《重修长椿寺碑记》记载,“长椿寺,在宣武门之右,故明万历二十年为水灾大师敕建,赐金冠紫衣,住寺焚修者也,规模弘敞,为京师首刹,去今未百年,而檀席荒凉,僧徒零落,康熙己未(十八年)秋七月地震,京城内外寺观、附图相轮之属,莫不倾圮,而兹寺为尤甚。”

, s1 F2 [# o. R2 K& V1 m& O

北海的白塔在这次地震中也未能幸免。据高士奇所撰《金鼇退食筆記》:“本朝順治八年毁山之亭殿,立塔建寺,樹碑山趾,康熙已未地震,白塔頽壊,次年重建。”

, U- c) o. c8 G/ Y8 y

会馆类如京师芜湖会馆、南陵会馆、云龙会馆、襄陵会馆、中州会馆、长沙会馆、华州会馆等。

. l l G1 o$ X: [, O& H9 a

据汤斌《重修中州会馆记》记载,“中州会馆在宣武门之左,旧为梁司徒公别墅,所谓银湾曲也。顺治十四年同乡官都下者捐赀购得,改建会馆,宗伯薛公为记其事。岁久渐颓,屡议修治,以艰于费弗果,越康熙十八年秋地震倾圮殆尽。

( c/ [$ Y5 w+ B# x/ K" f$ Z7 K& J T

据王岱《重修长沙会馆记》记载:“……至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忽有地震之災,前後又圮,凡案器物俱碎……”

5 @/ Q# i# G. {7 ?! U5 G

当时的救灾举措:

" F( t" }6 h: N+ f: w

面对这场地震灾难,清政府采取了传统的救灾与赈济模式,开展了一系列赈灾活动,如发放粮食和银两、蠲除和减免钱赋等等。当然为了安抚人心,皇帝还下了一道罪己诏。

6 A, a: ?& Z7 R, ~. n* {, z

第一,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颁布“罪己诏”,并令各部官员自查。

, k3 l/ j7 K; x9 g& d

“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

+ \; k- f$ U( k: n

《康熙御制文集》记载:“……今朕躬力图修省,务期挽回天意,尔各官亦各宜洗涤肺肠,分忠自失,痛改前非,存心爱民为国……”

2 |$ z# {, v& J( i

两天后,康熙皇帝再一次将“满汉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各官”召集到左翼门,着人口传谕旨,宣布了他所思虑的施政上的六方面弊端:一是各级官吏“苛派百姓”,民间易尽之脂膏,尽归贪吏私囊,使“民生困苦已极”;二是“大臣朋比徇私者甚多”;三是用兵之时,任意烧杀抢掠;四是地方官“于民生疾苦,不使上闻”,遇到水旱灾荒,对赈济诸事,“苟且侵渔,捏报虚数,以致百姓不沾实惠”;五是刑狱不公,积案不办;六是王公大臣之家人奴仆,“侵占小民生理”,“干预词讼,肆行非法”。康熙要求大臣们对如何严禁这六种弊政提出具体办法。他特别强调,革除弊政,关键在于高官的率先垂范,因为“大臣廉,则总督、巡抚有所畏惮,不敢枉法以行私;总督、巡抚清正,则属下官吏操守自洁,虽有一二不肖有司,亦必改心易虑,不致大为民害。

; p! s/ O4 z$ g' Q$ q. E

大臣们根据康熙皇帝的旨意,在十天之内拟出了革除上述六种弊政的办法,包括对责任者从“革职拿问”、“永不叙用”到按律“正法”的严厉处罚措施,康熙批准了这个处分办法。

8 t, X6 j; J; x& Q! @

康熙皇帝这样做,主要是基于“敬天知命”和遵从自然规律的基础考虑的。这里的“天”,即所谓的自然,即是指那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衡定一切的宇宙特性。“天象示警”并非仅仅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作出的警告。

$ P3 N- z. y2 `8 s+ T$ J

此外,康熙皇帝还遣官告祭天坛,并多次率领诸王、文武官员到天坛亲行祈祷。

5 B5 j. [+ Z4 O5 a8 ]

《清通典》记载:“康熙十八年九月乙巳圣祖仁皇帝谕礼部曰:前以地震示警,朕恐惧修省,夙夜靡宁,已经遣官虔告郊坛,乃精诚未达,迄今时复震动未已。朕心益用悚惕,兹当虔诚斋戒,躬诣天坛亲行祈祷,尔部择期具仪来奏。越五日庚戌亲诣天坛行祈祷礼……”

9 K& y1 ]$ `1 A% Q

第二、康熙皇帝“发内帑银十万两”,赈恤灾民。

5 N7 a) M8 L+ o! C

据《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康熙十八年以京师地震倾倒房屋奉旨发内帑银十万两振恤兵民。”地震发生第二天,户部和工部谕议作出如下决定并上奏皇帝:由于地震房屋倾倒而无力修葺者,旗人每间给银四两,民间房屋则每间给银二两。地震中有死亡人口的家庭,不能棺殓者,每人给银二两。”随后,康熙皇帝下旨认为“所议尚少,着发内帑银十万两,酌量发给”。

B9 C! C! s' e, s

第三、号召“官绅富民”捐资助赈。

2 N+ I% d% v% O- r* C4 r

康熙皇帝曾谕旨大学士明珠,令八旗各佐领下官员殷实者,“共相存恤,出资修助,俾贫困之家,早获宁居”。对于五城地方倾颓,贫苦小民不能补葺者,着令“两邻十家户,有互相存恤议,可协助修理”,如若官绅富民,愿捐资为民修理房屋者,则由官府酌量奖励。《康熙御制文集》

' x" n- W) Q; O- e3 t8 n$ J# M9 P# _: s

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皇帝谕内阁戸部:官员兵丁房屋墙垣顷因地震塌毁甚多,一时不能修葺,四品官员以下见食半俸,此一次仍行全给。其护军、拨什库、披甲当差人役钱粮,着即支与两月,令其修理。”

6 `# p& s( i+ T( }

第四、对于受灾地区的百姓,减免赋税,以利赈灾,并且发放粮食,解决灾后饥荒问题。

6 f- O+ ?6 |. R: o/ m) _ A

据《清文献通考》记载:“康熙十八年直隶地震,免通州、三河、平谷今年田租,香河、武清、永清、寳坻免十之三,蓟州、固安十之二……”

2 b# ]6 d: |+ Z- V6 Y

中国封建社会中,农业是中国的重要财政来源,摊在老百姓头上的各种赋税还真不少。因此蠲免和减免钱粮往往是救灾最主要的举措。

9 l- w" J) E8 s6 a& H% ?8 D1 G6 a

 

发表于 2010-12-25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食烟火斋先生的《北京演义》视频中提到过“凸”形城墙这个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3:03 , Processed in 1.122583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