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481|回复: 52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含5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2-19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8 V1 g3 s" ^2 \0 X1 Y

这幅照片让我困惑了好一阵,它确实非常象平湖秋月的双峰插云亭。斑马先生初步认为是双峰插云亭,网

. Z8 W8 X9 y1 Z+ d+ a

友毛小龙也确认了这个亭子是双峰插云亭。本人亦认为此即是双峰插云亭。

; |" ?% _* h, x) _1 G6 K

 

% Y1 A3 F4 k# u& y

 

, k: f9 Z* c* Y& a8 M" b: e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 C& ^4 [! n1 J$ z0 H' m1 N


 

4 J) R# z% I! G( l

据《四十景图》,上半部确实象,下半部令人费解,高台的高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台子画得很高,台子

4 |; \5 \& j5 {" D- s

下有一墙连接,但怪异的是连接在台子的一半高度。此墙的用意是亭子不能直接从外部登临,必须进入封

: v0 v$ ]- k! p

闭的小院中才能踏上楼梯,这是以建筑造景的手法,曲折登亭,临高见景。此墙转角过来后有一墙门,试

, l+ V, d* ]' B3 B! O) }- `& H

想门高再矮必能过人,决不会低于1.9米,墙高不应低于2米,于是画上台高不应低于4米。现在,来分析

- l! R6 m% M! z

一下照片,按照一般原则(清营造则例),踏跺高度应该在3-4寸,大约合10-13厘米,或者算得再高一些

* R( K/ v) @% V5 B; A& t

达到14、15厘米,照片上算上在草里的一个共16个踏跺,台基高为:15厘米X16,即2.5米,可以认为此高

4 s9 ]0 N( `* Q

度与院墙差不多高,与画上大异其趣。也许有朋友认为每一级踏跺可能更高,但是对于有石栏杆的踏跺来

. T1 o' u O& s6 F! {# E

说应该不会更高了:过于陡峭的石栏杆很容易掉落。照片中,踏跺垂带上有数对石窝,且石窝对称,说明

: m2 W" u' y5 h/ y

原来有石栏杆。若按四十景图上台基高在4米以上,每级踏跺高已经接近30厘米了,虽说并非绝对不可能

8 n5 J8 [: D/ C% C9 p: a

,但可能性不大。所以,可以认为四十景图夸张了台基的高度,据此分析,实际台高约2-2.5米亭高约5米

( d/ w, t( r) B3 Q% a

,每边宽约5-6米。

8 y3 u; `) @+ k6 Y8 H( T! ^

 

8 N9 U% c9 T8 J- ~* F" Q0 q/ i. b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0 `3 Q6 c1 x9 b& s0 J

 

% N: w" [0 `. `% i$ d7 \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2 ^& I9 R1 ~- Q5 \: d

同时,没有发现台基下有墙的痕迹,想必曾经在拆除后处理过台基。四十景图上没有石栏杆,或者后来又

) X2 X9 L, ]5 u" f. I( Q# I7 U: t

添置了栏杆也是有可能的。1704号地盘图上,此处之墙、房都已经没有了,此次拆改当在乾隆年间。

" M' L5 ]* K; F9 `

 

% h; e: R8 [# J" r9 M8 P' {

西侧的小矮墙有两个小豁口,似乎是栏杆的位置,推测此处原有栏杆,也许是木制的,照片上似乎还留有

( a* b# @4 l' U& K" g

某些结构。但四十景图上没有这个结构。从踏跺带有栏杆来看,亭的四周若无栏杆则建筑构件之间配合失

% k4 G- P7 W: z3 {5 G: ?4 x

当,由此推测亭四周必有栏杆。

8 E9 \8 H1 ~; v; j: N( B

 

" n% s. V3 T, T& Z v

 

1 X+ D4 w! s( G L& s! b8 Z- ]; v, _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 V+ m/ V( k v ]3 ?4 |


 

' J) U* W0 n) I1 ]1 r8 I/ t2 {

在亭的东南角有叠放的碎石,很显然,拍照时此亭有人照看,但堆叠碎石用意不详,也许是一些尚可利用

: v: v' c; c6 o6 ]

的瓦件。
另外高台四角角柱石的缺失,这也许正说明了同光两朝拆旧修园的一贯方针。
可以认为,四十景图对于某些建筑的高度有所夸张,并非实际上的施工图纸。

7 M, Y1 w: y. k2 I- z

 

" t: ^6 G' f$ A7 M3 H3 w9 I

结论:

2 Z0 S+ t: [; f5 S

1、亭子的台基高度大约2米-2.5米;亭高5米左右。

J/ U; z1 p! t5 p7 Z. E

2、亭子从踏跺到周围均有栏杆。

. A' q; b" L. G0 \1 Z& h2 l

3、拍照时亭子有人管理。

! `& @, O4 q0 s

4、《四十景图》对于建筑有夸张。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1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屋脊的作法是维扬一带常见的花脊,上一层檐很完整,看四十景就没有表现出来,这一点稻子说的很对~四十景毕竟是写景绘画,不是工程效果图,细节上会有所省略
发表于 2010-12-21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台四角的角石没画出,也是肯定存在的,同上理~
发表于 2010-12-21 1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稻子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稻子先生讨论问题畅快淋漓,见解深刻,非常好。

" i5 y+ ^, Q( Y+ ~* ]

最近忙,容在下以后深入探究。

发表于 2010-12-21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哪里算什么专家,玩家而已啦。图是用sketchup做的,刚学会点皮毛,好玩极了!

发表于 2010-12-21 1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中轴线在2010-12-21 13:21:00的发言:
+ U8 b+ d7 `( P& y

对稻子先生的回应深表感谢。你的图画得很好看,非常专业。

" a9 W. C# Y/ B

我之所以以踏跺作为参考尺度,是因为照片中没有参照物,踏跺与人相关,不会过于失真。

9 x+ D# Y8 O; C2 S8 M" K; V; `* ~

至于你所说的几种砖,我没有考察过。此亭所用围栏砖很奇特,图画上表现为白色,不是普通的砖,大小似不好猜测。

9 k) F [* w1 x* Z; J

特别是四角上的砖不是四十景图上垒砌方法,而是由两块立在角上的角柱石式样的大砖,其高度是两块砖高,其一面

2 ^& |, }9 i* X& v" G; _

面积至少是砖的两倍,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就像是立着的麻将牌。照片上有明显痕迹。拆去四角就是为了拆走这个角

, _& h: i2 H- u6 Z5 a) k

石,而且,这个角石很重,必须从高台上推下,才能拆掉,因此造成四边台角的损坏。这更可以说明砖的不同,当然

" z# @& U9 ? U

也不排除是石材的可能。

4 U% F7 b9 N/ y6 M, V

 

# ^* U4 r2 Q, h) l" i' [

 

4 I6 y$ k: d, l( [# s O/ ^1 b2 u z0 a

这图是我这业余的人用了专业的软件,便于分析,呵呵

# k( Q% g+ s8 H1 {1 U; S

 

& |0 O/ ~$ s2 [4 w/ |7 X" Q

个人认为柱子作为参照尺度更佳,毕竟古建尺度都是以木作为准,登山或是考察古建就可发现各处踏步阶梯高底不同,有建筑台阶高的伤心,有建筑台阶矮的软脚。。

) W( f `( s3 A0 p) ^5 l. D

 

+ Q+ s T, r5 ?! z' K0 \

此前一时兴奋未作细查以为围栏是由毛石砌成(在您的清漪园还是圆明园一贴回复),但后来仔细观察了南侧断面,断定是砖块,厚度也是两层。立着的麻将形容非常贴切,围栏都是横着立的麻将。这个亭子的围栏砖块涂了白灰浆,因而看起来是白的。同样的做法在清漪园一些城关护栏可见,目的是增加视觉效果。清代匠作砖料都有一定规制,想必也不会为此亭专烧一批。

- V7 K- k* b0 U6 x5 j) X8 S2 h8 Y

 

$ y% b2 a$ F4 J$ Q! t

高台四角是因整体承重问题鼓胀闪裂而塌落,殃及上部围栏,因此围栏转角率先塌落。通常台式建筑因自体承重或是上部承重原因发生膨胀闪裂的话,一般都是在四角顶部,这个还需要求证于建筑专家。此台转角处在四十景中未加详细描绘,但肯定是存在的,而根据《九日登高图》所表现为独立结构模样,可能是石质亦有可能是砖质,砖质可能性较大。

$ `; m' T; s! q5 p* @7 z

 

发表于 2010-12-21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稻子在2010-12-21 3:05:00的发言:
$ m p' K. R q( M o( o% t

这是双峰插云亭无疑

+ g1 K2 w; M5 K


且不说照片注解所具有的文献认证的参考性,在园中具有此形式的建筑只有这一个。

, I6 z5 n a* @# o- z6 [# j


理由及问题罗列如下

& A8 U8 p! j9 ?! G% [


1,照片注解的参照性,出自圆明园。

4 S# Z3 T' E4 n# `2 a


2,照片编号紧接廓然大公,且廓然大公与平湖秋月相邻不远。

9 q: D8 e) a+ h. e


3,照片拍摄日期注为1879,此时大规模重建已经停止,大规模破坏尚未开始,处于废弃状态,与廓然大公(1874年局部修缮主体建筑与围廊)、濂溪乐处等景类似,查档案可知,至少在1897年圆明园濂溪乐处(建筑尚存,内檐装修全失)、廓然大公及长春园海嶽开襟等景还在。全部毁坏是在1900年,皇室西逃以后。因此建筑材料并未被取走,只是未加维护。亭台角石也还在,并未被取走,四角是因建筑承重自然闪裂崩塌。

7 B3 k4 y6 A8 m G0 S


4,照片中建筑与四十景双峰插云造型一致,比例略有偏差,四十景毕竟是写景绘画,不是工程效果图,注重写实基础上的视觉效果而不强求比例透视。

4 e! c' M2 u+ |7 O' d& z


5,我在另一贴中提到,该建筑屋顶垂脊一反北方建筑做法,采用南方屋脊做法,显得轻盈朴实。应是典型的摹写南方建筑,由此可推测改亭所在景区也是摹写江南景色。亭下高台由夯土基毛石包砌,台上围杆用城砖叠砌。亭台一侧靠土山一侧建台阶一侧建有小月台,这些细节与四十景图平湖秋月中双峰插云亭所描绘亭台完全一致。北大校景亭是鸣鹤园遗存,形制与双峰插云差不多,但细节很多不同,重檐四方亭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确实为数不少,但这张照片最为符合双峰插云亭。

8 K0 g1 `( Q; j% m. z7 o- k


6,由建筑所在环境可以作如下分析:假设建筑楼梯是向南,则建筑东为土山,北为水域(芦苇),西为水域(芦苇)。而圆明园双峰插云亭东靠土山,南临福海,北为安澜园前水域,西为安澜园水域出口。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二者一致。

G \. c" b9 W- k5 H+ F


综上所述,可判定为双峰插云亭。

, U I1 k! A) `# i& A! |


7,双峰插云亭尺度较北京中轴线朋友分析的要大,根据清工程则例,该亭柱径应该在20-40CM之间,柱高不低于3m,从图中对比参照,高台围栏所用砖块宽度与柱径略等,宽度应在20cm以上,清制砖料中此只有大停泥、大沙滚或是城砖才有此宽度,按这几种大砖料规格比例可估算每块宽度为21cm-24cm,长度为41cm-48cm。照片中高台围栏分为三段,每段用六块整砖(上层为五块加两个半块。),勾缝成型,由此可推测高台每边长度为:砖长X6X3=8-9m(加空隙)。根据照片目测宽高比为1:3左右,因此高度为2.7m-3m左右。如果推测台阶高度是3-4寸,那柱径按此比例仅有10-15cm了,3-4寸是按清制普通台明踏跺规定,而这座亭子所在高台不是普通台明,且阶梯陡峭,中国古建筑用斗口制或是营造尺规定尺度,以木作为主,因而石作不益作为尺度参照。。

/ x/ s2 e- h/ f7 |- F6 @

 

2 G6 K9 S' Y* ]" H% `" O- [

8,与四十景所绘双峰插云亭亭台结构相同,高台顶由两层城砖叠砌围栏(此围栏结构完整,上面是否还有栏杆值得商榷),高台上再造台明,从破损的四角可以看出此结构。如北京中轴线朋友所观察,垂带上确有石眼,但这种结构应是木结构栏杆。

( R: E' o: c* |1 ]2 c- t


9,双峰插云写仿西湖,观景角度向西,是将西山双峰比作西湖双峰。

' ?2 g' h/ h0 F) \


这些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些问题有时间再考。

6 `; M# p+ c/ K k. [/ R/ X$ V M

 

. T- y9 ]$ S% o% S# B3 u' G" Z

 

* e; O; H' B2 Z* }7 B F. ]

附上一张结构分析草图
 

/ d& S$ i1 @6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10-12-21_023536.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n: K* N; Q2 C( @7 M

 

% v4 [+ j9 {; r( x

 

+ i! g; L0 Q3 w; D/ O

下面这张是北大校景亭,与双峰插云亭相比,高台和建筑等都有很多差异。且起翘较高,上层檐出檐短小,比例失谐,是典型的晚清建筑风貌。

/ @# |7 F4 J7 K9 G) h% h, H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1028110228.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7 }" a6 Q- q7 a7 u" |4 x) w

 

/ P( X: r1 n& O

专家终于出手了。您的图是用sketchup做的?这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稻子先生的回应深表感谢。你的图画得很好看,非常专业。

/ Y3 Z, q, Z3 m

我之所以以踏跺作为参考尺度,是因为照片中没有参照物,踏跺与人相关,不会过于失真。

1 i* e" \ @# x/ p

至于你所说的几种砖,我没有考察过。此亭所用围栏砖很奇特,图画上表现为白色,不是普通的砖,大小似不好猜测。

, d' l1 N$ O5 y3 ~. [

特别是四角上的砖不是四十景图上垒砌方法,而是由两块立在角上的角柱石式样的大砖,其高度是两块砖高,其一面

1 m5 q3 a. s, _9 h: S6 L6 I

面积至少是砖的两倍,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就像是立着的麻将牌。照片上有明显痕迹。拆去四角就是为了拆走这个角

( k- B1 h+ E: @, [

石,而且,这个角石很重,必须从高台上推下,才能拆掉,因此造成四边台角的损坏。这更可以说明砖的不同,当然

% n4 N& F. i+ K; r3 u; j5 |

也不排除是石材的可能。

3 z* n' V" P$ C5 B' u9 s+ p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提一个问题:亭内砖漫地,两层砖厚度达到36厘米以上?城砖漫地?

`7 X5 V. ~5 a6 c& s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发表于 2010-12-21 0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双峰插云亭无疑

) o9 H+ c1 [: {! g: F# j


且不说照片注解所具有的文献认证的参考性,在园中具有此形式的建筑只有这一个。

6 H( {) N8 P" x A& z


理由及问题罗列如下

: o& s. I! B. _8 p2 o4 S


1,照片注解的参照性,出自圆明园。

1 L# C. m- }, R5 |6 I7 O; @' O# B


2,照片编号紧接廓然大公,且廓然大公与平湖秋月相邻不远。

4 E4 q7 V' J0 ?


3,照片拍摄日期注为1879,此时大规模重建已经停止,大规模破坏尚未开始,处于废弃状态,与廓然大公(1874年局部修缮主体建筑与围廊)、濂溪乐处等景类似,查档案可知,至少在1897年圆明园濂溪乐处(建筑尚存,内檐装修全失)、廓然大公及长春园海嶽开襟等景还在。全部毁坏是在1900年,皇室西逃以后。因此建筑材料并未被取走,只是未加维护。亭台角石也还在,并未被取走,四角是因建筑承重自然闪裂崩塌。

! c7 ~1 D9 q( k4 `$ p


4,照片中建筑与四十景双峰插云造型一致,比例略有偏差,四十景毕竟是写景绘画,不是工程效果图,注重写实基础上的视觉效果而不强求比例透视。

8 s- C8 H" G7 E1 ?


5,我在另一贴中提到,该建筑屋顶垂脊一反北方建筑做法,采用南方屋脊做法,显得轻盈朴实。应是典型的摹写南方建筑,由此可推测改亭所在景区也是摹写江南景色。亭下高台由夯土基毛石包砌,台上围杆用城砖叠砌。亭台一侧靠土山一侧建台阶一侧建有小月台,这些细节与四十景图平湖秋月中双峰插云亭所描绘亭台完全一致。北大校景亭是鸣鹤园遗存,形制与双峰插云差不多,但细节很多不同,重檐四方亭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确实为数不少,但这张照片最为符合双峰插云亭。

2 `' F3 G) \1 _+ x3 w


6,由建筑所在环境可以作如下分析:假设建筑楼梯是向南,则建筑东为土山,北为水域(芦苇),西为水域(芦苇)。而圆明园双峰插云亭东靠土山,南临福海,北为安澜园前水域,西为安澜园水域出口。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二者一致。

3 e$ v3 m2 c, o" E3 Z' r


综上所述,可判定为双峰插云亭。

* l; o3 w2 ?5 l) R, l


7,双峰插云亭尺度较北京中轴线朋友分析的要大,根据清工程则例,该亭柱径应该在20-40CM之间,柱高不低于3m,从图中对比参照,高台围栏所用砖块宽度与柱径略等,宽度应在20cm以上,清制砖料中此只有大停泥、大沙滚或是城砖才有此宽度,按这几种大砖料规格比例可估算每块宽度为21cm-24cm,长度为41cm-48cm。照片中高台围栏分为三段,每段用六块整砖(上层为五块加两个半块。),勾缝成型,由此可推测高台每边长度为:砖长X6X3=8-9m(加空隙)。根据照片目测宽高比为1:3左右,因此高度为2.7m-3m左右。如果推测台阶高度是3-4寸,那柱径按此比例仅有10-15cm了,3-4寸是按清制普通台明踏跺规定,而这座亭子所在高台不是普通台明,且阶梯陡峭,中国古建筑用斗口制或是营造尺规定尺度,以木作为主,因而石作不益作为尺度参照。。

3 m/ u9 k! ^+ ~ p

 

; Y2 V; ]- H8 t2 `7 `1 v1 }

8,与四十景所绘双峰插云亭亭台结构相同,高台顶由两层城砖叠砌围栏(此围栏结构完整,上面是否还有栏杆值得商榷),高台上再造台明,从破损的四角可以看出此结构。如北京中轴线朋友所观察,垂带上确有石眼,但这种结构应是木结构栏杆。

- [9 p5 s* H% w& J P6 _8 b4 W \2 D


9,双峰插云写仿西湖,观景角度向西,是将西山双峰比作西湖双峰。

4 v/ _2 i9 w3 h


这些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些问题有时间再考。

* f& @' K4 c0 E: R/ g9 L

 

1 h" w% P/ I7 R* w1 W

 

0 ]" |5 J* ~. K+ F m

附上一张结构分析草图
 

5 j+ @8 L W7 h0 [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 r2 o& v, C: g) ~

 

2 g3 V- {+ T, E+ l

 

) F" S9 h; \. w( I+ D7 j

下面这张是北大校景亭,与双峰插云亭相比,高台和建筑等都有很多差异。且起翘较高,上层檐出檐短小,比例失谐,是典型的晚清建筑风貌。

' Q) p) n: h# _, e( c1 d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发表于 2010-12-21 0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稻子在2010-12-21 3:05:00的发言:
7 ?7 t' N5 c+ I1 ^

这是双峰插云亭无疑

. j o1 {1 i& n: W4 j


 

3 T8 x7 c; W7 ?

好 真正的专家在网上

发表于 2010-12-21 0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膜拜!
发表于 2010-12-21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景图是比较典型的写意手法吧,记得看过类似的图,故宫午门,西直门城楼,与实物或照片对比,有很多地方比例失调,因此四十景图只能做样式上的参考,尺寸就不能再参照了。至于登高的问题,其实祈年殿通体高度并不算十分高,中国造园手法限于其砖木结构的特性,很难修到层数很高,多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就是将需要突出的建筑四周的景物尽可能向远处推,用以营造出一种建筑高高在上的感觉。上述多位网友已经做了详细阐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10-12-21 11:47:00的发言:
四十景图是比较典型的写意手法吧,记得看过类似的图,故宫午门,西直门城楼,与实物或照片对比,有很多地方比例失调,因此四十景图只能做样式上的参考,尺寸就不能再参照了。至于登高的问题,其实祈年殿通体高度并不算十分高,中国造园手法限于其专门结构的特性,很难修道层数很高,多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就是将需要突出的建筑四周的景物尽可能向远处推,用以营造出一种建筑高高在上的感觉。上述多位网友已经做了详细阐述。
/ s+ S; w2 M$ H4 ]" i% p# U6 A: A

很有见地,好题目。看来需要做相关问题的分析。

发表于 2010-12-20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峰"在哪?"插云"又在哪?很简单,就是两个小山头,即不插云,也不是双峰,别拿和西湖十景比,差远了~
发表于 2010-12-19 1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新发现了!中轴先生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9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10-12-19 12:16:00的发言:
又有新发现了!中轴先生辛苦了!
' w5 r3 O: A, \- @' L9 z+ \

您客气了。

发表于 2010-12-19 15: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9 1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和了解,对此照片又有了几个新的疑问:

) w/ }, O' s4 m* K5 k1 ]

1、从有关两峰插云亭的诗词中了解到此亭乃系重阳登高之所,很难想象乾隆皇帝重阳登高仅仅登上了一个2.5米高的平台。但若考虑把一个亭子坐在了高台上,其用意就有登高临下之意,似可解释。或许附近平旷,下临水景,台又在山腰,相对高度还是有的。

# l) b% G, A: {

2、据说曾经在两峰插云亭内安装有两块玻璃,安装在何处?

+ x1 F; K- D7 f3 Q

3、此照片亭子确实没有明间檐枋,但有一幅相同景物的画作,亭上明间有檐枋,并且有三幅花板或楣子,是画作有错还是有什么别的问题?有没有可能是拆掉了檐枋挪作它用了?

' w9 f4 }9 i# I& J/ t2 R) c5 }

 

发表于 2010-12-19 1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峰插云亭有诗词,还有重阳登高,请问是哪一首 依据,呵呵
发表于 2010-12-19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怎么一下子那么多圆明园新照片的发现,如果这是真的,我希望继续
发表于 2010-12-20 0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围的地面或许因为某种原因被垫高了也有可能 一部分台基和台阶被埋在土下面了

# [5 i4 ?/ f8 w6 J1 Z% P' T

记得中世纪时罗马的古广场上的凯旋门就被土埋到了半腰深

发表于 2010-12-19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还有双峰插云的遗址基础??
发表于 2010-12-20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亭建于福海之北,无论乾隆之后如何改建,其用意不会有太大改动.

% t2 F3 p8 T2 L2 ~2 P

 

. @; Q/ G, `# l7 o

站此亭之上的用意是去观福海,楼主对亭的高度怀疑认定是四十景图夸张了亭的高度.

' K+ x. z4 x' F2 p" S

 

2 E# U/ O6 p. E- u9 a

而以乾隆皇帝的艺术素养来说,作为写实性的四十景图如果夸张了一个亭子的高度,怎能让乾隆皇帝满意呢?

' R" Y5 T* h% D$ k5 H3 f

 

" {5 Y+ j0 p, G/ H- u- {) [

所以持有怀疑是正确的,但为何认定此即为"双峰插云"亭呢?斑马也貌似没有肯定此即是.

9 K* k$ b l$ X3 k7 u, M

 

2 J; d' Y" x* t& c2 K4 R

或许我之前的判断"翼然亭"有误,但清代此类样式的亭子在西郊园林中不止在圆明园中由此一处,别处也有.

r$ P* C6 P* g! W; t# }3 E. ~6 h: w

 

0 f2 c+ ?( {0 Q; Z( [" p( Y; O' w0 p

此外,"双峰插云"出自于西湖十景之一,在圆明园中以此命名,虽然与实际的双峰插云不太一样,但意境应该类似.

% r0 I2 [( Y5 g9 W. N

 

4 D- f4 Y* }8 k$ o. C' f4 w

以此照片中的此亭所处的周边环境来看,"双峰"在哪?"插云"又在哪?此照拍摄时间慈禧还正欲重修之时,说是被严重破坏恐怕还没到时候.

发表于 2010-12-20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校景亭”与此很相似。
发表于 2010-12-22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忽略了透视因素,从透视的角度来说,参照值应该是离楼梯最近的等距的远近两块砖,取两块砖的中间值作为尺度参照

+ h% T1 l8 l, A/ m0 j

 

0 }, V; U w' i* G: K4 ]

把照片在ps里放大测量,蓝色框作为虚拟尺,可以发现楼梯的高度较砖宽要小的多。假设砖宽为22cm,可以推算楼梯每层高度约为16.5-17cm左右。

/ Y. ?% Q( U$ r1 a" [7 w6 I3 H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理解。

1 d; H! Q! b. B* i& t ?4 j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木作与台明关系密切,台明与踏跺关系密切,均可推出木作尺度,以女墙高矮为依据的不多见。

U( h: M9 j$ Q& f

况且女墙仍然不是木作。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该如何推测出大小高度?至少目前仍然是按《则

. M2 m0 Q+ Z1 C/ M' ~5 D

例》台明、踏跺来推断的。

/ E. K3 R: S4 i. l9 F4 O* q& w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上显示,踏跺高度与围栏砖宽度基本一致,按照稻子先生所说宽度22-24厘米,

* F8 d9 u' d" Z. u

16级踏跺高:22-24厘米X16即3.52米-3.84米,再加上36厘米台明,整体高度变成了3.88米-4.2米,

. {8 v o- U* h" N. h$ q' o

是否还有第17级踏跺不清楚,若有,则台高已经接近惊人的4.5米了。

; l! S- o1 N P g/ T4 Z( ]

与稻子先生所述的2.7米-3米高不同。

2 z8 z+ c L. e; |# I% {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2 }9 m" B5 Z- w" m9 u" s8 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7 05:06 , Processed in 1.21453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