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8 V1 g3 s" ^2 \0 X1 Y
这幅照片让我困惑了好一阵,它确实非常象平湖秋月的双峰插云亭。斑马先生初步认为是双峰插云亭,网
. Z8 W8 X9 y1 Z+ d+ a友毛小龙也确认了这个亭子是双峰插云亭。本人亦认为此即是双峰插云亭。
; |" ?% _* h, x) _1 G6 K
% Y1 A3 F4 k# u& y , k: f9 Z* c* Y& a8 M" b: e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 C& ^4 [! n1 J$ z0 H' m1 N 4 J) R# z% I! G( l
据《四十景图》,上半部确实象,下半部令人费解,高台的高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台子画得很高,台子 4 |; \5 \& j5 {" D- s
下有一墙连接,但怪异的是连接在台子的一半高度。此墙的用意是亭子不能直接从外部登临,必须进入封
: v0 v$ ]- k! p闭的小院中才能踏上楼梯,这是以建筑造景的手法,曲折登亭,临高见景。此墙转角过来后有一墙门,试 , l+ V, d* ]' B3 B! O) }- `& H
想门高再矮必能过人,决不会低于1.9米,墙高不应低于2米,于是画上台高不应低于4米。现在,来分析
- l! R6 m% M! z一下照片,按照一般原则(清营造则例),踏跺高度应该在3-4寸,大约合10-13厘米,或者算得再高一些
* R( K/ v) @% V5 B; A& t达到14、15厘米,照片上算上在草里的一个共16个踏跺,台基高为:15厘米X16,即2.5米,可以认为此高
4 s9 ]0 N( `* Q度与院墙差不多高,与画上大异其趣。也许有朋友认为每一级踏跺可能更高,但是对于有石栏杆的踏跺来 . T1 o' u O& s6 F! {# E
说应该不会更高了:过于陡峭的石栏杆很容易掉落。照片中,踏跺垂带上有数对石窝,且石窝对称,说明 : m2 W" u' y5 h/ y
原来有石栏杆。若按四十景图上台基高在4米以上,每级踏跺高已经接近30厘米了,虽说并非绝对不可能
8 n5 J8 [: D/ C% C9 p: a,但可能性不大。所以,可以认为四十景图夸张了台基的高度,据此分析,实际台高约2-2.5米亭高约5米 ( d/ w, t( r) B3 Q% a
,每边宽约5-6米。
8 y3 u; `) @+ k6 Y8 H( T! ^ 8 N9 U% c9 T8 J- ~* F" Q0 q/ i. b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0 `3 Q6 c1 x9 b& s0 J % N: w" [0 `. `% i$ d7 \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2 ^& I9 R1 ~- Q5 \: d同时,没有发现台基下有墙的痕迹,想必曾经在拆除后处理过台基。四十景图上没有石栏杆,或者后来又
) X2 X9 L, ]5 u" f. I( Q# I7 U: t添置了栏杆也是有可能的。1704号地盘图上,此处之墙、房都已经没有了,此次拆改当在乾隆年间。 " M' L5 ]* K; F9 `
% h; e: R8 [# J" r9 M8 P' {
西侧的小矮墙有两个小豁口,似乎是栏杆的位置,推测此处原有栏杆,也许是木制的,照片上似乎还留有
( a* b# @4 l' U& K" g某些结构。但四十景图上没有这个结构。从踏跺带有栏杆来看,亭的四周若无栏杆则建筑构件之间配合失
% k4 G- P7 W: z3 {5 G: ?4 x当,由此推测亭四周必有栏杆。
8 E9 \8 H1 ~; v; j: N( B " n% s. V3 T, T& Z v
1 X+ D4 w! s( G L& s! b8 Z- ]; v, _
圆明园平湖秋月双峰插云亭照片初步分析
# V+ m/ V( k v ]3 ?4 |
' J) U* W0 n) I1 ]1 r8 I/ t2 {在亭的东南角有叠放的碎石,很显然,拍照时此亭有人照看,但堆叠碎石用意不详,也许是一些尚可利用
: v: v' c; c6 o6 ]的瓦件。 另外高台四角角柱石的缺失,这也许正说明了同光两朝拆旧修园的一贯方针。 可以认为,四十景图对于某些建筑的高度有所夸张,并非实际上的施工图纸。 7 M, Y1 w: y. k2 I- z
" t: ^6 G' f$ A7 M3 H3 w9 I
结论: 2 Z0 S+ t: [; f5 S
1、亭子的台基高度大约2米-2.5米;亭高5米左右。 J/ U; z1 p! t5 p7 Z. E
2、亭子从踏跺到周围均有栏杆。 . A' q; b" L. G0 \1 Z& h2 l
3、拍照时亭子有人管理。
! `& @, O4 q0 s4、《四十景图》对于建筑有夸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