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转篇从网上下的资料和好友分享
$ G# Z" E# T/ h9 s6 A2 [2 C, y % [0 H/ |. {; Y, y# p+ f) Z
百爪挠心!
雀鹰(学名:Accipiter nisus)是鹰科鹰属的小型猛禽,体长30-41cm。 3 s$ G0 v" {' |7 Q9 W
雌较雄略大,翅阔而圆,尾较长。雄鸟上体暗灰色,雌鸟灰褐色,头后杂
, @8 N2 l }; ^( l* z) d/ D有少许白色。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具褐
1 V- a) G$ w/ F: \$ p色横斑。飞翔时翼后缘略为突出,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
( D# \0 I: p' v: n, ]) v一会。主要为留鸟,少数迁徙。栖息于茂密的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以及开
! q9 \2 D0 E: t" F( y" i阔的林缘疏林地带,冬季下常到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竹园与河谷
% D1 u2 ^! N$ @; T/ O) ?地带。主要以雀形目小鸟、昆虫和鼠类为食。
百爪挠心!
4 v; e# ]& W( [9 H0 d
中文学名: 雀鹰 拉丁学名: Accipiter nisus 二名法: Accipiter nis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亚科: 鹰亚科 属: 鹰属 种: 雀鹰 亚种: 6种 分布区域: 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南移到北非、印度和中国南部过冬 命名时间: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Eurasian Sparrowhawk 英文名称: European Sparrowhawk 英文名称: Sparrowhawk
% p( Q4 Z4 ]7 E4 m& I' [3 ? 雀鹰(图2) 雄鸟上体鼠灰色或暗灰色,头顶、枕和后颈较暗,前额微缀棕色,后颈羽基白色,
& F% C/ u8 m$ O/ X常显露于外,其余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暗灰色,尾上覆羽羽端有时缀有白色;尾
9 S5 b% G% o5 U1 N& y; G羽灰褐色,具灰白色端斑和较宽的黑褐色次端斑;另外还具4-5道黑褐色横斑;初 8 S5 }$ }3 R1 D# r. i4 h$ ^% N! J
级飞羽暗褐色,内翈白色而具黑褐色横斑;其中第五枚初级飞羽内翈具缺刻,第六
- l! [: G% F2 V9 a, d6 O& s枚初级飞羽外翈具缺刻;次级飞羽外翈青灰色,内翈白色而具暗褐色横斑;翅上覆
- Q5 f& M$ K0 C! Z/ G5 F- S羽暗灰色,眼先灰色,具黑色刚毛,有的具白色眉纹,头侧和脸棕色,具暗色羽干 - _5 j/ @$ Q! ]* `! s
纹。下体白色,颏和喉部满布以褐色羽干细纹;胸、腹和两胁具红褐色或暗褐色细 8 }% {3 M1 n0 K6 N+ O `; H
横斑;尾下覆羽亦为白色,常缀不甚明显的淡灰褐色斑纹,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或
2 R2 `4 x1 Q- a# j% V" F乳白色,具暗褐色或棕褐色细横斑;尾羽下面亦具4-5道黑褐色横带。雌鸟体型较 $ {( w8 b# L/ v9 [5 q
雄鸟为大。上体灰褐色,前额乳白色或缀有淡棕黄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或鼠灰色
- d- J) E: O! K8 `/ l$ _! O,具有较多羽基显露出来的白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灰褐色或褐色,尾上覆羽通 . v1 i3 o2 ]: q A) D8 |* o
常具白色羽尖,尾羽和飞羽暗褐色,头侧和脸乳白色,微沾淡棕黄色,并缀有细的 * s V2 |7 U: L6 j8 `. F
暗褐色纵纹。下体乳白色,颏和喉部具较宽的暗褐色 雀鹰(图3) 纵纹,胸、腹和两胁以及覆腿羽均具暗褐色横斑,其余似雄鸟。 幼鸟头顶至后颈栗
) m6 I( C9 B) J5 j9 J, y褐色,枕和后颈羽基灰白色,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各羽均具赤褐色羽缘,翅和尾似
S4 a9 i8 w" ~" S4 p. M雌鸟。喉黄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胸具斑点状纵纹,胸以下具黄褐色或褐色横斑。
9 O2 |; L& M, h! ^5 k其余似成鸟。虹膜橙黄色,嘴暗铅灰色、尖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蜡膜黄色或黄绿色
0 S( C% T/ B- f; q& k* f,脚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体重♂130-170g,♀193-300g;体长♂310-350mm,
$ R8 I' q4 b8 T. \, e; P& p♀360-410mm;嘴峰♂11-13mm,♀12-15mm;翅长♂205-255mm,♀240-260mm;
6 q; @& z) a5 M" n! W尾♂150-197mm,♀145-223mm;跗蹠♂51-63mm,♀58-73mm。[1] 4 I/ L( h! F0 L9 \9 T
(注:雄性——♂;雌性——♀) 布范围 雀鹰(分布图)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 6 f5 G% b* k( o; R
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
2 `7 H9 }2 k! h e, y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 ; Y) A/ _" S8 E5 P! y1 J& C. c1 X* X
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 4 q! b0 y( V. h( U$ `! P1 W3 ^
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
. t" _ M- a. i$ t$ H: m; O6 A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2]
* i. B9 u8 f2 v1 h; z! ]; U- ]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百爪挠心!
栖息环境 雀鹰(图4) 雀鹰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
# X0 ~8 ^! E( f5 d8 W) x脚平原、农田地边、以及村庄附近,尤其喜欢在林缘、河谷,采伐迹地的次生林和农田附近
8 q5 C# c$ G2 I8 `的小块丛林地带活动。喜在高山幼树上筑巢。 雀鹰北方亚种(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 ) ) ?' C! `8 ` ]
繁殖于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及中部以及台湾岛和海南岛。 * \# d) R- h) D6 U3 |
雀鹰南方亚种(Accipiter nisus melaschistos)繁殖于甘肃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 : _4 Q* V" O2 N0 ~" u
部至云南北部;冬季南迁至中国西南。为常见森林鸟类。[1] 生活习性 雀鹰(图5) 日出性。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飞翔时先两翅快速鼓动飞翔 3 g6 v9 {( h4 U4 M# ?
一阵后,接着滑翔,二者交互进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的在树丛间穿行飞翔。 $ F. I% q# i$ S2 l+ N8 i4 b1 p/ N
雀鹰喜欢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它的的飞行能力很强,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数 . W! G/ a7 b( C' J: z/ _
百公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地在树丛之间穿梭飞翔。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翔一阵后
. ~) i/ w# K3 r,接着又滑翔一会。 雀鹰主要以鸟、昆虫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鸠鸽类和鹑鸡类等体形
4 z+ m& b/ \( z6 n$ y% ?0 D* Z" H稍大的鸟类和野兔、蛇等。雀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后,就急飞直下,突然扑向猎物,用锐利 & V) s2 [& N! j3 y
的爪捕猎,然后再飞回栖息的树上,用爪按住猎获物,用嘴嘶裂吞食。攻击鸡类等体形较大
& {. E, g8 H' S+ K, @6 Q( Q的猎物时,常采取反复进攻的手段,有时第一、二次仅能使猎物受到轻伤或散落一些羽毛, + ~" I8 B& o y6 O. U! ~) ]
但在多次打击下,也难免被击垮,失去抵抗能力,成为雀鹰的“盘中餐”。 在雀鹰的
+ }) C9 Y- \$ X7 ?/ D4 R' u$ |2 l食物中,有5%是昆虫,15%是鸟类,80%是鼠类,因此堪称是鹰类中的捕鼠能手。[1] 生长繁殖 雀鹰(图6) 雀鹰在中国有一部分是留鸟,一部分迁徙,春季于4~5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 0 O; g3 D- k5 |- Z) V" i
离开繁殖地。 雀鹰每年5月间进入繁殖期,此时雄鸟叫声频繁,十分洪亮,经常在空
, g ~5 [5 H( g# I2 d中边飞边叫。雄鸟和雌鸟有时在林地上空盘旋,有时穿梭于树林之间,互相追逐、嬉戏。 / `# X. g( s) q8 f9 A0 ?& Y
交尾大多在针叶树或者阔叶树平伸的树枝上进行,通常是雌鸟在枝头站立,伸颈扭头,
6 r9 S& p% ^9 J3 g U# Z. |$ A3 f一边象四周观望,一边注视着雌鸟的动态,并且不时地鸣叫几声。然后雄鸟来到它的身边,
4 _$ a2 C5 c0 u9 H( a# w+ Q# R跳在雌鸟的背上,同时将双翅张开,保持平衡,雌鸟则将尾羽上翘,双方尾羽左右摆动, - v- B( v: e8 o
发出欢快的叫声,完成交尾。交尾之后,雄鸟飞到另外一个树枝上,抖动身体,疏松全身 6 h7 Z" _& I8 U
的羽毛;雌鸟有时停留在原地,有时尾随雄鸟而去。 雀鹰(图8)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距地高4-14m。巢通常放在靠近树干的枝叉上。常
( L8 M/ N- _3 p在中等大小的椴树、红松树或落叶松等阔叶或针叶树上营巢,有时也利用其他鸟巢经补充
5 }$ [: ~$ v7 n& W, s7 c和修理而成。巢区和巢均较固定,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垫有云 : i0 n5 ?# u% B' G
杉小枝和械树、卫茅等新鲜树叶。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有多至5枚和6枚甚至7枚和
1 c, B: Y, k B8 r5 U4 q! r2 L% B少至2枚的,通常间隔1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或近圆形,鸭蛋清色、光滑无斑,大小为 7 V U2 J) _. T- n3 i* W! h
29.8mm×38.6mm,重17-18g。雌鸟孵卵,雄鸟偶尔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32-35天。 : Z; ~/ d% P, x6 b. R
雏鸟晚成性,经过24-30天的巢期生活,雏鸟即具飞翔能力和离巢。[2] 雀鹰繁殖于欧 0 o. Q0 o9 y) a7 F
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日本和中国北方;越冬地在地中海、中亚、 ; t5 I, ] h. P# L' i2 M* w
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长江以南。亚洲亚种在中国繁殖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3 P1 X2 \' w! m" e! R
长白山、辽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新疆,越冬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
( d' x3 h/ v- [( p迁徙期间经过河北、山东、宁夏、内蒙古、广东、福建和台湾;喜马拉雅亚种主要繁殖或留 5 p. ^ W& W/ l7 X. e
居于青海、四川北部和西藏,越冬于云南西北部和西部。 亚种分化 雀鹰(图9) (6种)[3] 1、Accipiter nisus nisus分布于欧洲和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东北部,冬天
4 G# F& w) R2 B, S; p到非洲和中东地区。 / F. J& }- g3 O* R" _/ [" a
2、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分布于亚洲中部和东部,冬天到印度, 2 H: G, H. |5 I$ w( C4 o4 {$ t
斯里兰卡和印度支那。
7 ~+ W# t+ B* }3 N: Z3、Accipiter nisus melaschistos分布于亚洲中部和喜马拉雅山脉。
; `- @! }# R3 L: ]9 I 4、Accipiter nisus wolterstorffi分布于科西嘉岛和撒丁岛。 4 X- B/ L; {+ f! t4 _( k" I
5、Accipiter nisus grant分布于马德拉和加那利群岛。
! {7 m. Q1 [/ z! p% U2 c6、Accipiter nisus punicus分布于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突尼斯。 保护级别 雀鹰(图10) 雀鹰的分布广泛,数量较多,特别是捕食大量的鼠类和害虫,
2 T7 v4 R# _/ t2 ?$ j+ ^对于农业、林业和牧业均十分有益,对维持生态平衡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 L4 [* g% T* T
% W5 ^0 }& J7 \6 b( V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4] 6 X" {' l0 [( q4 h- G, \$ K! G
雀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i4 m6 T3 E0 T5 g; l
(图片:概述图—图10[5]、分布图[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