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原本去清真普寿寺看看(明朝所建,正在维修)结果西穿胡同时发现一座寺庙式建筑,和住户闲聊得知是显应观。 显应观位于西城区西斜街72号(其实72号只是中殿和东西配殿所在),据当地老人讲,原有照壁、山门殿、前殿、中殿和后照楼。现在照壁成为住户后山墙,山门殿没找到(全是住户),钟鼓楼拆除,夹杆石只能见到东边的,前殿三间,改为住户,门和窗的石拱券拆除改装,中殿和东西配殿屋顶苫着防水布,后照楼已盖上新楼。 和老人聊天得知,前殿有碑一通,中殿前两边原有王八碑各一通,古松两棵。那年挖防空洞时拉走两个,另一个埋在了前殿大门之下。一老人告知,原东院还有菜地也是庙产。 当地人都称之为“大庙”,亦唤作“老公庙”,清末民初曾经是太监的养老庙,一说李莲英出宫在此居住。
显应观,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七月竣工,隶属于西安门外咸宜坊。此处原是一个大泽,看风水的认为此处是京城的龙脉所经之处,最好填塞起来。恰好此时一个叫鲍教玉的道士梦见玄帝,于是准备在这个地方建阁供奉玉皇大帝,道士把自己的意思对信众一说,没有不附和的,这样建阁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善男信女都捐了款。这一信息也传入了宫中。嘉靖皇帝赐银四千两,派工部尚书雷礼、徐杲等负责此事。并且允许显应观的瓦石彩绘不受当时制度的限制,“中作玄帝殿,其重门配殿,钟鼓之楼、焚修之室则听教玉,以士民之所施者自为之……” 《明敕赐显应观纪成碑记》
0 V- R1 a2 W4 E5 g% P9 K. k; l# j8 y% H& Q6 s; t/ b; P* x
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皇帝拨银三千九百两重修。“上命协办大学士、尚书英廉董莅所司,重加萁治。门堂、殿间、榱栋、垣墉废者完之,敞者新之。”《重修显应观记》
& v- O( I- ~3 C0 I" o) s9 E, H. n2 z# O
宣统三年(1911),道观颓败,大善士不忍看到这种状况,发愿慨助。“重修本观佛殿三层,前后东西配殿亦均加垅,群墙抹灰,油漆彩画焕然一新,又添盖东西禅堂共八间,及院内栽种松柏树二十余株。”《重修显应观碑》
, M: k$ }- ]' e. K8 d 民国十七年(1928),显应观属于内二区西斜街九号。面积只有六亩多,后楼三间,山门殿三间,大殿三间,东西配殿各六间,灰瓦房大小十六七间。 $ l: g" i$ H' ?
* ]" S- M6 d' S6 H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不动产房基地六亩五分,殿房九十间;附属房地基四亩六分,房屋八十五间。
住户说这地说拆迁已经两年了,现在还没动静,所以中殿和配殿没人修缮,屋顶只是遮挡一下不漏雨就可,东配殿已经危险了,我也是头一次一人走近皇城的大杂院里,没想到皇城里的居民居住条件如此之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