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Z" z) c* J* |" k
北京市宣武区曾有六处院落均属宜兴会馆,其中位于珠市口西南侧的校尉营胡同44号院落,原是清末顺天府府尹周家楣故居。周家楣去世以后,故居由顺天府下属24个州县集资扩建成为宜兴会馆新馆,并且设立祠堂,以纪念周家楣治理顺天府时期的政绩。
" Z2 | k! |+ Q w4 X. I: Y
2 d4 O, R' d0 A 6 W, J% ]) |1 H& `& o
光绪十三年(1887年),周家楣去世,顺天府的民众感戴他的德政,吁请官府在通州西大街为他建立了纪念祠堂。同时,顺天府下属的24个州县又募集资金,将周家楣在校尉营胡同的故居扩建成为宜兴会馆新馆,用以接待宜兴同乡进京赶考的举子,并且在会馆里面设立祠堂,以纪念周家楣治理顺天府时期的政绩。 7 N( O. Z, i) g) F; Q9 l
旧时,会馆里的管理人员称为“长班”,意即“长年值班”。年已64岁、祖籍通州、出生于宜兴新馆的退休教师姚先生,祖父就是会馆的长班,姚先生一直居住的东小院,就是当年“长班”的值班房。老北京的大宅门,通常只有一间门道,但是宜兴新馆却有并列的三间门道,而且居中的是等级最高的“广亮大门”。姚先生说,旧时居中的大门不常开启,出入要走两侧的旁门,但是现在旁门已被改建为住房。姚先生还说,当年扩建会馆时,砌砖用的泥土都是在院子里就地挖取,这样不仅可以省去买土运土的成本,而且事后在土坑里排列数层无底的大坛子,然后再填平地面,可以避免因地势低洼而积存雨水。姚先生回忆说,在南城几处宜兴会馆之中,要数这里的院落最大,因此旧称“大馆”,小时候,还可以在宽敞的院子里骑自行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