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师因我的文章写了一篇两千余字的读后感。再此向朱老师表示感谢,并道一声辛苦。由于思维方式和广度的差异,以心雨版主为代表的小学生看不懂我写的文章。再此我为我自己的文章做注释:
; S6 F. R% i! g& q; [ ; `/ a4 d% W) Q# P/ g2 T5 y
1、“不像现在,北京优美的天际线都被国贸三期、中央电视台新址这样的东西破坏了”中“北京的天际线”:引《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著,三联书店)第四章《非常建筑》中贝聿铭先生的话:“故宫!金碧辉煌的屋顶上面是湛蓝的天空。但是如果掉以轻心,不加以慎重考虑,要不了5年10年,在故宫的屋顶上面看到的将是一些高楼大厦。但是现在看到的是多么壮丽的天际线啊!”结尾的段落也缘于此。
$ W, q+ |$ h& o( @) z- E 2、“后来,又在北京电视台看《这里是北京》,又通过《这里是北京》了解老北京网。”记得2007年左右《这里是北京》出第一本书时,地摊上有许多盗版的《这里是北京》书籍,北京电视台为这事儿专门在节目里说过。(好像论坛上也有讨论盗版《这里是北京》书籍的帖子。)其中就提到:盗版书籍中的文章多引自于老北京网。当时在屏幕下方给出了老北京网的链接。第二天,我就上了老北京网。 & C) D8 \( O: B( H) G
3、“北京的精神”:北京的精神是什么?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也不好用语言来形容。但是,我们可以联系一下最近总说的“北京在活着”来想。我推荐的是当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时,读一读王军的《城记》和《采访本上的城市》。 B: W# x% j* O
4 i- h- }& Y9 |! n
现在理解不了一些关于北京的道理(知识、评论等)是正常的,以后慢慢地就会懂。真正地热爱北京,不是突然头脑一热,串几回胡同、看一些书籍就行的。关键是通过学习北京的知识,走访北京的文物古迹,使自己的心灵与北京融合,从内心中体会到这座城市的雄阔与宽厚,包容与亲切(引《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刘勇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还是说回来,我总批评的那本《我爱北京》的教材为什么会出错?就是这些编者都太想当然了,没有深入地考究,没有真正地爱北京。
. a" W# l; {8 q; h. e$ t# @8 F 6 @& ]4 Q$ N5 q
另附:我给教材《我爱北京》挑出的错已经通过学校上交到海淀教委教研室和此书的编者那里。到底怎样处理这本书,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