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老大在2010-11-16 20:41:00的发言:* x5 ]2 u2 O9 v
我一直以为大家都知道这两个词,突然发现北京人不知道“白瞎”,大吃一惊。 + E6 @' Y+ ]0 W, _
我去问问,我的朋友们知不知道。
3 E9 x, w& H( t9 N# F0 _1:语言是流动的,方言的形成依存这种流动而存在。
$ Y& w6 v" _& t2:我们说所谓 某某地方话,只能界定大概范畴而不能框界其完整外延——换句话说,某地方言的核心部分说得清楚,外延弥漫部分永远存在争议。 ! x6 I4 D; ^/ D% H
3:在下寡陋。
. g( ?; L9 F" q+ m9 [3 ], T9 H 以在下理解 白搭 一词大约出于山东话,鲁中鲁西南地区现在还普遍使用,言如何努力也属‘无用功’之意。
; ` b3 R& |' ?: B3 |- S2 g 白瞎 一词大约来自东北,意思或许接近浪费——白费当中挟裹着某种不甘心的小遗憾。这个词普遍存在于现而今的东北话当中。 % ^( a* X% T7 @4 ^1 |: {! r
4:截到王朔那一拨人说,北京话大约分成两大块,一块是进城权者围起来各大院形成的新北京话(各地方言嫁接老北京方言之后结果,强势,直白,政治性词汇偏多),一块是经过普通话反复搓洗漏网残存的城市老北京话(漏网者)。二者合一,在(北京地区)语言里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很大。大院儿北京话中揶揄成分很多,这与老北京话暗存着某种冲突——大院中强烈的等级观念使得语言更有叛逆与政治色彩。从《海马歌舞厅》始到《我爱我家》至高峰,那样的作品引领某种社会流行,会给北京地区之外的人一个模糊感受,大院儿北京话甚至成了北京话的替身。
0 n' U, j1 s& C 替当然替不了,要不也不会有《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大宅门》、《五月槐花香》这样的作品存世了。实际上大院儿北京话的那些创作者也试图改进,《集结号》一片中使用了一个纯北京词汇:揍性。抛开用得是否恰当不讲,是不是暗含着某种依附呢——对普通话(或者也包括用腻了的大院北京话)呆板、枯蜷、表意不够……不自觉的一种反叛? ' ]4 q: }! }9 c8 h3 T h2 Q
5: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普通话是方便面流水线出品,方言才是各家各户不能离身的自制面食。
- C+ O! z9 {& ?- x% H. e6:我不太愿意讨论北京话,尤其在这个版块里,一是觉着自己对一些问题没看透不便乱说,一是觉着心平气和讨论这件事的状态不会维持时间太久——等不到下雨就会吵成蛤蟆坑。而这些,与我所追求这个版块北京性和文学性的主旨相悖。 1 _8 G+ O) C$ h8 L$ O7 D( \5 s# l
7:我曾经把自己对北京话的一些学习体会与感想在别的论坛续了一个很长的帖子,写着写着,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泥坑——为北京话而北京话,这束缚了手脚,令字儿写起来不清爽,后来停了。
; h- ]$ Y$ p4 R8 l: Y8:您的这个网名起得很有意思,让我想起船帮和大块儿吃肉、大秤分金、荷田里着火——偶然还杀几个人玩玩儿的一个剽悍职业。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欢迎您来!! ! P% z1 m0 ^ W! [) t# c8 R" H
9:^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