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8 w; l' {- G) u% n- w) p) b% g
(图01) 2 h7 ]* Y, x6 E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 R$ W4 P$ m! |(图02)
! }+ `, R& C& O# ]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y) [. U+ _5 I5 F8 O2 p$ P 进了故宫的午门(图03),就进入太和门广场(图04),
* ~+ e! O! q/ X# Y, @2 T2 N太和门前(图05),有一条内金水河自西向东流去,五座精 " o& `$ f* j' d( |/ q& s
美的汉白玉石桥横卧河上(图06)。 2 Z" j/ o0 f. k' \$ w9 a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 A9 ]7 E& g: B 在内金水河东端上方石栏柱端和协和门前“马道”石栏
* x/ D& S7 ^- P& c. ]: H8 j柱上的石孔(有一柱一孔,有一柱两孔)一直是一个饶有兴
& D W9 k# d1 V6 w趣的话题。(图07)(图08)(图09)
! u+ P: @2 U) Q5 Y9 k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 y' g; i. [. T3 U, i 有人说是“石别拉”,就是满语中的“警报器”。这种说
1 D5 R# N; b) Z" [6 ^5 n9 s法是近年的事。 0 S1 l. N/ V& I; Q7 Q1 f8 h# X
我总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牵强。见过这些石孔的人都知道,
& n: }3 M, J9 q8 B- u x" \要想用人力吹出像“螺号”一样的声音,还能响彻整个紫禁城,
& M- Y2 a3 J. G* r% f2 C8 r! T还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有兴趣的不妨去试试。
+ X0 F* A1 _2 }, L. S) h: _ 如果紫禁城是靠这种方式来给全皇宫报警是不是显得迟钝了
; ]* B T3 w, G! ^% w一些,恐怕也不现实。 7 i3 R7 j( M" s, c# s1 S% o
我更相信这些石柱上的石孔是一种特殊的“传令方式”,也 + R$ D! |! Q. ~' y& p
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讯方法。 7 u7 m- n& ~0 X* ]4 n
由于明清两朝太和殿(明称奉天殿)多次被烧。在未修复 9 H, P9 N5 ?3 P9 T' i# ?7 m
期间,紫禁城内的很多例行活动都在太和门前举行。太和门前
4 @' X& o$ S2 y! h3 X的空间有限,还被内金水桥隔断,(图10)进出口的门不如太 # e! G! }5 u t4 c9 j
和殿广场多(有九座门),为方便卤簿仪仗和相关人士先后进
7 L1 y# ?5 ^# m2 \+ @4 t场到位,场内作位置调整,需要有人去调度。 ! [: a5 |! O1 Z l# L$ \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 T# }9 \! d, G0 ] 从目前存在的带孔石柱的位置来估计, 调度可能位于太和
) \: G1 h5 [$ L! }) I/ @* o/ \5 y门广场东侧协和门北边,(图11)(注一)内金水桥东端上 & L* j3 X$ Z& j, @8 L) g& f' d
方。届时,太和门东侧的昭德门(明朝称弘政门),西侧贞
6 I9 @3 c0 b. N8 F) F) B度门(明朝称宣治门)(见图02)不开。所有的卤薄仪仗均
}" g! F, O6 Z4 v7 i3 L1 P4 \从内金水桥南边东侧的协和门(明朝称会极门)(图12)西 0 a5 k2 v/ |& S3 [* z, P9 E! O
侧的熙和门(明朝称归极门)(图13)进入。 ; T7 r r; ^" x: A7 J/ \& {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2 c1 I7 i) e0 u6 U 如果是安排在太和门前或两侧和内金水桥北边的仪仗人 5 I5 v% k) S/ V- z" }9 [! s0 q. k
员,他们不能从内金水河上的五座汉白玉桥上走的,只能从
- K; i& W6 C' o& m7 m; Y' N两侧的游廊走。细心的人会发现,在两侧游廊去太和门两侧
" o ]; P7 D7 g$ C8 R的昭德门和贞度门途中,不到把脚崇楼的位置有一个无栏杆
" e! A4 B" Z" u3 M, q. H7 I1 O: \很陡的“马道”,(图14)这个马道平时并不是走人的,而
+ V9 ?6 j2 P# P4 U( m3 g是供仪仗人员上下和运送器物用的,届时搭上装拆方便的台 : T9 }: E% v; U0 j, k, f
阶即可。(在外廷的相应位置还有相同的“马道”)
0 W1 Q/ ^2 q* ]9 A0 y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2 S `# C& B' U' @) \- l9 X 紫禁城的很多仪式是在凌晨举行的,仪式开始的时间是 ( D; z$ w' A6 c$ h; d# L
按时辰,而不是按太阳在京城升起的时间,因此调度仪仗多 & M8 r0 P# ?6 q; v
在天还没亮的时候进行的,尤其是在冬季。 - [$ z, e! Z; k0 y
仪仗人员调度时,协调从两侧协和门和熙和门人员的进 + ?* B; \! J" p( g# f
入就很重要。届时,所有的调度都是按照协和门坡道北侧下
; C8 u2 I& @" y2 z( ^方石柱顶上插着带有指令含义的单色彩旗或彩灯执行,相关
: _+ K' w) x0 t* Q6 t! q人员都明白这些指令灯旗颜色的含义。有时根据情况,也以 8 k& t" u; A' `3 d5 s" E# K$ A- l
插灯或旗的数量表示相关的指令。(图15) 7 z3 d. g2 J* _1 E: I2 O. D. k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2 t/ d: ?! [; } 如果在实际调度中出现了两边入场不一致的情况,就要
- Y3 Q6 h8 Q" p进行协调,这时就用上内金水河东端上方那个侧边和柱顶都
8 T! W, j& Z5 D带孔的的石柱。这根石柱位于内金水河东端的正上方,
2 `: ?. e7 j5 A(图16),这根石柱上的孔上下贯穿,一直通到河端的石拱 w& `0 X: c* t$ m
上(图17),
8 _6 t3 F: l6 \1 B* V. M7 d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 r4 s# \# e# a, E" ]3 o4 X2 P声音通过拱璧扩音,沿着由块石紧密砌成的河道传播。发出 & ?, T* g F+ ^' r g
指令者只需一手捂住或放开柱头的孔,一手拍打柱侧的孔,
1 s5 ~/ e3 z+ r2 [ E在内金水河另一端上方相同位置也有一个相同的带孔石柱,
% U9 i& m4 j5 g3 X- l接听人员用耳朵贴住柱头的口,就能清晰地接收到声音。
# D* V* H2 w" J/ e }# _8 h7 ~7 ](注二)接收人员经过训练,很容易分辨出捂孔和开孔拍打 6 L7 t3 y' y! a2 `2 a/ n/ s
时产生的两种不同声音。再通过类似“莫尔斯电报码” " e* ?: c. N/ _) _
(十九世纪中期才发明)的点断语言,传达和接收指令。 ( f3 c# g: ]* b) l! X! a! l! ]
如果太和殿修好了,太和门前就不再举行仪式。后来可 / ^. Z5 d _5 D0 u
能因栏杆掉落或修理栏杆,修复时没考虑其功能,所以西端
! c3 ^9 Y/ }9 K) t0 e# n2 h6 v8 {的相应的位置只有一根带一孔的石柱,(图18)。 6 B: a5 A `9 `. @! H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而那根有两个孔的石柱却出现在东侧那根河上方有双孔石柱的 1 m1 ^, Z" _$ d9 N) M% a
旁边,而这第二根带两孔的石柱离河岸就远了些,也就失去了
~6 L4 v) k) R* A/ Y, a原有的功能。(图19)
1 T" A9 x2 m/ X6 b% M8 a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5 o: x4 C; b! t2 Q5 c4 t2 H# ~
如果这两根带两孔的石柱原本就安放在那里我就无解了。 3 n% `6 o. u- h- `
后来仍需使用这套传音系统时(比如太和殿又一次烧毁),
& J4 c0 I( y" i/ c: c2 `只需一个长喇叭状的器物,比如在丹陛大乐中使用的番乐器中 g, O, I" ?6 R$ I2 p
的筒钦(图20)(图21),
$ x) H& {% N7 |8 w) C+ Y9 ^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原创]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的古老通讯系统
. T/ G4 g, m7 Y% T
挂在相应的位置,喇叭口位于河水面的上方,接听人员用耳朵
: K7 h$ a" b+ N% z贴住筒钦的吹口,也能收听到。
; I% g8 a- M' p* K% l) p _ (据说这种筒钦也是明东厂监视大臣的“监听器”之一)
2 q* Y' B* u1 i( }, U 故宫总有解不尽的迷,试解这些谜总给人带来乐趣。 , \# `% K: O/ M7 t
注一:也许当初东西两边都有互通对答的带孔的石柱,由于现
9 x& A% `+ i# u西侧熙和门前的相应位置只留有个别带孔的石柱,可以估计后 1 |6 s/ w/ D. `* O
来也许有了改进,只需一边即可。也许乾隆爷重修太和殿之后,
4 x1 T+ j, v; T% v2 _" F大殿一直用到大清结束,太和门前再也没举行大型的活动,这 o; i# a n( Y
个“通讯系统”不再使用。不管怎样都不影响这种功能的存在。 % F3 f F1 X6 ?2 B, T
注二:宫廷里的活动时,参与者一般是不许说话,喧哗和发出
8 g# A, P. j [& [; Q5 i响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