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7|回复: 6

《梦回德外》之五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10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1年初冬某天一个镜头:家,外屋左首一口盛水的大缸,缸盖上放着奶奶做饭的豆绿瓷盆,盆里是少的可怜的大米。煤球炉子上的大铁壶冒着袅袅的蒸汽。正午的阳光透过发黄的窗户纸,透过屋门的玻璃照射进来,微尘在光线上轻舞着,奶奶蜷缩在八仙桌的太师椅中,沉着脸打着盹儿,耷拉的双唇有节奏地吐着气,洗得发白的蓝布大褂中瘦弱的胸脯随之一起一伏……

0 t# ^. f( j! a" Z/ A

——父亲蹑手蹑脚地从里屋出来,清瘦白净的脸庞一双发亮的眼睛,走到门口,迟疑了一下,回头,抬起手,从绿瓷盆里捏了一撮生米放在嘴里嚼着,轻轻地推开屋门,推自行车的绿色背影……

* f% y& o- r/ c8 q( U2 M4 h

那是梦魇的年代,深秋的街上弥漫着萧杀寂寥的阴冷。勒进裤带而为寻找食物奔忙的生灵,三三两两像幽灵般软软的南来北往,连打招呼也是少气无力的敷衍。生命如亏电的玩具,缺少活力而迟缓。从蜗居的住所里常常传出为争夺生命基本权利的吵闹,饥饿到了一定的限度后,连亲情也变得微不足道了,夫妻反目,母女分灶,全家分斤掰两现象随处可见。饥饿的滋味使人们确信历史上有因天灾人祸人吃人的事实。

' U0 T j2 k( @2 A' `, l

家里如果来了亲朋好友,蒸着的窝头的饭锅就不敢接了。维持生命的有限定量,使面子与肚子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对此让家庭主妇左右为难,伤透了脑筋。待硬着头皮送出客人,约半里地之遥,才敢心慌胆虚的客套一声:吃了饭再走啊……

# p) e; B0 r! L, ~3 Y' a# x$ P: b% D% d

礼仪之邦的子民呵,如此尴尬的境地也忘不了制造黑色幽默。

- S0 y/ {/ h/ o& J. {" C

 

5 a: V8 B* r# M; U, B

饥馑的年代,爷爷“无常”了,享年87岁。子女都嗟叹,如果生活好,能吃饱了,满足老人的需求,肯定还能多活几年。

# {7 O! u# i; j; b; D

老人晚上躺在床上饿的睡不着,喊奶奶要吃的情形,5岁左右的我还留有印象。

+ {$ U# |$ f1 D" [

爷爷对奶奶道:“拿口干的来,我掖掖(老北京话,吃东西) 啊。”

' x: P8 e. q7 r% |

奶奶就煞有介事地走过去,把盖在爷爷身上的被子用手掖掖。爷爷怒道:“谁让你掖被窝了,我饿啊,心里空,睡不着啊!”

/ V/ o, {% `6 G% y4 C3 B& S

奶奶伤心地说:“什么吃的有没有啊,清锅冷灶的,每天就那点猫食儿,吃的爪干毛净。谁不饿啊,今个老小子(指我父亲)还说饿得头晕呢。你说这可怎么好啊,这年头孩子大人都吃不饱,一个个跟饿狼似的。”

* p. ]- z0 o# B, D$ _/ @

爷爷沉默了。奶奶哭了,老泪纵横。我惊恐地上前用手给奶奶抹眼泪,奶奶把我抱在了怀里……

7 E$ J& S# J2 i

让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眼睁睁的挨饿;一个同样饥肠辘辘的善良的老太太为难着窄,谁之罪过呢?尽管如此,这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讲还是万幸的,与此同时,中国整个大地上上演着怎样的人间惨剧啊!

% A, i# D5 X5 L# T! T2 y

 

5 O | C( x7 Y7 }3 |

爷爷有一米八几的身量,大个威武,家教甚严,子女们在老人家面前极恭顺,连大气也不敢出,没有人敢不听话。老人刚强了一辈子,老了、老了却赶上——人人自顾不暇,个个饿得眼睛只认识饽饽的年月。

: ?. x3 j0 ?6 B$ U4 F

爷爷出“埋体”时,正逢隆冬腊月,那时北京寒冷的冬季冷啊。清晨,拉开窗帘,玻璃上会冻上一层厚厚的冰花,那漂亮白色的自然的花纹层层叠叠,美不胜收,会让人想起像微缩的原始森林。

1 x2 ^7 R" N0 U) A; s- y

北风嗖嗖,大地都冻裂出口子,冻得来送埋体的人耳鼻通红,呼出的气都变成了白色的哈气,只好把手揣在棉袄袖子里,在地上跺着脚取暖,肚子里缺食,人就更不抗冷。

9 Q. d& w6 l9 q4 M' @8 c U q0 ` ]% B

 “阿訇来了。” 有人报信说。

2 q( N2 D5 I/ a3 e2 W% j4 G

“按塞俩目阿来苦目。”(主的安宁在您上)众人马上和阿訇一行人打着招呼问安。

9 _& V3 z! J7 H

“吾阿来库闷塞俩木”(安宁也在您上)阿訇们回礼。

( y# a- R! \) T1 N0 _- C

阿訇与迎上前的伯伯们一一拿手,虔诚地同声念:

& s9 y8 g: c; i+ V2 X5 |+ L

“按拉混埋,算离阿俩,穆罕埋地印,吾阿俩,阿离穆罕埋地印。”(哎主哇,您慈悯穆罕默德和穆罕默德的眷属吧。)拿手和握手有些区别,穆斯林遇有重大事情时互相拿手。

2 s4 D. O) H! y# W: W; T

接着,有人领着伯伯们进屋打整“亡人”。屋外,阿訇向西双膝跪在一个垫子上开始念经,与此同时,宗族亲属家眷,孙男弟女、好友乡老(一同礼拜的穆民),穿孝的、戴礼拜帽的白花花的跪了一院子。阿訇抑扬顿挫的音调带着伤感、慈悯、苍凉、肃穆,触动着穆斯林内心深处的良知,使人沉静内省。

! X t5 w5 P: `3 Z# F

刘四巴人丁兴旺,生前人缘好,这一群饥肠辘辘来送埋体忙乎的人——那样困难时期,该怎么招待啊?老北京人可是好面子的。父辈们已经作古了,把如何应付了当时难题的答案也带走了,或许没有什么答案,什么面子?连肚子都顾不上,哪来的面子啊!

( E" z; K/ |/ n) A/ `

只记得送完埋体后,我套在棉帽子上的孝帽子不翼而飞了。

- o! C4 x% _" ]8 }0 e3 B( X5 y3 a

奶奶说,没什么,这是习俗,是别人拿走给小孩做介子用了,借老人的长寿。你巴巴心眼乜贴好,厚道疼人。过去在街上看见有“倒卧”(冻饿而死的流浪者),要是回民,就招呼人按回民风俗给埋喽。甭说一顶孝帽子了……

8 \5 G4 Q; |5 ]& h$ R7 T

怎么知道是回民啊?要看留的胡子,回民留的胡子较齐,不留八字胡,看不准。就看下体,做没做损。(包皮有切口)

! p3 b' n; Q4 r! {, s6 y

 

; D0 F; |$ f: C% @

仅刘四巴一个人成家后繁衍的后代——5男2女,16个孙子,12个孙女,5个外孙,2个外孙女,直系家族成员,我做了一个初步统计已近100余众。

, V9 Q; {' C. w! c1 G6 z

据上辈人讲,刘姓家族祖籍是陕西西安小皮院人士,究竟是哪个朝代,哪一年,颠沛流离来到了北京定居下来已无据可考。只听说在我爷爷之前,京北马甸自家的坟地还有不少大小不一的祖坟,粗算起来这个家族成为北京人也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了,只可惜没有什么记载和传说。(待续)

' m: t3 X, a1 D) M$ |

 

9 ] Y. p& Y( Q5 e0 y# t

(本系列作品均为原创,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请见谅!)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U) X$ ]0 c9 }/ E i) L

            老爷子虽然空着肚子走了,但穿孝的,戴礼拜帽的,白花花的跪了一院子。说明老爷子人缘好,人丁兴旺。 一辈子以足已。

; m3 S& i- Z3 T6 e& M, W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范思悦)     &n...

谢谢范思悦朋友,您总是来捧场。
发表于 2010-11-10 15: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W. q& s+ M a( C7 j6 g3 Q

         您应当写小说,好好的写一下咱老北京的真实的风土人情,地里地貌,让下一辈的 人,有一个了解。象老舍式的,老舍后面,我看谁写的也不象咱老北京的味儿。已经有一段很大的空白了。当然也不好写。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范思悦)     &n...

试着写了几章,也是《德外系列》,朋友喜欢,过些日子发,供朋友们欣赏!
发表于 2010-11-10 1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年代,什么叫饥饿,得经过的人才有体会,天灾人祸。德外系列写的精彩。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1 0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逍遥游天下)难忘的年代,什么叫饥饿,得经过...

谢谢朋友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1 00:48 , Processed in 1.124553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