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0-11-10 11:19:00的发言:7 K* g/ U* G8 P5 O9 z) B
话说“糠灯”
' }- I/ A4 h) E5 r" q- z7 v清朝,在关外草创之时,使用谷糠,加上一些什么材料(我忘了),制成棒状,晚上点燃,代替蜡烛和油灯,叫作糠灯,这是穷人的灯。 " j2 h8 q3 g8 k/ h% f+ T
入关以后,清朝皇帝在宫廷里边存放糠灯,教育后代不要忘本。 3 m. [* t; a5 ~0 a; y& \2 w
糠灯,如何与“打糠灯”联系,我也不明白了。
) W5 o+ \, S+ f1:我翻了翻词典,徐世荣先生的《北京土语词典》中确实是您所言说的那一种解释,可我觉着不解有二。其一,当时东北并不盛产稻米,糠不会多到可以任意取之之程度;其一渔猎生活,照明之材大多会从环境中择取,东北林木丰厚,假使用此法照明,大约也属游戏成分居多(咱们参照 蒿子灯 理解),。 $ X: M) x O" E+ Y, T# `7 C! l
6 |1 S6 y* [" w* ?2 :我的说法来源于一本讲述老北京风俗的薄册子,是个不大有名的旗人文人之作,书名和作者都模糊了,有一个印象特深刻,就是那本书中对老北京如何称呼动植物描述比较详细,所以有此印象,我找找那本书。 7 A, T( q1 N" v
- P) a6 u: f4 N' L0 d
3:问候您!
% x+ u9 l8 t$ q! H4 U
: L& m; P4 g) i" O5 D& S4:另,您所交代的事儿,晚辈已办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