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30|回复: 2

《梦回德外》之四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9 0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胜门外,50年代。

2 b. g# u( }2 \' M2 X i7 ^) Y

解放初期,政府在巩固新政权的同时也将一些无正当职业青年人组织起来,参加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我父亲就是在1953年参加了少数民族训练班,而后被分配到邮局工作的。从而结束了他前途渺茫的漂泊生涯。

) V0 l; q* o2 U% B- m

人称老伯的父亲是家里的老小。在娘胎里的遭遇就注定了他短暂一生的坎坷。奶奶怀他的时候已四十有余(奶奶是爷爷丧妻后,第二任妻子)——和儿媳妇一起生孩子,让奶奶处境尴尬。奶奶几次爬上八仙桌往下跳,试图用这笨拙的土办法使自己流产,然而,父亲依然按时降临人世,体验宿命中的经历和磨难。

8 @+ M; S. K9 g2 a

父亲中等身材,善良本份,为人随和。长得白净面善,有着一头浓密的黑发,两道上挑眉毛。儿时对父亲的记忆是模糊的,像被岁月浸淫褪色的老胶片——没有色彩,迷离而跳跃。灵光一闪出现的情景是: 约3岁的我扶着窗台站在炕上,因为得了腮腺炎,脸肿的很大,父亲戏称我“刘胖子”,或许出于本能的反感,我机巧地回敬他“小爸爸”。可想而知,当年的父亲在我幼稚的眼里是没有长辈的威严的。

& k8 V* s7 ]; D. @3 `

父亲20岁娶的我母亲,是父亲的哥哥我一个伯伯说的媒。伯伯年轻时到京东做买卖,常到蓟州某镇我姥爷开的回民饭馆落脚用餐,一来二去混熟了,知道这家有个老姑娘和我父亲年龄相仿,回家和就我爷爷商量——当时父亲的婚事因为辈份关系总是不合适,经伯伯一提,我爷爷就同意了。也是该着的缘分,18岁的母亲就随同娘家哥哥来北京见了父亲一面,双方同意后,就各自忙乎嫁娶成亲之事。

+ X P U/ }" ~& g* H$ A

母亲20岁上有的我。我百日后,母亲带着我回姥姥家。年迈的姥爷看着老女儿生得大胖小子,不时发出“嘿、嘿!”的慨叹。母亲很是疼爱我这个长子,我的降临给母亲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慰藉,淡化了婚后的孤寂和远离父母的思念之情。母亲哄我入睡的歌声至今萦绕在我的耳边:

0 E; m- ~7 ^% S4 M. Y9 w0 i/ Q

小禿儿卖豆腐,

. r- U+ Z% i4 X6 |4 }# N. u. O

起早贪黑好辛苦。

$ \- _. Y6 a+ R8 t. J3 T

豆腐卖完一算账,

- h& P- ^: S1 z$ B, s

落个赔本赚吆喝。

: V4 E7 X# `5 ?1 [$ J% y

小禿儿很生气,

1 P. U2 ]; F: ^' N- U

回家就打媳妇。

1 I) Z3 S3 i e* t) s% W& K2 p' L

媳妇说,你别打我,

7 D0 j, M6 s5 ~" X' p5 U

怨你给的多……

8 X" E# c7 g$ c/ H3 n

母亲的歌声凄婉悠长,包含着不为人知的哀怨。后来我才知道这熟悉的曲调,是古曲《苏武牧羊》,可歌词却不知是谁改成了这《小禿儿卖豆腐》。

* \0 K0 w' ^- v& R9 C7 A

父母结婚前不认识,可以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桩老式的婚姻让两人结合,没什么感情基础。父亲性情懦弱,沉默寡言,母亲性情刚烈,快人快语。像大多数的包办婚姻一样,经过听天由命的岁月磨合,慢慢生成——更多的是相依为命的亲情。

6 ?4 ?, z# j5 ?& B& W

一个倍受父母疼爱,远离家乡只有18岁的女孩儿,婚后的生活不知隐藏着多少辛酸。这个女孩就是我生身——给了我生命的母亲。从嫁到德外这处院落的那一刻起,就结束了她少女的时代,开始生儿育女,终生操劳的命运。

% u7 l) ~+ V' a8 {2 A. \9 Z, ?

母亲天性心灵手巧,悟性很强。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很会过日子。即使生活最困难时期,我们几个孩子也从未穿过破了烂了的衣裤。总是穿针引线大改小,缝缝补补 ,忙里忙外,洗染浆涮,打“隔帛”(音),纳鞋底,做全家人的鞋。把大人孩子拾掇的干净利索。母亲常说“笑破不笑补。”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使生活充满生气。母亲高兴时,边在灯下做着活计边给我们讲故事。“傻姑爷”“大黄狗”“屁儿香”“铜钱和尚”等等,我至今纳闷,母亲小时候也没念过书,怎么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啊!而且内容丰富,逻辑性很强,讲的头头是道。

, h4 v& T5 W4 s9 J S

 “货郎”的故事:

5 c* l3 X5 T& D

从前,有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卖针头线脑。一天,一个妇女领着自己的一个小孩来买东西。妇女一时忍不住放了个响屁,很不好意思,就急中生智对着孩子说:“这孩子,怎么当着人放屁啊,没出息。”孩子不会撒谎,急忙争辩道:“是你放的,不是我放的。”他妈脸一红拉起孩子扭头就走。边走边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说你放的,你就别言语了。我这么个大人,又是女的,当着生人多不好意思啊。”孩子一听,挣脱了他妈的手又跑回去对货郎说:“货郎,货郎,刚才那屁不是我妈放的,是我放的。”货郎买卖没做成正来气。就对那孩子嚷道:“爱你妈谁放谁放的。滚!”

1 d! V; m/ @9 V

母亲温柔的语调娓娓动听,令我们着迷。讲得有趣的地方,会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多少个夜晚,我们是充满遐想和期待,笑着进入香甜的梦乡的。母亲的故事无疑启蒙了我对文学的爱好,培养了我形象思维与浪漫的情怀。

9 k4 X2 b+ G! O# d) `

 

& j( k I& A1 a4 X' t

很小的时候,家庭教育的第一课是不能自个出去瞎跑,外边有“拍花子的”。小孩会给拍走喽,就找不着家了。

8 z$ w+ N8 ]3 d+ C

记得当时还和大人争辩,我不和他走不就结了。奶奶说,“拍花子的”有迷魂药,往你身上一洒,你迷糊了,就乖乖的和他走了。”

+ l9 G' f2 |9 _5 [/ E3 T

“那他要小孩干什么啊?”我的第二个问题。

- g0 ?2 E, @% Z( G

“干什么?把小孩带到外地,卖了,卖到戏班子里,杂耍去。过去咱们这地界就丢过小孩,先头海家那院住着的有一个叫铁片的小孩就丢了,让‘拍花子的’给拍走了。到现在也没音信啊。”爷爷也睁开眼睛插言道。

/ O$ t5 R5 o; o) \/ Y/ z4 E& g

爷爷总是坐在八仙桌左首太师椅上双手拄着拐棍闭目沉思,偶尔会哼唱起谁也听不懂的蒙古歌。爷爷是干马行的,当年在关内提起刘四巴没有人不知道的(爷爷行四,巴巴是对长辈的尊称)。年轻时,常和蒙古人做买卖,马骑的很好,会说蒙古话,唱蒙古歌,为人豪爽诚信,交了很多蒙古人做朋友。即使有时资金周转不开,手头不方便,也能从蒙古人那里先赶来马匹来卖。

$ p; l' C+ h- J1 ?' k$ ^" Q8 i

不知大人们说的是不是事实,可“拍花子的”在脑海里却留下了恐怖的印象。独自见到陌生人就会想,这人会不会就是“拍花子的”?就会注意他的手里有没有迷魂药。

1 k E' y! J, W) ~4 `

我小时候嘴上长口疮,老人把这叫“口糊”,就是嘴角发炎了。现在的人几乎都明白,这是缺少维生素引起的。可当时奶奶交给我医治的方法却独特的可笑。奶奶告诉我要在天刚亮时就起来,到门道,把街门上的铁镣吊(装在大门上锁门用的铁搭钩)放到嘴角上,嘴里还要说:“门蛐蛐,镣吊儿,带走我的‘口糊’,我就好了。”不能让人看见。

: Q1 V! C8 d! V" V9 ^1 Q: {* F3 Q6 p9 z

次日一大早,奶奶就把我喊起来,让我去照着去做。我悄悄地走到门道,空气寒冷清新,寂静的小院里,大家都还在睡觉。我看看四周没人,就拿起冰冷的镣吊儿放在嘴角的口疮上,嘴里念念有词,开始重复奶奶教我的口诀:

! D0 L2 O- Q* n$ b$ y

“门蛐蛐,镣吊儿,带走我的‘口糊’,我就好了。”按奶奶的要求念了三遍,开裂的嘴角开始很疼,可被冰得很舒服。然后,又跑回屋里继续睡觉。且不说这招管不管用,现在看来起码是不卫生啊。(待续)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1-9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C- y% j1 N5 p5 }6 M9 e

 

. ^7 h$ A! @$ i& _

                 多么美好的回忆,“苏武老头卖豆腐,卖钱不够本,回家打媳妇,媳妇说不怨我,怨你给的。。。。。。”

发表于 2010-11-9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1 ^% h- ]! ~, k

 

4 A: L2 d2 ]" R5 K

 

, A/ _8 k- M$ F+ R8 S; t

             “ 多”给加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8 22:03 , Processed in 1.11727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