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礼书》: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茞所以养鼻也。茞 chǎi 音,白芷。 2 [: X! l# j3 x( V4 B C
- i% B( ?* }( W) Z 追香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为,有文字时候人们就开始记述。(《周礼》中记载祭祀所用的香料为艾蒿。)祖宗用香的历程是从最初的不满意将就—找寻走国际化路线—甄选—艺术化 的一个过程。 6 r7 l; q' k, G6 R% ^0 x$ w- N& K$ T
" I1 P% C# f& y: D1 y 《诗经》中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所采的两种植物,萧(《埤雅》中说它俗称牛尾蒿)和艾(艾蒿)都是具有异香味的草本植物,纯食用为解馋大约不可能,用其香味或许是人们采撷的真正目的。 5 a# j; @" o/ s1 h
# R& e" |; s3 s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屈原的理想,现在看起来挺诗意的,因大伙儿心目中都有漂亮开白紫两种花色的木兰树和秋日姹紫嫣红的各色菊花做背景,实际上那时候菊花品系远没有培育成现在的样子,大约不比我们从田间地头瞅见的一元硬币大小花冠之黄色野菊强多少,至于木兰倒有可能,因这个物种是显花植物中最古老的几科之一。所以我一直怀疑三闾大夫屈老师下句选“秋菊”只是为了对仗。
8 ?2 F" q+ e$ W6 P) N
% A+ m+ b% `. ^: ]9 O0 _3 o; A 对于香料,屈原有一段比较奢侈的想法: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大意是说,使蕙、兰类的香料炖肉,用桂、椒浸酒,拿兰草、白芷制成的浴液洗澡,着杜若花瓣穿成的衣裳。蕙这种植物,在《楚辞植物图鉴》中我见过,实际上就是罗勒,咱北京人俗称的矮康尖,杜若在《梦溪笔谈》中被沈先生括指认为高良姜,言其“高良姜花成穗,芳华可爱,土人用盐梅汁淹以为菹,南人亦谓之山姜花,又曰豆蔻花。” 6 h r& Y: X. l v
% v; T* U, Y5 a$ u2 \2 a
够小资的屈大夫遐想的共产主义令现在的人看起来有些心酸。说明一个问题,那时候“香”这个概念已经深入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中,但,香料不易得,甭管官场是否得意,生活方面,就连做官的屈大人想在饮食行止中凑齐了都不大容易。
8 a m4 s( V. I+ d8 x. y% i 4 C' E0 y" w. X( p
始皇帝灭了六国鞭笞天下,刘氏而王灭了秦,汉朝疆域大到足够折腾,张骞踏着风尘从夕阳中啴缓来也,原产于西域的各种香料跟着张骞的步伐列队走入这块(香原料)贫瘠的土地,中原人才算彻底告别了满山遍野到处苦觅香源的历史。也不能冤屈了中土,肉桂和樟脑这两种勉强算作香源的植物属土著居民。 % _1 n8 w/ Q' W+ D, q
. e0 t$ r4 w+ h5 { 檀香、沉香、龙脑、乳香、甲香、鸡舌香……香料的名字与品种大爆发,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全国的香蜡铺倒闭关张黄摊子。这些纷繁的香料名字中,挂动物名称的香料不少,我们常见的实际上除了两种——麝香和龙涎香之外都是植物性的。麝香产自本土(唐初已开发),是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量少很香,量多或闻久了有骚臭气。龙涎香是进口的(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荒废,海上贸易渐发达)出自东南亚濒海地区,是抹香鲸大肠末端或直肠始端类结石的分泌物,气微腥,味带甘酸,焚烧时候才产生持久香气。 2 D1 b8 y; d$ C$ Y) s9 ?' J M( w
1 ]# ^& I/ ~: q6 \& s4 f! h/ {( E
唐朝时候,香料多了,但还属贵戚专用,老百姓想,只是想,买不起。宋朝稍微好点,可国家还把持着乳香等高等香原料的专卖权不放,禁止民间私营。皇权社会,但凡是赚钱的买卖都专营,比如盐、铁,对不对? 1 p/ C! E% D& ]
. Q; o: Y1 e# L% K$ Q8 Q# R
还有一档子给香助燃的组织得浓墨重彩写一笔,那就是宗教。魏晋风骨这个词大伙儿不陌生,仕与隐的选择在读书识字所谓知识分子群里一直都很纠结。魏晋文人中陶渊明是个隔板,他以上的那些人都盼着附庸权贵牟一碗有鱼有肉的冒尖米饭,不得志抑郁终的是大多数。陶渊明做官辞官懒得搭理纷繁肮脏政治的明朗态度给了那些略有心灵追求的文人们一个大略方向——成功的标志最少多了一种选择。于是有了阮步兵和酒的故事,有了陆机临刑时“欲闻华亭鹤唳”,有了嵇康广陵绝响的典故。或问:那些知识分子在他们精神的“桃花源”就是赋诗饮酒弹琴吗?不,他们当中一部分人还干一件事:炼丹。丹指丹砂,化学名称硫化汞,用炉子烧炼矿物以制造,类似于土法炼钢,炼完了干嘛呢?服用以求长生不老,把自己的身体比作鼎炉再炼一次。所以说魏晋人物喜欢披散头发敞怀光脚丫子疾走(《魏晋记》: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裸袒箕踞,谓之八达。)那是什么洒脱,丹药吃多了,烧膛啊他!魏晋南北朝时候,汉代已经兴盛起来的道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大,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的佛学也迅速传播开来,无论道家还是佛家,都提倡用香。国人所谓仪式一词应当拆开来看,仪是指人作为个体的举止坐卧,式是指群体性行为的一种固定程式。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对于大众来说,修道、礼佛,没有程式化的规定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肯定不成,香被选中了,从纯装饰美化生活和祭祀祖宗中裂了一支——这恐怕与香的原材料在当时主要源于进口(西土)和比较名贵属时尚高档享受之物考虑的,流行的都含有某种时髦因素,是不是!? - i( w4 M: ?& t2 N, t# ^; P& D/ C
* R/ Y* X+ Z$ e+ B2 t 有个人值得一说,宋人洪刍,南昌人,绍圣元年(1094)进士,靖康年间官当到了谏议大夫(相当于政协委员,光提意见、建议参与不了正事儿,司马光干过一届。)当官没实权管不住嘴还得职务行为穷嘚嘚,遭贬还不是现成的,一走挺远,沙门岛,就是现而今长岛群岛的庙岛。洪进士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写了一部《香谱》,这比他老人家的后辈洪常青强。这部书是现存最早、索引最完全的专业著述,对历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及各种合香配方做了完整的归纳总结和收录,互联网不普及的年月里确实要广览群书。书中首创了用香事项的分类,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这种分类法,后来历代各家香谱一致遵循没有跳出者。
& L8 Q; V4 @+ j# y* j
0 {. X% j1 Z; ]- l( }* B" l) b 以下解释几种读书时候经常会遇到的香名儿。 / a1 k- n; O! @# b0 x; L4 }
& U. U7 F: R( c" B) X3 G9 D8 x/ V
沉香:是一类香树分泌的油脂反渗入木质之后的木头。这类木材本身并无特殊香味,香味来自于植物活着时候分泌的油脂。对树木本身还有个特殊要求,就是木材自身木质应较为松软可以吸“油”,随着油脂越吸越多,木材本身密度越来越大,香料(油脂)浓聚也就愈来愈多。《南方草木状》中介绍了一种产于越南的沉香(蜜香沉香):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柜(沮音)柳(元宝枫),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欲取香,伐之,经年,其根干枝节,各有别色也。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南史-林邑国》:沉木香者,土人斫断,积以年岁,朽烂而心节独在,置水中则沉,故名曰沉香。 ; D$ i) R) P3 ?/ p
% R) [1 P7 f* I7 W9 C2 t
古代人尝以能否沉水鉴别沉香的优劣。入水则沉者为沉水香,半浮半沉者为栈香(或笺香),稍微入水漂水不沉者为黄熟香。《本草纲目》说黄熟香交州(越南中北部加广西一部)称之为蜜香,梵语“阿伽卢香”就是指它,这是明清时候礼佛的普遍用香,因其相比于其它沉香品种易得便宜且易燃,讹称为速香。年数短的香树树脂不足,一般只有数十年以上的香树才可能形成沉香,从结香到成熟又要好多年,所以上品沉香并不易得与黄金无异。沉香木闻起来不具有特别香味,只有通过焚烧才发异香。沉香中有个异类,那就是奇楠香,就是棋楠树所形成的沉香。这个树种在唐代佛经中通常被译作“多伽罗”,后来又有“伽蓝”、“伽南”等名称,这种沉香不焚就有清凉微甜的香味。
; W4 E# C8 m, C* W# i % b3 s! g' a3 O0 ^8 |2 [: J
檀香:佛家称之为“旃檀(与乐之意)”的香料者也。这种香料来自于檀香科乔木檀香树的木质心材和其树脂,愈接近树心和根部材质愈好,成因与沉香类同。檀香树生长极其缓慢,幼苗期还必须寄生于凤凰树、红豆树、相思树等植物上才能成活(我儿子说像杜鹃鸟),所以不易得。这种香料单独焚烧香味并不忒好,与其它香料配伍后焚烧,则可“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境界”。(催化剂吧?) \8 u4 {9 q# c) m& K2 D* v
+ X0 g2 x* } L0 s/ V' b
龙脑香:就是咱们现在中药称之为冰片的物质。是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树脂凝结形成的类似近白透明的结晶体(多于树干裂隙处)。这种树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树形类杉树,成树很高,有四五十米者,径两三米,叶花果皆有香味。孙悟空师傅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里对着个树种有详细描述:羯布罗香树松身异叶,花果斯别。初采既湿,尚未有香。木干之后,循理而析,其中有香,状若云母,色如冰雪,此所谓龙脑香也。龙脑树的树脂十分丰富,凿开树干或树枝就能流出脂液来,除了天然形成的冰片以外,其液态树脂也是香料,古称“膏香”、“婆律膏”,人们可以用加热蒸馏的方法提炼冰片(火逼成片),名字有点恐怖,称为“熟脑”,多的话还用来做佛灯的灯油。天然龙脑质地纯净,熏燃时候烟气小香味浓郁,所以历来被东、西方珍视。 $ |3 m/ _+ N8 {0 F. W
) H8 u6 p$ |7 l4 Y: C 芸香(芸台香):芸草,从张骞来,落地开花。这种植物茎不甚粗壮,根为木质。花叶皆有香味,因为根类树,所以有的地方也称之为芸香树或芸台香。梁简文帝萧纲《大法颂》:芸香馥兰;绿字摛(chī,舒展也)章。可见当时礼佛已经用上芸香了。此外,这个东西还有一个特殊用途,就是能避蠹鱼,古代人称藏书室为芸台,其中这个“芸”即来自于芸香。
, r6 @/ \/ q7 ]) z1 c% b, _ B& P , L8 M' N; F8 l3 B6 R _8 \. g
降香:就是降香木,又叫紫藤香、鸡骨香、降真香。芸香科常绿乔木,高约10米,异者可达20米。树皮平滑,小枝绿色,单纸质叶对生,矩圆形至长椭圆形,叶与枝含芳香油甚富,两广及琼、滇蓊苁分布。
) d" T/ N0 W {
) P+ t; v( y6 ^" y6 j2 h, ~- p$ g, n 樟脑:樟树的树皮与木质蒸馏制得的酮,现而今多用松节油人工合成。古人提取樟脑的方法很巧妙,樟木切片,以井水浸三日夜,入锅煎煮,柳木搅拌,等有白霜粘在柳木上,将煮去汁过滤,倒入瓦盆,经宿,自然结成块状,天然樟脑成矣。过去,韶州(现韶关)、漳州(现产水仙之漳州)多出产。 5 Z o7 W, |0 ^9 @0 R- R
3 ?) \; z: \" h- R, i) A1 I8 U6 ^
洪刍进士的《香谱》一书共介绍了43种香,其中还有木香、郁金香、安息香、甘松香、乳香、零陵香、丁香等等现而今常见的品种。
- b1 a: D% {. i# e5 ^; h& P% p
6 i, H. Y' S4 Q) T }$ V( k: F+ v 所有这些香原料如何用呢,锉成细粉再合以其它香料二次成型,(类似于咱们现在所用的机制炭)才能使。细柱形就成了咱们看到的香;块状片状入香炉焚烧取味儿,或者和以蜜以及其它物品细末做成蜜丸,装入香囊中做装饰物;粉状当添加物,加入墨里,就成了香墨;加入纸浆中就成了香笺,加入烟中就成了香丝以致后来的香烟,加入铅粉草茉莉粉中就成了香粉,加入肠中就成了香肠。(加入瓜里是不是成了香瓜,以及香蕉和香菇种种,都待考证。)
& h8 W7 f2 m; G* h3 |) d7 ^ 8 z- u+ H; A7 z+ B$ j# n) e
现代人“香”这个概念里大约就有两种,一种类似于庙里求佛保佑不好意思空手去所焚烧的炷香,旧京人称之为草香(或线香),从米粒粗细到鞭杆子粗细均有,名称有异所派用途也不大一样。这类香的主要原料大多为柏树面子加其他一些香料制成,取其价廉。米粒粗细长度不超一尺者(过长易断)称之为线香,居家去秽驱嗅多用,绿豆粗细尺二三者称之为高香,敬佛祭祖之用,尺四五至更长手指粗细状如鞭杆者(甚或有九尺长者),称之为子午香,除夕日中午燃点,火枪、火炮的引火亦多用此类。另一类与现而今的蚊子香相仿的盘香,戏如粉丝团盘者多用于家室书房取幽馨,粗如粉条团盘者或有新式烟店售卖旱烟用之取代火绒。
4 m I0 L) E% f2 m- c; c- p
& B! C+ Q" J( d( N. m 旧时用香的器具大约几种。一为香炉,一为熏笼,一为香囊,一为熏球。香插、香盘、香盒凡列,不一而足。 9 l3 W7 l6 S; |: z
$ O4 L/ s9 l- f9 f9 ^
香炉是室内焚香的器具,一般体积不大。最著名的有两,一是汉代出现的博山炉,铜制为主,基座部分如承盘,盖儿是镂空的连绵仙山以及附山之上的各种奇花异兽,整体看起来如一朵没开之莲,圆,上尖下宽,又似一团规则的火苗。这种炉的造型是受到道家影响,当炉中的烟气从中空的山形中散出,颇有仙气缭绕之态,山取自道家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博山”,因此名。一是明宣德炉,红铜另加金银等金属反复铸炼制成。铜进口自暹逻国(泰国),工艺繁复,器形美观。 ) Z! v: f \/ \5 M/ i' d& i6 d9 k2 d* y
4 r. n4 Y. n7 [( E, H( G 熏炉大于香炉,有取暖兼燃香用途。《红楼梦》五十二回写宝玉进潇湘馆,瞧见宝钗以及岫烟等四个人团坐熏炉上叙家常。《香谱》中记述了熏炉的熏香法熏衣服:凡熏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衣笼下,以所熏衣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难散也。然后于汤炉中,燃香饼子一枚,以灰盖......常令烟得所。熏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大约类似于后来出现的烘笼——只不过烘笼就为烤干衣服,失了熏香一途。
( d5 S* f& o! M - s& w0 x* x% B" N& r$ ~
香囊很好理解,装香面子以及香饼之用,或悬于室中,或挂于身上,质地很多,金、玉镂雕,锦缎丝绣种种。 C2 }- O' M: _% w
6 j/ a) i# _4 b) E" N- f( V/ ]
熏球与香囊用法类似,储物不同,大约是蜜丸之类的膏状香物。 6 _$ b3 {* u" p' a
9 |* J8 b# ]" F# [3 R( E$ v2 r9 ^
旧京售香的买卖大约分为两种,一种是香蜡铺(或称香铺),主要商品为佛道两教及民间祭祀通用的诸品:一般的线香、盘香、散香及各式蜡烛、锡箔元宝、千张等等,这里售卖的都是上面我所说以柏木面做的普通香。这行买卖赶上了一个大好行市,庚子年,闹义和团,有头脸儿的都惦记设个坛以追时尚响应老佛爷号召,设坛就要烧香点蜡,着急之程度比孙尚香还惦记上香这码子事,全城香蜡铺告罄,赶上头几年非典的口罩了。另一是香货铺(或称香料铺),这一行的买卖人相对高档,专卖檀、芸、降、沉、速,以及再高级一些的龙脑、麝香、郁金、鸡舌等等制香的原料,还有一些自己或同行们所制成的香饼、香球、香块、香粉、香露等,说白了就是香原料的买卖另加化妆品专卖。最著名的字号有很多写北京书中所提及的花汉冲,这家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在前门外珠宝市开着。 " W ]6 h! b" G% e+ V8 ~8 q
--------------------------------------
8 B% I8 @- y' u. g3 C$ |
6 q3 K* ^% h. ~6 I9 X* c* [此篇始自上午十点,随写随玩儿,中间喝了口小酒,凡4986字,毕后,满室生香,红袖添香来不来到不打紧了!!
" s" J) u6 L' G4 W- T! ]' J8 }看见老先生们一篇一篇贴字,读起来真好,手痒,也贴篇凑热闹。
* b: `) J2 C2 e( X! E# E前几日观片会,瞅见猪哥两张龙蜡的片子,特新奇且欢喜,然后想耙疏一下自己的思路,得以上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