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19|回复: 0

[转帖]岳南:读徐鑫《中国清代皇陵地宫探秘》丛书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3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迷雾中的历史背影                                                          岳南        20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柯林伍德(H.G.Collingwood,1889-1943年)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对于人类来说,历史文化是精神和灵魂的寄托,也是博大温暖的心灵港湾。它承载着古代圣贤丰硕的智慧,也是我们今天赖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历史许多精彩的内容体现在思想文化之中。作为现代人,我们所能继承的是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这一成果具体反映在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进程之中。而思想文化的历史,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思想文化史提高到与政治史和经济史同样重要的高度,历史才成其为历史,历史的真实面貌以及经验与教训方能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许许多多的古代遗迹、遗物。虽然,今天目力所及的仅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冰山一角,却是中华文化文明进程中一个壮丽篇章。这一沉淀于历史深层的文化财富,在向现代人类展示神秘的过去的同时,也述说着先辈们曾经创造和经历的一段又一段波澜壮阔历史,并给现代人类以启迪。         由清史研究专家、青年作家徐鑫先生创作的纪实文学《中国清代皇陵地宫探秘》等系列作品样稿,展现于我的面前。这个系列,正是卷帙浩繁的历史画卷中一片新鲜亮丽的绿叶。就当今的中国学术界和文学界而言,这样用血有肉、从生活中提取的鲜活的绿叶已很难见到,眼看着一批又一批以离奇的想象力来写作的作家们,用玄之又玄的所谓“戏说”,和“穿越”、“架空”历史,一遍又一遍的走“红”市场与影视界的新秀,徐鑫没有跟随这股时髦的潮流而动,仍坚持他固有的严谨写作态度,既沉浸于对历史深层的追究,又能于此间超脱出来;既像一位考古专家那样陷于发掘古迹的现场,又能沉浸于过往的故纸堆中苦研细钻地寻找拓展历史新发现的蛛丝马迹;既循史而上,又能展开想象;既把柯氏的学说放在心上,又能把考古学的新发现和在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溶进自己一本又一本著作之中,从而达到了在内容、思想和艺术上不浮夸、不虚伪,令人在阅读中受益良多,回味无穷的创作高度。如新近出版的《铁腕女人慈禧陵》、《香妃画像》、《地下佛堂乾隆陵》等三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即是其例。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历史寿命长达268年,其间经历了12代皇帝。清代帝王通过丧葬文化这一特殊的形式营建了我国封建王朝最后帝王陵墓群——清代皇家陵寝中的清东陵和清西陵。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曾经拥有雄厚实力和灿烂文化的王朝最高级的历史和文化载体,清代皇陵既是对过去历史的延续,又集中了世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这一文明框架中的新特征,大量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历史信息,不再以苍白的面目存在于浩瀚如烟、抽象枯燥的历史文献里,而是通过这一载体凝固在恢宏壮观而又极富现实主义色彩的碑亭殿宇、雕栏画栋之中。因此,我们说清代皇家陵寝是一部用砖、石、瓦、木写就的历史长卷,中国文化的精华很大一部分也就浓缩于这部长卷之中。         就我对徐鑫过去写作这类题材作品的了解,他不是那种正面强攻历史正史的写作者,而是借助自身的条件,通过实地调查考证,寻找正史,靠拢正史,接近正史,力求以考古人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理解历史,发现历史,写作历史。徐鑫本身曾是清东陵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也就是创造“当代人的历史”的写作者。作为与徐鑫认识有十年的老朋友,我是极其欣赏他的写作态度与手法的。之所以用“写作者”而不用“创造者”的提法,是因为徐鑫的写作更接近由考古的发现而生发想象的创造,而不是由想象力的激活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历史。这是两种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它们当然同时都是创造,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应当向读者提供怎样的历史创造?在我看来,徐鑫过去创作出版的《走进香妃墓》、《雾开慈禧陵》、《揭秘光绪陵》、《悬念康熙陵》等长篇历史纪实文学,向人们提供的文本,不仅是想象的极至,更是考究历史,甚至深入到考古现场,通过一件一件的出土文物,利用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来想象与创造历史的报告。他的创造,准确地说是他的写作更是一种那个负责任的研究,是一种对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复活,而在他笔下复活的不仅仅是清陵的康熙、慈禧、光绪、香妃等历史与人物和内在的文化与精神特质,更重要的是他于考证与追寻之中实现了对过往历史的“复活”,甚至把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的精神熔铸在大自然之中,在形式和具体操作中形成一种崇高、伟大、不朽的意象,这个不朽意象在徐鑫关于清代陵寝建筑的章节叙述中充分得到了体验和发挥。我仅从《悬念康熙陵》中看到的历史叙述,就深深地感知到了历史的紧张氛围与历史人物复杂多变的人性。在布局谋篇的构思上,徐鑫没有直接去写康熙这位大清帝国鼎盛时期铁腕人物的人生历程,以及掌握权柄的智慧与不易,而是从清东陵景陵大殿神秘大火的发生说起,尔后是清东陵的风水宝地的由来和守陵人的生活,继之才出现景陵建筑的特色和保护历程的艰辛。透过这一切,引出新中国成立之前景陵在历史上被盗掘、遭破坏这一惊天大案,由这一大案涉及到历史人物的沉浮和他们的沉浮对清东陵的影响。及至最后,再回到这位千古一帝皇陵需要切实保护这一主题上来。如此一个连环创作手法,看似写得轻松,似在说史,实则在文字背后揭示着清东陵辉煌的过去,被盗的历史必然与后来者的命运。通篇不动生色,又笔笔含情,把满腔的保护国家文物宝藏的历史责任心与使命感,埋在了平静的对历史的叙述之中,使我辈读完全书,竟不禁喟然长叹:历史不仅可以这样写,更可以这样解读的!这种对历史文化的厚爱,可以借这样一种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赋予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现在,当我面对徐鑫即将出版的《中国清代皇陵地宫探秘》丛书,历史的迷雾伴着大清铁骑扬起的滚滚风尘再次扑面而来:少年天子顺治的陵墓为什么是空的?千古一帝康熙的尸骨为什么常年泡在臭水里面?雍正皇帝为什么远离自己的祖坟另创陵园?风流皇帝乾隆的地宫为什么建成了一座地下佛堂?辅佐两代皇帝的孝庄文皇后为什么被罚给自己的子孙看守陵园大门?铁血女人慈禧太后死后为什么遭到抛棺扬尸的侮辱?神秘的香妃为什么在今天居然复活?         逝者如斯夫。这些曾主宰大清帝国政治格局的帝王将相和他们的艳后佳丽,虽然在历史舞台的极尽辅张地展示和喧嚣之后又归于沉寂,但在徐鑫的笔下,他们的传奇神秘故事依然在民间继续上演,依然扣动着人们的心弦,成为后人对那个遥远的失去年代的深情追忆。最后要说的是,清代皇陵不是一座胜利的丰碑,也不是我们永远固守的精神家园。它只能作为一段凝固的历史,马背上崛起的那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已经成为久远的记忆,昔日的辉煌烟消云散,所有的梦想与光荣都弥散在无生无灭的永恒中。留下来的,只有文化的光辉和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的精神——或许,这便是徐鑫作品给予读者留下的最隐秘和深刻的启示。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 20:01 , Processed in 1.123741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