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午门,才算真正进入了这座昔日的皇宫。穿过幽暗狭长的午门门洞,眼前豁然开朗,一个由建在崇基上的门、廊建筑四面围合而成、面积达26000平米的广场,出现在眼前。此时,人们顿觉天地之开阔、个体之渺小——这,就是紫禁城内第一进院落——太和门广场。
( p! e: Z9 ]( y. U
5 S$ w! d- g: f; \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0 y3 c& X$ Z3 N7 ] 3 s! V6 I" ?: I2 q/ g1 A5 n1 s4 Z
) I8 B$ `, T! ]: a
太和门广场北面,居中是太和门,它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东西两侧尽头各建崇楼一座,崇楼连接廊庑各自由北向南延伸至午门城墙。廊庑中间开门,东侧为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通往文华殿;西侧为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通往武英殿。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 w: q, G* B. [4 @+ f
U. t) L8 z4 y% j
宽阔的太和门广场内,唯一的建筑,是建在内金水河上的五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护以云龙纹饰望柱栏板,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宛如玲珑剔透的雕冰砌玉,卧于碧波之上。蜿蜒曲折的内金水河,以及河上的汉白玉石桥,在四周高大建筑的红墙黄瓦之中,显得素雅美丽,为充满阳刚的紫禁城,带来一缕阴柔的色彩。 # T, x/ J0 c8 b9 @
- I# J" N( x- V; A太和门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y+ k5 S; _5 `# Y9 M2 Q2 G- @+ x 2 t+ v6 m8 k* Q7 X$ o" v
) ^: ?5 q) J J4 L
东侧昭德门及崇楼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I, y* f) S1 \: z: M' e3 G
! h: o1 Q; M8 o# o2 U# C
% ^& y$ y- }0 h7 g% n 西侧贞度门及崇楼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9 l3 a" |6 K4 D: \
. r# O$ X* E6 C5 e. Q
2 Y6 T& s( Z/ E% P" f 崇楼及廊庑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p7 T& w9 @- X/ K1 s
1 v# a1 \) o9 E1 X , w; K# r6 n: c, ?- {- }2 z
协和门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j4 A) N' t- p# P4 z* V
0 z2 k0 j5 k0 d; F+ O0 J / b7 p% ?* n2 y K" d
熙和门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4 K- M/ p. M9 A# p" {7 f- Y5 C
$ |5 `/ W/ H/ v: Z& d: Q
. C( G) I5 N. y7 g7 E* a 内金水河及汉白玉石桥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G# r0 n- e* P7 `& r
; k5 O3 u; _4 m' P" _) F2 P# |5 a1 ^
3 K) ?) H* K: V 太和门建在汉白玉基座上,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1300平米,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丹陛下列铜鼎四只,门前左右分列石亭、石匮,两侧还陈设有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对青铜狮子,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门,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太和门。光绪十四年(1888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昭德门一同被焚毁,次年三门重建,太和门因此也成为了重修建福宫花园之前,紫禁城里最年轻的建筑。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所,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明万历年间重修《明会典》载有“常朝御门仪”,此仪明太祖朱元璋南京开国时即已制定,后迁都北京,遂以奉天门(即太和门)作为是御门听政的场所。另一说是明成祖朱棣因紫禁城建成及百日,三大殿即被烧毁,以为上天示警,怕“违背天意”不敢再建三殿,权以奉天门为听政之所,此为“御门听政”之起因。 1 h8 D( X3 ~) o2 U$ X* s3 O
, E1 j/ n" q. `2 R! `/ O《明会典》记载:近仪,凡早朝鼓起,文武官各于左右掖门外序立。候钟鸣开门,各以次进,过金水桥,至皇极门丹墀东西相向立。候上御宝座,鸣鞭,鸿胪寺官赞入班,文武官俱入班,行一拜三叩礼,分班侍立。鸿胪寺官宣念谢恩见辞人员,传赞午门外行礼毕,鸿胪寺官唱奏事。各衙门应奏事件以次奏讫,御史序班纠仪。鸿胪寺官跪奏,奏事毕,鸣鞭驾兴,百官以次出。明代的御门听政,隆庆六年时定为每旬三次,逢三、六、九日为期。 7 q7 {9 c, z( r1 t, B7 q. `
2 U1 g+ K$ V6 V/ C2 A/ b
清帝入主紫禁城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福临于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在太和门颁布了大赦令,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随后“御门听政”改在了乾清门。
4 {: |# q/ f0 B1 F' _% U
, @* c D& Z& ^+ R$ v' g! K/ ]一组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照片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O9 h5 v8 Z0 [) g' b+ o# g$ n. v
) X% F( R5 D7 l# D# w4 g" U % @ ^4 L! a& t" s2 p
五座内金水桥,正中最长最宽的主桥是皇帝专用的“御路桥”,栏杆上雕云龙柱头;两旁四座宾桥栏杆皆饰二十四气柱头,主桥旁两座供宗室王公行走的,称“王公桥”,再次两座供三品以上文武大臣行走,称“品级桥”。
( ~, ~3 J- }* k* Y , ^' M( x" R1 [7 s3 Y6 _% E
内金水河及护栏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G) Y5 b( E7 Y % g) m. f! v/ h! e& K1 u$ t, ^
3 p- t! @) A. @( r
内金水河从紫禁城西北角筒子河涵道引入紫禁城,沿紫禁城内西侧南流,至武英殿向东,经武英殿门前,再东经涵道至太和门前,又经涵道东出至文渊阁前水池,从文渊阁东出经三座门前石桥,折而向南从紫禁城东南角銮驾库处出城,流入午门东侧筒子河,总长2100米。
3 M8 B: C4 b% N 9 A% S. p9 q& Q0 `' q$ B% L9 W
内金水河的作用,首先是宣泄雨水,紫禁城自西北至东南高差2米,无论多大的雨水,宫内任何地方都不会积水。科学的排水系统把雨水输入内金水河排出宫外;其次是防止火灾,防火是宫里的大事,内金水河中的水起到了灭火的作用。明朝天启年间六科廊(当时在武英殿南)及后来武英殿的火灾事故,都是用内金水河的水扑灭的;第三是满足宫中营造用水,紫禁城内数千间建筑,年年需要维护修葺。打浆抹灰必须用水,内金水河的水为此提供了方便;第四是风水上的需要,西北方向为乾位,为“天门”,东南方为巽位,为“地户”,紫禁城必须以这种走向的水环抱,以“聚集生气”,实际上,在近百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中,内金水河(包括筒子河)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最后是建筑美学设计上的需要,内金水河自然地分割了建筑大格局的空间,在紫禁城严肃规整的环境中,它的曲线活泼生动,使紫禁城雍容华贵而不失优雅。 , v4 P) c- z( j" U
3 r! c; d' \1 s内金水河、桥、午门及远处的熙和门
[原创]重温故宫——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 X" p! ]9 y- { 1 t9 b& p6 m: Y" F6 o8 }% l
+ @7 A+ A/ v: k4 j
下集预告:重温故宫——三大殿
! E5 i. ]8 P/ @$ R. V* K6 K8 e,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