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9 V2 d1 k" y$ t: J
! Z) ?, u' o! J7 E9 \; h& f/ }' u. |
2007年10月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曾经展出过一套价格为“8000万元”的老挝“红酸枝”家具,令人记忆犹新的是,这套家具的现场明确标出“价格不打折,卖给有缘人”。
2 P7 }- J2 d6 J$ @3 ~ 2010年10月,同样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会场,《经济参考报》记者再次看到了包括“酸枝木”、“鸡翅木”、“紫檀木”、“黄花梨”在内的成套“红木家具”。而这一次,鸡翅木的17件套,开价最高不超过17万元人民币;紫檀木的19件套,标价也不过19万元人民币。
/ x) X$ Y, u9 r* o7 v( [8 n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认为:红木家具从天价暴跌的背后,是游资爆炒后撤离的恶果,而这一恶果,让整个家具行业付出了惨重代价,数年都难以平复。 ) C$ Y4 \% e5 q0 j* F
原来能买架“空客”,如今买不来一辆车 ^7 ~# ^. x t9 O6 l/ e4 f
博览会参展商家阮文成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当年标出8000万元10件套的‘天价家具’,现在不到60万元就能买到19件套,价格缩水了100多倍还不止。原来卖一套家具能买一架‘空中客车’,现在可能还买不到一台越野车!”
K5 `; A; k6 e 当年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红木家具经销商黄鹏曾经介绍:“酸枝木是广义上的红木家具,此类木材生长周期很长,成才基本上都要上百年,2003年的酸枝木价格还不过7000元/吨,2007年的间隔已经飙升到35000元/吨。”
: x0 X' i+ B6 e8 R9 g; u1 N 而在本届博览会上,参展商家阮文成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红木家具系列中的酸枝木,价格已经从当年的近80万元/吨,跌落到不到10000元/吨,价格缩水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 z4 v e! R1 T2 G- B
原料价格的缩水带来的自然是下游产品的销售价格迅速跳水。《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广西凭祥、东兴等边境口岸和南宁、柳州、桂林等家装展会、家具场采访时,绝大部分红木家具销售商认为,从2007年上半年达到巅峰以来,就一路下滑,目前为止,价格已经“跌落”到只有当年的百分之一甚至二百分之一。
3 `" p6 Z4 R. g( {6 y4 O1 l( D9 {/ h 凭祥红木家具销售商黄翔告诉记者,2006年至2007年是价格疯涨的一年,2005年黄花梨、紫檀木的价格不过10万元至20万元一吨,2007年8月,黄花梨就达到每吨250万元至270万元,紫檀超过每吨70万元至80万元,那几年,红木家具行当产生了一个接一个一夜暴富的神话。 . L, A: _. |1 y; i9 A+ d
黄翔说:“但现在的价格,低得让人心痛,不仅原料价格超跌,家具市场也呈现出有价无市的局面。”
4 X" }3 I$ _8 o( n; e5 w 黄翔告诉记者,2006-2008年上半年,几乎每个月都能有200-300万元的进账,江浙、福建一带的老板,看到店家有红木原料,不管品质怎样,不管能否按时交货,直接就砸钱购买。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迅速萎缩,如今一年到头可能都进不了100万元的货款。
“泡沫破灭”引发价格回归 ]& \9 F. W L' ~) R
曾经多次在电视台“收藏”、“家珍”一类的栏目推荐红木家具的收藏爱好者蔡利强说:“现在我再也不说红木家具能保值增值了,因为2006-2007年入行的亲戚朋友抢购的红木家具,现在都在骂我呢。” ( u0 D8 r6 f! V9 N. o& `3 ^
《经济参考报》记者对多位业内人士进行采访时,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红木家具”从“天价”到“地价”的迅速变化,与大量游资涌入其中进行疯狂炒作密切相关,如今,炒作的游资早已纷纷离场,但由此导致的红木家具“产—供—销”环节的混乱,使整个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9 f$ |! N4 S2 j8 u
常年在福建、广东、北京、云南等地拥有多家“红木家具”销售场所的商人胡斌琳告诉记者,2003-2007年是“红木家具”飙升最为迅猛的时间段,按照“红木家具”市场的基本规律,一般来说,家具每年增值15%-25%之间,属于较为正常的速度。但2003-2007年之间,“红木家具”的势头几乎每年都是以“翻筋斗”的速度在飙升。 9 g: v6 O& R9 m* J
胡斌琳说:“以最贵的海南黄花梨为例,2003年的价格不过3万多元/吨,但2004年就涨到6万元/吨,2005年飙升到12万元/吨,2006年涨到80万元/吨,2007年迅速飙升到近300万元/吨。完全不符合这个市场的运行规律。” ) b, O, A- F! i/ _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收集红木家具的收藏爱好者杜成峰分析认为:从后来了解的情况看,完全是因为有大量场外资金涌入红木家具市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拉高出货……等一系列手法,将红木原料和家具炒到了“天价”。 1 ]" t6 X" J2 r$ Y0 o+ e2 S
杜成峰说:“当年流入红木家具市场的资金,要比原来已经入场的资金多200-300倍,由于行业内对这样的资金流向很不清楚,相互之间也缺乏原料信息的互通有无,因此,在很短时间里,行业的所有原料几乎都‘节节看涨’,实际上是因为原料都垄断到职业炒家手中,缺货的业内人士只能眼睁睁看着价格飙升。”
( K6 R m, B1 @5 r8 K 最让这些红木家具经销商、收藏爱好者们懊悔的是:最初他们认为“稀缺”、“绝技”、“保存年代长”、“增值速度稳定”的“推销说法”,成为“职业炒家”们将价格“吹高”的最大推手。
. D; a/ c2 }1 [2 v* b1 K$ I+ y9 i! j 行业混乱的状况未彻底改变
: C6 D1 G4 l3 o. [$ a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中越边境市场、家具制造企业和家具销售卖场暗访时却发现,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商家在混淆“红木”、“硬木”的标准,并以“标准”没有强制执行力,来向消费者“答疑解惑”。 ( }, C. Q" }. }6 j, B
记者深入采访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即使是红木家具进入“裸泳时代”,一些企业也遭遇了“大浪淘沙”的行业洗牌,行业内部也出台了相关的标准,但从实际情况看,行业混乱的状况并未彻底改变,市场的信心尚未得到提振。 9 g4 U) P1 H% ~/ p2 G$ \
2008年9月1日,红木家具的新标准《中国深色名贵硬木家具标准》出台,规定销售的红木家具必须标明产品名、木材、辅料、木材产地、质量等级、涂料、规格等。这一标准曾经被业内人士寄予厚望,认为是“规范红木标准、实现市场洗牌”的重要措施。 # D, Y) M6 N. A6 d+ N) s0 T
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南宁富安居、柏图家居、春城家具等多家家具市场进行随机采访时,调查的63位“红木家具”销售商及其推销人员,超过一半以上没有听说过有《中国深色名贵硬木家具标准》;2/3的表示“标准是标准,但我们企业有自己的生产规范,别的很多企业达不到的,我们都能达到。”;还有30%左右的促销员明确表示“我们生产的是‘红木’不是‘原木’,品质自然会有差别”…… % A, A; f9 R1 a' g. d5 L
南宁“富安居”家具城的多位家具促销员表示:“《中国深色名贵硬木家具标准》是针对‘硬木’而言的,‘红木’不是‘硬木’,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木制家具,大部分都是胡桃木、乌木、水曲柳木等,‘红木’的 价 格 就 是 再 低 , 也 要 比 这 些 木 料 价 格高。”
0 m/ Y8 x9 D( r- J 胡斌琳告诉记者,目前“红木家具”的成套市场上仍然有不少混乱的情况,如到底用料多少称为“红木家具”,比例占到百分之几以上才能称为“红木家具”;“红木”用料在哪些位置,是整块红木还是拼装红木……
3 Z0 K: M7 k/ w; d& _0 ] 胡斌琳说:“这些别说没有产业标准,就是有产业标准,企业和商家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也不会严格执行。因为谁都知道,老老实实做家具,要不就是价格太高卖不出去,要不就是卖出的价格连本都赚不回来。”
观点 7 g! h' s, U# X/ Z0 c
“红木乱象”亟待正本清源 # B- `3 Y0 b* S7 x' I- ^* `
从普洱茶的“天价风波”到“红木家具”购买“空中客车”的“梦幻奇迹”,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到“糖高宗”……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先后经历了各类商品价格飙升、创造“天价泡沫”之后,又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打回原形”。 ' N' Z" c5 h9 H: \1 R2 W
“红木家具”及其类似商品价格飙升和泡沫迅速破灭的背后,凸显的是我国民间资本积累和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大量民间资本沉淀在国人中,“藏富于民”的情况逐渐显现,另一方面,居民投资的渠道相对单一,股票、基金、房地产,仍然是居民投资的主要渠道。
9 p) a( {3 m. L. | 投资渠道的单一,加上近年来房地产价格迅速飙升带来的资产“缩水”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居民希望能够转移投资渠道,实现自身资产的保值增值;投资渠道的单一导致缺乏理财知识,又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实现保值增值目标的富裕阶层,将资金用于炒作看似梦幻的“泡沫”。随之而来的,无疑是红木价格飙升、普洱茶价格飙升的“幻象”。 1 G7 |+ C3 k1 Z4 ~ U
表面上看,“红木乱象”和“普洱泡沫”破灭的背后,损害的仅仅是投资者、炒家的利益,实际上,一轮“洗牌”之后,损害的还有行业的诚信度、消费者的信任度、产业正常发展的轨迹,还包括民间投资者的信心。 $ ~ N ]1 ]( \/ f8 F
将“天价红木”正本清源的方法很简单:这就是开辟更加广阔的投资渠道,使得民间资本不仅能够沉淀,而且能够收益,这就需要从产业结构进行深层次的调整,摒弃高耗能、高排放、单纯依靠人力资源优势来推动的“增长速度”,将目标转变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领域中,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中国经济下一轮的增长周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1 U/ B) e5 J/ o) E( w 将“红木家具”正本清源,还需要从生产源头上对整个产业进行监管,将产业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行业自律、部门监管等多种方式,实现整个行业的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 ]" e7 ^6 D7 K" f, u+ e' M
一位红木家具炒家的自述 ! v# i0 @6 D" n
没想到,“最后一棒”砸在了手里! & L3 J8 n6 K' J2 V* j( D8 I
●要把红木家具的价格炒上去,就要学会利用媒体、网络、舆论的力量,打造“综合效应”。而我正是在这个阶段,逐渐成为相当一部分初入行者眼中的“权威专家”。 % W3 D' r3 O; L" r6 s% m
●整个行业内都被自己制造的“泡沫”所陶醉,从2003-2007年之间,通过“垄断原料制造‘稀缺神话’—————炒作价格制造‘暴富神话’ —————专家推荐制造‘升值传奇’”,红木家具的价格一口气飙升到了原来的几千倍甚至上万倍。这样的增速让我们自己都叹为观止。 , }/ O/ M% {4 \1 {8 p A0 H6 g5 h
●我不是没想到泡沫会破灭,只是希望自己能在破灭之前把“最后一棒”抛售掉。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真是太天真了。
* K( T% r6 ^1 _+ G9 a. g7 ]1 s4 s 从珍爱到珍藏,从珍藏到投资,从投资到投机,从投机到炒作,从炒作到破灭,从破灭到“谷底”……回顾自身最近5年在“红木家具”行业中摸爬滚打的经历,如今已经负债累累的红木家具厂商梁俊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自述了炒作“红木家具”的经验。
靠“综合效应”成了“权威专家” . @1 x$ K! s1 M" Y" j: e2 y
在同行的推荐下,各类电视台、电台频繁找我出镜做节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夸大红木家具的收藏价值、增值速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 Z$ r+ `; L' Y7 V& K& p9 w
红木家具广义上包括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酸枝木等硬木家具。长期以来,爱好者首先是基于个人生活需要来购买,真正意义上炒作的很少。到 2000年左右的时候,才陆续有人开始关注红木家具作为收藏品市场的运作情况。2000年的时候,南方市场和北方市场上,5000-6000元左右,就能买到非常像模像样的红木家具了,从框架、榫头、木板……都是红木家具,而且是品质很好紫檀木或者黄花梨木。 . R' y( |; X& D# C% r
从2003年开始,红木家具的涨势开始加快。我也就是在这一阶段,从爱好者、收藏者逐渐变成了“炒家”。因为我非常熟悉各类红木家具,一眼就能看出不同红木家具的品质、用料,很快就成为行当里的专家。从2005年开始,在同行的推荐下,各类电视台、电台频繁找我出镜做节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夸大红木家具的收藏价值、增值速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 V( Z& Y b: `3 g, A$ ?! r) F0 c" ]
同是“炒家”的同行告诉我,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时代、娱乐时代,要把红木家具的价格炒上去,就要学会利用媒体、网络、舆论的力量,打造“综合效应”。而我正是在这个阶段,逐渐成为相当一部分初入行者眼中的“权威专家”。 2 C/ o7 B( |' _0 P) _( M7 e5 y
整个行业都为自己制造的“泡沫”陶醉
- G4 W8 f' y* Z 由于红木家具的销量有限,在职业炒家眼中,只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垄断整个供应链,就能制造出一夜暴富的“天价神话”。 * g/ w* x. S* E+ @% j, Z
不管是红木家具还是硬木家具,每年在中国的销量都是按一定的速度增长的。因此,符合经济增长规律的“红木家具”,每年升值的空间非常有限,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3年之间,每年也只是以20%-30%左右的速度增长。 , r5 y* ?/ J h$ W) V: H1 Q
但是,由于红木家具的销量有限,在职业炒家眼中,只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垄断整个供应链,就能制造出一夜暴富的“天价神话”。从2002年开始,我就加入了类似“金字塔”结构的“区域红木仓储联盟”。这一联盟的做法是:参与者向红木生产企业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就成为经销商,所在区域性的红木全部通过经销商销售。产地和经销商供销体系形成后,一级经销商就会与二级、三级经销商联手,抬拉红木各类产品价格。一级经销商通过绝对垄断权,留下 70%左右的红木囤积,拿出30%左右的份额,通过“价格联盟”进行跨区域抬拉,将价格拉到购买价格5倍至6倍抛售给二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继续联合抬拉,达到满意的价位后才抛售给三级经销商。 o3 N+ I3 ]) }/ g
我们这一联盟的出现,悄无声息地打破了原来红木家具已经形成的市场流通渠道,将大量的红木迅速囤积起来,层层囤积、层层抬拉价格,结果只用三成流通原料炒作,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红木家具的价格就比原来飙升了一倍。 1 c' l2 W$ l' K$ @1 }
行业内最吸引人眼球的事情,莫过于2007年北京元亨利古典家具有限公司搞出的“黄金换木头”活动:当时,这家公司在“红木大观楼”中摆出价值百万元的金条,兑换比例是1公斤黄花梨木换40克黄金,向京城百姓征集海南黄花梨的木料,并且声称不管是擀面杖还是瘸腿凳子,只要是海南黄花梨做的,都能变成宝。 " H7 y7 y6 L% l' f) B9 N. j
当时,整个行业内都被自己制造的“泡沫”所陶醉,从2003-2007年之间,通过“垄断原料制造‘稀缺神话’———炒作价格制造‘暴富神话’———专家推荐制造‘升值传奇’”,红木家具的价格一口气飙升到了原来的几千倍甚至上万倍。这样的增速让我们自己都叹为观止。
“最后一棒”砸在手里“套牢”数百万资金
% t2 K$ n8 H5 c/ p( t( ^4 L “砸”在手里、至今还存有的800多吨各类红木,让我被“套牢”了几百万的资金。
! j8 T: M) v, A, P/ t$ B 从2003-2007年,我最初是通过收藏,然后是通过炒作,投入不到30万元人民币的家具收藏,最高的时候仅存在仓库的红木原料,价格就高达近1亿元。但这一泡沫在2008年3月份之后就迅速破灭。“砸”在手里、至今还存有的800多吨各类红木,让我被“套牢”了几百万的资金。
" u5 s0 j8 u S6 `! V 我不是没想到泡沫会破灭,只是希望自己能在破灭之前把“最后一棒”抛售掉。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真是太天真了。其实,红木家具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应该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不能作为“一夜暴富”的投资对象。 8 k/ |0 J9 p5 N& F
如今的我,心态又重新回归了以往,我还是喜爱红木家具,还是喜欢到各地去走走、看看红木家具,帮助别人鉴赏、品评各类红木家具,只是,我不会再去投资、“炒作”了。
7 w3 w$ I* l3 |& k 尽管由于价格暴跌遭遇了“行业洗牌”,尽管也出台了相关的行业标准,但在我看来,目前整个红木家具市场还很混乱。仿红木家具、冒牌拼装的红木家具……都在侵吞这这块巨大的市场,红木家具在市场价格暴跌的同时,消费者对家具的信心也在暴跌。
' L/ L5 j% |4 Z; H+ Q 一套五件套的红木家具,紫檀木料的可能要花费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但是仿红木则只需2000元至3000元。用亚花梨冒充花梨木,用铁木、豆木冒充酸枝木,用非洲鸡翅木冒充缅甸鸡翅木……每次别人邀请我外出购买家具做鉴定的时候,看到这些假冒红木家具,我心里都不好受。我希望这一市场尽快“正本清源”,整个行业的品质尽快提升。 ! }: x9 H' U# O7 `8 l( {, S
& I) d8 S8 g! n+ o3 I & u/ X+ g% t) o) k' u0 C5 n
新闻来源: 经济参考报
/ Y8 M% A5 u& x$ M $ Z3 ~+ F) `8 C0 W5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