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K' j2 h& B9 Z
我后三天在清东陵的实际行程是:
# d- F& [5 y0 f7 j2 s
3 ^: V0 B3 I: I3 o- e/ ^
09-25. 宝华峪道光帝陵遗址——许家峪公主园寝——惠陵——惠陵妃园寝。
# e5 g5 T* x6 p8 y' W, a
9 \1 `" r& J1 M4 V
09-26. 定陵——定陵妃园寝——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裕陵妃园寝——裕陵(陵园部分)。
; Q; ]) J" `! i6 M0 I; ^
: g- r8 y$ y; m3 w. V* l09-27. 拍孝陵石像生——裕陵(神道部分)。
( H- x% E1 L/ o9 {8 ^
; q8 J4 k5 A; E
1 d$ k4 s) e5 n5 v; v& H. V
9 }5 ~8 u7 X% i7 F% t# U
我依照个人习惯,按“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想法,陆续上图。
. r4 }! ]9 `! a y7 r1 x, E
2 d. H$ b; f8 }$ O6 \# {/ g+ y
' k, q) f: h+ ~- ~4 k: ~
续前文。
- J0 X. \+ s# w+ ~- d
" \ h* h7 E3 x( Z
) D& T) X7 ^6 L' {0 `; r
) ?# N* ]% K: \9 _
2010-09-25. 天空晴朗。
' K2 c& d) a x3 @$ T6 J: |
/ z( n2 O& \/ r8 Q& c2 O! ~
06:00. 我离开裕陵大圈。
* q# H& Y8 r( `
/ t* A5 h$ D5 T6 r. v3 p" o: O
今日我要去寻访宝华峪道光帝陵神道和陵寝的遗迹。
; o: y( }/ l0 \, ?+ l- Y/ ?
+ l4 [1 F0 G& x s& j' `
2 M5 ?/ m* K4 b1 _
7 S3 w7 w# k: T8 A# c. x
[转帖] 《道光皇帝的慕陵 》 作者 岳南
, B; @' K- r! I, C3 u
慕陵是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的陵寝,位于清西陵界内最西端的龙泉峪。
$ G# n1 Z$ } ^6 _
慕陵始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一月初八日酉时,完工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月,销算工料银243.43万两。
8 ]7 A9 U! h! q3 S3 q; I3 O$ z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初九日,咸丰帝遵照道光帝生前默定的陵名,正式命名为“慕陵”。
K! R. @0 l# D9 c
1 p) [6 @0 \- M/ H3 {7 R
在清朝的12座帝陵中,慕陵的建陵史最复杂,曾经历了两建一拆。
. `4 I# y* o7 I' ^: l1 d道光陵营建的时间最长,前后达15年之久。
% @7 ?* j8 s0 ^0 B慕陵的营建打乱了乾隆帝制定的“昭穆相建”的第次。
' P6 { k( ?# w$ H2 [8 W
慕陵的规制是关内清代帝陵中最特殊的。
5 S/ g- g/ u8 C: ]8 B, J
按照封建社会国家定制,新皇帝即位后就应相度万年吉地,营建陵寝。
( h7 L% G) I8 ]( x; p9 E在清朝皇帝中,道光皇帝是即位后最早相度吉地,营建陵寝的。
; {. B% E8 o* ]
乾隆皇帝唯恐自己的后世子孙再开辟新的陵区,于是制定了“昭穆相建”方法。这个方法可以说是满朝皆知。
. e6 h& l9 z1 c6 n' c+ ^; E可是道光帝即位以后,竟然想把自己的陵建在北京西南的王佐村。由于大臣的反对,才未建成。
/ `, Y) L, ]6 h8 v! ^" |
道光帝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陵建在王佐村呢?
4 A3 P& j' |: O5 b: g3 W
大臣们又是怎样反对的呢?
# v* Y4 x/ @2 D: |( c }
原来那里安葬着曾与他朝夕相伴、恩恩爱爱达13年之久的结发之妻孝穆皇后萨克达氏。
6 t( Y. o# ?; x! [萨克达氏在嘉庆元年与15岁的旻宁成婚,成了嫡福晋。
, F8 Q( `+ W- [
未想到萨克达氏红颜薄命,婚后13年便死了,芳龄只有二十几岁。
3 u. m3 l- ]6 w8 E$ y+ s
嘉庆皇帝派大臣在京师西南的王佐村(今北京丰台区)为自己的这位儿媳妇找了一块风水宝地,营建了园寝,将萨克达氏葬在了那里。
! e Y! A) J* o8 ^% t6 b9 y% {* j
旻宁多次去那里祭奠自己的亡妻,因此对王佐村园寝十分了解,十分欣赏那里的山川形势,认为是一块理想的上吉佳壤。
9 Q9 v* X7 r% c- w
因此,他才决定将自己的万年吉地定在了那里。
: A& ?+ c* @! O
7 l& G; v& D. A( i* k戴均元、英和都是比较忠正的大臣,他们对道光帝不遵乾隆帝制定的“昭穆相建”制度,另辟新陵区的做法很不满意,但又不便公开反对。
; j0 H) \" ]4 o4 l# `3 ~2 _4 Q4 f他们通过到实地勘测、相度,发现如将王佐村园寝改建为皇帝陵,
" c0 [& Q" e' W) a2 w不仅要扩大占地面积,迁移许多村庄、庙宇、坟墓,而且还要将原来的园寝建筑全部拆掉重建,还要改造地宫。
) e* R# m' h5 f, o3 N( h
名为改建,实际上比重新建一座皇帝陵的工程量还要大,花费更多。
- `1 J; O0 _1 c+ f) i. m! D同时发现那里的风水并非完美,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
3 e2 n' B+ L' r) o
因此戴均元、英和在上奏相度王佐村情况的时候,委婉地向道光皇帝建议说:
$ o2 A" V X- ^. W“万年吉地规模经始,典制攸崇,仍请恭查高宗纯皇帝敕旨,钦派大臣赴胜水峪左近地方另择吉壤,用符体制。”
/ `3 F3 ]7 B; {6 |! W" i5 r. u7 Q对于戴均元、英和的忠正之言,道光帝自知理亏,无言以对。
+ |+ u7 X3 i6 K' z" u! F
但又不好意思立刻改口,于是令大学士、军机大臣会同六部“妥议具奏”。
6 O/ s: a% |7 U, ]4 [) v8 N! w+ f连小孩子都明白怎么做的事,还用如此兴师动众地去“会议”,真是可笑之至!
4 n. y) _ B7 ]4 y0 R
但大臣们又不能不会议一番。
" Z( J$ d" ]) h9 H
很快就会议出了结果,以东阁大学士托津为首的大臣将会议的结果上奏给道光皇帝,他们说:
- e$ ?. E* W" L
高宗纯皇帝传有昭穆相承敕谕。
2 H7 n% s( t8 }/ X# X我皇上祗遹前徽,大经大法悉皆率由成宪。
% Q$ U5 Q5 D% T( I( M6 T' `
兹当御极初元,例应相建万年吉地,特旨广询博采。
* }9 N! w. o9 }. v& S9 R6 k' z
臣等悉心恭议,应请皇上式遵祖训,仍于胜水峪附近地方钦派大臣,率同通晓堪舆之人,敬谨选择。
: o( t4 {, w0 ?
俟选有吉地,绘图贴说,呈请御览钦定后,各该衙门敬谨兴修。
* F( f# U* B2 u! x* W
9 Z1 u+ U5 c. F7 k% c7 W
托津等列举了放弃王佐村,建陵东陵界内的一系列理由:
" @! \! Z+ _! y; {5 K( L6 O
一、东陵界内之山为干龙,王佐村之山为支龙。“支龙结穴纵得全美,总不及干龙都会之区。
( [1 @" y% m) z4 s6 f二、王佐村园寝福地“西来随龙水,按古法应作“之”字旋转之势”,“微有未符”,“不合水法”。
9 ^7 P, D% b* d0 i' H4 L+ ~' E- q三、王佐村福地“碍于畚筑,不能添建宝城,亦于体制未符”。
. N. }5 H) F) \四、“迁徙庐墓,虽减之又减,臣等仰见圣心仁爱,仍恐有违约己从民之意”。
; O: g' ]1 T2 }2 c: K% V/ ]" _五、在遵化东陵界内建陵,竣工后,将孝穆皇后从王佐村迁葬东陵。“迁葬之事载于古经堪舆之书,亦所不避。揆之典制,推之礼仪,均为允协。”
. C \( z. F8 E' g$ D% [# x3 a
' m0 q- J1 h* P. z& L2 h" m面对众大臣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回奏,道光帝再也不能固执己见了,只能俯从舆情。
* m! F Q% L7 V: c
他在道光元年(1821年)四月十七日谕内阁:
7 M' m) y4 w6 c' `. Q0 y5 Q# d8 }
万年吉地仍按昭穆相建,所议甚是。
* V" |- C+ j! o+ q" Y8 T3 n皇祖高宗纯皇帝垂训,我朝景运庞鸿,继继承承,吉地依昭穆次序,东西递建,洵为万世良法,朕自应恪遵成宪,于东陵界内选择万年吉地。
1 S- d& {& y; z
# k7 X7 p( R& R. i v5 U/ C
他同时下令:“王佐村一切工程俱著停止办理。”
) T& U$ P/ {* _7 j& e+ M' `
由于大臣们忠正直言,暗中抵制,多方劝导,才避免了出现第三处皇家陵园 清南陵。
5 h8 R3 D0 ]2 Y! I由于大臣们的反对,道光帝被迫放弃了王佐村。
( n/ p. `# n5 x' r# o' l! [
决定在东陵选址以后不久,于道光元年(1821年)四月十七日,派文渊阁大学士戴均元、工部尚书穆克登额、工部左侍郎阿克当阿为相度大臣,到东陵去相度吉地。
! E1 K0 A: t. J/ j) i
他们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找到了一处佳壤。这个地方叫绕斗峪,在景陵皇贵妃园寝的东面。
# Y7 [8 a9 |# w0 `6 S8 E# r' M/ W/ C* C道光帝看了戴均元的奏折、图纸和风水说帖以后,有些不放心,又派礼部右侍郎吴口、工部左侍郎穆彰阿带领风水人员前往绕斗峪覆勘。
! M4 d- w& z8 |
几天后吴口等回奏,也认为绕斗峪是一处佳壤,可以建陵。
& y4 j/ j6 n! X2 Y( j
. v; A. g9 {) C$ V+ ^
道光元年(1821年)九月初二日,道光帝正式颁发建陵谕旨:
7 @" ^1 X% o1 a, A. x7 L; F/ H国家定制:登极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
2 s! P4 P6 [1 A- u; r& P$ T
嘉庆元年,奉皇祖高宗纯皇帝敕谕: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
! ?+ @4 n% n! A4 `今朕绍登大宝,恪遵成宪,于东陵界内选择绕斗峪建立吉地。
3 o& E0 H0 ~0 t/ k$ L8 F
著派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侍郎阿克当阿敬谨办理,诹吉于十月十八日卯时开工。
! w: c7 m1 l, D* B' ]: l' o
* i2 H' g* }1 n$ d
因为绕斗峪这个名字很不文雅,在道光二年(1822年)三月初十日将绕斗峪改名为宝华峪。
8 {! P* C; w$ |# Q: Q宝华峪工程历经6个寒暑,于道光七年(1827年)秋全工告竣。
; K' {+ O. h1 G5 v. o" o
从王佐村迁来的孝穆皇后萨克达氏的梓宫,于这年的九月二十二日葬入了宝华峪陵寝地宫。
" |& z/ l: |' ]9 q A
道光帝亲自参加了孝穆皇后的葬礼。
. \4 R @ M4 j% U4 A他见到刚刚竣工的宝华峪陵寝,殿阁峥嵘,飞金耀日,雕梁画栋,绚丽多彩,富丽堂皇,坚固宏整,不觉龙心大悦,对承修大臣及其他办工官员晋官加爵,大加赏赉。
1 c4 [" _" g& m0 }' c( R- w
. d( b) D; ?; `4 ?$ e. D宝华峪右边的妃园寝也同时完工。
' b1 ]+ V6 l: L5 s平贵人成了这座妃园寝的第一位主人。
( n' W7 X! J4 J
道光八年(1828年)九月十二日,道光帝要展谒东陵,并去宝华峪祭奠入葬快一年的孝穆皇后。
3 M# u Y* h C" H0 o按照惯例,在皇帝谒陵前,陵寝内务府的官员带领属下员役将陵寝内外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 }" B. f/ E' H* w9 X& {( g. U( P
内务府人员在打扫时,发现地宫入口的木门外很潮湿,墙根有水痕。
8 D) K4 Y7 K' g/ q木门非奉特旨,任何人不得打开进入。
: m4 H- I3 V4 K0 J+ O5 X/ q2 c" ~东陵守护大臣宝兴马上将这一重要情况上奏给了皇帝,要求开启木门,进内查看。
- H' |* X. h, Y% `) S# w5 N
道光帝对此事极为关注,立即命辅国公户部左侍郎敬征赶赴东陵,会同宝兴打开木门,到地宫内进行查看。
; x) p# z2 i2 q2 F% X2 o2 O敬征先后两次查看,发现地宫内水气很重,并有渗水情形。
& ], S# A$ P" ], t几天后道光帝到东陵谒完陵,亲自到宝华峪地宫查看,发现地宫内积水最深时竟达一尺六、七寸之多,将孝穆皇后的梓宫都浸泡了二寸。
; `6 L( f/ V: a: w8 y5 ^这一情况比前几天敬征奏报的还要严重。
) K8 c6 i9 Q& S7 Q* p8 N道光帝最担心的就是地宫出水,越怕啥,越有啥。
5 j+ Z p' }) m4 D1 M道光帝极为震怒,对所有办工大臣狠狠地进行了治罪,有的革职,有的发配到边疆,有的进行了罚赔银两。
& G! I8 p" w9 F& g+ R. X: v
道光帝在气恼之下,本想诛杀一批办工大臣。
& J: R" R8 I+ Y% A! K; h
皇太后(孝和皇后)闻知后,劝道光帝不要因家事而诛杀大臣。所以道光帝在此案中没有诛杀一位大臣。
: y7 N) N8 J9 P8 ? w
( _$ I) M. Y! G- r8 g: _+ y' R
陵寝依山而建,地宫又深在地下,地宫里出现些潮气、水珠甚至渗水,并不奇怪。
3 {) o$ W5 f- ~ a: M当年乾隆帝的裕陵刚刚建成,地宫里也出现过渗水,经过维修改造,数十年内没有出现渗水。
3 t' p9 X/ k/ y. y2 a
嘉庆帝的昌陵地宫也有过潮气和水珠。
# g" g5 Z! q' |1 q: E7 m( G. }8 _
宝华峪地宫出现渗水的原因,后来通过对陵工监督、监修及风水官的审讯得知,
3 ]! m) g5 @$ g9 x- f1 ]
原来在点陵穴时,穴位点得过于靠后;
: d% K; y: H% V, {' x3 s$ w在地宫开槽时,发现了水泉,有人建议地设置龙须沟,承修大臣英和未采纳,致使地宫出现了渗水。
" P, f, Y1 t$ R- n6 H
) x* t. V% }' _1 F
这次宝华峪地宫出现渗水以后,有些大臣建议维修地宫。
- u0 M8 e6 W6 E6 z$ w- ^. j
道光帝对这一颇具见地的建议却嘲讽地说:
% Z% d5 f( d X8 R
“尚云设法修理者,不知是何肺腑?可笑之至!”
1 {( T3 D$ b/ U
% B' S% {% C: t# Y0 E既然皇帝不想维修地宫,署理热河都统的松筠便向皇帝建议说:
. x6 V9 ]& Z7 V% W# f0 w5 {1 G% C“东陵山脉绵长,孝陵之右、裕陵东北一带可否令精于堪舆之人详加履勘?”
) q( X5 C1 \9 h0 O. F对于松筠的合理建议,道光帝拒绝采纳。
, y% C% K- o) Y. t+ a, f8 D4 f) q' m
他说:“朕自有主见,徐为之。”
& r7 c$ B5 _ H' q
- D% H- s+ E: M' H3 O( r
道光帝为什么拒不采纳这些好的建议呢?原来他另有打算。
1 k* z9 `# \" x! x/ ]4 l
6 e3 ]6 x9 d& [' ^& N4 t0 n
裕陵地宫出现渗水,乾隆皇帝尚同意修理,为什么宝华峪地宫出现渗水,道光帝却不同意修理?
2 L- a5 y0 G6 i) h: E% Q+ A- ~, c宝华峪陵寝被废以后,在东陵界内又先后建起了定陵、惠陵、慈安陵、慈禧陵,每座陵所在之地都称得上是上吉佳壤。
# W: \3 L5 U4 h g道光帝明明知道皇祖有“昭穆相建”的敕旨,道光帝为什么不在东陵界内选择万年吉地?还要偏偏在西陵建陵?
5 n, a6 |' j2 E- z他明明知道乾隆皇帝一再叮嘱后代子孙不要另择他处,开辟新的陵区,为什么道光帝还要派人到东陵、西陵之外的其他许多地方相度吉地?
9 @# f3 ?( K- L- C( Y! F3 g% v7 a
相度大臣在丰润、蓟县、房山、密云等地找到了许多佳壤,其中不乏上吉之地,为什么道光帝都看不上眼,惟独对西陵界内的龙泉峪一眼看中,正中下怀呢?
0 Y5 r5 h; P5 p5 L+ R/ |5 U0 [' q
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竟使得这位“敬天法祖”、“恪遵成宪”、“黜华崇俭”的模范皇帝有如此惊人的胆量和魄力,毫无顾忌地勇破皇祖制定的制度呢?
2 ]3 ~" h7 i* c9 `' H3 w
1 s$ K6 l6 v3 P( n( r
道光帝所以不听许多大臣的建议,所以不想在东陵选择陵址,原来他是想把他的陵搬到西陵去。
1 i0 }0 A* n# D2 G
道光帝很有心计,他不直接说要搬到西陵,先派大臣到各地方去相度。
G/ I# O4 o1 A西陵这个地方肯定是要去的,最后否定别的地方而选中西陵的地方。
4 Z3 @! V7 L- U b
8 k2 B7 J+ F0 D+ M4 {0 n
道光帝的两首御制诗及其注释泄露了其中的天机。
0 x5 H5 x L! b5 }" V3 b
诗中有这么两句话:
) p" Q( J6 ~/ V5 m8 V6 p“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恋慕萦。”
! L+ B) i" h! g4 m& K“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灵区。”
7 h6 Q5 `3 s: K% m* E- x如果说这两联诗句说得还比较含蓄,意思表达得还不明显的话,那么他作的注释则再清楚不过了。
# M4 Z9 `! L. L+ K" H
他在注释中直言不讳地说:
) v4 U3 A: ^0 K) x( K5 S“皇考仁宗睿皇帝、皇妣孝淑睿皇后奉安昌陵,山川王气,毓瑞钟祥。兹龙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许,五云在望,一脉相承,子臣依恋之忱,庶符夙愿也。”
, R' h" D* J; @
他还说:
: \1 m/ Z: ~1 _: C: @' ^" x龙泉峪“吉地形势毗近昌陵,望翠微之屏障,俱在目前;联瑞气于桥山,宛依膝下。睇览神皋之磅礴,益深罔极之哀思。”
, k8 S b' z- ^9 r4 k& b3 k- q# }* ]1 V
简而言之,就是龙泉峪紧靠他父母的昌陵,可以长依父母的膝下,从此实现了他多年的“子随父葬”的愿望。
" Q5 ~ x* q! K8 z) Q
道光帝的儿子咸丰帝很懂得他父亲的心意,直截了当地说:
" C' i2 B' W! [. v; S( w9 \“我皇考孝思不匮,谓斯地不独龙脉蜿蜒,且咫尺昌陵,得遂依依膝下素志。”
& R2 S3 e6 e7 \ B# J
这表明,为了达到自己的私愿,什么祖训、家法,道光帝统统可以不要。
3 j8 L9 U, ^# q& |7 X
2 c7 _. S- g8 Y; x; H道光帝在他的诗中,还大言不惭地说:
( f7 I" z4 {" o- X
“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
' `& }0 s' c1 k0 q4 V; E# V$ D意思是说,不要认为把陵寝拆掉,改建到龙泉峪是劳民伤财。
' x* l' L) N3 i' X
龙泉峪是上帝赐给他的,这是天意。天意是不可违的。
! C/ |5 o% \4 M4 t9 i+ A$ h6 l所以改迁陵寝是顺应天意,是合情合理的,别人不要说三道四。
7 p9 U1 D% s5 O& n1 C这完全是强辞夺理,一派胡言!
, @: R. N- L- I9 a4 H# @4 {
从建陵一事上,不能不令人怀疑道光帝平时所反复表白的“恪遵成宪”、“爱惜民力”是否发自内心!
( l; Z: E) T: F, A4 M! X6 J( x
, s4 J3 k+ `- H0 D2 k3 v
道光帝吸取了上次选择宝华峪自己未亲自阅视的教训。
% ]& C4 o+ |* w) N$ F- g这次他接到相度大臣的奏报、图纸和说帖以后,没有马上表态,也没有派其他大臣去覆勘。
. X( i# a8 p; L5 Z" v& m2 P5 }& S
他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借展谒西陵之机,于二十二日亲自到实地阅视了一番。
1 _# V* ~! e6 J% U2 x/ W8 S他感到非常满意。当天就颁发谕旨确定这个地方为万年吉地;
2 d1 m0 q, }: K
并从大臣们拟定的“龙泉峪、麟祥岫、兴安峪、毓芝”4个佳名中,选用了“龙泉峪”,从此称龙泉峪万年吉地。
' P5 n" K8 v( Y) Z
1 y2 X! d+ ~% R/ J! h
自龙泉峪被确定为万年吉地后,东陵的宝华峪陵寝及妃园寝,内务府大小营房被陆续拆除。
: H* ~& G3 D8 y# y; W9 R木料运到西陵龙泉峪工地使用;
! {% `! L& y$ e# m4 y6 ?& L6 @
砖、石旧料后来都用到了定陵、定妃园寝上了。
) m: E2 [9 L: \) N+ l" M+ N2 n
* L' r+ B. R p1 g& n. z/ x/ e
历经6个寒暑营建起来的宝华峪陵寝变成了一片废墟。
# D ]+ m& X( j1 d# u. F( l! h, U
% x9 r; ^; L% D3 C
0 t2 R- w' W2 B8 c1 s,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