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01|回复: 2

北京高粱河源流证辨考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9-28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g3 W8 g7 @ v5 E; u/ J

高粱河源流证辨考

0 z l7 R/ _& k& Q& R8 J

 

3 u; m: T: e9 \) a2 U4 r( ], Q9 M

据志书记载,高粱河曾汇入昌平区沙河水,东注于潞河.《北齐书·斛律羡》“导高粱水北合易荆,东会于潞”。潘问奇《康熙昌平州志》“高粱河东迳州治沙涧”。麻兆庆《昌平外志》“高粱河即湿馀水”。在北京地区,名称为高粱河的河流有两支,一支高梁河为天然发源的河流,另一支高粱河为人工水利工程。

) |2 v# ~" D* ]( `0 l

《水经注· 水》言:“ 水又东南,高粱之水注焉,水注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十里有高粱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漯水。注入漯水(即今永定河)的高粱河源头是蓟城西地平地即今北京紫竹院公园之泉水。今紫竹院以东的长河河道就是古高粱河道。北魏时期,高粱河自今紫竹院公园发源后东流入积水潭,经什刹海、北海、中海一线向东南流,注入漯水。这条高梁河是天然发源的河流.

! j; j( S- G8 y/ f! C: k- L- j& ]

《水经注· 水》又言:“漯水又东南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今石景山)南,高粱水出焉。”这条高粱河,是在蓟城西数里之外的粱山下的高粱河,是一条人工河。因其下游与发源在紫竹院的高粱河汇合,所以亦称高粱河。此条高粱河产生源于曹魏时期的一项水利工程。《水经注·鲍丘水》言“鲍丘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高粱水注之,水首受 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今首钢公司大院内的石经山,又称石景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又东北迳《刘靖碑》北。”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征北将军,建成乡侯刘靖“登梁山以观源流,相 水以度形势”令部下丁鸿率千名军兵在 水上建造戾陵堰,开凿车箱渠引水东流,永定河水顺车箱渠经石景山金顶街向东,八宝山北入紫竹院与高粱河汇入流入积水潭。戾陵堰建于今石景山南麓的永定河上。是一座拦河水坝。当河水泛滥时,水可从坝顶漫流而下。当水流平缓时,可截水经水门导入车箱渠中。车箱渠是从石景山与鬼子山之间向东开出的一条引水石渠。遗址在今石景山发电厂及石景山以东,八宝山以北地区都有遗迹可寻。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又有樊晨对戾陵堰进行重修,更制水门,使车箱渠水量加大,同时又在高粱河上游向北开辟了一条水道,沿今门头沟三家店一线向东北沿海淀区寨口河道汇入温榆河,最终东至潞河。即《水经注》所言“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

; |4 C2 C x5 b% _+ R/ V

到北齐时,《齐书·斛律羡佳》记载: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幽州刺使斛律羡“导高粱水北合易荆,东会于潞”。斛律羡导高粱水北合易荆的具体地点今已不可考证。麻兆庆在《昌平外志》中认为高粱河水汇入湿馀水。海淀区有寨口村,寨口村南是门头沟区军庄镇,与石景山距离不远,寨口村东北方向又有地名为高里掌的村名,高里掌又名高粱庄,寨口是塞口的讹音。麻兆庆认为,高粱河水是从军庄镇沿寨口村,经高里掌一线向北汇入南沙河中,即沿今南沙河南支发源地汇入南沙河中。这也是麻兆庆认为南沙河为湿馀水的重要证据。

$ i8 |) C) [6 m' f N& \2 X

《读史方舆纪要》:车箱渠在府西北。曹魏嘉平二年,刘靖督河北诸军事。登梁山,观水道源流,乃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依北岸立水门。景元二年,又遣谒者樊良更制水门,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含润四五百里,灌田万有余顷。晋元康五年,靖子弘复修治之。《水经注》:高梁水首受湿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剌王旦陵,故以名堰。后废。后魏正光二年,裴延亻刺幽州,案戾陵诸曷,广袤三十里,表求修复营造,溉田甚广,百姓赖之。

9 m- E G. ~/ w4 [

《长安客话》:高梁河,一亩泉:水经:“高梁河出自并州,乃黄河别源。”经本州(昌平州)东南高粱店流入都城海子。泉在州治西南新屯,广约一亩,东流于高梁河合。

4 c7 C8 I, X% G

《析津志》,高梁河:源出昌平县山涧,东南流至高粱店经宛平县境,由和义门北水门入抄纸坊泓亭,逶迄自东灞流出。高粱入海子内,下万宁闸与通惠河合流,出大兴县潞河。

p4 Q, D+ |( H; K# ^9 f

《方舆记要》,高梁河在府(顺天府)城西,自昌平州沙涧,东南流经高梁店,又东南流入都城积水潭。宋太宗伐辽,与辽将耶律沙等战于高梁河,是也。金人亦谓之皂河,上有高梁桥,蒙古兵入居庸,至皂河,欲渡高梁桥,为金将胡沙虎所败。

! f$ u7 K: ^% T2 @6 c0 W

《元史*河渠志一》双塔河,源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经双塔店而东,至丰善村,入榆河。至元三年四月六日,巡河官言:“双塔河时将泛溢,不早为备,恐至溃决,临期卒难措手。乃计会闭水口工物,开申都水监,创开双塔河,未及坚久。今已及水涨之时,倘或决坏,走泄水势,误运船不便。”省准制国用司给所需,都水监差夫修治焉。凡合闭水口五处,用工二千一百五十五。

+ Z3 i! _/ R8 M* O" _

沙河,府北六十里,即榆河也。《志》云:源出居庸关,至昌平旧县南而伏,又南十余里复出,流入宛平县界。《水经注》谓之湿余河。《辽史》作温榆河。自府北合清河,东流入顺义县,下流会于白河。或曰沙河有二源,一出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龙泉寺,合西山诸泉东流,为南沙河。一出昌平州西南之四家庄,径双塔村东流,为北沙河。二河分流至沙河店东南窦家庄,合为一,入通州界,注于白河。沙河店在二河之间,故名。永乐十二年北征,驾次清河。明日,次沙河。又明日,次龙虎台。是也。

清河,府北二十里。源出昌平州一亩泉,流经双塔店,合双塔河入府境,东南流经此,又东会沙河,入白河。一云源出玉泉山,分流北出会于沙河。元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镇大同,与太子有隙,遣兵犯阙,入居庸关。兵至清河,太子东走。未几,太子还宫,孛罗复犯阙,入居庸。太子率兵御于清河,军溃,遂南遁。

( M6 c7 ?8 E- K9 z- a

榆河在州南二十里。一名湿余河。《水经注》:源出居庸关,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伏流十余里,发为湿余潭。《志》云:湿余河源出军都山,至旧县西而伏,又南复出谓之榆河。其发处为月儿湾。或名温榆河,即湿余之讹也。今上流已涸,其下流为沙河,入宛平县北境,经顺义县,会于白河。元致和元年,燕帖木儿御辽东之师,次于三河,闻上都兵入居庸,乃还军次榆河,既而战于榆河之北,败之。追奔至红桥,据之以拒上都之兵。红桥,在州西南十二里,桥亡而名尚存。

官河州西南二十里。源出一亩泉,分为二流。一曰官河,流入宛平县,合高梁河。一曰双塔河,在州西南三十里,经双塔店入榆河。《志》云:一亩泉在州西南新屯,广一亩许,因名。又清河,源亦出一亩泉,流入宛平县界,其下流皆汇于沙河。

芹城水,在州东北四十里。《水经注》:芹城水出北山,南经芹城,东南注湿余水。《志》云:芹城在州东三十里,有桥,桥下即芹城水。今为戍守处。其水西南流至蔺沟,入榆河。杜佑曰:芹城在顺州西南五里,今顺义县,故顺州也。似误。

高梁河在州西。《水经注》云并州黄河之别源也。经州西南三十里之沙涧泉,又东南径高梁店入都城。又有清泉水,在州北三十里。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凭藉众流,而清泉分流散漫故也。

虎眼泉在州西八里旧城下。一作马眼泉。流经州东南丰善村,入榆河。《河漕考》:大通河出白浮村神山诸泉,过双塔、榆河,会一亩泉、虎眼泉,至府城西会玉泉。是也。


: I1 p8 a D+ ~& X( D

高梁河在府城西。自昌平州沙涧,东南流经高梁店,又东南流入都城积水潭。宋太宗伐辽,与辽将耶律沙等战于高梁河。是也。金人亦谓之皂河,上有高梁桥。蒙古兵入居庸,至皂河,欲度高梁桥,为金将胡沙虎所败。《水经注》:高梁水至潞县注于潞河。今大通河,盖即高梁河下流也。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9-28 1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经注》在记载北京地区河道时,有高梁水和高梁之水两条河道,这两条河道是有区别的。
发表于 2010-9-28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9 12:37 , Processed in 1.111781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