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西水车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4-7-17 14: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来阅览室的老几位,你们好哇!咱阅览室有没有《牛根生内部讲话》一书呀?是别人推荐的,挺有点意思的。闲来没事看看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18: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4-7-17 18:19 编辑
2 h" Q5 _% p9 E: V' F
老袁 发表于 2014-7-17 14:542 g" n& P6 n- R" U+ ^
常来阅览室的老几位,你们好哇!咱阅览室有没有《牛根生内部讲话》一书呀?是别人推荐的,挺有点意思的。闲 ...
发布时间:2008-09-19
  L& _4 A# D4 K8 M尊敬的各位员工:
; T$ Q; y# ?6 L( m  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是因为有两条路摆在我们面前,一条是死路,一条是活路。
4 y# Q) G. u( }+ W5 w  昨天,是乳制品行业最为可耻的日子,根据新闻联播的报告,国家从22家乳制品企业的婴幼儿奶粉中检出了三聚氰胺。
2 @3 T4 I' h7 t3 g' _2 u) J  也就是说,全国一些婴儿的胃里,包括在场少数员工的孩子的胃里,或许就曾吞下过这种有可能让肾脏长出石头的怪物。
) l# g  l% G; l  责任在谁?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干系。有人说他一点都不知道这事。是的,在此之前,除了那些故意添加三聚氰胺的害群之马,以及他们的帮凶,其他人有谁知道暗藏在宝宝肾脏里的这颗“定时炸弹”?然而,“不知道”这三个字绝对不能成为自我开脱的理由,因为无知本身就是一种犯罪!6 a( [! e( |& F: K5 {3 Z% d! c
    尽管奶粉在蒙牛产品中所占的份额不足1%,其中不合格婴幼儿奶粉所占的比重更是小而又小,但我们绝对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尽管我们在全中国创建了第一批万头奶牛规模牧场,主要奶源掌控在自己的安全视线之内,但毕竟,哪怕1%的疏忽也可以给顾客造成100%的伤害!——由于全球检验传统的惯性,由于行业检测手段的局限,或者干脆说,是由于我们自身的无知,我们没能完全把含有三聚氰胺的原奶阻挡在厂门之外,没有替孩子的妈妈当好安全卫士,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失职。5 ]7 D3 I( h. ]1 m6 J. g( H  L4 @
  我们要追究犯法者,严惩责任人,把制造灾难的那个“黑洞”完全堵上。% m* e: p" y0 N1 F. c. B% [% F
  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我们面前站着忠诚的消费者,背后站着投资的股民,四周还有广大合法经营的奶农……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我们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在责任面前,我们惟一的选择就是负起完全的责任!$ p  [. d, j8 `% w6 D& t) L0 n
  我们要为消费者负起责任。! Q* {8 Q3 }' V2 Q" D  r% [
  对于那3个批次的问题奶粉,我们要干净迅速地全部召回。对因食用问题奶粉而造成身体疾患的消费者,我们将按照国家标准双倍赔偿;今后五年内查出由此造成的疾患,我们负责到底。
' U. {( `4 u* h7 _4 ?/ b  我们还郑重承诺,为了做到对消费者坚决的、彻底的、全面的负责任,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委托国家及地方相关检测机构,对蒙牛所有产品进行全面检测。奶粉要检测,液态奶要检测,冰淇淋也要检测。检测结果将于几天后予以公告。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市场上只存在安全产品,让全国消费者放心!因为我们不能判定坏蛋只做三鹿,不做其他企业;只做奶粉产品,不做其他品种;只做河北,不做其他省份。) O! f: C. w8 \! J: T% g
  我们要为奶农负起责任。凡经检验合格的原奶,我们要一斤不少地按照合约继续收购。
5 N+ Q( N7 O6 u7 q  我们要为股民负起责任。企业当初是股东拿钱创办起来的,无论对于老股东还是新股东,我们都要为他们的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责任。" I' ~. D! e: U) F( T0 V# C" b1 q# H
  我们要为经销商负责任。近百万经销商、物流大军在前线兢兢业业,我们要对得起他们的汗水。' R: X3 p$ x% q  i3 h$ `) z
  我们一定要与国务院、省市政府保持一致。要懂大局,识大体,对各项政策坚决贯彻,认真落实。
6 t) L- U. s, v7 r4 T4 g- n  我们还要为自己负起责任。在这场中国乳业责任事故中,我们三万员工是无辜的,你们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本以为种下的每一粒种子都是“龙种”,却想不到一些时候收获的竟然是“跳蚤”。但大家是企业的中流砥柱,考验面前,千斤重担我们一起挑。
2 B; b* l, p- D+ w& V  我还想告诉大家,昨天我们管理层开会一直开到凌晨四点半,会议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但最后做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大品牌要负大责任。
. E( n. J5 U, D" E9 M5 z  无论是与非,无论长与短,我们都要坚决地、彻底地、全面地负责任。7 y. Z7 |1 f  W5 H4 |! G0 c
  为了承担责任,我们做好了不惜一切代价的准备。
5 r8 Y) S  ?! }1 j& ~, k: S/ Y  即使公司完蛋,我们也要毫不犹豫地履行承诺,把细节做到位,哪怕牺牲自我也要营造出一个干干净净的乳制品市场,坚持我们一贯的“始终将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立场。) v9 ~5 ^6 e" L# v- a6 k
  我们宁可轰轰烈烈地死掉,也不能猥猥琐琐地活着。如果因为负大责任而死掉,死而无憾!至少,负责任死了比不负责任死了光荣得多。这就是我们的“终极思考”。4 U7 E: \9 I  O7 U9 o
  最后,我在这里郑重宣布:如果这件事情处理得不好,我这个董事长将引咎辞职。

点评

当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呢,更要起到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而监管责任的缺失,其责任比起生产企业更加重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经验教训。  发表于 2014-9-13 06:26
我觉得企业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尤其是对于食品药品的生产企业,他们对于食品药品的质量尤其是安全性负有天大的责任。从原材料进厂,外购件配套件进厂,到生产包装一整套工序,直到出厂都要尽心尽力保证质量万...  发表于 2014-9-13 06:2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2: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1015_212553.jpg
1 g  Q0 K/ P# V' h8 h6 o美丽的朝霞8 Y1 x- L; d3 d% Z4 L9 n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00: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4-11-8 03:45 编辑
+ f8 c1 ^$ n' N# m2 P# }3 w: e* a6 I4 @' G
几幅描绘美国内战的美术图片,我在美国经常看到被做成年历的这些图片,看来美国很难忘这场战争。战后并没有再强调谁对谁错,不像我们敌我泾渭分明。
+ L" N8 x5 Q' w1 f3 Z' D/ J! P$ d 29423.jpg 29432.jpg 29424.jpg 29429.jpg 29426.jpg
& i& c- \% |7 H' T5 ]

6 j& ^) R7 d9 B
发表于 2014-12-4 19: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4-12-8 06:17 编辑 : s0 l' X- }( K
9 ^& J6 \% f. A: L% H' i- y% p
王效禹(1914.2—1995.3.2),1914年2月生,山东省益都县西北乡段村人(现为青州市高柳镇段村);曾用名赵尧卿,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检查处处长,1954年4月任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59年5 月任山东德州国棉一厂副厂长,1965年6月任山东省青岛市副市长,1995年3月2日在山东省青州市逝世。系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 q( V5 ]" \  C+ R$ P1 z
* i7 G( R. p2 X1 g, m/ o" |
别    名曾用名赵尧卿
0 ?4 V  @& P2 g0 z5 _. M国    籍中华人民共和国5 D# P/ A8 Z3 a9 ?' b) Z
民    族汉族
6 x6 c- W( X2 o3 P2 ?+ X& }; F出生地山东益都
) X, {) M5 m6 y& E4 q8 K出生日期1914年2月
9 |( \/ z+ C9 O( P' n, T# h" V逝世日期1995年3月2日
( T" W& @( K4 v0 v职    业青岛市副市长' F3 c# p0 I! e/ N  Q0 \
3 x8 y$ j$ `/ j4 ?9 K" v$ |

# H. N6 F3 Q4 z$ Z+ U9 Y    原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央委员,早年为织布工人,1938年6月任中共益都县七区段村支部书记、七区区委书记。1938年12月任中共益都县委组织部部长,1939年8月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940年3月任中共渤海区委干部科科长,1940年12月任中共临淄县委书记,1941年12月任清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团政治委员,1943年6月任中共博兴县委书记。1945年9月任清河军分区十四团政治委员。1946年8月任中共清河地委章、齐、邹、青中心县委书记兼西线指挥部政治委员和十五团政治委员,1948年2月任中共清河地委副书记,后任书记兼清河军分区政治委员。
2 B* y! P" U* L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检查处处长,1954年4月任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59年5 月任山东德州国棉一厂副厂长,1965年6月任山东省青岛市副市长,1967年5月任山东省革委会主任,兼山东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69年4月至1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9年2月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1995年3月2日在山东省青州市逝世。系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
7 G2 z1 @3 B; ^0 B7 A4 V: x+ O, i( ]  z
! M/ x6 _# E: J" I9 E, A$ O+ E+ ^

+ [/ U# Q# A" f" n4 \# a山东益都县一带,自古民风剽悍。19世纪20年代末,数千民众参加红枪会,与官军做对。1938年初,益北特支书记王宗东到段村开展活动,6月发展青年才俊王效禹等人入党。王效禹入党后,带领家乡100多人参加革命,投身抗日战争。1940年8月任临淄县委书记,1941年5月兼任临淄独立营政委,1942年任山东军区下属的清河军区第三军分区的团政委,第三军分区也称清中军分区。1945年春末,王效禹任博兴县委书记。县委机关驻在陈户。日本鬼子虽然快完蛋了,但在山东还很猖狂。5月,鬼子指挥官下川纠集5000多日伪军包围陈户,王效禹指挥机关和部队分头突围。他这一路约200人向东北方冲去,第一次冲击被优势的日伪军挡了回来。随后开始第二次突围,反复冲杀,同敌人肉搏三次,王效禹等36人突出重围。其他各路相继冲出。此战八路和群众伤亡约500人,100多名群众被抓。- r, q* J5 m% E% e
1944年1月,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合并组建渤海区,辖6个地委和军分区。王力先后任渤海区土改工作总团团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关锋1944年任渤海区教育科长。解放战争时期,王效禹历任渤海区下属清河地委的中心县委书记兼15团政委,地委副书记、书记兼清河军分区政委等职务。康生1947年11月到渤海区搞土改,依旧是极左的那套政策,与区党委负责人景晓村等人意见分歧。王效禹同王力、关锋等人观点一致,支持康生,康生表扬过王效禹。1954年任山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反右时,其手下关系不错的办公室主任等人被打成右派,他因为不同意而受牵连,成为右倾,1959年5月降职到德州国棉一厂任副厂长。根据中央指示,山东省委决定对一些右派的问题予以甄别,1964年10月王效禹参加省委海阳社教工作团,到大山公社瓦罐窑大队工作组。海阳工作团长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众音担任。当时的省委书记刘秉琳在瓦罐窑组,原省委常委、济南市委第一书记王路宾(1959年被打成右派)也在此,与王效禹同时甄别。文革中成为王效禹大秘书的王崇训是工作组的笔杆子。1965年1月改正了右倾问题,同年6月4日离开海阳到青岛。青岛市已于6月1日召开市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王效禹到青岛的第二天(5日),在会议上补选为副市长。10月3日,青岛市委组成崂山县四清工作团,他任副团长。
9 |& U% B7 \! m& j; v- I+ l. J4 _! s4 o
王效禹出名主要是在1966年初兴起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在1966年8月25日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825”事件,国外有的媒体报道了此事。当时职工和红卫兵出现冲突,职工保青岛市委,红卫兵反青岛市委。只有青岛市政府副市长王效禹一人公开支持红卫兵,这是王效禹接受了以往反右时的教训,变成了左派人物。“825”事件发生后,1966年9月7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就“青岛825事件”发出指示,公开支持青岛红卫兵。毛泽东在指示中直接点明:那位副市长王效禹的意见是正确的。从此王效禹成为毛主席钦点的“革命干部”,也成为山东造反派的头头。10月9日,中央在北京召开政治工作会议后,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破例通知王效禹列席参加,从此,他初步联系上了中央文革领导小组。
0 j0 z" T, J8 Y& L, E/ C/ t' k当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文革领导小组负责人.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康生的儿子张子石,是青岛市教育局局长。王效禹造反时紧紧抓住张子石,同康生建立了直接关系。再加上王效禹以前就认识康生,因此有了政治依靠,王效禹在山东成为响当当的革命造反干部。! z( G+ }/ U/ S7 j
1967年1月19日,康生、王力通过张子石等人向王效禹打招呼,让王效禹在青岛市“抢班夺权”,王效禹于1月22日“夺权”后,得到中央承认。王力等人又授意王效禹到济南市夺取山东省委的“权”,王带领由22人组成的青岛夺权代表团30日到达济南,在山东夺权成功。+ y' o1 ~( h, Y' H: j

" U$ Q. X' w4 X/ s王效禹自从掌了山东大权,自认为有了尚方宝剑,后期他干脆数次调动上万山东枣庄、临沂等地造反组织的武装人员,直接到江苏徐州去武斗夺权,曾一度打跑了支持许世友批准的革委会的组织,占领了徐州。把个南京军区许世友司令员的鼻子都气歪了。从此,他同毛泽东的红人许司令结了怨,成为“文革”、“武斗”的幕后策划者!* `' @4 X; Z4 ^! ?9 p7 v2 }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就不让这些素质不高的造反派当一、二把手了。1968年11月24日,山东省革委召开第五次全委会,借贯彻八届十二中全会精神之机,王效禹在全省发起“反复旧”运动,鼓动造反派重新夺权。12月17日,济南“文攻武卫”占领馆驿街派出所,各地陆续开始强占公安部门。王效禹认为,省革委生产指挥部有问题,12月5日派工宣队进驻,撤销了生产指挥部领导小组。全省约40%的县市革委会被推翻或改组。山东省重又陷入混乱之中。在王效禹“反复旧”运动影响下,一些省市社会秩序出现反复,直接影响生产运输,引起国务院的重视。在对待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的问题上,王效禹拒绝解放谭启龙,长期拖着不办。周恩来等人对王效禹极度不满。这是王效禹倒台的另一条主要原因。
- C. D2 M" }% Q1 `$ Z: y& z1967年到1968年,这时候毛泽东明白,只有依靠军队才能制约各个无法无天的造反组织,任何人不能再搅乱军队了。而王效禹却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不仅不听济南军区领导人杨得志和袁升平的,还时常给济南军区出个难题,对军区多名负责人进行批判。1968年底,王效禹在山东各地继续操纵武斗。
/ B8 v+ x1 U0 ~. N) ^, z王效禹倒霉的导火索是在“九大”上,已陷入四面楚歌的王效禹没有一点自知之明,这时候还在那里自我感觉良好。在“九大”预备会议的小组会上,许世友因为徐州问题质问王效禹。王效禹不仅不认帐,还当着大家的面顶撞许司令,和老许辩论起来,强词夺理。本来就一肚子气的许世友立时火冒三丈,他原本就瞧不起这个王效禹,这时当场揪住王效禹的脖领子,指鼻子就骂开了,并要揍他,吓的王效禹立刻闭了嘴,再也不敢吱声。“九大”一结束,济南军区和济南、青岛的27个人没让返回,就地在北京办学习班,王效禹的政治丧钟敲响了。1969年5月20日,中央决定,增补军区负责人袁升平、李水清、李耀文等人为山东省革委会副主任。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发[69]26号文件,开始揭发王效禹的问题。29日,济南军区、山东省革委会召开联席会议,王效禹作了检查,对他进行批判。他虽然还挂着山东省委的一把手,实际上已经被拿下,靠边站了。会后,由杨得志、袁升平主持山东的工作。1971年3月30日,中央正式批准撤销王效禹的职务。4月14日,他被下放到辽宁盘锦农场监督劳动改造,文革后回到山东,1979年2月被开除党籍,1995年3月3日,在山东青州因病去世。
; A$ D2 P) x, a/ \' r% H+ n$ H, X( U8 {
3 q( _( |7 A- b# j7 @" L
7 }- V, B" }3 \, K5 B  X' o  _: g
别样人生王效禹
# D9 u2 M9 D% m, O0 \& ]9 s3 c: ^
    王效禹,今青州市北段村人,1913年出生。他早年曾经是一位投身抗日的爱国志士,转战南北,逐步成长为地方党政军的主要领导。“文化大革命”中,因缘际会,他和不少的渤海区老领导,如王力、关锋、刘格平等,都是甚嚣尘上的风云人物。
( s0 Z  B" i* [. t
1 q7 E# ]( u5 B6 d  w一、光荣的革命历史) a; M* h1 ?' H+ W

! _& x, y; w9 P/ T+ v: r少年时代,王效禹就读于本村私塾学校。他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是一位十分优秀的人物。抗日战争爆发后,一腔热血的王效禹带领本村80多名爱国青年,自愿报名参加革命,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益都县七区段村支部书记,七区区委书记。1938年12月任中共益都县委组织部部长。1939年8月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校学习,毕业后,担任清河地委干部科长。1940年10月任中共临淄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1941年5月,清河地委建立清中军分区和独立团,主要活动在博兴县北部和临淄县一带,分区司令李人凤,政委王效禹。1941年10月,清河地委建立益寿广三边工委,王效禹任书记。1943年6月,王效禹调任中共博兴县委书记,博兴县独立营成立后兼任政委。1945年春,博兴县委机关驻扎在陈户一带,5月,日军纠集5000多日伪军包围了陈户。王效禹指挥机关和部队分头突围。他亲自率一路约200人向东北方冲去,第一次冲击被优势的日伪军挡了回来。随后开始第二次突围,经过反复冲杀,同敌人肉搏三次,王效禹终于突出重围。此战八路军和群众伤亡约500人,100多名群众被抓,这就是著名的陈户惨案。王效禹从家乡带出来的子弟兵在这次战斗中损失殆尽。王效禹自己死里逃生,一颗子弹击中了他,幸亏被他的枪盒子挡住。
& F% ]: c. E( k3 `, m% ?2 l( O) f( @& c0 b, b: a7 k5 Q3 A
1948年1月,王效禹任渤海区三地委副书记,再改任清河地委副书记。1949年8月任清河地委书记。1950年1月,调任渤海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检查处处长,1954年4月任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58年,在反右派运动中,他不同意部下被打成“右派”,受到牵连,也被打成“右派”,受到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被降职到山东德州国棉一厂任副厂长,1964年平反,到海阳参加“四清”工作团。1965年6月调任青岛市副市长。1965年10月,王效禹参加崂山县“四清”工作团,担任副团长。
" c# s9 l/ T0 o2 E( g# W9 `8 c0 A3 f% I/ I! S1 ^8 q- C. P7 l
二、兴风作浪的年代) P: W2 h: H" J( O, e9 |
( ^4 }4 ?8 _2 F" c8 j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25日,青岛市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825”事件,职工和红卫兵出现冲突,职工保青岛市委,而红卫兵则反青岛市委。事件发生后,在领导层面,青岛市只有副市长王效禹公开支持红卫兵,他由过去的右派,转而变成了左派人物。9月4日,他以个人名义给“中央文革”发电,表明他对“青岛事件”的看法以及他与青岛市委的不同意见。9月7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就“青岛825事件”发出指示,公开支持青岛红卫兵。毛泽东在指示中直接点明:那位副市长王效禹的意见“我看是正确的”。9月11日,中共中央以电报的形式,将毛泽东的批示连同王效禹给“中央文革”的电报转发全国,从此王效禹成为毛主席钦点的“革命干部”,而且是老干部中的造反派,名噪全国,也成为青岛和山东造反派的头头。10月9日,中央在北京召开政治工作会议,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破例通知王效禹列席参加。3 f) H% n% ?3 N0 r, b7 Z

2 W8 l6 D4 F2 s1 B& Y$ c1967年1月,王效禹安排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康生之子张子石等人到北京向陈伯达、康生、王力等汇报情况并请示下一步工作,“中央文革”表态支持青岛夺权。1月19日深夜,在人民大会堂,康生、王力、关锋接见了张子石等人,指示他们赶快返回山东夺权。20日凌晨,他们就将康生等的指示传达给王效禹。1月22日,在王效禹的组织下,青岛23个造反团体夺了青岛市委的一切权力。随后,王效禹又带领青岛市夺权代表团赶往济南,2月2日,他主持召开了驻济南的25个造反派会议,成立了山东省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大联合委员会,第二天,举行了10万人大会,又夺了山东省委的一切权力,史称“二三夺权”。23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山东大联委改名为“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王效禹担任主任。3月2日,《人民日报》就山东夺权进行了报道,并发表社论《革命的“三结合”是夺权斗争胜利的保证》,王效禹身价倍增,成了全国关注的风云人物。- N9 w7 w  Y. T5 J! w
5 A) f4 n1 G) |; L# `; L
在担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后,中共中央又相继批准王效禹担任中共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第一政委,中共济南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军区第一政委,中共山东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合起来是六个一把手,即闻名全国的“六个第一”。
$ r1 `9 C5 N& N( c  X0 B5 P5 v( F2 @" e. w
王效禹靠造反起家,也靠造反维持自己地位。他的一些做法遭到老干部们的强烈反对,特别是所谓“反逆流”运动,为人们深恶痛绝。他授意手下大肆抓捕反对夺权的一派,残酷殴打,有些致残。1967年5月,张春桥、王效禹等人策划,欺骗反对派到省革委,而王效禹等组织调动自己的一派10万多名人员,头戴柳条帽,手持棍棒,多路埋伏。7日凌晨,约万名反对派到达省革委,马上被包围。济南文革中最大的一场武斗在张春桥、王效禹的亲自指挥下爆发。王效禹抓了数百名反对派负责人和群众,并把该派到省革委定性为“反革命事件”,把镇压行动标榜为“五七大捷”。1968年底,他又发动所谓的“反复旧”运动,不断地清洗各个造反组织,鼓动造反派再次夺权,使“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同时,山东的混乱局面波及到其他省份,引起中央的重视。1969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高峰,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4月24日,九大结束后,中央将济南、青岛和济南军区的27名代表留在北京集中学习,解决山东问题,实际也就是解决王效禹的问题。这次学习班从5月4日开始,至28日结束,历时23天,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先后7次接见学习班成员并多次谈话,对王效禹的错误做出了明确的指示。返回山东后,省革委、济南军区党委继续召开会议,解决王效禹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会议传达,群众逐步认清了王效禹在“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他发动“反逆流”“反复旧”,把矛头对准两级军区,对准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挑动派性,挑动武斗,破坏生产的错误。1969年国庆节,山东省暨济南市军民在八一广场召开庆祝大会。王效禹仍以革委会主任和济南军区第一政委的身份出席,会议尚未结束,他就匆匆离开了会场,从此就淡出人们的视野,开始接受审查。
) ^5 A- g! c) W& ~% p, z3 s' H8 u1 |* Y0 ?" M! a6 z
三、寂寞的晚年3 N3 }7 D" e4 \

( ^% ?' P) [* N$ A1971年4月,中央批准将王效禹下放到辽宁省盘锦农场劳动锻炼。在这里,他一蹲就是10年。1979年,又被开除党籍。经过战争烽火的洗礼,王效禹比较豁达乐观。解除劳动改造后,他又迁居老渤海区的沾化县徒骇河农场,生活条件略有改善。1985年,青州老家的战友劝他“落叶归根”,而他一直希望到博兴陪伴长眠在此的战友。当年他从家乡带出来的80多人,此时,竟然都已先他而去。他担任山东主要领导人的时候,也没有为家乡作任何贡献,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家乡人们的劝说下,最终他还是回到了青州定居。晚年,他喜欢书法,也酷爱太极拳,过起了平民生活,平静地安度余生。
" @4 u: f: ^: y# f6 O, v4 r: p
5 r( C1 P/ D0 u1995年3月,这位在齐鲁大地风光了两年多的山东王在青州因心脏病发作去世,结束了他毁多誉少的一生。王效禹特别感到对不起随他一起出征的子弟兵,临终前,他遗嘱将骨灰的一半撒在当年战斗过的博兴县陈户店。他的遗体火化后,其女儿满足了他的遗愿。
1 e) Z: r& F+ G1 ]# c! }% `4 @8 ?8 l+ m! i# q! l7 O% ^2 v7 h; r
四、千秋功罪任凭说% |0 W6 r- g, y
6 N2 @$ V* D$ g* g
王效禹掌握了山东党政军大权后,自认为有了上方宝剑,他数次调动上万山东枣庄、临沂等地造反组织的武装人员,直接到江苏徐州去武斗夺权,制造了徐州最大规模的武斗。王效禹指挥造反派殴打驻徐州城内的陆军部队,占领隶属南京军区的徐州军分区大院,把数百军人赶走,还高呼口号:“南京部队滚出徐州城”。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等中央领导对他在山东各地操纵武斗都极为不满,甚至康生都讨厌他。在中共九大的小组会上,许世友因为徐州问题质问王效禹。王效禹不仅不认账,还当着大家的面顶撞许司令,许世友原本就瞧不起他,当场揪住王效禹的脖领子,指着鼻子就骂,并要揍他,吓得王效禹立刻闭了嘴,再也不敢吱声。# m$ Z& k( a9 ?% b+ f4 [
& ~: w% a# y0 h
在山东,王效禹不仅整倒大批老干部,而且将矛头对准济南军区和北海舰队。杨得志司令特别安排原渤海军区司令杨国夫也是王效禹的老领导配合工作,杨国夫甘当配角,只负责省革委生产指挥部的工作,仍遭到他的排挤。1968年底,王效禹策划指挥造反派批斗杨国夫,把他赶出省革委,夺了生产指挥部的权。不仅如此,当年的渤海老干部被批斗,他一个都未保护。1968年,王效禹得知江青的哥哥李干卿在济南,境况不很好。他抓住机会, F!cRx%R 无限牵连,山东公安有40多名干警受到迫害。
! Y* N; d! g# ?: [
6 M5 N) U" _( [关于王效禹和他的得力干将们,民间流传许多传说。如“山东大地坑连坑,黄河两岸焊壶声,大明湖边炸油条,胶州湾畔卖花生。”这首打油诗,描绘了山东的四位著名造反派。王效禹脸上有麻子,因此,人们用“山东大地坑连坑”代指他。“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是全国人民心中的太阳,而王效禹又有“山东小太阳”的别名。
. S) u& ?+ s; h. ~: r/ k0 P2 s* A) z( X: P
——选自 侯玉杰《滨州百位名人录》% u) F6 ~+ i( b+ ~6 G2 k
1 a( q4 Z$ A$ B7 m
�0�20 ^5 O! l, L& B' n# {( N
  M% ]/ ]% ]1 h7 V/ Z0 b3 f

' {; L' w2 g9 Z- E" F文革中第一个下台的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是山东的王效禹.本文试图分析他下台的原因,也谈谈文革中的其他问题. ( L+ I+ b( ]. }/ w
王效禹,山东青州人,1938年入党。1942年曾任山东军区下属的清河军区第三军分区的团政委,第三军分区也称清中军分区。解放战争中,康生在山东工作,王效禹任清河地委书记兼清河军分区政委,同康生也就熟悉了。1954年王任山东检察院副检察长,在反右时,王的手下有几人被打成右派,王因为不同意而受牵连,成为右倾,降职到德州国棉一厂任副厂长,1965年到青岛市任挂名副市长。
4 v$ H/ a& }+ p" B4 u" q2 B王出名主要是在文革时期。文革动乱后,青岛在1966年8月25日发生“825”事件,职工和红卫兵发生冲突,职工保青岛市委,红卫兵反青岛市委。在青岛的市级领导中,只有王效禹一人公开支持红卫兵,这是王接受了反右时的教训,变成左派人物。
1 k* G8 z4 R9 x% V  w王在表态支持红卫兵后,经谭启龙同意,青岛市委对他采取了一些措施,王对谭记恨在心。9月7日毛泽东就“青岛825事件”发出指示,支持青岛红卫兵,毛泽东在指示中直接点明:那位副市长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位副市长就是王效禹。从此王成为“革命干部”,也成为造反派。- p1 I; y9 n0 D% n& m4 o# ]2 z
当时康生的儿子张子石是青岛教育局局长,王效禹在造反时紧紧抓住张子石,同康生建立了关系,再加上王效禹以前就认识康,毛泽东又于9月7日表扬了王,王在山东成为响当当的革命造反干部。/ N" |/ f% T8 q
1967年1月19日,康生,王力,关锋通过张子石向王效禹打招呼,让王夺青岛市的权,王于1月22日在青岛夺权,得到中央承认。1月30日《人民日报》就青岛夺权发表社论《关键在于大联合》,这是全国第三个得到中央承认的夺权,又是全国唯一得到中央承的市级夺权。康等人又授意王效禹到济南夺山东省的权,王带领青岛的一些造反派到济南后,受到省城一些造反派的抵制,省城的造反派认为:青岛的人有什么理由到省城来领导夺权。但有中央的支持,王还带着康生的儿子张子石,2月3日在山东夺权成功。
, N9 _/ [2 l: ^) [文革初期青岛有两大驻军,北海舰队和67军,北海舰队是正兵团,比67军级别高。当时舰队的领导比较谨慎,同青岛市的负责人关系很好,市领导被造反派批斗时,海军想法保护过被斗的领导,在王效禹夺权时,海军不了解情况,没有马上给予支持。但67军在1月23日接到中央要支持左派的指示后,立即组织部队,武装上街游行,支持夺权,王向中央文革作了汇报。67军成为全国支左的模范标兵。
% s6 q* Q) A6 k王效禹在青岛支持陆军,反对海军。支左标兵军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北海舰队级别高还不服67军,两军有了矛盾。后来北海舰队领导换了人,仍旧受王的压制,可新任舰队领导是林彪、李作鹏线上的人,得罪了舰队新领导也就得罪了李作鹏,以后连带着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包括林彪,都对王没了好印象,这些人那时在军内和政界是位高权重。王效禹和他的继任者,青岛的一把手杨葆华自认为有后台,就没理海军这个茬,就此王埋下了倒台的第一步。
4 t/ _- y; ~: D" f3 v5 m$ Y, W& G* W全国第一批夺权的省市共五个,夺权后上海市的一把手张春桥原任上海市委书记;西的刘格平在党内是个老资格,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和宁夏政府主席,夺权前是山西副省长;黑龙江的潘复生曾任河南省委和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的李再含是贵州省军区副政委;只有山东的王是个副市级。以后建立的省级革委会配备的一把手都是原来的省军级以上的领导。在那个年代,反右派还是正确的,王不仅原来职务最低,还曾经是个右倾人物,这又是他的劣势。; p% n4 f) P. A1 l4 z% p
1967年5月,上述五人在大军区都有了职务,张(春桥)是南京军区第一政委,王(效禹)是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刘(格平)和潘(复生)分别是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政委,李(再含)是昆明军区副政委.。五人中有四人在所在的大军区发挥不出大作用,南京军区许世友是太上皇,张(春桥)想管事可没人理他。
* T7 R  @0 a4 p+ x3 S4 u刘、潘、李不是军区的军政一把手,说了不算。军区所属的野战军对这些人的话基本不听。就是王所在的济南军区,杨得志算个老实人,在政治上没有太多的心计,又没有许司令那样的霸气,王是第一政委,还是山东省的一把手,他起的作用可就大了。
( m( a8 x1 e+ ~! [$ g当时大军区的划分,在那个动乱年代暴露出一些问题。江苏的徐州,连云港一线行政上属江苏省,成立革委会应该江苏批准。在军事上却是济南军区的防区,支左部队由济南军区的68军负责,革委会也需要由济南军区管辖的支左部队同意和具体组织实施。所以徐州,连云港等地市成立革委会,不仅报到了当时江苏省负责人许世友的案头,在当地支左的济南军区的部队按管辖程序逐级上报到济南军区第一政委,也就是山东省负责人王效禹那里。7 f) M) }. o9 w
还有铁路,当时徐州铁路分局属济南铁路局领导,干部都是由济南铁路局任命的。文革前铁路是半军事化的单位,铁道部直接领导管理,各地诸侯不能乱插手。但文革中打乱了这一切,各个铁路局都受到当地的干涉。王效禹对上认为济南铁路局是山东省的下属单位,对下他又认为徐州铁路分局既然是济南铁路局的下属,也就当然成为山东省的下属。所以不知天高地厚的王效禹初期通过济南军区驻江苏的部队和济南铁路局两条线,直接左右徐州等地的文革形势。因为王反复无常,搞的68军无所适从,干部战士很有意见,对王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后期王效禹干脆调动上万山东枣庄、临沂等地方造反组织的武装人员,到江苏徐州去武斗,在徐州就出现了一些支持山东王效禹的武斗组织。这些组织在山东武装人员的支持下,曾一度打跑了支持许世友的组织,占领了徐州,把个许司令鼻子都气歪了。同毛泽东的红人许司令结了怨,王效禹还缺德不占理,能有好结果吗?这是他倒台的两条主要原因之一。
& u8 F' e/ C9 i# d1 n毛泽东1967年1月11日批准发出支持上海夺权的贺电以后,全国各地的各个造反组织,争先恐后进入了乱中夺权的时期。由于权利分配不公,既得利益不均,私心杂念太多,加上观点不同,各地在夺权中就产生了两派或多派对立的组织。先是辩论,进而相互攻击,再发展成打架,跟着是有组织的武斗。
* ^% k1 j' O) k- @6 P全国省级以下各级党委政府已经基本垮台,公安法院瘫痪,军队不能大胆的进行干预和管理,各地的行政治安权利成为真空状态。各个独立的造反组织除了毛泽东,谁也不服气,没了法律没了秩序,没了制约,造反派禁不住权利的诱惑力,都想掌权,那就开打吧。
2 U2 u! F% u/ Q/ q  K6 u开始用的是冷兵器,因为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学说,进一步用上了抢来的步枪手榴弹,最后是大规模的武斗。有些地区从兵工厂开出了坦克,拖来了大炮,将运货船只改装成军舰,抢了多个武器仓库,劫了向越南运送枪支弹药的专列。1 F4 N% g$ y, i7 \1 V$ d" v: a4 b
四川、广西、浙江、陕西、山西、贵州、云南等地更是打的血肉横飞,一塌糊涂。山西的一派武斗造反组织活学活用,立竿见影,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武斗战略方针。当时全国无数的造反组织基本是自行成立的,独立行事,占山为王,都说听毛泽东,党中央的指挥,实际上谁也管不了。
. A5 v5 w% U# Q面对全国乱轰轰的局面,毛泽东已经察觉。这时在全国唯一有组织,他还能有效指挥的只剩军队了,只有依靠军队才能收拾如此局面。毛泽东当年就是组建了一支军队,利用军队来宣传他的方针政策,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支持,打下了天下。现在如果军队再垮了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当“武汉720事件”后,江青等人把矛头对准了军队,于1967年8月1日在《红旗》杂志发表“揪军内一小撮”的文章,加上“火烧英国代办处”等事件,有了可以抓住的把柄,经周恩来的提醒,为了保住军队,毛泽东采取断然措施,拿下了王关戚,杀鸡给猴看,警告了“大三”们。& V0 D  U. A+ i2 X: [6 j1 c, ?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再继续成立的革委会,毛泽东就不让这些素质不高的造反派当一、二把手了,除了少部分原来地方领导干部外,大部分起用军队的负责人,山东省也是如此。山东各级基层革委会负责人中的原军队和地方领导干部,大多数对造反派没有好感,造反派普遍有受压的感觉。靠造反起家的王效禹对此相当反感,认为对他是一种威胁。1968年他在山东发起“反复旧”运动,鼓动造反派重新夺权,山东又陷入混乱之中。湖北、陕西、浙江等地的造反派从山东学会了“反复旧”的一套,在不少省市中引起了连锁反应。
: c) Z7 z$ A/ ?: G* d1969年5月7日,湖北的造反派胡厚民,朱鸿霞等人就是打着“反复旧”的旗号,冲击湖北省革委,要打倒张体学。一些省市社会秩序出现反复,直接影响生产运输。在对待谭启龙的问题上,王拒绝解放谭,长期拖着不办。周恩来,李先念等人对王效禹极度不满。这是王效禹倒台的另一条主要原因。5 {& E/ D8 _- I# i
在济南王效禹自以为是,根本不听杨得志和袁升平的。支左标兵67军军长李水清1968年1月调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后,察觉了王的问题,67军与王和造反派拉开了距离,王又整67军,对有抵制情绪的68军他竟发动当地造反组织进行冲击,济南军区大部分领导愤愤不平。4 }" j; G& f8 _( P
王效禹倒霉的导火索是在“九大”上。在“九大”小组会上,许世友因为徐州问题质问王效禹,不自量力的王麻子不仅不认帐,还当着大家的面顶撞许司令,本来就一肚子气的老许当时就火冒三丈,揪住王的脖领子指鼻子就骂开了,并要揍他,王麻子吓的再也不敢吱声。面对许和王,毛泽东倾向谁那是一清二楚的,对于王效禹,林彪,周恩来都没有好话。* Z' C) Y4 r) q! E- E( `! d$ B: ?
“九大”一结束,山东和济南的27个人没让返回,就地在北京办学习班。1969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发[69]26号文件,开始揭发王效禹的问题。王虽然还挂着山东省革委会主任的职务,实际上已经被拿下,靠边站了。杨得志,袁升平主持山东的工作。- c2 V, v: V$ U( f
1969年11月,山东正式公开批判王效禹。" m' @" ~# L& n+ j
发表于 2014-12-4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名人王效禹(1)  , Q4 |6 ?. a* f" T* [
0 ~1 C2 z0 d0 n

1 @! n3 W7 F0 b: v: a; }* j8 ^5 Y' e
       一、引子0 T$ x5 m# s* e' j, g) N
       研究山东、青岛的文化大革命,必然牵涉王效禹。对于这个人,山东上了点岁数有些文化的人,基本都知道,全国许多经历文革的老人也熟悉他。很多人还知道他因为1966年的“青岛825事件”而一夜成名,政治上突然发家,红极一时。以至有了“军队出了个李再含,地方出了个王效禹”之说,他还有“山东小太阳”的别名。
/ o3 }) e. A6 ?6 ?+ c1 I       但1969年“九大”当选中央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后,用形容词来说是“第二天”,却轰然倒台,成为文革中第一个下台的省革命委员主任。
$ q. ]3 X  b3 ?       王效禹倒霉了,1969年下半年,山东开始流传一首打油诗,何人所作,不详。- \6 k% u6 a( x$ R5 A5 X* m
                     山东大地坑连坑,
& R# m9 u4 W, c& ^& ?. L' E# k                     黄河两岸焊壶声,# X& r' ]2 Q7 X+ }! `! a* i# o6 M
                     大明湖边炸油条,
6 N; O# O3 W) s9 F* O4 D                     胶州湾畔卖花生。9 o$ m2 l4 {# C6 g
       这首打油诗,有多个版本,内容大同小异,描绘1967年1月至1969年6月之间,山东的四位著名造反派。1 g) D5 P8 m" h3 v6 i2 g
       1、“坑连坑”是王效禹,脸上有麻子。夺权后成为山东一把手。
) N! j- X& e- V+ I) }1 r, |: |       2、“焊壶声”是韩金海,以前的焊壶匠,济南小五金厂的工人,曾任山东省革委会副主任。( ?7 O, X' P! n0 m, z- r( Q" B) ?
       3、“炸油条”是马XX,当年著名的“济南四根油条事件”主角,由此一跃成为济南市革委会常委。3 ?0 M5 U7 n" q  z  c/ r
       4、“卖花生”是杨保华,青岛革委会主任,原明胶厂工人,困难时期倒卖过花生米。青岛位于“胶州湾”畔。
6 ]: p" [5 N0 v6 Z9 W( X       本文主要分析探讨文化大革命中王效禹发家和下台的原因及过程。# i6 H) X9 l7 t. ~8 _/ N( P

0 ^% A- m) a/ E; z4 l: a       二、历史
' c( O- x, p7 H! E  F" l       王效禹,1914年2月生于山东省益都县西北乡段村(现为青州市高柳镇段村)。那一带民风剽悍,20年代末,数千民众参加红枪会,与官军做对。
  N0 {* A& B' m3 B4 _2 N       1938年初,中共益北特支书记王宗东到段村开展活动,6月发展王效禹等人入党。入党后他带领家乡100多人参加革命,投身抗日战争。1940年8月任临淄县委书记,1941年5月兼任临淄独立营政委,1942年9月任山东军区下属的清河军区第三军分区的团政委,第三军分区也称清中军分区,当时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
* c' c: J. R0 h: g/ ^! j       1945年春末,王效禹任博兴县委书记。县委机关驻在陈户。日本鬼子虽然快完蛋了,但在山东仍很猖狂。5月,鬼子指挥官下川纠集5000多日伪军包围陈户,王效禹指挥机关和部队分头突围。他这一路约200人向东北方冲去,第一次冲击被优势的日伪军挡了回来。随后开始第二次突围,反复冲杀,同敌人肉搏三次,王效禹等36人突出重围。其他各路相继冲出。此战八路和群众伤亡约500人,100多名群众被抓。
% F3 d8 ]0 b5 \1 `) N       1944年1月,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合并组建渤海区,辖6个地委和军分区。王力先后任渤海区土改工作总团团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关锋1944年任渤海区教育科长。王效禹这时期与王力、关锋逐渐熟悉。* q( r0 l2 P" k. [/ }
       解放战争时期,王效禹历任渤海区下属清河地委的中心县委书记兼15团政委,地委副书记、书记兼清河军分区政委等职务。
7 I2 {# w6 m# H, A       康生1947年11月到渤海区搞土改,依旧是极左的那套政策,与区党委负责人景晓村等人意见分歧。王效禹同王力、关锋等人观点一致,支持康生,康生在大会上表扬过王效禹。1947年10月,文革中的另一位名人刘格平任渤海区党委组织部长。4 `+ z" e7 W0 \- H3 H6 {
- V" M9 {" D5 p, C" g7 v
       1954年王效禹任山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反右时,其手下关系不错的办公室主任刘佩侠等4人被打成右派,他因为不同意而受牵连,成为右倾。1959年5月降职到德州国棉一厂任副厂长,行政工资级别从10级降为13级。+ ~5 q! k3 Q5 g0 y& m, b
       1957年至1959年,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谭启龙1956年历任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白如冰1958年任省委书记、副省长。1957年至1959年反右期间,山东不少老干部被打成右派或者右倾。特别是1958年“整风补课”和1959年的“反右倾整风”期间一些人被追加为右倾而遭批判,大部分撤职降职。例如省委书记兼省长赵健民,省委书记李广文,省委副书记夏征农、董琰,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王众音,省委常委兼济南市委第一书记王路宾,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卓如、刘秉琳,副省长袁子扬,省政协副主席范予遂,省妇联主席王月村,省委财贸部副部长张耀曾,省财政厅长续中一,文化厅长冯毅之,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兼主任李瑜,省计委副主任郭士毅、曹戎,济南市委书记丛林、张毅、副市长张东木,青岛市委书记孙汉卿、矫枫、副市长崔介,省委党校书记田海山,省劳动厅副厅长侯林翼,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效禹,《大众日报》总编刘健、副总编方正,惠民地委第一书记李峰,昌潍地委第一书记陈洪波,济宁地委书记高逢五,泰安地委代理书记曹礼琴,菏泽地委副书记兼专员扈国华,淄博市委书记张国中、张哲民,山东工学院党委书记王夷力,省委委员、滨县县委书记傅爱农,省政协常委徐一贯,二级医学教授高学勤等等。刘健自杀,董琰、张哲民等人开除党籍,很多人一生就这样荒废交代了。文革后,赵健民、夏征农、董琰、王众音、王路宾、王月村、侯林翼、刘健、方正等都平反。这些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老干部以及民主人士被错打成右派右倾,当年省委的主要负责人应该承担责任。
. \5 n9 p+ |6 a6 D; q( }5 \; ?       文革中山东的负责人遭到批斗,多少有这方面的牵连。1967年已掌权的王效禹授意山东造反派到陕西把舒同揪到济南,他亲自布置,8月28日至9月20日在济南召开“斗舒会”,当年的“右派”王路宾、王月村、侯林翼等人批判控诉舒同“反右”的错误。1969年王效禹完蛋后,这次“斗舒会”成为右派大搞翻案的黑会。但过了10年,王路宾、王月村、侯林翼等人的问题彻底改正,省委承认犯了扩大化的错误。
2 {6 p7 J5 S9 O4 k" [- B       根据中央指示,山东省委决定对一些右派的问题予以甄别,1964年10月王路宾、王效禹参加省委海阳社教工作团,到大山公社瓦罐窑大队工作组。海阳工作团长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众音担任,当时的省委书记刘秉琳,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历波都在那里搞社教。王路宾与王效禹同在瓦罐窑大队。文革中成为王效禹大秘书的王崇训是工作组的笔杆子。
4 S1 G2 w2 Y$ D8 @: L       1965年1月,王路宾、王效禹同时甄别了右派右倾问题。王效禹同年6月4日离开海阳到青岛,青岛市已于6月1日召开市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王效禹到青岛的第二天(5日),在会上补选为副市长,他的全家到青岛住在沂水路。10月3日,青岛市委组成崂山县四清工作团,他任副团长,常驻李村。
, L9 L* K+ P) v5 Q; D7 j# Y6 G
4 ~3 w* ^3 j4 ^. ~, o文革名人王效禹 (二)* A# E* T' ], }% N0 ]
& l6 Q- a  P* T/ b; ~- k, [. E
三、发家
* Y. T  A. K* }: A2 r+ c! j    王效禹出名主要在文革时期。
4 i5 M) g4 g7 r    1966年5月16日,中央发出中发[66]267号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标志文化大革命开始。5月28日的中发[66]281号文件,宣布成立中央文革小组。王效禹在渤海区工作的老领导康生和同事王力、关锋成为小组成员。5 H( `  c: X: _: ?7 Z9 L
    1966年8月18日领袖接见百万红卫兵,全国正式进入大规模的“十年动乱”的第一个高潮——狂热混乱的“破四旧”。6 ^( U: q, ~* P, P
    8月25日青岛发生震动全国的“825”事件,国外媒体曾报道了此事。当时职工和红卫兵出现冲突,职工保青岛市委,红卫兵反市委。在青岛的市级领导中,只有王效禹一人公开支持大学生红卫兵。他接受反右时的教训,变成左派人物。王在表态支持红卫兵后,经谭启龙同意,崂山工作团采取了一些措施,王对谭记恨在心。
" |4 C# ]2 G, \0 u$ K( d( @# C, Z    9月4日,他通过崂山邮电局给中央文革小组发了份电报,谈了对青岛文化大革命的看法,认为青岛市委崂山四清工作团党委“不是号召工农兵坚决支持学生的革命行动”,“这是和中央对立的”,“这是方向的错误”等等。! D- \$ \* K: p6 E
    这封电报到了毛泽东的案头。7日毛泽东就“青岛825事件”和长沙、西安等地类似问题,在王效禹的电报上批示:* P; R! }2 O5 q

, H. s6 h9 `% J$ }2 Y( K  d+ d林彪、恩来、陶铸、伯达、康生、富春、任重、江青各同志:
- T2 O  u! s2 L5 f    此件请一看。青岛、长沙、西安等地的情况是一样的,都是组织工农反学生。这样下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似宜由中央发一指示,不准各地这样做,然后再写一篇社论,劝工农不要干预学生运动,北京就没有调动工农整学生,除人民大学曾调六百农民入城保郭影秋,其他都没有,以北京的经验告地方照办。谭启龙和这个副市长的意见,我看是正确的。
, ?, \# \/ s& x9 O9 s' U          请你们商议一下,酌定政策。, X9 C& X% r, f7 `1 l
                              
2 l1 C- t! O% w; X- J 毛泽东+ a2 k4 A& t0 s; q5 M; A
                                           九月七日
1 R) P* o$ ]* R+ i2 Q5 a( O " J  K" H3 n7 M3 i& ~. m; v+ m2 [5 c
    毛泽东批示中的“这个副市长”就是王效禹。" i6 k% z8 Z0 f
    9月11日,中央给各中央局、省市区党委发出电报,以中发[66]468号文件,转发毛泽东“九七批示”和王效禹的电报,同时对不准调动工农干预学生运动作了4条具体规定,同日《人民日报》配发社论《工农群众和革命学生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团结起来》。从此王成为“革命干部”,也成为老干部中的著名造反派。
0 J# ]/ |+ x3 o- _9 a    因为伟大领袖支持了大学生,1966年9月下旬,青岛市委决定,“825事件”中表现突出的青岛大学生XXX赴京参加国庆观礼。王效禹写了一封信,让XXX带到北京,面交王力、关锋。X拿着信,心存疑惑地问:王力、关锋是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他们能接信吗?王效禹回答:没问题,见到信,他们肯定接见你。在渤海区时,我同王力、关锋的关系很好。渤海区当时斗争很激烈,我们观点相同,是一派的。
8 I% ^1 I6 B. d0 \* B. g! Y' y    XXX到了北京,人生地不熟,直到国庆观礼结束,他也不清楚中央文革小组的地址,无法找不到王力关锋。无奈,他于10月2日把王效禹的信贴上挂号邮票,寄往中央文革小组,写明王力关锋收。没想到第二天有人通知他不准外出。下午,王力、关锋亲自乘车到山东赴京观礼代表团驻地找到XXX交谈,询问王效禹的情况。这样,王效禹和中央文革小组挂上钩。) y6 x) a* v0 P% U
    10月9日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中央文革小组破例通知王效禹参加,谭启龙提出反对意见,但无济于事。9 m' {- d$ ^7 m9 S2 G4 F' B

* P" Q# g/ D+ J) F) }' l四、支持青岛学生工人造反和夺权
- K. e9 h7 Y+ C& s    康生的长子张子石任青岛市教育局局长,王效禹1965年6月才到青岛,与张不熟悉。王的老婆刘崇玉随同调到岛城,任市南区德县路小学校长,虽然德县路小学属于市南区领导,毕竟算教育系统的。市南区委书记鞠维信在“825事件”中与王效禹一样,表态支持红卫兵,王、鞠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鞠维信是老青岛,与张子石熟悉。通过刘崇玉和鞠维信,王效禹联系上张子石。依仗毛泽东的“九七批示”,造反时他紧紧抓住张,又搭上了王力、关锋,再加上以前就认识康生,有了依靠,王效禹在山东成为响当当的革命造反干部。
$ N) e! a' x$ H, G    青岛9月21日成立了第一个矛头对准各级领导机关的全市性造反红卫兵组织“青岛市大中学校红卫兵联络总部”,负责人化工学院的杨云良,冶金学校的孟庆祝,航空学校的贾岱玉等人。: X6 Y, v4 z8 Z4 K3 Q
    9月22日,在谭启龙等人的组织下,青岛市组建支持市委的全市中学红卫兵组织“青岛市红卫兵第一总部”,总指挥39中高二学生XXX。随后,相同观点的“青岛市职工红卫兵总指挥部”成立,负责人青岛化工厂车间团支部书记XXX。
" ]: W' l) h6 x. {    进入1966年10月份,青岛大中学校纷纷自行成立红卫兵组织,截止10月20日,全市学校中已有近500个,大的组织上千人,小的仅1人。10月17日,青岛大中学校和外地学校赴青红卫兵组织在工人体育场召开“向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猛烈开火誓师大会”,点名批判省市委主要负责人谭启龙、张敬焘,并把张敬焘押到台上。
' C9 A, [* k: a& v, h    这些活动,得到王效禹的支持。10月28日,王效禹发表致青岛市委的“公开信”,同时把此信寄往中央文革小组。
- y" }3 u8 ~$ Y" c/ r    王效禹、鞠维信等人11月到济南参加省委召开的全省三级干部会。济南红卫兵组织11月3日冲击会议,在宾馆北厅与省委负责人辩论。王效禹、鞠维信表态认为谭启龙等人对学生态度不好。王、鞠两人7号、19号在会议上发言,批判省市委。9 g( r3 @* c$ w) Z4 U+ P. K
    11月月份青岛的工厂企业、商业事业等单位也乱了起来,纷纷成立造反组织。青岛“造反”和“保皇”两派互相攻击,时有冲突。“青岛革命职工造反军”成立后,11月24日给对立面“青岛红卫兵纵队”发出《警告信》。11月28日,青岛“革命造反联络总部”印发传单《青岛市红卫兵第一总部十大罪状》。
* X: q) `% g  @+ V0 e# e& s    面对两派,王效禹站在造反派一边。12月8日,他向中央文革小组发出特急电报,指责青岛“红卫兵第一总部”和“职工红卫兵总指挥部”等群众组织是青岛市委的御用组织,市委挑动群众斗群众。6 Y5 W# L- L5 g7 l
    12月份,青岛全市性的职工造反组织陆续出现。国棉六厂职工孙相银任司令的复转退军人的“青岛八一兵团”等组织相继组建,12月22日一天之内,数万人的“青岛东方红”、“青岛市毛泽东思想文艺战士联合总部”相继成立并发表《宣言》。1967年1月4日,“青岛市公安局革命造反联络部”成立,鞠维信代表王效禹,以两人名义到会宣读贺信。市委、人委被造反组织冲击的基本瘫痪。1 t  Y. |- g% j0 h$ d2 ^" c4 V
青岛造反组织12月16日到济南把谭启龙等省委负责人抓到青岛批斗。谭启龙到青岛,面对瘫痪的市委很着急。12月30日,利用造反派批斗他的间隙召开市委常委会议,提出由李元荣、王效禹、冯起、鞠维信、郑干、李克组成6人小组,维持青岛的工作。
' H5 h- \% R& v7 y1 ^; S 1967年1月6日,张春桥、姚文元策划了上海夺权。同一天,青岛的3位老干部造反派王效禹、冯起、鞠维信联名发表《致青岛市各革命造反组织、革命同志的一封公开信》,要求“接管原中共青岛市委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的一切工作”。  
+ g) w/ g7 W6 T8 _9 p  p& Z' D    经毛泽东批准,新华社1月8日播发上海11个群众造反组织《抓革命、促生产,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告上海人民书》和《人民日报》的编者按。( C; j1 M! X' Z0 Z, c1 k
    1月11日又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给上海市各革命造反团体的贺电》,肯定了上海造反组织的夺权行动。' [7 n, }  P: H1 G. i
全国进入“动乱”的第二个高潮——群众造反组织乱中夺权。
+ [; v: y/ m6 X% d0 e# K6 I- T; M    《青岛日报》1月11日被夺权。! Y& u' H0 E6 `1 T# @: ^) I
“青岛大中学校红卫兵联络总部”等7个造反组织13日发出《告全市人民书》,宣布:“市公安局工作由公安局革命造反派接管”,青岛公安局的那位紧跟王效禹的造反女司令可以发号施令了。' m/ X/ v9 A' T9 U  [3 Q
在王效禹支持下,青岛造反在人民会堂召开批判大会,省市委的谭启龙、郑子久、石华山、张敬焘、周华南等十几名负责人及多名“保皇派”被揪到台上坐了“喷气式”。( v( p+ f& C" d: c- J! V
    夺权后的《青岛日报》1月18日启用新的编号,这天的报纸编号为“新1号”,刊登王效禹的文章《坚决向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夺权》。7 z& d/ P0 G% C# [2 u6 W: S/ B' Y
    为了摸清中央的真实态度,王效禹1月17日派张子石、孙XX、王XX、张XX赴京,18日他们到达北京住进中央组织部的中苑招待所。19日17时王力到招待所对4人说:“你们赶快回去,机不可失,一天一个变化,旗帜不要让人家拿去”,“现在就是要夺权”,表态支持王效禹。
2 \/ [. O5 f; q2 c/ {  ^& h/ Q) D    王力谈完,要求4人马上返回青岛。可XXX提出,希望“康老”接见。王力楞了一下,回答:我得回去请示,不知道康老是否有时间?
! c; A, [& L, e) O4 _, g1 I    19日深夜,康生、王力、关锋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青岛4人,康生发表了一通大谈国际共运的长篇讲话,4人听的云山雾罩。最后康生说到正题:“现在又有个新问题,来了个夺权”,“青岛有个好条件,还有个王效禹。第二个是革命造反派接管文化大革命领导权”等等。
) v' y+ }$ m& Y6 l' f- f    接见完毕,20日凌晨回到招待所,4人连夜回忆,XXX执笔整理出《康生同志谈两条路线的斗争及其他》和《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九日中央文革小组王力同志与我们的谈话》两份材料,给青岛打电话,向王效禹汇报。2 I( i9 E" v6 [4 c/ ?2 a& z) h- ~
    王效禹1月21日主持召开18个造反组织的会议,研究在青岛夺权。王效禹、鞠维信等人在会上作鼓动发言,主张对反对派“抓一批、关一批、杀一批”等等。会议通过了《告青岛全市人民书》、《给毛主席致敬电》、《第一号通令》3份文件。
/ T7 |& b- _% [9 O1 [- k    1月22日,青岛18个造反组织在东方红(汇泉)广场集会,宣布夺权。王效禹、鞠维信等人因为有领导干部的身份没有参加大会,“青岛轻工分部”的杨保华主持会议。这一天王效禹发表声明《坚决支持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夺权》。# m( y7 i+ ]+ `, l; j
    青岛的造反组织之间原本存在各种矛盾,许多造反派没有参与夺权,他们对只有18个组织的行动不满。22日夺权的当天晚上,以“首都三司驻青联络站”为首,众多反对派开始张贴大标语大字报,向王效禹和夺权派发难。青岛的群众造反组织第一次大分裂。  
4 j% U& e3 S1 \" h8 ]2 y    1月23日,夺权派又拉进了5个组织,24日《青岛日报》刊登23个群众造反组织夺权。* t0 e* m$ [) f
    从23日到27日,支持和反对夺权的两派,在青岛市互相攻击,打的异常热闹。  
3 {7 Q& x6 I/ d' f% `* ^: Q因为事先得到中央文革小组同意,王效禹并不害怕。
7 E" g9 \4 o$ a+ L3 g- s  1月27日,中央文革小组明确表态,军委也通知驻青部队支持王效禹。1月29日,《大众日报》报道青岛夺权。《人民日报》1月30日就青岛夺权发表社论《关键在于大联合》,这是全国第三个,也是唯一得到中央承认的市级夺权。《解放军报》30日也刊登了此消息。$ f; b" x9 {7 @
    《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报刊都以1月24日《青岛日报》的文章为准,报道1月22日青岛23个造反组织夺权。实际上1月22日只有18个组织参与,23日才凑成23个组织。4 z' j& n% E$ N! V7 G

8 b  ?3 q/ C- s  \8 P五、山东夺权、掌权和武斗, n3 F. n$ q: s6 w
青岛夺权成功,关锋1967年1月27日晚上给王效禹家中打电话,要他到济南。于是他带领张子石、青岛肥皂厂的造反派彭士杰等22人,组成青岛代表团1月28日启程赴济南。在省城他们受到一些造反组织的抵制,认为青岛的人有什么资格到省城来领导夺权。
& `5 Y- z6 J% m# I    当时,济南职工和学生的造反组织分为对立的两大派:( F4 F, e6 b3 ~  A
    一派“山东省革命工人造反总指挥部”(简称“山工总”)、“红卫兵山东指挥部”(“红山指”)等;9 g' l: K3 j- {% k$ k+ c
    另一派“山东省革命工人造反联合会”(“山工联”)、“鲁迅大学毛泽东主义红卫兵”(“山大主义兵”)、“山东省红卫兵造反总联络站”(“红联站”)等。0 K6 Y$ B& J! n$ `0 {: H
“山工总”的总指挥韩金海,济南五金工具厂的职工,曾经干过焊壶匠。他有一段特殊经历。1942年至1947年,王效禹的老婆刘崇玉是韩金海的小学老师,有师生之谊。& P/ }. F: ^+ D! o3 y
    王效禹,张子石等人有中央文革小组的支持,2月2日联合“山工总”等25个组织在济南成立“山东省无产阶级革命造反大联合革命委员会”,这是全国6个夺权省市中最啰嗦的权力机构名称。2月3日在省体育场召开10万人大会,宣布在山东省夺权,王效禹、山东省军区司令员童国贵在大会上讲话。
9 ?# w$ [5 w% U  C% u+ q& Z    王效禹依靠部分造反派夺权,引起“山工联”、“山大主义兵”等组织的不满。2月初至6日,济南两派分别集会游行,发生武斗冲突,造成伤亡。1 R# H: \& w7 X( B9 q
2月7日,中央文革表态王效禹的夺权是正确的。8日,驻济南地区部队出动数百辆军车,乘坐全副武装的士兵,拖上大炮举行武装游行,支持山东部分造反派的“二三夺权”。* D" F1 ~. o: W+ G; m) D
    2月21日21时40分,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江青、王力、关锋等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由王效禹、童国贵率领的山东大联合委员会赴京代表团。周恩来在讲话中强调“夺权要三结合”,“要不断扩大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大联合大夺权的队伍,逐步达到团结两个95%”,“抓革命,促生产”等等。会议开到22日凌晨,陈伯达宣布:“王效禹同志从青岛到济南工作。”
4 ^" I% F5 T4 @( a+ H% y    但王效禹掌权后,授意手下大肆抓捕反对夺权的一派,残酷殴打,有些致残。其中很多曾同王效禹一起共同冲击过省市委,批判当权派的老造反被抓被打。6 X2 C* H# a7 y& ^" [0 p  f
    1967年4月1日,中央制定中发[67]117号文件《关于安徽问题的决定》,共5条,择录如下:- k6 t& c7 E# K4 }
    “第一、不得随意宣布群众组织是反革命组织。宣布一个群众组织是反革命组织,必须经过中央批准。”3 h2 B2 y* }1 e! a7 K
    “第二、不得把群众打成‘反革命’,不准乱捕人。仅仅因为冲击军区和对军区提意见,或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夺权有意见,而被打成‘反革命’的,应一律平反,被捕的,应一律释放,通缉令,应一律取消。”
' R/ V- G' I3 x& I    中央要求“各地参照执行”。
; j. O: |" }; S: v% A8 ~    117号文件中央4月5日正式下发,接到文件,刚掌权的王效禹还不敢明目张胆地阳奉阴违,只好把抓捕的反对派放了出来。
. F, v4 ~& q2 l    释放出狱的“山工联”、“山大主义兵”等造反负责人和10万多本派的群众,4月22日在济南八一广场集会,要求恢复名誉。大会起草发出“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致敬电”、《关于目前形势的严正声明》,表示拥护省革委和解放军,但对省革委以“反逆流”打击部分群众组织不满,会后举行了游行。
2 y# I- G* `4 U" B. d7 \7 ]! b    王效禹得知4月22日的集会,马上指示支持他的韩金海、王竹泉等人召集“山工总”、“红山指”等组织,4月28日在八一广场召开20万人的大会,发出《彻底粉碎资本主义反革命复辟逆流的决议》,王效禹在大会上讲话,山东省军区派部队参加。
# G2 ~. z0 E- J, O% V    至此,济南分成“422”和“428”两派对立的群众派别。7 W( O* _! x+ P% r% G
4月30日,张春桥、姚文元两人到济南解决山东问题,表示支持王效禹。5月5日张、姚在八一礼堂给群众组织代表作报告,王效禹明令不准给“422”发票,引发不满,“422”部分群众冲击省革委大院。张春桥、王效禹等人策划,以接见“422”派为名,欺骗反对派5月6日晚到省革委。此时,王效禹、韩金海已经组织调动10万多名“428”派的人员,头戴柳条帽,手持棍棒,多路埋伏。约万名“422”派到达省革委,马上被包围。7日凌晨,济南文革中最大的一场武斗在张春桥、王效禹的亲自指挥下爆发。“422”派被打的头破血流,溃不成军。有张春桥、姚文元撑腰,王效禹抓了数百名“422”派负责人和群众,并把该派到省革委定性为“反革命事件”,把镇压“422”的行动标榜为“五七大捷”。文革后审判“四人帮”,此次武斗成为张春桥、王效禹等人的罪状之一。- g4 c# B% q3 X; a' Z# J
1967年5月9日,山东省革委会正式发文:根据中央决定,王效禹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5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王效禹的文章《夺取政权 巩固政权》。2 C' d8 X( @0 }2 D0 P
    王效禹在1958年山东“整风补课”期间因为对“反右”不满被打成“右倾”而降职,他掌权后,鼓励与他相同遭遇的老熟人起来造反。前边介绍的原济南市委第一书记、曾打成右派的王路宾被任命为省革委常委。他还支持原省妇联主席王月村,劳动厅副厅长侯林翼等人为自己的右派错案翻案。8月28日至9月20日,“右派”们在济南批斗舒同。% Q9 F4 z& P. _/ B4 T4 V4 I
    山东省建立革委会,也“三结合”了极少数原省委的领导干部,原省委副秘书长王历波是其中之一。选中王历波的主要原因是1965年1月海阳县工作团给王效禹甄别摘掉“右倾”帽子时,王历波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是工作团成员,王效禹认为摘帽时他帮了忙,2月23日任命为省革委常委。王历波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他发现王效禹的一些错误,当面提出过意见,王麻子很不高兴。* S: M/ }; e4 A( }+ `  l( j+ u4 t
    那个年月是“极左”的年代,“反右”运动还是正确的,1967年10月26日,中央制定中发[67]325号文件《关于不准地、富、反、坏、右乘机翻案问题的规定》,其中有不准“右派”翻案。
' Z* X$ z* \2 n6 |3 g    王效禹觉察到325号文件对自己非常不利,迅速转弯。. {. O4 r2 P* G
    他把给自己提过意见的王历波,以及曾是“右派”的王路宾等3人打成“王王庄反革命集团”。1968年1月2日,省革委召开常委会批判“王王庄”,10日通过《关于王历波问题的决定》,3人被关押审查。这是王效禹的一石两鸟,不仅打倒了敢于给自己提意见的常委,他还从“右派翻案”事件中脱身。
4 Y8 v; c- e3 y+ O9 O5 R, A    1968年,王效禹得知江青的哥哥李干卿在济南,境况不很好。他认为立功的时候到了,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
& e3 l+ f1 O. }  r    李干卿,日伪和国民政府时期任过伪警察、警长、巡官等职务,1939年还给江青写过策反信。1959年公安部指示山东省公安厅调查过李干卿的历史问题。/ `* `% ~) n) j) x* ~8 I- F/ R4 C
    王效禹知道了这些情况,4月2日召开会议,指责当年参与调查李干卿问题的省公安厅干部“矛头指向无产阶级司令部”,同时向中央发了电报。4月25日,他亲自赴京向陈伯达、康生、黄永胜、吴法宪、江青、叶群等人汇报。江青听后,一把鼻涕两行泪的说他哥哥:“为了糊口,在旧社会干了几天警察,他们就......”,“其实是对着我们的毛主席呀”等等。  $ x5 b  `; q( Q' o
    此案牵涉到伟大领袖,山东公安大难临头。4月29日,1959年参与审查的省公安厅原副厅长李秉正,警卫处长于杰等6人,押上北京来的两架专机带往京城“拘留审查”。身患重病的省公安厅原厅长张国峰被押往外地医院监护审查,受迫害病逝。受牵连的还有另外约40名干警及其他人员。
9 ]5 l" G/ x% K! S: ?# D    此时,王效禹的老同事王力、关锋虽然进了监狱,但支持他的康生还在。现在王麻子在江青面前露了脸立了功,立时趾高气扬,越发张狂起来。
! G6 \3 ~- Q& D" K8 `) P) X$ ^4 v
6 d+ }2 c+ B0 u) K' y' }! M0 g 文革名人王效禹(三)
+ z4 o9 G+ i4 }% |" {( y6 p
/ g# j  J. b4 w* b0 O1 e. J/ n4 L3 C
六、反军乱军 岂襒Z荽?9 X3 l" ~+ J9 s. [7 z/ Y
    文革初期青岛有两大驻军,北海舰队和67军。北海舰队正兵团。 吻彦 释f
4 w9 \% j1 d% Q' ^" `( s1 j    当时舰队的领导比较谨慎,第二政委卢仁灿从1952年起任青岛市委常委,同地方负责人关系很好。1966年8月29日市委第一书记张敬焘遭批斗,谭启龙31日找舰队,希望张书记等人到驻青海军医院治疗。卢政委电话请示海军第一政委苏振华,海军请示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总政副主任刘志坚同意后,张敬焘等人9月1日凌晨住进海军401医院,海军部队想方设法保护他们。 砖峥u繂 4 S8 l- P+ u" M. ^
    还有一个情况,王效禹1966年在崂山县四清工作团任副团长时,两位北海舰队正师职干部也任副团长。1位是快艇1支队政委张慕水,另1位岸防政委独庆夫。8月31日王效禹在崂山县表态支持造反的大学生,谭启龙到北海舰队,要求舰队领导布置张慕水在崂山四清工作团与王效禹谈话。 ?堄鎫%K?
5 m7 w: v# \( n6 n+ H* t6 G    8月31日深夜,张慕水在崂山县批评王效禹。王不服,与张争论的面红耳赤。王效禹对北海舰队有了意见。 %箜D/?て . ]! b1 d* T6 F: D8 k
    王效禹策划了1967年“122夺权”,1月27日军委发出支持青岛夺权的电报,67军连夜抢先派人到王效禹家中,把他请到位于武定路的军部,军部礼堂正在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王效禹到达,67军军长李水清明确表态支持王效禹。 p4r楦饵?^
# o0 E- l( K0 _1 P* \    第二天(28日)北海舰队才有行动,派出部队与67军一起在青岛市举行武装游行,支持夺权。北海舰队比67军晚了一步。 ,1掕=绸
( I9 T3 Y: r8 B( |+ S- ~; O    另外,当时青岛市委常委中有3位驻青部队负责人:北海舰队的卢仁灿,67军政委陈继德,青岛市武装部长何传修。青岛“122夺权”的当天,市革命造反委员会发布《第一号通令》,其中第2条:“前青岛市委书记、常委、委员、各部委负责人,前青岛市市长、副市长、各局局长、处长,自本通令公布日起三日内,向本委员会报到,听候处理。” 旫?3oEH_ # d/ f# f6 L3 A4 }$ C
    对于此“通令”,北海舰队的卢仁灿不清楚夺权的情况,没理会。而67军的陈继德,自觉前去报到。负责登记的工人造反派于景瑞,根本不知道青岛市委中还有军人常委。他看到一位驻青陆军领导前来登记,真有些受宠若惊。此情况汇报到王效禹那里,他认为67军支持配合夺权。 K,+I鎛_ⅱ . G9 X- H' t& T; P! `
    从2月7日到3月8日,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增补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张元培、政治部副主任胡汉生、北舰航空兵3师副政委刘同善3人,67军政委陈继德、副军长齐威和孔瑞云、副政委王金泉、67军政治部副主任耿焕林5人为常委。中央调张元培赴京任国务院六机部军管会主任后,舰队副司令员邓龙翔任市革委常委。 S纸秇#??
0 C8 D: l. @; d- |5 s) j7 G8 Y( Q( A2 z. [    如何选拔任命夺权后的青岛市各级革委会负责人,王效禹公开宣布的人选原则,是建立一支以年轻造反派为核心的领导骨干队伍,这正符合青岛杨保华、孙相银等造反派的心意。 蚕淿t翍`w 1 j( U: w' K' W  B+ ], @
    王效禹的这个方案,北海舰队张元培等3位支左代表明确表示反对,但67军政委陈继德等人却坐在了王效禹、杨保华一边。会议上争论无效,张元培等3人向中央军委和林副主席送交报告,阐述了他们不同意王效禹意见的理由。这下捅了马蜂窝,王效禹等人视北海舰队为仇敌。 护崃熥<獊 4 O. _- N( C6 B* {% W) w
    张元培等人的报告,军委一直没有回音。这时,中央文革的王力、关锋明确表态支持王效禹,批评北海舰队。代总参谋长杨成武与中央文革的意见基本一致,也批评驻青海军。 ?鲊?D
1 ^2 o! V- o( ]4 }8 e0 cs ! [, T5 @( h! W# e5 o* G. x
    王在青岛支持陆军,反对海军。支左标兵军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北海舰队级别高还不服67军,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两军有了矛盾。后来北海舰队换了领导,仍旧受王的压制。1967年10月24日,北海舰队支左办公室被捣毁。可新任舰队领导得到李作鹏线的支持,得罪了舰队新领导也就得罪了李作鹏。 勔踑訡'??. v* H% H6 j) K5 Q! D2 J5 ~! ?( j! J# r
    1967年8月30日王力、关锋“请假检讨”去了。1968年3月22日,军委办事组换了人,不让杨成武干了。中央文革和军委办事组中倾向王效禹的人下了台。因为王效禹一直仇恨海军,以后连带着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叶群、包括林彪,他们这一帮子,都对王没了好印象,这些人那时在军内和政界位高权重。王效禹和他的继任者,青岛的一把手杨保华,自认为有中央文革作后台就可以胡作非为,没理海军这个茬,就此王效禹在青岛埋下了倒台的第一步。 @8蔴崑榟8;
: E4 l0 |: Y& v: i    全国第一批夺权的省市共6个(包括青岛)。夺权后上海市的一把手张春桥原任上海市委书记;山西的刘格平在党内是个老资格,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和宁夏政府主席,夺权前是山西副省长;黑龙江的潘复生曾任河南省委和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的李再含是贵州省军区副政委;只有山东的王效禹是个副市级。以后建立的省级革委会配备的一把手,都是原来的省军级以上的领导。 釱T9?
8 F  `- w2 l7 }. d/ _* d    1967年5月10日,中央军委第68次常委会议研究干部任免等事项。5月18日,军委发布命令,上述5人在大军区都有了职务。张春桥任南京军区第一政委;王效禹任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刘格平和潘复生分别任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政委;李再含升任昆明军区副政委。这5人中有4人在任职的大军区发挥不出大作用。南京军区许世友是太上皇,张四眼想管事可没人理他。刘、潘、李不是军区的军政一把手,说了不算。军区所属的野战军对这些人的话基本不听。 EWt?晱宾 4 g3 q3 [' [% i
    就是王效禹所在的济南军区,杨得志算个老实人,在政治上没有太多的心计,又没有许司令那样的霸气,王是第一政委,还是山东省的一把手,他起的作用可就大了。 ~?夐擤黰?
  d/ ]1 D$ m$ f0 `* J; H! \& A    对于王效禹的一些胡作非为,济南军区的一些将军很有看法,以军区政委袁升平为代表,包括李耀文,还有军区后勤部长况开田,装甲兵司令刘涌等人。67军军长李水清1968年2月调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改变对王效禹的态度,与袁升平等人站到一起,抵制王的一些错误做法。王效禹把袁升平等人视为眼中钉,经常唆使造反组织去找茬。王效禹在济南军区领导层内,只得到老中将副司令员张仁初等极少数人的支持。 栠招v鰄}?! s/ h4 r8 t) I2 W# Q; x
    杨得志不想惹是生非,采取忍让态度。为了协调济南军区和省革委的关系,他派副司令员杨国夫参加山东省革委会的工作。 T?辰院躯
- f. e8 f- @7 W0 j5 w) G" R4 @    杨国夫,1955年的中将,抗战时历任清河军区、渤海军区司令员,是王效禹抗战时期的老上级。在省革委会,杨国夫高姿态,当配角,负责生产指挥部的工作。可杨副司令的老下级王效禹却不给老领导面子,为了折腾济南军区,1968年12月5日,他策划指挥造反派批斗杨国夫,把他赶出省革委,夺了生产指挥部的权。这更引发济南军区将军们的不满。( t+ S2 Z8 f: E# g( V
七、插手江苏省徐海地区 9't????
& \2 Z9 {: N' q0 l0 f    徐州,著名的战略要地,京浦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枢纽。 +e?BN诧?
' V8 e& Z. y0 j" u* F! c    当时大军区的划分,在那个动乱年代暴露出一些问题。江苏的徐州、连云港一线行政上属江苏省,军事上却是济南军区的防区。当地驻有三支部队: 鉥櫠鞘瓣
( @& t4 H5 q; B9 f6 T2 G: _$ s    1、野战68军军部在徐州,下属202师等部队在江苏的新沂等地,属济南军区管辖。 }陕
: l( q! J3 `& y& G& r. Q* [  S 2、徐州军分区,江苏省军区下属单位,也就隶属南京军区。 .筚b k
( \: {$ N" }. _) L0 t/ l    3、空29师,属于空军。 揿!M凅
8 n) K/ H3 }9 _3 k    另外,驻连云港的独立守备18师,同样属于济南军区。 蚔颿Q?&#8209;?
) D6 J& @+ R) K3 X! G    因为68军为该地区级别最高的机构,所以徐海地区不同部队担负的“三支两军”任务,统一由其负责指挥协调。 (怛 3旴
* K( W; }8 I+ P  W  D8 h    徐海地区成立革委会原本应该江苏省批准,但是需要由济南军区管辖的支左部队同意和具体组织实施。所以徐州、连云港等地市组建革委会,不仅报到了江苏省负责人许世友的案头,支左的济南军区部队,按管辖程序逐级上报到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就是山东省负责人王效禹那里。 脏0SxjDi?
; K8 |: b4 E% W    对于文化大革命中具体的造反组织,许世友、王效禹、吴法宪等人的看法并不一致,必然影响属下部队负责人。空军29师与68军和徐州军分区支左态度不一样。 鄃"扦b 0 A1 A* R6 V9 X0 ^2 M6 k& V( o- [
    再说铁路,当时徐州铁路分局隶属济南铁路局,干部由济南路局任命。文革前铁路是半军事化的单位,铁道部直接领导管理,各地诸侯不能乱插手。但文革中打乱了这一切,各个铁路局都受到当地的干涉。安徽蚌埠的造反派就曾自行编组了一列特快列车,强行从蚌埠开往北京,特快驶出安徽,其他省市的铁路不了解情况。这时的铁路运输秩序已经乱了套,突然冒出这列客车,把津浦线搅的更加混乱。王效禹自从掌了大权,对上他把济南铁路局暗地划为山东省的下属单位,对下又认为徐州铁路分局既然是济南铁路局的下属,也就当然成为山东省的下属。 ? 趯? 5 / `; I8 s* k% t( [# u  B
    1967年1月21日,徐州部分造反组织夺权,当地由此逐渐形成两派。3月18日,经南京军区许世友和济南军区共同批准,正式成立徐州市革命委员会,68军副政委刘汝贤任革委会主任。徐州两派对市革委会的态度不一致,支持徐州革委会的为“支派”,反对并提出踢开革委会的为“踢派”。许世友和68军倾向于“支派”。5月31日两派在徐州武斗,“踢派”挨了打吃了亏。 %j7囵稁
' {4 ?& j! g# I  {; H# Z    王力倒台之前的6月份,要求王效禹到江苏的徐海地区了解两派情况,做做工作。不知天高地厚的王效禹,拿着鸡毛当令箭,自认为有了上方宝剑,初期通过济南军区驻江苏的部队和济南铁路局两条线,直接左右徐州等地的文革形势。 紌遄冃仾?6 b9 c: ]( N) m  t* N& a  @
    68军隶属济南军区,但军部和202师等部队,毕竟在人家江苏的地盘上。军长张轾秀江西人,他曾是华野老9纵(27军)的师长,9纵司令许世友。副军长吴怀才原本就是红四方面军的,与许司令出身相同。两人历史上同许上将关系密切,徐州的一些问题,68军听从许司令的指示。 ?钹<愸蚎k : _3 g' i0 b* @  o7 g) o5 }
    1967年7月4日,王效禹以济南军区第一政委的身份,打着中央文革小组以及视察济南军区驻徐海地区68军的旗号,来到徐州,指责68军“脚踩两只船”。王麻子支持武装反许世友的“踢派”,同支持许司令的“支派”武斗。 豇 癋Y Gn
7 W/ @2 z/ I% H# i/ j% S    驻徐州由吴法宪、XXX指挥的空军29师师长郭XX发表讲话,与王效禹的观点一致。空军上报军委,把29师树为全军支左模范部队。许世友对吴法宪、XXX很有看法。 g|埘鷡.[矪 , A4 q, y$ U9 S+ \& A9 J* B8 E
    视察完毕,7月31日,王效禹把他的铁杆,“踢派”负责人徐州铁路分局的杨正祥召到济南的南郊宾馆,王效禹布置“再发动一个大的攻势,大干起来,打个歼灭战,不搞个大的不彻底”。 ( 捉办'
6 K6 @& U4 v/ Z& c4 Z( H    回到徐州,杨正祥连续召开会议反复研究。空29师的XXX完全站在杨正祥“踢派”的立场上。随后,“踢派”下发1400多支枪和弹药,调集上百辆汽车,配备3部无线电台、5部步谈机以利于指挥。 佩? 窽Y . f  R1 V' x# m! G0 T
    同时,王效禹从山东临沂、薛城、枣庄派来万名武装人员到徐州支援“踢派”。 晲^ 藏狖   i$ [% p& H6 r% h; {0 S
    8月31日徐州最大规模的武斗爆发,杨正祥任“围剿”总指挥。连续7天,打死“支派”17人,上千人负伤,万人被关押,还有4万多人被赶出徐州城。 `纺銡% r1 {8 t8 [  U( V/ p6 P3 r
??
" `: `. P! W! k) K" u* _3 _    “支派”被打跑了,“踢派”开始进攻殴打驻徐州城内的陆军部队。1967年11月28日,“踢派”冲进占领隶属南京军区的徐州军分区大院,把数百军人赶走,还高呼口号:“南京部队滚出徐州城”。 N)璆( $仙 " E$ z" F# ?1 u3 [+ Y5 M
    1968年4月7日、8日两天,支持王效禹的数千造反派,又冲进徐州警备区,打伤许多军人,其中有些致残。 鏁摓匕U8羟 2 r# N+ F. ?" P  k# v* q
    “踢派”占领徐州,残酷镇压“支派”,冲击殴打南京军区的部队指战员,徐海地区社会秩序极为混乱,把个许司令鼻子都气歪了。王效禹在徐州地区的所做所为,引起许世友的极大愤怒。 ?噳 廀T? " }- D9 J- J: \4 R; u4 ?# ~. F+ A" i
    同毛泽东的红人许司令结了怨,王效禹还缺德不占理,在徐海地区他支一派打一派,成为武斗的幕后策划者,能有好结果吗?这是他倒台的两条主要原因之一。( J! C/ q) b3 c- v4 \' Y" @( S
发表于 2014-12-4 19: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名人王效禹 (四)3 v# i0 U- G' W/ }; I2 {

- {  ~" w: i/ Y. K
/ J+ R! F2 a- L/ F, ~( A八、反复旧 杩j?X缆?
6 f- F  R1 \- W    王效禹倒台的另一条主要原因,就是他鼓动实施“反复旧”运动。 ?誋渠@A
0 p7 y, w' X9 V" k6 b    1968年,省会济南掌权的造反派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韩金海的省革委派,另外就是 杨恩华的市革委派。韩金海把持“山工总”,杨恩华占据济南地方。两派矛盾重重,正符合王效禹的需要,他利用两派的冲突而互相制约,互相监督。韩、杨两人为了自己能站住脚,都千方百计讨好王主任。 怋祻郀sV
+ n8 p- t/ _! y: ?3 }7 }    68军204师驻在山东临沂,非常反感王效禹。临沂也是两派,其中人数多的掌权派对王效禹也是不感冒。 S帣鰤xU笇 ( Z, O9 F, e; i& X  I# z! g0 J
    1968年5月,因为徐州问题,中央批评了王效禹。为了稳住紧靠徐州的临沂地区,1968年8月,王效禹亲自布置韩金海按“山工总”体系,从全省16个地市和系统抽调千余人组成“工宣队”到临沂,组织和支持当地的一派,武装攻打抓捕另一派群众组织。
0 ?4 z6 U' c, B4 @  M    杨得志知道后,亲自给王效禹打电话,明确反对他的做法。王效禹在电话中居然撒谎说:“派工宣队的事我不知道,是不是山工总搞的”等等。转过头来,王效禹马上命令:“工宣队不用培训了,明天就出发”。8月24日,韩金海率领千人队伍,杀向临沂,会同临沂支持王效禹的“六大组织”开始包围冲击68军204师等部队,武斗和血腥镇压当地反王群众。韩金海等人在临沂呆了几个月。 踋K啫瘎_"
1 H4 B, L: h. X" M6 S( T7 ^3 A: v    10月13日,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幕。会上毛泽东宣布对贺龙不保了,江青、张春桥、军委办事组的人狠批“三老四帅”的“二月逆流”。10月31日还印发了有关刘少奇、邓小平的材料。 k鏖yH&胢
, r! p$ N- Y; _2 U$ |    王效禹认为又来了机会,打算借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山东搞一个影响全国的大运动。 鏊TǎbY^
6 o9 h% z2 y# x# |! p3 [& _/ \. j    10月中下旬,王效禹在北京,韩金海等人在临沂。此时,杨恩华一派独占济南发号施令。韩派的济南文攻武卫头子孟庆芝等人跑到临沂向韩金海告急,又到北京向王效禹告状。 vtL騈J * C9 \& \. l% v/ f
    韩金海等人赶回省城,为了反击杨派,挂出了“反复旧”的旗号。这个旗号正符合王麻子的心意。11月1日他回到济南,与韩金海、刘崇玉等人研究了一整天,决定开展“反复旧”。 ?{?鲕宼 & l9 v4 s. j( @4 o6 e
    但王效禹和韩金海的目的根本不同,王麻子目标向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发难,他异想天开的打算以此运动搞乱军区,引起中央重视,增加自身的政治资本,从而达到改组济南军区的目的。韩金海的目标完全对着杨恩华的济南派,要杀杀杨派的威风。 ?廰憞o緥" : n5 M$ ^0 ^/ U
    11月24日,山东省革委召开第五次全委会,借贯彻八届十二中全会精神之机,王效禹在全省发起“反复旧”运动,鼓动造反派重新夺权。12月17日,济南“文攻武卫”占领馆驿街派出所,各地陆续开始强占公安部门。王效禹认为省革委生产指挥部有问题,12月5日派工宣队进驻,撤销了生产指挥部领导小组。全省约40%的县市革委会被推翻或改组。山东省重又陷入混乱之中。 蟅 e因枭?2 k/ C: N% N. s; G* }" @" w7 @
    1969年1月,济南出了一个偶然的小事:四根油条事件。为买4根油条,杨派干将,济南革委会常委XXX等人与炸油条的女工马XX冲突。那年月造反,锻炼出了一些人,马女士也是敢说的人,她认为市革委的人也应该遵守纪律。这件小事被韩派的人员知道后,大做文章,把马女士标榜为“反复旧”的代表人物。 #?亰髨\\
; E  b' w, \* i' J( y& B    1月26日,青岛又出事了,王效禹的嫡系死党、青岛革委会主任杨保华调动6千文攻武卫人员武装攻打海军潜艇士兵学校,引起中央军委的极大愤怒。偏袒王效禹的中央文革小组不得不发出3条指示,王麻子要找替罪羊向上交差。 ?(?&?$q
- i* e/ p  |' j$ U- n# I' K/ k! c    从“临沂事件”到“反复旧”,韩金海为王效禹冲锋陷阵,比杨恩华作用大。 |臮蘥庣稊 8 R2 k, y# f) N6 E7 G  \2 K& A; t
    2月7号,王麻子在济南把杨恩华抓了起来,杨保华在青岛抓了几个与攻打潜士校事件根本无任何联系的人。 U)⒉[1] }HE ( ?6 w% z; M# C8 N/ c
    随后,济南革委会召开政工会议,大力宣传表扬马女士,批斗杨恩华等人,杨恩华挨了打,韩金海可出气了。此会议成为文革中济南著名的“四根油条政工会议”。 ?(颢?|釸 0 W2 V- i: O" i# B) Y( H
    湖北、陕西、浙江、山西、西藏等地的造反派从山东学会了“反复旧”的一套,开始行动。 洃臶υ修jO & N! v. u( u1 G: i7 O1 k
    1969年4月11日,湖北的造反派朱鸿霞、胡厚民等人就是打着“反复旧”的旗号,向张体学发难。5月7日冲击湖北省革委,要打倒张体学。张战争年代一直在部队,出生入死,中原突围中是李先念的老部下,周恩来信任的人。 澞)7&#8209;懵?
# ^. v6 N) z4 x2 E    江苏徐州的杨正祥迅速行动,以“反复旧”为名,指挥造反派疯狂冲击部队及军管会。 J\\U>蠺=秣?( p5 X" B! o6 m$ R
    福建的老造反借反复旧,重新拉组织抢武器并且打死了人。韩先楚及时出手,予以镇压。王效禹指责福建是军人掌权,造反派没有活路。 袄?辈?l?
% ]8 l2 T; |* [    江西程世清把搞反复旧的省革委会副主任万里浪撤职查办。 Lp)謯裨!衠 $ k: e& r: E) p9 V. E
    河南的刘建勋、王新、纪登奎召开全省大会,点名狠批实施反复旧的造反派。王效禹在山东讲话批刘建勋和纪登奎。 |嘿躏酊?
7 G& Q2 S9 o! R; r# Q, K    在王效禹“反复旧”运动影响下,一些省市社会秩序出现反复,直接影响生产运输。例如国家重点企业山东923油田,受到严重干扰,根本完不成钻井和采油计划,欠产太多。石油是国家的命脉,原油产量大幅度下降,引起国务院的重视。 懎D9宖3>\\
8 A6 f& z0 [; A0 ~+ l    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谈到谭启龙时认为他没有问题。这时的王效禹已经学会阳奉阴违,拒绝解放谭,长期拖着不办。周恩来、李先念等人对王效禹极度不满。 磏尢?鸈w"
1 E' u" Z  ~9 v6 j/ }6 R    1967年下半年开始到1968年,军队成为恢复各级领导机构和社会秩序、生产的唯一力量,军队的稳定成为恢复国家稳定的前提。这时候毛泽东明白,只有依靠军队才能制约各个无法无天的造反组织,任何人不能再搅乱军队了。 ??騡?
+ ], H; H+ L4 c5 f5 q" B) z/ y8 }    而王效禹依仗康生、江青,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不仅诽谤南京军区,还不听杨得志和袁升平的劝告,时常给济南军区出个难题,对军区多名负责人进行打击批判。在青岛,杨保华依仗着王效禹的势力,攻击北海舰队,武装攻打军事院校,殴打海军战士。1968年底,王在山东各地还操纵武斗,11月16日指挥上万人在临沂武斗,打死9人,伤15人,抓了200多人。1969年2至5月之间,在冠县又制造了多起大型武斗,死伤多人。 筗N?%^7纺 1 \" W" `  M! E& L9 }
    王效禹率领着一帮低素质的造反派造反造上了瘾,四处出击,到处树敌,是在自找难看,自掘坟墓。; y: a- D  W" x. P. Y1 q$ w
九、倒台 ? 鶏㏎3?) V( A, t  r" r8 l( p$ t
    王效禹倒霉的导火索是在“九大”上,已陷入四面楚歌的王主任没有一点自知之明,这时候还在那里自我感觉良好。 [1]l=竦凩? 3 y+ [$ a) v4 T  e: }7 H6 r
    “九大”预备会议的小组会上,许世友因为徐州问题质问王效禹。不自量力的王麻子不仅不认帐,还当着大家的面顶撞许司令,和老许辩论起来,强词夺理。本来就一肚子气的许大爷立时火冒三丈,他原本就瞧不起这个姓王的,当场揪住他的脖领子指鼻子就骂开了,并要揍他,吓的王麻子立刻闭了嘴,再也不敢吱声。 7? iY`鲑w % a8 A9 L+ u( p/ Z
    会议期间,周恩来准备召开解决徐海地区问题的会议,王效禹事先授意韩金海狡辩。开会时,韩金海的汇报还没谈完,周恩来打断他的发言,严厉批评韩金海。 < ?J陊扬
  D' g4 ^. c5 m# T  j# w2 C    关键时刻,王效禹又得罪原来支持他的康生。 R揳狋 缇~
" ?3 y3 t- u0 s    1968年11月17日,杨保华按照王效禹的布置进行反复旧,在青岛市革委会全委扩大会议上讲话。该讲话传到江苏、福建、四川、江西、河南、浙江、甘肃、湖北、山西、西藏等省市,当地造反派如获至宝,翻印散发,鼓动实施第二次夺权。 ?fa铁i昄?
+ C3 j% T# W# d* `. C4 o7 T% h    许世友、韩先楚、张国华、曾思玉、刘建勋、程世清、南萍等各大军区司令政委和省革委会主任对杨保华“1117讲话”非常不满,兰州军区政委、甘肃省革委会主任冼恒汉“九大”上把这篇讲话交给康生。康生第一次转给王效禹,王拿到后竟然没有回音。康生第二次找他,王效禹给康写了封短信:“杨保华的讲话是有些错误,我对他的批评也有些错误”,“主要问题不是批评于景瑞不能入党的问题”,短信到此没了下文。杨保华更来劲,在康生转来的“讲话”上批了“阅悉同意”后退回。 U?伎?鹿?! O  _& |8 I+ j
    康生看了杨保华的“阅悉同意”4个字,立时就上了火,马上在后面批了16个大字:“官腔十足,毫不在乎,无动于衷,令人惊异”。此处“异”字,康生写的是繁体“异”。后来杨保华面对康生时把责任推给顶头上司,说王效禹不让检查。 a?d8嘤?
- a2 y* s# e# s9 ?  M2 Y  e$ y: ^& I    1969年4月24日,“九大”召开全体代表大会,1510名代表选举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王效禹得票1066票,444名代表投了反对票。选举中,心虚的王效禹知道不少军队代表抵制他,划票时偷看到坐在身边的吉林省革委会主任、16军政委王淮湘没有投他的票,回到驻地大发牢骚。 "RFy 璧?+ t/ o; `% Y, E$ J# ~& r9 l
    原中央文革小组坚决支持王效禹的王力、关锋等人,早已“请假检讨”进了秦城监狱。老奸巨滑的康生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煞有介事般的向他当年的老部下开了火。 ㄊO??2 ^% M" h) b) [0 `. w9 @
    王效禹在“九大”上也到处串连,找了当年渤海区的老同事刘格平,又联络潘复生,潘对“反复旧”表示理解。可没过多长时间,难兄难弟刘格平、潘复生先后下台,这是后话。 锟丵9#4[.l
8 w& R' _/ `$ b    对于王效禹,开始毛泽东打算先做内部矛盾处理。4月28日选举政治局委员的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讲话:说是什么杨得志跟王效禹是敌我关系。你们两个人的关系是敌我关系,还是人民内部的关系呀?据我看是人民内部吵吵架。中央也是有点官僚主义,没有大管你们,你们也没有提向中央来讨论等等。 ?dJ^苕融 ( T* [! g' U: r* ~
    毛泽东此处承认中央也是有点官僚主义,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与王效禹关系紧张的根本不是杨得志,对王效禹,杨得志采取忍让、息事宁人的态度,王麻子基本没有向杨司令发难。与王效禹敌对的是许世友、韩先楚、袁升平等人,还有北海舰队的易耀彩和海军的李作鹏。 p戏\\|+? / 1 g! P' Y0 S( ~- E- J8 T& z! u- }( ~
    领袖在九届一中全会上点了山东的王效禹,4月30日,林彪接见许世友、杜平、李德生、杨得志、袁升平、王效禹,主要谈团结问题。看来林彪清楚反王效禹的挂帅人物是许世友。 /縤?`??
) p( D  q# L- U2 k1 {( r    5月1日晚上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与杨得志谈话,再一次说到山东问题。 VeqVD ?
7 Y& \( |. A* K    “九大”结束,济南军区和济南、青岛的杨得志、袁升平、李水清、易耀彩、穆林、齐威、王效禹、韩金海、杨保华等27位代表没让返回,5月4日就地在北京办学习班,毛泽东作出指示。会议上揭露了一些中央不知道的问题,王效禹的政治丧钟敲响了。5月20日,中央决定,增补济南军区负责人袁升平、李水清、李耀文为山东省革委会副主任,军区的将军们控制了省革委。5月25日,中央批准中发[69]26号文件,其中对山东有这么一段话:“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后,由于个别领导同志违背了十二中全会的精神,在全省进行所谓‘反复旧’运动,犯了严重的错误。这种错误是带方向性的”等等。北京学习班上,韩金海、杨保华看到大事不好,慌忙杀了王效禹的回马枪。回到济南,5月29日济南军区、山东省革委会召开联席会议,王效禹作检查,对他进行批判。他虽然还挂名山东省一把手,实际上已经被拿下,靠边站了,杨得志、袁升平主持山东工作。 ぅ2I狔s_ ; a: G, z4 G5 t$ l9 Q- I
    6月20日,山东省和济南市革委会、群众组织的部分负责人,以及支左军代表570多人到达北京,参加中央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山东班的学习,揭发批判王效禹等人。随后,又单独通知王效禹在山东的干将和打手省革委常委张美智,济南文攻武卫总指挥孟庆芝进京。7月19日,张美智、孟庆芝、王效禹的老婆刘崇玉3人在京被扣押,直接关进北京卫戍区。 IE胢(忊緂?% _( a/ S+ U; ^! H, S/ _
    曾经给随王效禹的造反派,在北京看到这阵势,明白主子大势已去,为了自保,纷纷表态,矛头对准王主任,狠揭猛批,他成了孤家寡人。 鷆 梙炲&#8209;
% @8 Y7 l" @6 E5 N0 f3 L    11月份,中央领导已经表明对王效禹的态度。11月4日,杨得志主持召开省革委常委会议,6日他发言批王效禹“你的错误和李再含的错误很多地方是一致的,如对抗中央、搞自己的独立王国,耍两面派,支一派、压一派。在干部政策上,不是以毛主席接班人的五项条件、林副主席关于干部问题的三条为标准,是以拥护不拥护你王效禹为标准,李再含也是这样。反对军队你与李再含也是一样。”“王效禹对济南军区的看法和党中央、毛主席的看法始终是不一样的,完全相反的”等等。王效禹的错误不仅是“反复旧”,上升为“对抗中央”了。 搦M篛?A錀
- v) j" y$ i: D/ j0 s    杨得志还谈到“中央指出我们的错误是与你斗争不够”,等于做了自我批评。
1 R$ \4 Z! H& E十、最后结局 ?釄?硊r?
1 M3 E, C! L; \    1966年8月底,王效禹按照领袖的号召支持并加入造反学生、职工的队伍,矛头对着“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几番冲杀,轰轰烈烈。 炞;蛊姀
. J# U2 ?& q2 a8 q$ L1 ^- h+ o5 Y& A3 J, |    从1967年夺权开始,因为各种原因,造反派内部一而再、再而三地分裂。王效禹采取高压政策,打击另一派反对他的群众组织。几经搏斗,把一些曾同他共同造反的派别镇压下去。 T┉樍/缩w?
. p5 y. z! i' b9 P5 T    文革中倒霉轮流转,排队排到王效禹了。1969年11月,山东省革委会报请中央同意,在山东报纸上公开揭发批判王效禹,用的是专用代名词。死心塌地效忠王效禹的最后一批山东造反派们,随着主子的不情愿谢幕也被清理出局。 ??zB5Y舓 8 K* @$ M& z5 d  {
    山东省由军队和曾被打到的老干部负责人上台掌权。 ?6鸪C?檕
' J9 S# ^$ Z; l/ M) }    1970年1至3月,经毛泽东批准,中央发出多份文件:1月31日的3号文件《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2月5日的5号、6号文件《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和《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3月27日的20号文件《中共中央通知》,也就是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 4壧3暂尟歫
# q7 E' k7 z* q4 I" r    这些文件与1968年的 “清理阶级队伍”运动绑到一起,造反派成了重点。以前他们狠整过当权派和“保皇派”,现在轮到他们自己挨整了。特别是抓“五一六”,造反派也尝到他们曾经强加于人的“莫须有”滋味。王效禹成为“五一六”分子,“刘少奇的孝子贤孙”。他的这些“罪名”,也算文革中的黑色幽默吧。 6?'0b骗m
- [5 v" `/ t! j. |+ f    进入1970年,山东省的造反派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F?f?僓?$ d% d) q9 \2 o6 M% Y0 R" f
    1971年3月30日,中央正式批准撤销王效禹的职务,4月14日下放到辽宁盘锦垦区的西安农场填鸭厂监督劳动,生活待遇还比较高。有意思的是中央把撤职的贵州省革委会原主任李再含也安排到西安农场劳动,两位文革早期的老干部造反派走到一起。当时萧华也在此。 鴶Mu??焷
: Y0 g# z; D; M# ^5 t% e8 V    1973年至1976年,山东因为批判袁升平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少数老造反又打出大旗,准备东山再起。但毕竟昨日黄花,老百姓们已经厌烦,只是隔岸观火,不再跟着瞎呼隆。 dov骴憡@
% P( |2 N; {: n  g0 l1 r    “四人帮”倒台,王效禹回到山东,省委重新审查他的问题。经中纪委黄克诚批准,1979年2月开除党籍。相对来说,这个处理比其他人要重。因为从1969年到1971年,全国第一次夺权成为省革委会一把手的王效禹、李再含、刘格平、潘复生先后都被拿下。但文革后,4人中只有王效禹被清除出党。 ?p?袟迒
( u& j; D  `" w$ \. G( M    可相比他的手下,王效禹还是幸运的,追随他的那帮造反派干将和打手们下场惨多了。1979年2月27日判处孟庆芝死刑,3月22日枪毙;韩金海和杨保华两人死缓;张美智无期徒刑。 /?啤 V?3 ^, j6 [7 b0 F; n/ k& ?
    徐州城的杨正祥最倒霉了。王效禹完蛋,杨正祥进了学习班,但他一直不服气,死咬牙。1970年9月16日,徐州铁路局的韩山疗养院学习班上,杨正祥突然连续高呼口号,矛头竟然对着伟大领袖。那年月的公开场合岂能这样?!杨正祥当场被群众打倒在地,绑上后嘴中塞了破布,押到铁路局军管会。刚到军管会,杨正祥吐出破布继续呼喊,群众又把鸡毛掸子塞到他嘴中,他竟咬断鸡毛掸,满嘴是血,仍旧喊口号。那次杨正祥结结实实挨了顿好揍。因为他在徐州抢武器弹药,指挥了多次武斗,打死打伤不少人,他还亲自动手伤了很多人,包括多名妇女。这样的人下场可想而知。 桏鉶G瘗??
" X# o' a! ?" w6 p: z    1985年9月25日,山东将王效禹安置到他的家乡益都县城,1986年益都县改为青州市。省里拨款5万元,在城里给其盖房子。但当地政府没盖新房,找了一处旧房,他和老伴刘崇玉住了进去。老伴后来多年卧床不起。 梭?騕 f1
+ ~1 q+ I  d! P7 c0 M* _, r    王效禹认为对他的处理重了,在青州曾给中央领导胡耀邦等人写信进行过申诉。 髝经 Q?"
( W5 j9 p: r' j, D    1995年3月2日,这位在齐鲁大地风光了两年多的山东王在青州因病去世,结束了他毁多誉少的一生。骨灰埋回离青州城40里地的原籍朱良镇段村,2007年朱良镇撤销,划入高柳镇。 ?-譕磬?1 i* \! u7 E# T* U( _1 r  o1 }
    这算一个轮回吧,王效禹从这里走出来,最后又回归此处的田野大地中。0 D) a% H5 T3 Z# i" C/ F- j
         
8 D! @1 h$ l* P) [4 ^) r' s; m                     (全文完)
7 P$ m" }. t5 U2 Q) N7 v4 Q! [' z. K, w! k* {' n( y% J
几点说明: 
3 ]+ l  i/ }+ s9 j- y- Z( K0 E& b    1、这篇文章还没有最后定稿,但基本框架不变了,只作一些小的修改和补充。
4 X" X$ _0 J4 O6 e+ f    2、文章中有些人名用“XXX”代替,只是不想公开。其中第五、第六等部分中,济南军区的一些人名也不想公开,用“XXX”代替,但由于疏忽发了上去。本论坛只有1分钟的编辑时间,发现后已经没法修改了。 G营m驔酘 ( Q+ N% ~! s1 {" t" B* W! X  Z: X
    3、帖子中叙述了一些事情的具体过程,很多是我的独家采访,采访的都是文革中的当事人。
* d2 O) j6 h3 l+ I8 Y    4、还有几位与王效禹关系比较密切的军队人物,正在考虑如何描写。例如,文革前和文革初期北海舰队的那位著名作家文人,文革后到了海军,成为全国著名作家和编剧,作品很多。王效禹掌权时,他因为与北舰当权派关系紧张,有段时间常住济南,某种程度可以说是王效禹的秘书,王效禹有些关于军队的文件,是他起草的。如何写这个人,还没考虑好。 f嫫??}2?# e( z" H) s  D
    5、原本打算介绍当时青岛的主要驻军北海舰队和67军的各自内部情况。相比之下,67军内部比较团结。可北舰领导层内部却是矛盾重重,剑拔弩张,互相拆台。矛盾斗争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期的苏振华病逝。苏去世后,紧跟苏的几个人相继退下,互相的斗争这才逐渐偃旗息鼓。王效禹利用舰队内部的矛盾,搞了些名堂。怎么写?也没考虑好。
" j8 v$ V: M+ q; ^$ G% r/ Z; M2 `/ a7 J" `3 ^" b1 z' @. {' c& q+ E; ^
补充一些有关资料:
. n9 j5 y5 S! m3 O  S9 J9 |( 26日晚四点至十一点,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门大厅接见了山东王效禹同志,杨得志同志,袁升平同志以及其他山东代表,参加接见的有陈伯达、康生、江青、王力、关锋、谢富治、张春桥、肖华、杨成武等同志,其中周总理、康生、王力、关锋自始至终与山东代表团在一起,其他首长因工作忙,不能同时接见,中央对山东的文化大革命是非常重视的,专题接见,晚上和效禹同志一块吃饭,王效禹同志作了汇报,其他人作了补充,最后杨得志、袁升平也作了汇报,后来周总理讲了话,大致是五个问题。)
- g- n3 X. `3 r4 r  & ?( g9 Q1 T: V+ E
  3X(一)山东省革命委员会集中领导要加强,部队除了军队指挥大权以外,其他各种大权都归省革委,大军区也参加革命委员会,王效禹同志作主任委员,杨得志作副主任委员。 恖8个枮[?. W/ f8 `2 X) {& ~( G
  歴E-№雹 ) O6 v- `+ L" V$ [3 J$ _6 X' C
  (二)回去后部队要开会,要把思想问题解决一下,包括县人民武装部以上的都要参加,一周的时间差不多,中心研究支左工作问题,部队领导同志要作自我批评,王效禹同志也可以去讲讲话,给大家鼓鼓气,中央文革、中央军委也去几个人也讲讲话,表示对大会的支持,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完全撤回整训。  - W* }! r5 |7 _
  
2 v7 ~" ]1 _0 Q! K   (三)二师要用野战军把他吃掉,并从原地撤离,改变性质。
- J: X( S1 n7 P$ U; g3 c4 Y  
! ]' R0 Z/ b8 B   (四)济南公安局的部队要撤出,要放手让革命造反派去把他冲散。 5 h1 b, r1 \% x$ H4 X. a% U) X- _
  
9 C) s  o4 i, D+ g+ o, B   (五)各地革命委员会,部队不能作第一把手,根据这个意思,回去起草个核心小组,报请中央。
3 U/ n9 f: S/ l2 u0 [" V
/ h$ r( R( _3 U$ H( \康老也做了讲话:
* |0 |: n- \: k' Y1 P0 }8 h   (一)左派组织。山东的左派队伍不错吗!(指红卫兵山东指挥部,山东革命工人造反总指挥部,山东文艺革命造反司令部)。(这时效禹同志插话:只要统一认识,左派队伍是听革命委员会的话的,叫干啥就干啥)这就好吗!北京就不行,我们说了他们还不听,主席讲:无政府主义是对机会主义的惩罚(王竹泉插话:人家都说山东的造反派太温和了)这是你们的优点,不是你们的缺点。 5 T* z; z) I% ~$ J* J1 P2 r
  (二)关于公安局。(省革命委员会同志做了汇报说:“造反派不敢动,一动就说反对解放军”)这算什么解放军,这是公安纵队,他们和当权派混在一起,内蒙就有三个独立团反对毛主席吗!市公安局的解放军是属于地方部队的,撤出去! )
- j' P* ~! X  I   (三)市武装部。武装部就是穿着军衣的地方干部。( s% _3 E* q7 C& W
  (四)公安纵队所以站在保守派中间,不但山东的问题,是带全国性的,这有一个教训,就是反罗瑞卿反的不彻底,(张春桥同志插话,黑字红卫兵有多少人?黄字红卫兵有多少人?王竹泉答:黑字兵有五、六千人,黄字红卫兵有几万人。张春桥继续讲:差的太悬殊了,这么少人,还是保字派!怎么能支持他呢?)(接着革命委员会的同志汇报了黑字兵要抓王历波王路宾的问题)张春桥同志又说:让他抓,抓才好里,事情就是这样,到了一定的火候,就好办了,一抓基本他们就垮台了。关锋插话说:你们对公安局,武装部太轻视了,他本来就是坏的,围攻公安厅是他们挑动的,你们安排一下,济南起火有人救,交通有人管,叫公安厅管起来就行了,公安局放手让造反派冲,冲垮了完了。我们不提倡武斗,如果他们非给我们顶牛不可,武斗就武斗,你们造反派要学会争取群众,杨毅犯了严重的错误,要批判,但主要应解决公安局,武装部的问题,高明智要撤职。肖华插话:山东支左谁主持的?袁升平答:张仁初!肖华说:怎么能让张仁初主持工作呢?他是有名的张二疯子,袁升平你应当自己抓起来。周总理插话说:支左办公室要撤回,统一归省革命委员会办公室管,杨得志插话:我们怎么听到的反映和王效禹听的反映距离太大了!肖华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就是嘛,你的屁股坐错了,高明智大家批判了他,怎么能叫他掌握公安局,武装部呢?怎么不让群众讨论呢?康老插话:有些不是调离,而是要撤职,像高明智。
, e9 |  d" D# b* w, e 8 ?" G# z- U! B, d( S4 A
  1971年4月.在山东省第三次党代大会上,经党中央批准,选出了济南军区司令杨得志为省委第一书记、济南军区政委袁升平为第二书记、济南军区副司令张铚秀、原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白如冰,原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苏毅然为省委副书记,至此,山东省的党政大权完全回到文革前的老干部手中。
& V$ @7 W* E+ m; w( {7 y- `8 _+ u: ]
    同年的4月14日,中央组织部电话通知:中央已批准王效禹下放辽宁省盘锦农场劳动锻炼,对他的问题的审查和生活供应,仍由山东省委负责。王效禹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 l% T; A( p% X    但是他并未从此消停:清查5.16时,他被定为山东5.16的总代表;文革后被山东省委判处死刑,报经中央改判为无期徒刑。1976年纷碎四人帮后,山东省委要求中央把王效禹交付山东全省批斗,中央未批准,答复是:“王已被监管多年,还是在原地劳改为好。”这是文革中所有造反派共同下场,如浙江的翁森鹤,赖可可,辽宁的毛远新,上海的张春桥,王洪文,徐景贤等等皆被判处死刑或重刑。5 E  E1 h0 E7 A0 s9 n3 j$ W( V

4 w6 u/ I! a% `文革名人王效禹(5)  
& K, V2 T1 a0 a" f6 X4 a5 a, V# l) q, ]5 o4 t
/ \4 N7 j8 x& x- F: m+ _8 k& W
      (16)六、反军乱军
7 U; W0 H+ B& |4 e       文革初期青岛有两大驻军,北海舰队和67军。北海舰队正兵团。
' T! @! G( e' D  n- m5 z       当时舰队的领导比较谨慎,第二政委卢仁灿从1953年5月任青岛市委常委,同地方负责人关系很好。1966年8月29日,市委第一书记张敬焘遭批斗,谭启龙31日找舰队,希望张书记等人到驻青海军医院治疗。卢政委电话请示海军第一政委苏振华,海军请示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总政副主任刘志坚同意后,张敬焘等人9月1日凌晨住进海军401医院,海军部队想方设法保护他们。
' y( x) h; W1 W, `1 X( Z% {. U" V       还有一个情况,王效禹1965年10月在崂山县四清工作团任副团长时,两位北海舰队正师职干部也任副团长。1位是XXX支队政委XXX,另1位XX政委XXX。8月31日王效禹在崂山县表态支持造反的大学生,谭启龙到北海舰队,要求舰队领导布置XXX在崂山四清工作团与王效禹谈话。  v8 Y" _  \& |
       8月31日深夜,北舰XXX在崂山县批评王效禹。王不服,与张争论的面红耳赤。王效禹对北海舰队有了意见。
3 ]6 E1 Q. E" q) w7 [$ {       王效禹策划了1967年“122夺权”,1月27日夜军委向济南军区发出支持青岛夺权的电报,67军连夜抢先派人到王效禹家中,把他请到位于武定路的军部,军部礼堂正在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王效禹到达,67军军长李水清明确表态支持王效禹。
8 u1 ~" }( K7 n: m/ d9 b' a/ `       第二天(28日)北海舰队才有行动,派出部队与67军一起在青岛市举行武装游行,支持夺权。北海舰队比67军晚了一步。
0 |! s$ h& r. J8 v2 C       另外,当时青岛市委常委中有3位驻青部队负责人:北海舰队的卢仁灿,67军政委陈继德,青岛市武装部长何传修。青岛“122夺权”的当天,市革命造反委员会发布《第一号通令》,其中第2条:“前青岛市委书记、常委、委员、各部委负责人,前青岛市市长、副市长、各局局长、处长,自本通令公布日起三日内,向本委员会报到,听候处理。”
- l( B9 q* t  u4 V- ]       对于此“通令”,北海舰队的卢仁灿不清楚夺权的情况,没理会。卢政委不仅没去造反派那里报到,1月23日还对舰队机关少数准备上街支持夺权的人员表示:不要上街游行,不要写支持的标语。而67军的陈继德,自觉前去报到。负责登记的工人造反派于景瑞,根本不知道青岛市委中还有军人常委。他看到一位驻青陆军领导前来登记,真有些受宠若惊。此情况汇报到王效禹那里,他认为67军支持配合夺权。
8 e) p! c7 ]9 b+ f5 J
$ c* t& i, m& U: ^" d       (17)从2月7日到3月8日,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增补8名驻青部队负责人为常委,他们是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张元培、政治部副主任胡汉生、北舰航空兵3师副政委刘同善3人;67军政委陈继德、副军长齐威和孔瑞云、副政委王金泉、军政治部副主任耿焕林5人,北舰和67军共8人为常委。6 v9 N# n' N# `) J) n' M  I, x
       同年5月,中央调张元培赴京任国务院六机部军管会主任后,舰队副司令员邓龙翔任市革委常委。* b3 y5 Y; s( f: G7 f6 Y1 ?2 C
       如何选拔任命夺权后的青岛市各级革委会负责人,王效禹公开宣布的人选原则,是建立一支以年轻造反派为核心的领导骨干队伍,这正符合青岛杨保华、孙相银等造反派的心意。
7 }3 }8 x6 m3 e9 d5 E7 D  K       王效禹的这个方案,北海舰队XXX等3位支左代表明确表示反对,但67军政委陈继德等人却坐在了王效禹、杨保华一边。会议上争论无效,北舰XXX等3人向中央军委和林副主席送交报告,阐述了他们不同意王效禹意见的理由。这下捅了马蜂窝,王效禹等人视北海舰队为仇敌。
' N3 W  [# H* V" m       舰队XXX等人的报告,军委一直没有回音。这时,中央文革的王力、关锋明确表态支持王效禹,批评北海舰队。代总参谋长与中央文革的意见基本一致,也批评驻青海军。; p6 {7 E4 {1 N

' O0 t/ D  n( ~; A' L      1967年9月22日,王效禹视察青岛地区时在67军团以上干部会上讲话:“青岛造反派较年轻,没有受压,有部队支持,特别是6037部队(67军)给撑着腰,没有受苦。但是北海舰队在这方面插了一只脚,虽然乱了一点,但问题也不大。”
/ B1 {4 ~/ u5 Y5 o' u       王效禹在青岛支持陆军,反对海军。67军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北海舰队级别高还不服67军,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两军有了矛盾。后来北舰换了领导,仍旧受王的压制。1967年10月24日,北海舰队支左办公室被捣毁。可新任舰队领导得到李作鹏的支持,得罪了舰队新领导也就得罪了李作鹏。4 n* X0 L7 s( J/ o& @
       1968年1月13日,中央以中发[68]7号文件,批转青岛市革委会、67军、北海舰队三方在北京联合签署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结,把青岛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联合决议》,共6条。这份中央文件,因为67军全力支持王效禹、杨保华等造反派,被树为全军支左模范军。文件批评北海舰队在支左中犯的错误。
3 h9 v9 {% n5 f2 \       1968年7号文件的制定,王效禹起了重要作用。此时虽然王力、关锋出局了,但康生支持王效禹,军委办事组也有此倾向性。. X% \) p" h7 l8 V  q( I. {
       1967年8月30日王力、关锋“请假检讨”去了,先下台。1968年3月22日,军委办事组换了人,不让XXX干了。中央文革和军委办事组中倾向王效禹的人都进去了。3 a# N9 H& Z! Y4 v
       因为王效禹一直仇恨海军,引发海军不满。以后连带着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叶群、包括林彪,他们这一帮子,都对王没了好印象,这些人那时在军内和政界位高权重。王效禹和他的继任者,青岛的一把手杨保华,自认为有中央文革作后台就可以胡作非为,没理海军这个茬,就此王效禹在青岛埋下了倒台的第一步。
/ l8 f& i9 Z5 `& v4 A) j8 X& U  {7 T: h( l: o) i
       (18)全国第一批夺权的省市共6个(包括青岛)。夺权后上海市的一把手张春桥原任上海市委书记;山西的刘格平在党内是个老资格,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和宁夏政府主席,夺权前是山西副省长;黑龙江的潘复生曾任河南省委和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的李再含是贵州省军区副政委;只有山东的王效禹是个副市级。以后建立的省级革委会配备的一把手,都是原来省军级以上的领导。上世纪50年代的“反右”中,王效禹成为右倾人物,这又是他的劣势。
! @7 [) W0 y' }7 m       1967年5月10日,中央军委第68次常委会议研究干部任免等事项。5月18日,经伟大领袖批准,军委发布命令,上述5人在大军区都有了职务。张春桥任南京军区第一政委;王效禹任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刘格平和潘复生分别任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政委;李再含升任昆明军区副政委。这5人中有4人在任职的大军区发挥不出大作用。南京军区许世友是太上皇,张四眼想管事可没人理他。刘、潘、李不是军区的军政一把手,说了不算。军区所属的野战军对这些人的话基本不听。
" t6 X" `) J0 F* p( T       就是王效禹所在的济南军区,杨得志算个老实人,在政治上没有太多的心计,又没有许司令那样的霸气,王是第一政委,还是山东省的一把手,他起的作用可就大了。
: m, ]- w+ H& J" E3 ]       对于王效禹的一些胡作非为,济南军区的一些将军很有看法,以军区政委袁升平为代表,包括李耀文,还有军区后勤部长况开田,装甲兵司令刘涌等人。67军军长李水清1968年2月调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改变对王效禹的态度,与袁升平等人站到一起,抵制王的一些错误做法。王效禹把袁升平等人视为眼中钉,经常唆使造反组织去找茬。王效禹在济南军区领导层内,只得到老中将副司令员XXX等极少数人的支持。" y8 ?+ {$ e. m- W' @* _) A
       杨得志不想惹是生非,采取忍让态度。为了协调济南军区和省革委的关系,他派副司令员杨国夫参加山东省革委会的工作。
1 G2 _( `6 c# q) E1 t  q7 I, Z. |) }       杨国夫,1955年的中将,抗战时历任清河军区、渤海军区司令员,是王效禹抗战时期的老上级。在省革委会,杨国夫高姿态,当配角,负责生产指挥部的工作。可杨副司令的老下级王效禹却不给老领导面子,为了折腾济南军区,1968年12月5日,他策划指挥造反派批斗杨国夫,把他赶出省革委,夺了生产指挥部的权。这更引发济南军区将军们的不满。
) b2 I; g& L( H2 x; A, l  X
! W. Y9 p- M$ [4 [文革名人王效禹(6)    {6 Z$ x* n0 c2 b6 {/ ~8 D

9 P5 i4 g3 P5 K  C4 `$ i       (19)七、插手江苏省徐海地区
- H$ w& R1 V4 g  v9 f       徐州,著名的战略要地,京浦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枢纽。" q1 g! L: s9 b/ c! H. a
       当时大军区的划分,在那个动乱年代暴露出一些问题。江苏的徐州、连云港一线行政上属江苏省,军事上却是济南军区的防区。当地驻有三支部队:
4 \* f# v, Z' t       1、野战68军军部在徐州,下属202师等部队在江苏的新沂等地,属济南军区管辖。
/ c8 {$ j1 ^, ^. k4 V9 }) [$ M       2、徐州军分区,江苏省军区下属单位,也就隶属南京军区。
$ f/ d% F* x& I" G7 P       3、空29师,属于空军。
5 Z: T+ I6 L: c# M# C( B       另外,驻连云港的独立守备18师,同样属于济南军区。
# A9 x% w8 ]  O( B       因为68军为该地区级别最高的机构,所以徐海地区不同部队担负的“三支两军”任务,统一由其负责指挥协调。
2 W0 M0 ]7 e$ T% O; c* B4 b       徐海地区成立革委会原本应该江苏省批准,但是需要由济南军区管辖的支左部队同意和具体组织实施。所以徐州、连云港等地市组建革委会,不仅报到了江苏省负责人许世友的案头,支左的济南军区部队,按管辖程序逐级上报到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就是山东省负责人王效禹那里。. l5 H1 T, I0 k6 {. X
       对于文化大革命中具体的造反组织,许世友、王效禹、吴法宪等人的看法并不一致,必然影响属下部队负责人。空军29师与68军和徐州军分区支左态度不一样。
- F& P- {0 W+ Y; H% |       再说铁路,当时徐州铁路分局隶属济南铁路局,干部由济南路局任命。文革前铁路是半军事化的单位,铁道部直接领导管理,各地诸侯不能乱插手。但文革中打乱了这一切,各个铁路局都受到当地的干涉。安徽蚌埠的造反派就曾自行编组了一列特快列车,强行从蚌埠开往北京,特快驶出安徽,其他省市的铁路不了解情况。这时的铁路运输秩序已经乱了套,突然冒出这列客车,把津浦线搅的更加混乱。王效禹自从掌了大权,对上他把济南铁路局暗地划为山东省的下属单位,对下又认为徐州铁路分局既然是济南铁路局的下属,也就当然成为山东省的下属。2 N  x1 K# P: V
/ ~4 k; X/ o9 H& _" e; z7 ^
       (20)1967年1月21日,徐州部分造反组织夺权,当地由此逐渐形成两派。3月18日,经南京军区许世友和济南军区共同批准,正式成立徐州市革命委员会,68军副政委刘汝贤任革委会主任。徐州两派对市革委会的态度不一致,支持徐州革委会的为“支派”,反对并提出踢开革委会的为“踢派”。许世友和68军倾向于“支派”。5月31日两派在徐州武斗,“踢派”挨了打吃了亏。
0 v" q/ i  |3 c# C7 ]       王力倒台之前的6月份,要求王效禹到江苏的徐海地区了解两派情况,做做工作。不知天高地厚的王效禹,拿着鸡毛当令箭,自认为有了上方宝剑,初期通过济南军区驻江苏的部队和济南铁路局两条线,直接左右徐州等地的文革形势。) _3 u0 K( G- h& t8 Y) Z. D
       68军隶属济南军区,但军部和202师等部队,毕竟在人家江苏的地盘上。军长张轾秀曾是华野老9纵(27军)的师长,9纵司令许世友。副军长吴怀才原本就是红四方面军的,与许司令出身相同。两人历史上同许上将关系密切,徐州的一些问题,68军听从许司令的指示。
- w+ R! p5 h: p/ B8 P3 O       1967年7月4日,王效禹以济南军区第一政委的身份,打着中央文革小组以及视察济南军区驻徐海地区68军的旗号,来到徐州,指责68军“脚踩两只船”。王麻子支持武装反许世友的“踢派”,同支持许司令的“支派”武斗。
7 w0 F3 f! i' K' Q/ v: }       驻徐州由吴法宪、XXX指挥的空军29师师长XXX发表讲话,与王效禹的观点一致。空军上报军委,把29师树为全军支左模范部队。许世友对吴法宪、XXX很有看法。
. G, v) E/ R4 r% l, @( g8 \, v7 ~$ U. a! V, v
       (21)王效禹视察完毕,7月31日把他的铁杆,“踢派”负责人徐州铁路分局的杨正祥召到济南的南郊宾馆,王效禹布置“再发动一个大的攻势,大干起来,打个歼灭战,不搞个大的不彻底”。
2 f, F& Q! `: W0 _2 }' e1 Y       回到徐州,杨正祥连续召开会议反复研究。空29师的XXX完全站在杨正祥“踢派”的立场上。随后,“踢派”下发1400多支枪和弹药,调集上百辆汽车,配备3部无线电台、5部步谈机以利于指挥。0 g. x: M$ u  z8 w& [
       同时,王效禹从山东临沂、薛城、枣庄派来万名武装人员到徐州支援“踢派”。
, Y$ K# ]$ Q$ S7 n       8月31日徐州最大规模的武斗爆发,杨正祥任“围剿”总指挥。连续7天,打死“支派”17人,上千人负伤,万人被关押,还有4万多人被赶出徐州城。
- z7 Z* R" _. X, h$ M, L       这一阶段,正是许世友遇到麻烦的时候,南京造反派抄了许司令的家,他跑到大别山去了。此时的许世友真有些自顾不暇,没有精力顾及徐州问题。
4 C5 j' ]7 g  R! V0 w       王效禹正是利用这段时机。打跑“支派”,“踢派”开始进攻殴打驻徐州城内的陆军部队。1967年11月28日,“踢派”冲进占领隶属南京军区的徐州军分区大院,把数百军人赶走,还高呼口号:“南京部队滚出徐州城”。* q' L' O5 @5 y3 c/ x' P
       1968年许世友已经在江苏掌了权,可4月7日、8日两天,支持王效禹的数千造反派,又冲进徐州警备区,打伤许多军人,其中有些致残。
- H2 j2 H& }/ Q' i; S* Q0 @) q! x       “踢派”占领徐州,残酷镇压“支派”,冲击殴打南京军区的部队指战员,徐海地区社会秩序极为混乱,把个许司令鼻子都气歪了。王效禹在江苏徐州地区的所做所为,引起许世友的极大愤怒。% ?8 T* M4 `( ]8 i: i5 _: B7 x
       同毛泽东的红人许司令结了怨,王效禹还缺德不占理,在徐海地区他支一派打一派,成为武斗的幕后策划者,能有好结果吗?这是他倒台的两条主要原因之一。
! E) I8 G. ~& I# I( |1 ^
( e0 i) U0 _" _% v, y; H$ h; ?文革名人王效禹(7)  5 S4 h/ z" F' e9 Q4 a
# `9 u- a; `& W
    (22)八、反复旧" k- T% m* S2 E( m% r- I
    王效禹倒台的另一条主要原因,就是他鼓动实施“反复旧”运动。5 ^; C8 {6 G& R: v4 l
    1968年,省会济南掌权的造反派主要分为两大派:一为韩金海的省革委派,另外是杨恩华的市革委派。韩金海把持山工总,杨恩华占据济南地方。两派矛盾重重,正符合王效禹的需要,他利用两派的冲突而互相制约,互相监督。韩、杨两人为了自己能站住脚,都千方百计讨好王主任。5 W6 z* [& v, r2 S/ [5 M3 f4 M. O
    68军204师驻在山东临沂,非常反感王效禹。临沂也是两派,其中人数多的掌权派对王效禹同样不感冒。
6 H" M7 |, n- j2 \    1968年5月,因为徐州问题,中央批评了王效禹。为了稳住紧靠徐州的临沂地区,1968年8月,王效禹亲自布置韩金海按山工总体系,从全省16个地市和系统抽调千余人组成“工宣队”到临沂,组织和支持当地的一派,武装攻打抓捕另一派。! v+ }: j8 \+ K! L. p) C/ w
    杨得志知道后,亲自给王效禹打电话,反对他的做法。王效禹在电话中居然撒谎说:“派工宣队的事我不知道,是不是山工总搞的”等等。转过头来,他马上命令:“工宣队不用培训了,明天就出发”。8月24日,韩金海率领千人队伍,分乘几十辆汽车杀向临沂,会同临沂支持王效禹的“六大组织”开始包围冲击68军204师等部队,武斗和血腥镇压当地反王群众。
- ~* B- M( m8 n: Z5 I3 p    9月8日,王效禹支持,韩金海等人亲自指挥上万人在临沂武斗,包围204师610团,打伤干部战士200余人。打伤反感王效禹的“八大组织”群众500多人,其中重伤25人。同时抓捕上百人。
, S1 Q$ x  H! _- g- R4 @    韩金海等人在临沂呆了几个月。
. I& ^, {, H6 k    10月13日,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幕。会上毛泽东宣布对贺龙不保了,江青、张春桥、军委办事组的人狠批“三老四帅”的“二月逆流”。10月31日还印发了有关刘少奇、邓小平的材料。
: b  Q7 C% Z2 x0 S    王效禹认为又来了机会,打算借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山东搞一个影响全国的大运动。
- e& o$ t5 L- d  Y7 g* f
* B1 \, T3 p. a" U: M# |3 L6 ~. `    (23)10月中下旬,王效禹在北京参加十二中全会,韩金海等人在临沂。此时,杨恩华一派独占济南发号施令。韩派的济南文攻武卫头子孟庆芝等人跑到临沂向韩金海告急,又到北京向王效禹告状。
7 T" w; }# X* w7 |8 v    韩金海赶回省城,为了反击杨派,挂出了“反复旧”的旗号。这个旗号正符合王麻子的心意。11月1日他回到济南,与韩金海、刘崇玉等人研究了一整天,决定开展“反复旧”运动。+ d; J% j2 `# J! {9 U; P
    但王效禹和韩金海的目的根本不同,王麻子目标向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北海舰队发难,他异想天开的打算以此运动搞乱军区,引起中央重视,增加自身的政治资本,从而达到改组济南军区和北舰的目的。而韩金海的目标完全对着杨恩华的济南派,要杀杀杨派的威风。; ?; z# f9 C- t( ^7 l& c
    11月24日,山东省革委召开第五次全委会,借贯彻八届十二中全会精神之机,王效禹在全省发起“反复旧”运动,鼓动造反派重新夺权。12月17日,济南“文攻武卫”占领馆驿街派出所,各地陆续开始强占公安部门。王效禹认为省革委生产指挥部有问题,12月5日派工宣队进驻,撤销了生产指挥部领导小组。全省约40%的县市革委会被推翻或改组。山东省又陷入混乱之中。
# V  e2 V( ]  ^+ {6 x    1969年1月,济南出了一个偶然的小事:四根油条事件。为买4根油条,杨派干将,济南革委会常委常山林等人与炸油条的女工马XX冲突。那年月造反,锻炼出了一些人,马女士也是敢说的人,她认为市革委的人也应该遵守纪律。  @9 _) _3 @7 F- H
    这件小事被韩派的人员知道后,大做文章,把马女士标榜为“反复旧”的代表人物。
. d' p) x3 _' i3 f/ F    1月26日,青岛又出事了,王效禹的嫡系死党、青岛革委会主任杨保华调动6千文攻武卫人员武装攻打海军潜艇士兵学校,引起中央军委的极大愤怒。偏袒王效禹的中央文革小组1月31日不得不发出3条指示,王麻子要找替罪羊向上交差。
7 _9 X/ z. F. h7 @" h! a: L    从“临沂事件”到“反复旧”,韩金海为王效禹冲锋陷阵,比杨恩华作用大。
6 Z! u& b2 W: s" H+ W    2月7号,王麻子在济南把杨恩华抓了起来,杨保华在青岛抓了几个与攻打潜士校事件根本无任何联系的人。( [1 S, u: |* g
    随后,济南革委会召开政工会议,大力宣传表扬马女士,批斗杨恩华等人,杨恩华挨了打,韩金海可出气了。此会议成为文革中济南著名的“四根油条政工会议”。/ C# A, H4 h0 ]4 {6 h
1 Z  s5 M9 c$ y: G. ^
    (24)湖北、陕西、浙江、山西、西藏等地的造反派从山东学会了“反复旧”的一套,开始行动。. ]; W" ~$ F: D6 k; R! ?+ O9 q
    1969年初湖北造反派胡厚民到青岛向杨保华取经,回到武汉立即“反复旧”。“九大”开幕,4月11日朱鸿霞、胡厚民等人打着“反复旧”的旗号,向张体学发难。5月7日冲击湖北省革委,要打倒张体学。张战争年代一直在部队,出生入死,中原突围中是李先念的老部下,周恩来信任的人。; L% l$ Y5 M4 P% y. W
    江苏徐州的杨正祥迅速行动,以“反复旧”为名,指挥造反派疯狂冲击部队及军管会。$ f0 ?4 s: y% X* Q: n! O) M
    福建的老造反借反复旧,重新拉组织抢武器并且打死了人。已经1969年,快要开“九大”了,不允许造反派继续“动乱”。韩先楚及时出手,予以镇压。王效禹指责福建是军人掌权,造反派没有活路。
7 [# H0 ~& F2 |( z    江西程世清把搞反复旧的省革委会副主任万里浪撤职查办。
# i+ {# @" x: q: D# p    1968年12月12日,河南革委会三巨头刘建勋、王新、纪登奎召开全省地市县革委会党员代表大会,刘建勋点名狠批实施反复旧的造反派。王效禹在山东讲话批刘建勋和纪登奎。$ A1 X$ l, ~. t+ t
    兰州军区政委、甘肃省革委会主任冼恒汉1969年1月22日在省革委召开的兰州地区工宣队、军宣队、县以上革委会主要负责人会议讲话,斥责兰州工代会按照山东、青岛“反复旧”的宣传资料,1月10日以“热电厂”的名义大量印发《紧急呼吁》,准备在甘肃实施“反复旧”的活动。0 A0 T$ Y* k; U( Z- o, ?4 z
    在王效禹“反复旧”运动影响下,一些省市社会秩序出现反复,直接影响生产运输。例如国家重点企业山东923油田,受到严重干扰,根本完不成钻井和采油计划,欠产太多。石油是国家的命脉,原油产量大幅度下降,引起国务院的重视。
4 l8 X+ _. v, W* F0 k4 O    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谈到谭启龙时认为他没有问题。这时的王效禹已经学会阳奉阴违,拒绝解放谭,长期拖着不办。谭启龙没参加“九大”,当选九届中央候补委员那天,还被王效禹关押在济南交代问题呢。4 Y4 X5 f# K" F  ^
    1967年下半年到1968年,军队成为恢复各级领导机构和社会秩序、生产的唯一力量,军队的稳定成为恢复国家稳定的前提。这时候毛泽东明白,只有依靠军队才能制约各个无法无天的造反组织,任何人不能再搅乱军队了。
/ J0 K4 v) T; T) H1 A    而王效禹依仗康生、江青,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不仅诽谤南京军区,还不听杨得志和袁升平的劝告,时常给济南军区出个难题,对军区多名负责人进行打击批判。在青岛,杨保华依仗着王效禹的势力,攻击北海舰队,武装攻打军事院校,殴打海军战士。1968年底,王在山东各地还操纵武斗,11月16日继续指挥上万人在临沂武斗,打死9人,伤15人,抓了200多人。3 i* A/ m7 j# y# S
    济南军区为了缓和关系,报请中央军委批准,1968年12月,把反对王效禹的68军204师从临沂换防到青岛地区归属67军。同时调支持王效禹的67军201师到临沂归属68军。
2 q  G' |: `) X6 T; ]2 F! J" U5 b    但王效禹根本不罢手,仍旧折腾济南军区
, F. ?; z$ M$ K    1969年2至5月之间,在王效禹反复旧运动影响下,造反派在冠县又制造了数起大型武斗,死伤多人。
1 k" ^& g: l8 q& Z, P! l8 f0 e- F    王效禹率领着一帮低素质的造反派造反造上了瘾,四处出击,到处树敌,是在自找难看,自掘坟墓。( {1 G& D' H# r3 S! P0 A% o1 N

" G$ o( K! @- f$ f+ g
8 u+ a$ a5 f7 c4 J5 M* f9 T" a2 O* P7 z0 A" ]# w2 m/ G) K" @+ U
在山东省检察院期间' o! Z* w8 E0 E! f1 V
    王效禹和他的妻子刘崇玉可谓是一对政治夫妻。刘崇玉原籍阳谷,在济南长大。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济南自办稷若小学,并当校长。济南解放后,刘崇玉先后在济南刘家庄小学和林祥街小学当校长。1952年“三反”时,因贪污和体罚学生的罪名被撤职。刘崇玉对此一直心怀不满。1953年就到山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申诉。当时王效禹正在纪委当处长,亲自受理了刘崇玉的申诉,给她平了反。两人由此相识相爱。后来王效禹就与原来的妻子离了婚,和刘崇玉结婚。
# i7 X. S6 d# ~   1953年至1959年,王效禹在山东省检察院担任党组副书记、第一副检察长。《大众日报》曾专门载文表扬王效禹,称他是“艰苦朴素、一尘不染”的干部典型。王效禹的工作能力和才干,得到好多人的佩服。那时,王效禹也可以说是敢于坚持真理、敢做敢为的典型。就像王效禹在任山东革命委员会主任时,给他的心腹干将说得那样,他的“毛病”就是“好捅上”,“胆子特别大”,不畏权贵和强权。当时山东的主要负责人对他很头疼,但也无可奈何。他的这种种性格在以后表现得也非常明显。 " @$ h* J. p; X
    1954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颁布后,王效禹号召检察干部“认真学习”,要背熟,并自己带头倍数,以示示范。同时,王效禹还主持抽调地区和县的大批检察干部来省检察院学习组织法。他对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很重视,搞了“一般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监所劳改监督”,在当时颇有名气。
  w: r/ i' l8 g3 B1 s$ M) \1959年反右派斗争时,省检察院潘德明、刘新民、米兴运、刘佩侠等在整风运动是因提意见,有些人想把他们划成右派。正在青岛疗养的王效禹急急忙忙回到济南。当检察院机关党支部书记姜立新向他汇报反右派斗争情况时,王效禹说:“我看我们机关没有一个右派分子。”当党组让他参加反右领导小组时,他公开决拒绝说:“我不参加你们的领导小组。”还说:“整风反右是搞思想斗争的,我最怕搞思想斗争,搞了就失眠。”从此,王效禹拒绝参加反右派斗争。当他看到《大众日报》上登出了刘新民的名字时,怒火万丈,立即追查:“刘新民为什么要登报,是谁批准的?你们这个搞法,以后会被动的!”刘佩侠1955年到省检察院当办公室主任,在整风反右时是检察院整风反右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对那些在鸣放中提意见的人很同情,反右开始后,给潘德明、刘新民、米兴运等出谋划策,通风报信,结果也被揭发为右派。王效禹对这种做法很不满,就公开说:“对刘佩侠,你们作为内部问题处理,我就揭发她,作为外部问题,我就不揭发她。”王效禹队抓住别人的片言只语就无限上纲的做法很反感,在查对材料时,王效禹坚持说;“查对材料不能少数服从多数,你们的证人再多是一个对立面,刘佩侠自己是一个对立面,只要他不承认就不能算数。”查对材料后,王效禹对所谓的右派言论更清楚了在检察院全体人员大会上,再也忍不住了,把本子一摔,大发雷霆说:“今天讲讲刘佩侠的问题。我不愿讲,党组叫我讲,我不得不讲。你们揭发了刘佩侠140条,有哪一条是原则问题,有哪一条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我看你们是吃了小米没事干,胡扯皮!你们没有事,去轧马路不好吗!”
, L& b; c9 x9 G4 a6 [7 N   当右派进入核实定案阶段时,陈雷让王效禹负责查对材料,王效禹借此机会,利用职权,千方百计进行保护。潘德明1955年肃反时,因与在香港的同学保持书信联系,在肃反时遭到批判,整风开始后就发泄对肃反的不满。王效禹公开为质辩解说:“肃反斗了人家,不满是可以理解的。”坚持潘德明不是右派。对其他将被划成右派的干部进行了辩解。之后,在党组会上提出了关于检察院反右的结论性意见:“”某某是错斗,米兴运有错误言论,潘德明、刘新民都有右派言论,但都不是右派。”在王效禹的争取下,检察院除刘新民被定为右派外,其他人都得以解脱。
, R7 n5 a4 f. c     1958年整风补课时,王效禹被加上包庇右派的罪名,给予留党察看二年,撤销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第一检察长职务,工资级别由十级降为十三级的处分。他保护的几个人也难逃厄运。潘德明被定为反革命分子,实行管制;米兴运定为右派分子;刘佩侠定为阶级异己分子;刘新民定为极右派分子,劳动教养。5 V, f% L' M- t9 S2 x1 h: b
    之后,王效禹不断的申诉,1964年对王效禹的处理得到甄别,但还留下一个在反右派斗争中犯有严重错误和对抗中央的错误的尾巴。
2 ?- d& R( I: w  L4 B6 d8 C省检察院成为王效禹的大本营
2 O; V! J1 E% ~' O9 g" n, d    二三夺权后,王效禹对省检察院格外重视,企图从这里揭开他“受迫害”的盖子。但当时检察院的造反派组织革命造反总部并不买王效禹的账,1967年3月,王晓郁写信给仇永奎说,检察院真正的革命派还没有起来,叫他起来造反。与此同时,在全省批判所谓旧省委、省人委内走资派大会上上王效禹让王路宾就检察院过去处理王效禹的问题找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华谈话,王路宾对王华说:“效禹同志对你和检察院都很关心,上次效禹同志在珍珠泉作报告,机关里没让你参加,效禹同志很恼火。效禹同志让我在这次会议报到时注意一下,如果再不让你参加,我们就直接点名通知。效禹同志叫你协助它搞好工作。”王华对王效禹的用意心领神会,但由于中央还没有文件处理当时的整风补课问题,对此也不好表态,就说:“省检察院的问题,应由有关组织去解决,他应回避。”王路宾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接着说:“万一被牵连,宁肯把我拖进去,也不能让效禹同志受牵连……”王路宾将与王华的谈话汇报后,王效禹又叫王路宾转告王华说:“效禹同志同意你的意见,也就不再给你回信了。”同时,王效禹又亲自打电话向王华表示感谢。
  R% U1 n5 ^" C$ d" ?5 z    在王效禹的策划下,省检察院出现了“王效禹受迫害”“这次要彻底平反”的大字报。
' w8 x. q: O; ~  K, L    1967年6月14日,王华在检察院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对检察院造反派提出批评。他说:“我对革命造反总部的大方向持保留态度,你们把如何迫害王效禹、刘佩侠、仇永奎等同志的情况公布于众,我更用户……。这对拥护王效禹同志这个新的领导核心有好处,对于支持王效禹同志和王效禹同志为核心的省革命委员会,粉碎反革命逆流有好处。”他对参加大会的人员说:“过去迫害王效禹的责任不在你们身上”,公开号召“受蒙蔽的群众应该起来大厦回马枪,在新的斗争中建新功、立新劳。”之后,检察院拥护王效禹的人,特别是以前被错误处理的人,如张坚、米兴运、刘新民、仇永奎等开始反击革命造反总部,他们首先写了《谁是迫害王效禹同志的罪魁祸首》的大字报,贴到省革委和省公安厅的大门口。公安厅的花光隆立即开会研究,决定予以大力支持,并提出支持的办法,并向王效禹作了汇报。王效禹说:“这五个人的基本面是肯定了的,他们的大字报是革命的大字报。……好吧,就这样办吧!”“检察院开始可能乱一下,乱也不要紧,可以从乱中识别左派。”
' ]) a8 s; l9 X. V- a    在王效禹的一手策划、指挥下,进行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在舆论上,打着省检察院是王效禹光荣历史见证人的旗号,向社会大造为王效禹树碑立传的舆论,先后写了《救出迫害王效禹的罪魁祸首示众》、《彻底清算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李鸿儒迫害王效禹同志的滔天罪行》、《彻底砸烂省检察院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李鸿儒为首的反动堡垒》、《毛主席的好学生、党的好干部——王效禹同志》、《历史的见证》、《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十几年来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激烈搏斗的情况报告》等等。鼓吹王效禹的传单、小册子、报告等达15种之多,印刷术十万份,散发全省和全国各地。“卓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不愧为一个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善于胜利的才识胆略”;“革命群众斗争的大风大浪证明了王效禹同志不愧为久经考验的坚定的革命左派,是毛主席的好学生,党和人民的好干部”、“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派学习的好榜样”等语言充斥其中。
% R, c$ r% }+ }. ?+ d1967年8月15日,支持王效禹的一派,打着“誓死把迫害王效禹的政治陷害案搞深搞透,为毛主席的好学生王效禹同志彻底平反”的旗号,砸垮了革命造反总部,挂出了革命造反指挥部的牌子,夺了检察院的大权。! S4 y# n' p2 \# M
     1968年1月,王效禹抛出王王庄后,马上下令说:“这些家伙老是在我老婆身上做文章,过去整我时,抓刘崇玉,现在整我,又抓刘崇玉。”
0 [' M% S1 \# U+ n/ b1 g) Z    王效禹与中央文革小组的王力、关锋都很熟悉。王、关二人是山东人,建国前曾与王效禹一起在山东渤海区工作。当时在中国政坛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王效禹主要是通过此二人了解上层的动向。王效禹的另一条渠道是通过康生的儿子张子石从康生处获得消息。可以说,王效禹当时是位消息非常灵通的革委会主任。据韩金海讲,1967年上半年,王效禹曾讲过:“过去呀,我和王力很熟,咱山东的事情,王力、关锋他们很关心很支持,王力水平是很高的,又是个重要的角色,将来也是国家的领导成员。”又说:“在中央(指王效禹到中央开会),”和王力交谈过,观点完全一致,军内就是有一小撮。王力讲,政府里有走资派,军队里就没有吗?老帅搞逆流,你们山东也有紧跟的。”* z3 l2 v! o2 h1 a% _) f# x
    1967年5月,张春桥、姚文元到山东处理问题。王效禹讲:“原来我听说是王力、关锋同志来处理山东问题,后来春桥、文元同志来了,要是王力、关锋来处理,济南军区就好看了。”武汉七二零事件发生后,王效禹讲:“王力同志旗帜是很鲜明的,在武汉支持造反派奋不顾身,中央的四个同志他们都挨了打,可见拿枪的刘邓很厉害。”  W0 A1 `+ r5 Z; K# R! H
“我们要警惕,防止武汉事件在山东重演,枪杆子要很好的改造。”王力从武汉以英雄的姿态回北京后,全国掀起了慰问王力的一股风。王效禹先斩后奏,组织慰问团去慰问王力。他说:“咱组织个慰问团去慰问,不要向中央请示了,一请示不让去就不好办了。”并对王路宾说:“你不是与李广文联系上了吗?你找个带路的”。王路宾说:“没问题,我和李广文常联系,有些材料是通过广文同志转的。”于是,山东由张仁初和韩金海任正副团长,率领山东省代表团去慰问王力。' H- T: ~3 Z. N$ `3 F2 m) v6 {
    据康生后来讲:“”去年(1968年)份杨、余、傅揪出来以后,王效禹要我谈一次话,他那是很难过。他说他不敢做违背毛主席、中央文革的事,它是有根据的。”中央首长(康生)当时对他说:“第一,你那材料来,第二要划清界线,改正错误。”
: _2 a6 Y) e9 |) F9 o& ~" E    王力、关锋倒台后,王效禹确实很紧张,在常委会上说话都打哆嗦,说话很不自然。他采取一推六二五的办法,说:“我是顶了军内一小撮的”,“揭十七年斗争的盖子,我根本不同意”,“孙汉卿是王路宾包庇的”,“揭十七年斗争的盖子,我根本不同意”。
) P, \; ~" V$ V! ?- d  V王效禹与刘崇玉, C3 E! }2 E8 g; |- R( h, E" J
王效禹和刘崇玉可谓是一对政治夫妻。王效禹在青岛造反时,刘崇玉确实出了不少力。刘崇玉曾公开说:“在青岛他是司令,我是政委,青岛谁不知道有个刘政委呀!我的威信比王效禹高,我要是不给他串联,不给他拉人马,我不给他找人写王效禹是坚定的革命左派的自传,他还是走资派咧。”当公布王效禹是济南军区第一政委时,刘崇玉对韩金海等说:“怎么没有公布是中央文革的小组成员呢?按效禹同志的水平够上了,效禹要是当上文革成员,我们就上北京辽,你们去北京,我们就用红旗牌小轿车去接你们。”
) {6 ]! _0 y6 I) M/ M刘崇玉出头露面,大树特树王效禹的权威,宣传所谓王效禹思想。1967年5月,刘崇玉在国际旅行社对她的亲信讲“你们看过‘王效禹是坚定的革命左派’的传单吗?海洋学院编的。你们可以大量翻印,大量散发,要猛印,别忘了啊!”王效禹挖空心思,制造了一种“不能反我”的理论。王效禹是逢会必讲,每讲必印,大树特树个人权威。刘崇玉更是到处兜售王效禹“是山东的毛主席”,“它是山东的江青。”
8 p( t4 O; A8 D; L* m每次开大会时,王效禹都布置台下大喊:“坚决支持王效禹!”“谁反对王效禹为首的革委会就打倒谁!”1967年夺权后,他经常以导师的口吻说:“现在不要再喊拥护我,向我学习了,心里想可以,这虽是好心,但帮了倒忙,运动初期喊倒可以,因为我支持你们,他们喊打倒我嘛!”王效禹还几次以省革委的名义上报中央和下发文件,称:“最近有不少地区喊向王效禹同志学习,向王效禹同志致敬,王效禹是毛主席的好学生的口号,我认为是不妥当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济南部队四好连队经验交流大会不喊四个支持,他就预先策划让杨保华领着退场,进而冲击济南部队机关。穆林因为抵制出版《王效禹论生产》而受到批判。
# @$ q# T( w3 {0 | 山东省革委成立后,刘崇玉也想当省革委常委,王效禹不好意思提名自己的老婆,就让刘崇玉自己想办法。刘崇玉首先叫杨葆华介绍了她在青岛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丰功伟绩,为她树碑立传。其次,刘崇玉又亲自做韩金海、杜春胜等人的工作,对他们说:现在省革委充实常委,我进去也是份力量,效禹同志很谦虚,不好讲,你们别等王效禹说话了,机不可失,我当常委是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的,你们这些人真看不出个眉眼高低来。刘崇玉当常委后,王效禹封她是群众工作部的部长,“四大组织”都在她的领导之下。但刘崇玉还不满足,还要更大的权力,经常和王效禹闹别扭。王效禹也奈何不了她,于是他就对韩金海说:“我想叫老刘当个常委可能就好些,看来她更厉害料,大面也不顾了,你们是师生关系,你的劝劝她。”8 [% c# `( S5 T6 M) N  ?
    刘崇玉为非作歹,胡作非为,引起了军民的强烈反映。中央指示王效禹对刘崇玉的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当张子石在省革委常委会上传达了中央指示后,刘崇玉当场以借抄指示为名,把张子石的笔记本抢过来,然后在会上大骂了四个小时,参加会的就四个人没挨骂,其他的都挨骂了。在这种情况下,王效禹还是听之任之。之后,刘崇玉有逃跑了。会后,王效禹对韩金海说:“看来老刘滑下去了,他勾结某某某、某某某来搞里应外合,这个人很可怕,什么事都会干出来,还不知他胡说了些什么!现在还在活动。”韩金海说,我去劝劝她吧,王效禹说也好。后来,王效禹见不好收拾,就说:“我的意见,把刘崇玉逮起来,你们研究,否则出了问题,我不负责。”刘崇玉坐了两个多月的牢,总算认输了,给王效禹写信,表示愿意接受王效禹的领导,不再和王效禹争中心了。1967年9月,王效禹说:“我看刘崇玉的问题差不多了,就是这些东西料,你们研究一下,如果同意的话,就把她放出来。”后来,1968年开革代会时,王效禹说:“老刘大节是好的,他真给我干了不少的事情,就是太任性料,整她一下是必要的,看来也没有什么错误,保留个委员可以嘛!常委吗,就别干了。”
1 x6 n3 Y5 _9 X( M
发表于 2014-12-4 19: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效禹晚年在青州
* ?: K+ a3 Z# l9 O
- T7 w) g3 j4 n4 G) i1 F0 e5 W9 \作者:王秀华               
) X7 t& S$ c+ f0 m王效禹这个名字,人们似乎并不陌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在山东大地上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关于他在那个年代里的事情,历史已经做出了结论,似乎没有在这里追忆的必要了。从1985年9月25日到1995年逝世,王效禹在他的故乡山东省青州市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在这期间,笔者曾经与他有过数次接触,得以了解他晚年在青州的一些情况。' w% ]0 f% r9 ^5 F
! Y8 ]1 l8 {: G5 Y  g
                 王效禹印象
$ |* \0 F5 A7 Q    第一次见王效禹,是199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笔者同现在的山东省总工会所属的《职工天地》副总编辛学福先生在六十年代益都县(现已改名为青州市)公安局长张文训伯伯的引导下,来到了王效禹的家。院子大约有二十个平方米,居室是三间座北朝南的平房,每间约十多个平方米。房子的结构和普通民房一样,中间的一间通往院子,东边的一间是王效禹的书房兼会客室,西边的一间是他和老伴刘崇玉的卧室。见我们如约而来,王效禹显得很高兴。他伸出双手和我们握手,他的手很丰厚,并没有干枯的感觉。与我们握手时他很用力,并使劲摇了摇。迈进房间,首先映入眼睛的,是墙上那张毛主席接见他和杨得志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毛主席的后面,是面带微笑、高举着小红书的林彪。
  m& \7 z0 T) ]0 s    已是八十多岁的王效禹,看上去样子比实际年龄似乎要小一些。灰白的头发,清瘦的面庞,戴一副眼镜,走起路来挺有节奏,一派知识分子的气质和风度。使我们颇感意外的是,他的精神状态极佳,说起话来很随和、自由、轻松。在我们的眼里,他已经变成一位慈祥、和蔼的老者,一个地地道道的公民,跟左邻右舍的普通老百姓一样。- S8 n0 p4 ?8 u. c) o* L( m/ L! R; u
刚落座,王效禹的老伴就在隔壁喊了起来,声音很急。同去的小陈急忙跑过去询问,回来时手里抱上了一个大西瓜:“看,老太太非让我们吃西瓜不可!”“她对每一个来作客的都是这样,”王效禹微微笑着说,对老伴的行为显得很是满意和赞赏。0 j5 j# b' R( S$ e/ _! u8 m! [$ k
6 s" M+ v) F! `1 L8 o
                   温馨的家庭氛围
4 V/ t4 A9 |" e! ~" T/ L. }# Q    我们很自然地聊起他晚年的家庭和生活情况。王效禹很满足::“挺好的,我现在过得挺好,每天都很充实。”这时,老伴又在隔壁喊人过去拿银瓜。银瓜是青州特产,她没忘了要客人尝尝。王效禹又说:“你看她,躺在床上起不来,就急成这样,来客人总是招这呼那的。”' Y: o2 N5 c4 Q' [+ y2 v: Q
    话题扯到王效禹的老伴身上。原来她在1987年1月19日患了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几年前,老伴发病住院,孩子都不在身边,王效禹便中止了自己的一切活动,跑前跑后地进行照料。好在医院离居住的地方只有二里多路,一日三餐,王效禹就靠步行来回为老伴送饭。老伴怕他累出病来,就劝他到街上买点,他笑着说::“街上的饭不卫生,我回家做饭,既实惠,吃着又放心,还锻炼了身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一席话,把本来心情很不好的老伴给说笑了。临床的病友也羡慕地对他老伴说:“你真是有福气,摊上了这么一个知冷知热的老头子。”  ]+ z$ \' u/ s# l0 V# x* Z* D3 [. r: ]
    王效禹本来身体就不太好,他患慢性支气管炎30多年,曾经多次住院治疗。这次为了照顾住院的老伴,他又打乱了自己的生活规律,加上操心、劳累,患了脑血拴,病倒了。在益都中心医院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下,两个月后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而老伴却只能躺在床上了。" c! Y! y$ H' ^7 |! e+ I
    走进他们的卧室,只见一个靠墙的三抽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药瓶子,有的上面除了原有的标签外,还有王效禹自己贴上去的使用补充说明,上面的字是王效禹用钢笔写的,一笔一划极认真、工整。老伴说,我白天靠保姆照应,晚上,老王就成了我的护士。' ~5 f9 @3 c& E2 W' m4 n. C
    王效禹有烟酒嗜好,但是量不大。自从1990年患脑血拴后用得就更少了。谈起控制吸烟的体会,他说:“当拿起烟来想抽的时候,想到床上还有一个病人,就放下了。”这话被他老伴听到后,马上就顶了回来:“甭说光为我,就是为了你那气管炎,也应当少抽。”王效禹轻轻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0 y; P. \6 x: E- z, t) ]
谈起家庭生活,王效禹说::“老两口也为点鸡毛蒜皮的事吵几句嘴.但很快就过去了。”老伴长年卧床,心情忧郁,脾气躁,偶然发点脾气,这时,王效禹总是笑得多,他理解一个病人的心情。/ _: n2 u1 g4 G9 X- S7 M
  c0 `1 \4 w+ n( {6 i% y1 \
               不论到哪里,能打拳就行
( e% q# Y% J" i+ D    说起王效禹一日三餐后干什么,很有意思,他倒是个兴趣十分广泛的人。他说,在工作岗位上时,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打太极拳,赋闲之后,就不算是业余爱好了。2 s$ K0 a' b0 M9 |4 V' x% B1 Z0 S
    他爱上打太极拳,是从1956年开始的。几十年来,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署,除去老伴住院那段时间之外,一直坚持了30多年。拳越打瘾越大,不论到哪里,他总是说:“只要能打拳,我就心满意足了。”
& T  D) u  v* i1 U    到青州后,已经是八十多岁高龄的王效禹更是坚持打拳不掇。夏日的早晨,才四点多钟,他就起了床。为了不惊醒梦中的妻子,他总是悄悄地下地,轻轻地开门,在自家的小天井里深吸几口新鲜空气,舒展舒展筋骨。当听到街上有行人动静的时候,就打开大门,步行三里多路,到范公亭公园去打太极拳。后来,他感到范公亭公园的空气太潮湿,对自己患过关节炎的双腿不利,就改到博物馆门前。那边是音乐中翩翩起舞的跳舞者,这边他舒展手脚,全神贯注,很快就沉浸到一种意境之中。刚去打拳时,有许多人好奇地围在旁边看,有的一边看还一边指指划划,唧唧喳喳,后来渐渐的就没有人再围观了。打完拳,他就到小吃店里买上半斤油条, 顺手带回去,作为他和妻子的早饭。
, v( F; [% p* Z; b$ s. l    谈起打拳,王效禹还谈了一件事。原来每当阴天下雨,不能到范公亭和博物馆去,就到住处斜对面的店铺前打拳,后来见店门上挂起了芬兰浴的牌子,他觉得那招牌花哨得实在不成样子,一气之下就不再去了,说是怕玷污了他的鞋。  x, E5 U1 e3 F) k- K0 \9 K, T7 S
从前,他打的是108式太极拳,上了年纪后,就多打24式了。他说::“我身体还算不错,大约与打太极拳有关吧!”: i1 q. B/ _- h2 r1 \4 g

) |7 a0 x5 J5 s/ f4 i; i                  挥毫泼墨- p  {7 ~  }) W& H& C4 J# J
    除了打拳之外,王效禹最大的爱好就是写字。# E" m: r. @' Y& A4 g8 l% t
    他学写毛笔字是从练习毛泽东诗词开始的。俯在三尺案头前屏息凝神,挥毫泼墨,时而“北国风光”,时而“百万雄师过大江”,极易进入境界而自得、而陶醉。一次他的邻居张文训老局长登门拜访,看王效禹正在写字,非讨一付不可。王效禹推托不过,迅即挥洒一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颇为观者欣赏。从此以后,来找王效禹的朋友就经常赖着他写个字带上。而他也总是谦虚:“我不会写什么字,那是闲着没事写着玩的,不好意思让你们拿去的。”一边说着,一边还是颇为得意和认真地提笔写起来。
& m- T. {, [- W* @    王效禹酷爱写字的消息在社会上传开后,许多人纷纷登门求字,其中有的是为了收藏,也有的是为了馈赠亲友,还有人格低下者竟然把求来的字拿到书画市场上出卖。王效禹不了解这些情况,总是有求必应。有时一上午家里来三、四拨求字的,他累得手脖子发酸,仍然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见到这种情况,他的忘年交、原《青州日报》要闻部主任赵清新劝他对不熟悉的求字人不要轻易答应。他却笑着说::“人家开次口不容易,不好驳了面子。至于对我的字中不中意,拿回去是挂起来还是揩屁股,我就不管了。”话虽然这样说,可有时也因此引起一些不愉快。有一次,一个青年人登门求字,王效禹身体不舒服,让他等几天再来,这个人怀疑他借故推托,竟然试探着要他“开个价儿”,王效禹气地愤地说::“我的字一个小钱也不值,你到别处去买吧!”# f2 }. N0 f6 T" ~$ c
    当然,也有变着法子,拐弯抹角来做这件事儿的。就有那么一次,青州市一家企业托王效禹的一位熟人邀请他参加重阳节菊花展览。久不参加社会活动的他打扮得整整齐齐,兴致勃勃地去了。进门一看,除他之外,都是一些本市的书画界名人,东道主早把纸墨笔砚准备好了。见此情景,他知道了自己被邀请的真正原因,草草写了几个字,菊花也没看,午饭也没吃就拂袖而去了,搞得举办单位颇为尴尬。回家后他还一连几天不高兴,对朋友说::“要字就明说要字吧,何必捉弄我这个老头子!”
# t9 x4 L, a% i( m    王效禹的字在社会上受到的评价越来越高,其它地区有关系的人和许多社会团体也参加了求字的行列。1993年7月,他过去曾任过县委书记的博兴县设立了一座“洪福园”碑林,筹办单位通过熟人求他的墨宝。他很高兴地答应了,但是不满意对方指定的题词。自己一连写了几副,最后选定了“熔古铸今”四个字,字写得龙飞凤舞,极有气势。碑林落成后,他又应邀前去参观。回来后那位熟人问他感觉如何,他坦率地说::“总的感觉还可以,但有些问题当时我不好给他们提。你若有机会,可以给他们提一下,第一点,这么大的一块文化碑林,从古到今,缺少一块能统领起来的。为什么没有毛泽东的?如果在显著位置上立上毛泽东的一块大碑,整个碑林也就有了一块统帅全局的,就有了灵魂。第二,蒋纬国、陈立夫等国民党要人的字为什么立起来又放倒了?显然是出于政治考虑,这也不妥么!要么不给他们立,既然立上了就不要再放倒。这样让台湾来的人看了有什么想法?奉化蒋介石母亲的墓都给重修了,这里立块碑又算得了什么!”
- ]+ {% v  b* s, u6 t; L) S8 V+ \    一次,省内一个民间团体为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请王效禹写一副字,且明确说不能写毛主席诗词。王效禹对此大不以为然:“既然是文化交流,写什么词句的问题就不应该有限制,只要有文化品味就行。”他还举例说:“有一次临朐一位台胞来找我写字,是给他母亲祝寿的。我给他写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沧桑'’,人家非常高兴,说这两句表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大气,也是千古不灭的道理,了不起的大道理。不让写毛泽东诗词,这算怎么回事啊!我就对他们说,你们有你们的条件,我也有我的条件,除去毛泽东诗词外,一概不写!”结果,双方就闹了个不欢而散。
5 T( @' F& Y7 g, @  a0 k( g7 }    他虽然爱字爱画,但墙上却没有悬挂名人字画。对着写字台的墙上挂的是一付“群虾图”,出自一位初学绘画的中年妇女之手,她是本市一位画家的徒弟。王效禹为了勉励她创作下去,就找人裱了这副画,挂了起来。
4 [& H' t; X0 l' u! g9 M0 V5 ~( I# Q曾经有人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整天这样写,太累人。可以适当收点成本费么。”他说:“钱算什么?有个词叫做九死一生,我都死了十一次了,钱算什么?”( a+ ^) }) F! {1 C: t

* u% w4 W6 s/ N7 U+ d% h: I                  吃辣椒和读书( z) o( `4 |! X) W: M8 D( s
    王效禹很喜欢读书,尤其是毛主席著作。
6 T# M4 d- e" z' Z1 y3 `    一本毛主席诗词,他不知读了多少遍,直到能够倒背如流,仍然手不释卷。
* ^1 v& ]$ F4 h# b    1993年,他因为读起书来没有节制而伤了眼睛。
5 ^) R! `# S+ L& h* u5 t+ S    原来,他从朋友处搞到了一套《毛泽东艺术丛书》,一套五本,。他投入地读下去,有时直到深夜。妻子劝他,他就象没长耳朵一样,有时妻子把电灯关了,待她睡熟后,他又打开灯读起来。  _/ V* Z' p( w# ]
他口重,平时爱吃辣椒,尤其爱吃香菜拌辣椒。取几个青辣椒,加上点香菜和西红柿一同剁碎,再淋上点香油、酱油和食醋,撒上点儿味精,在他眼里就是最好的菜了,有时吃剩了也舍不得扔掉。妻子说辣椒伤眼睛,他不信,读那套书时依然没有间断吃辣椒。后来眼睛果然落下了毛病,视物模糊,流泪。妻子责备他,他嘴上不服,可是却不敢再吃辣椒了,书却一如既往地读。. O6 i8 V: p4 o; ~/ G+ |

, i, |9 c6 ~7 D* {( U% M: L; V                 有客自远方来
* J0 }8 k2 w1 e/ t6 j& j0 l5 r    王效禹爱交友。越来越多的熟人知道他住在青州,千方百计来找他聊天。
: |( R/ h8 w" \    有一位老战友,家住北镇。听说王效禹在青州后,就不顾年老体弱和亲人的劝阻,硬是让儿子把他送来了。见面后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高兴得象孩子一样,手操酒瓶子对饮。那位老人在青州一连住了四天。临走时,王效禹托朋友找了一辆汽车送他回北镇,那老人死活不肯,最后还是步行走到汽车站,乘公共汽车回家了。
! z2 ~; l5 u  ?+ [    还有一位老战友,被王效禹通过一顿训斥救了一命。原来这位老战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因为多说了几句话,受了些委屈。最近妻子又病逝,他便产生了厌世的念头,想在自杀前见王效禹最后一面。王效禹说,你死了地球照样转。他还说,都活了这么大年纪了,什么事情没有遇到过,怎么还这么没出息?他开导、说服,终于使这位老战友想通了,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h$ y" D5 O: G! K- F
    有一次,一位担任过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的离休老同志专程到青州看王效禹。吃饭时王效禹想自己炒上几个菜,买上两斤馒头对付一顿。市有关部门出于礼貌,在宾馆安排了一桌饭,并请了几个人作陪。王效禹一看,不悦地说,是我的客人,还是你们的客人?结果酒也没有喝起来,大家草草吃了点儿饭就撤席了。
/ t+ |7 `# ]( j对登门造访的人,王效禹也并不总是以礼相待。1993年的一天,市外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领着一个五短身材、头发银白、西装革履的老人来到了王效禹的家。经过陪人的介绍,王效禹才认出这个不速之客原来是自己的老乡和老对头。这个人与王效禹是邻村,解放前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名军官,和当时是共产党交通员的王效禹明争暗斗了许多年。解放前夕,这个人随国民党军队从青岛逃到了台湾。回乡探亲时听说王效禹就在青州,便特意来会会这位老对手。认出他后,王效禹一反待客的常态,座也不让,茶也不倒,连话也懒得说。对方见状,搭讪了几句后就识趣地告辞了。客人走后,王效禹气愤地对别人说:“你看他一脸得意的样子,不就是兜里有几个臭钱吗?对这样欠人民血债的人,没有把他轰出去就算客气了!”( d, D. s/ S# |2 p( g- [* C8 U
/ C: A( w  u& b+ F
              他曾经不愿回老家来! y/ ~& `5 }( Q6 T
    1985年9月25日,王效禹回到了自己阔别多年的老家卧牛城青州市。他说,当时自己不太情愿回去。为什么呢?他又说,从1938年他带兵参加抗战,当时跟他一道出去当兵的人大多数都牺牲了,自己不忍心看到那些烈士的家属,他觉得自己对不起人家。“为什么我没有死,偏偏人家死了呢?”他说。- @  [# k. o  m1 W7 ^
    到青州后,他又请求组织上让他进烈士陵园工作,好照顾和陪伴那些烈士。当然,他的这个要求也没有能够得到同意。
! n4 Z6 Q3 p0 x; ^    青州的一些老熟人听说王效禹要回来却是很高兴。当又听说他不愿意回来时就急了。老战友张紫岭一气跑到沾化,非把他拖回来不可。当时,正赶上去探望王效禹的刘春圃病倒了。王效禹就提了两个回青州的条件:一是带上这位病人;二是马上过冬了,希望给床被子。就这样,他回到了老家。) L+ \% m7 D, }, {7 `% Q6 Q7 j6 y
    这次是公开的。过去,他无论到哪儿都是秘密的,连自己也不知道到哪儿去。有时还得改姓,有时姓张,有时姓李,有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0 k3 [; z! `5 X+ I  R, |
在青州这座小城里,人们很快接受了他,认可了他。中青年人中,一些了解过去那段历史的,心目中曾经有一个王效禹的影子。现在,当这位老人悠闲地走在街上,经过他们面前的时候,许多人脑海里不由得闪出一丝儿困惑:“他,就是当年的那个王效禹么?”
: e$ O! m# x8 F   h- ^+ }" u6 ]+ g
                 住院和病逝) B3 H. S+ n9 y, e% p: V  C% ?
    1995年1月16日上午10时,王效禹住进了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老年病科。
# j& ]* g% q6 `% S( m4 A    20天前,王效禹感到左侧心前区不适,呈阵发性,每次持续约3分钟左右。后来不适感越来越明显,并伴有心悸、心慌等症状。到医院做心电图后,被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疼”,收入医院老年病科治疗。
6 q) w/ A& O: m    王效禹是第二次到这个科住院了。0 I; X- b& \2 a; E; O, ?
    第一次是在1990年春天。那时的王效禹穿一件半新的中山装,说话很随和,很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在医务人员闲暇时,他还主动与医务人员聊天,聊到高兴时就放声大笑起来,那爽朗的笑声极富感染力。那时的老年病科主任姚兰英是山东医科大学65届毕业生,在校读书时正是王效禹担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的时候。当年她曾多次听过王效禹在大会上做报告。有了这段经历,她在与他聊天时便不免谈起那个年代。每到这时,王效禹总是不动声色地把话题扯开,不愿意多说什么。倒是对当时山医学生中几个比较活跃的人,王效禹不但仍旧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而且还能了解他们近几年的行踪,使人不能不佩服他的记忆力和信息之灵通。
: g. S' d* N( |& Q. w; ?) [9 y    第二次住院后,王效禹就象换了一个人一样,情绪显得很烦躁,无论是检查或者是治疗,他都极不愿配合。因他身体极其虚弱,医生要给他开点营养药,被他断然拒绝。或许意识到自己大限将临,来日无多吧?在病情加重的那几天里,他干脆就拒绝服药和打针。医务人员和亲人们反复劝他,他说来说去总是那几句话:“反正已经这么大年纪了,没必要再浪费国家的钱财了。”有一天晚上,为了让他打上针,医生们不得不用车从几里之外把他的妹妹找来劝解,折腾了半夜,仍然未能把针打上。
: G* x! h9 T; A/ G; @5 V    为了挽救王效禹的生命,院方对他实行了特别护理。多次召开由医院心内科、消化呼吸内科等专家参加的危重病例讨论。因为王效禹其时患有心脏、呼吸、泌尿系统等多种老年性疾病,身体已经极度衰弱,再加上本人不配合,在治疗上存在很多困难。为此,专家们在把他的病情如实告诉其亲属的同时,进一步修定了治疗方案,决心尽一切努力来挽救王效禹的生命。
" ?1 `2 m& `  r0 ]9 M    王效禹虽然在治疗上不配合,但在其它方面倒是很自觉。他平时睡惯了硬板床,不习惯医院的钢丝床。医生知道后找来了一张木板,给他铺时,他却又犯上了那股倔劲,坚持先交上钱。医生不收,他就发脾气,躺在床上使劲摇着手,要人们把床板抬走。人们拗不过他,只好收下了20元钱。
2 {3 s! o! E8 [. B5 Q    住院一个月后的一天,王效禹精神突然出奇地好。他让陪床的小女儿把家里他最喜爱的那盆三色杜鹃花搬来,又把负责他床位的医生谷万军找来,一字一顿地说:“你和其他大夫们为我操心受累,我很感动,本来是想写几副字给你们做个留念的,看来一时没有这个精力了,就把这盆花送给你们吧!”一方是执意要送,一方是既不好意思收又不好意思拒绝,那盆花便一直在医生办公室放了好多天。) s, |+ m7 h, j4 B. T# x
    1995年3月2日,王效禹的病情进一步恶化。3月3日2时40分左右,他突然神志不清,呼吸表浅,心率减慢。接着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医护人员紧急进行药物抢救、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但均没有奏效。此时是凌晨2时45分。
2 W% B, ?8 y/ K- i# s    三天后,王效禹的遗体在青州市殡仪馆火化。向遗体告别的有王效禹的亲人、亲属、战友、生前友好及当地政府部门有关领导共300余人。随着那一缕轻烟在天空中缓缓飘散,王效禹走完了他八十四年的人生道路。(注:此文同辛学福先生共同执笔)6 O6 r- X% N3 S- [% N4 C! j5 t
4 ?. x% F  C- t: C* H
" U" e5 [+ o' }* [7 J. t. [
王先生:您好!
: \. l  Y) D& U# E; J* P    华笺及大作已拜读,感慨万千。$ L1 f' M8 L& p# v1 W
    拜读之后,窃以为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您描绘的王老家中情景,同我1992年秋到他家时大致相同。当时还没有他与杨德志受接见的照片,在东里屋书房的西墙上有一毛泽东在北戴河海边的苏州丝绣,下落款是中央广播电视局(?)可能是参加九大的纪念品。他的眼睛,1992年两次见他时,还很好,我曾说要将审阅的稿子读给他听,他说不用。自己没带眼镜看的稿子。第三次去时,他的眼睛就不行了,一是如您所说,看书,二是他对我说,给某地用毛笔楷写一篇碑文,把眼睛累坏了。当时与他合影,对闪光灯的刺激他都受不了!第四次去时,是1995年2月14日(腊月二十六),他已因病住院,不让探视,与刘崇玉的侄子刘岳(在五里法庭)交谈留下年礼及电话号码,请他有事告之。惜再也没有联系!& D! o* L* Y6 n) J( \/ |( ?
    据王老讲,可能是1991年曾有青州政协人员陪一《经济日报》记者造访,写成文章发表。您这篇大作可能是公开见诸报刊的第二篇。您若有暇,可查寻一下。
! ^3 W) f! R6 n/ G, Q/ U+ W    他最不愿回的是青州。他想回的是博兴,当时秘书为他填表,籍贯多误填博兴。他一见我们就说老乡来了。其次,是栖霞(?),他说那是文革的重灾区,他可以到那里“赎罪”。
' m& _4 Q3 F& `# b+ v$ @' B' ?/ c- y2 D' y    一谈就很多,容日后再叙。先复为快!
& U: f/ ~, v5 H" y : O8 i# u! h$ J% a$ F4 n- R* B
祝好!
发表于 2014-12-11 21: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航工业涡轮院疑似攻克涡扇15发动机叶片难关 
中国战斗机新一代大推力发动机的研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近日《中国航空报》的一篇文宣文章提到,位于成都的中航工业涡轮研究院攻克了该型发动机涡轮叶片研制的难关。文章中提到该型发动机“涡轮叶片还要承受超过其金属融化温度700度的高温”、“高温是涡轮部件面对的第一道坎,工作环境温度动辄就是一、两千度”。虽是只言片语,已经足以推测文章中说的是全新一代的高性能军用发动机,很可能就是传闻已久的涡扇-15型发动机。
  以下为《中国航空报》文章部分内容:
  涡轮部件,是航空发动机的三大高压部件之一。常见的民用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叶片发出的功率,就相当于一台F1方程式赛车或3台家用轿车的动力输出。同时,涡轮叶片还要承受超过其金属融化温度700度的高温、大约1000千克的离心拉伸应力。“高温”与“压力”是涡轮工作真实的写照。
中航工业涡轮院涡轮技术研究室专业工作就是航空发动机预研项目、在研型号中涡轮部件的气动和结构技术研究和设计……
  高温是涡轮部件面对的第一道坎,工作环境温度动辄就是一、两千度;涡轮叶片从最早的没有冷却结构的实心叶片,到今天要在一个小小叶片上打成百上千个冷气通道孔的先进超强冷却叶片,其设计和制造难度可见一斑。
  这是涡轮设计质的飞跃,但同时带给涡轮设计团队的是一个个诸如叶片烧蚀、叶片断裂、叶片掉块等技术难关。肩负着自主研制国产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使命,他们深深地知道“既然干涡轮,就得多受累”。涡轮部件不能可靠工作,发动机寿命就无从谈起,因为高温,涡轮设计必须兼顾冷却和性能的平衡,发展和使用最先进的工艺及材料,在兼顾性能、可靠性、制造性多因素下进行设计。他们针对高温带来的故障问题进行系统地试验研究:叶片试验、涡轮盘试验、振动试验……在设计—故障—改进的轮回中接受考验,在气动、传热、结构、强度、材料、工艺、试验等专业环节中千锤百炼。难题一个个踩在脚下,“高温”的锤炼,也炼就了他们的技术基础。一次次的磨炼,积累了设计经验,提高了他们解决和应对各种实践问题的能力。
  如今,院里的涡轮设计技术和这支团队一步步走向成熟:成功开发国内第一个涡轮气动设计系统;国内首个采用复合倾斜叶片的高压涡轮部件等;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部级成果奖10余项,院级成果40多项。
观察者网军事分析员指出,在文章中提到的”涡轮叶片要承受超过其金属融化温度700度的高温”一句话令人惊讶,目前制造涡轮叶片的材料一般是镍铬铁合金,这种材料根据合金配方的不同,熔点有一定浮动,约为950摄氏度上下。也就是说,这种新型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高达1650摄氏度左右,换算成开氏度就是就是约1925开左右。涡轮前温度是发动机先进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据资料,美国F-22战斗机的F119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约1970开,推力达15.6吨。据俄联合发动机公司资料称,俄罗斯AL-31F发动机的涡前温度则是1665开,推力12.5吨;99M1发动机涡前温度1690开,推力13.5吨。可见涡前温度与发动机推力数据有很大关系。
  从目前已知的数据来看,只有涡扇-15发动机能够接近这个数字。据公开数据,国产涡扇-10发动机的涡前温度约为1747开,推力传闻比AL-31F略高,可能是12.7吨。这一消息与此前其他文宣文章提到的“涡扇-15的涡轮前温度比前代型号提高200开”的说法相互佐证。
  根据经验公式,在发动机涡轮和风扇设计水平相同的前提下,涡前温度每提高100开,推力增加15%。那么可以推测,涡扇-15即使在风扇和涡轮设计与涡扇-10处于同一水平的前提下,推力也可达到15.7吨以上。
  据传,涡扇-15发动机目前已经进行整机台架测试,研制进展相当顺利。《中国航空报》文章从侧面证实了这一传言。
  124日,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公司总裁在讲话中透露,俄罗斯自行研制的新一代航空发动机“30发动机的核心机目前正在组装阶段,据推测这种发动机的性能可能与涡扇-15相似。
  不过,涡扇-15目前还是由中航工业成都涡轮研究院负责研制,未来在从研制阶段转入生产阶段时可能还要遇到更多问题,对于此型发动机装机飞行时间,恐怕还不能轻率做出估计。
(新浪军事)
发表于 2014-12-26 12: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水:你好。请教个事情:不知道怎么回事,学校的网站我上不去了,我写点东西后按“发表回复”,返回列表就只到500就再也不前进了。现在网站的返回列表已经到509了,刚才我还看了。就是我在499页上写了点东西后就看不到509页了,怎么回事?谢谢帮助,望不吝赐教
发表于 2014-12-26 13: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水你好,刚才讲的,现在好了。不好意思打扰你了。最近挺好的吧?都这把年纪了,千万要保重身体,没有了身体干什么都不行呀!快到元旦了,同学相聚请带我问大家新春好!

点评

谢谢老袁的关心,顺至元旦节日全家快乐幸福!  发表于 2014-12-26 15: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06: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菇娘

红菇娘

, e$ o; m, F4 @4 @# R8 w红菇娘
# y# u# N2 G* P+ S7 ]% T( t
发表于 2015-2-15 13: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21: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5-3-20 04:46 编辑 " O( ?. _! O1 q4 h5 D
3 x+ F% s4 B' c7 r1 {* B" b$ _" M; O
乌有之乡网总有人要为四人帮喊冤翻案,我看这幅四人帮的最新漫画很传神,贴出来,也算是对乌有之乡的有力支持。虽然有莫谈国事的警告,但这个可以谈,不会有问题。哈哈!
7 @7 Z* S0 b+ q 14221014044340114.jpg - A* ~$ ^, g3 s! q, z" W- r4 X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6: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发几张儿童的油画。
5 t$ B* K$ [8 F" O2 N2 i 1326168902329_1_o.jpg 1326168887091_1_o.jpg 1326168895381_1_o.jpg 1326168900052_1_o.jpg 1326168904229_1_o.jpg 1326168908622_1_o.jpg * ?6 @, L) l' U2 F  D/ I2 n
1326168888899_1_o.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7: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5-8-4 09:08 编辑 1 A8 ?5 @' b  c. g
; T! N6 i* Z3 o! h# B& D$ i, S8 d
八一献礼,打老虎!
* U0 J  o0 J- e, K- ?; N 14383058847929475.jpg
8 K! T/ w8 T9 ^$ W
 楼主| 发表于 2015-9-30 19: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香

书香
8 ?- `3 k8 ?$ g2 o6 x
书香
0 ?/ U! S4 O& ~  U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15: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5-10-6 07:47 编辑
( S" ]! J0 N( i& z( T0 Q9 n0 ?! G% z
网摘:6 Y/ t- J% G) r& h
    “老人读书的目的不必很明确,也没有什么负担,不求闻达,只求从书中寻到乐趣,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就行了。选择的读物应该以轻松的为主,如小说、故事、画报等。有条件的可看些文言文,古文有爵味,会获得许多历史知识。读报纸,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 x( B, N8 c4 k( R% y. Q. g, F, a' W    读书的态度也不必太认真,与年轻人不同,年轻人读书注重掌握和积累解决实践需求,因而多是勤读。老年人读书则是解决消遣的需求,为求打发时间,因而采用“悦读”的态度就行了。”) p# M  S$ X# v: |6 w8 J
3 M! N0 N4 [5 P  P) O8 e
    上述网摘谈到的老人读书的目的和态度,对于我们退休的人来说,非常合适。实际上现在玩儿微信也类似读书,只不过是没有选择的读,别人给你什么你就读什么,并且内容都是些应景的传来传去的时髦东西,对于我们未必是喜欢的读物。
* ]/ U* ~# u$ T% M
9 [% K$ Z, Q* X2 _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7: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灵魂,生死轮回。0 q$ f  J) y" m3 u. a) O

7 ~  Z' n7 o& [- I* y) X1 ?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08: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楼主| 发表于 2016-4-26 10: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楼主| 发表于 2016-4-26 10: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15: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纪念77事变79周年# c3 t8 O" c+ |% O: ~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 h* P8 W% x8 F4 C

9 [9 \8 o0 t4 ^/ l9 Z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 _5 b0 U! [. [9 b&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6 15:43 , Processed in 1.26268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