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西水车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1-8-10 0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家珍在阅读两封信后,立即有了一连串的疑惑。他想那个南京妈妈既然接到了朱道来,与自小就离散的亲骨肉团聚,对于一个长期思子心切的母亲来说,是不会这样的。再说像朱道来那样的相貌和才气,她应该喜欢、疼爱都来不及,怎么会这样对待道来呢,真是不可思议的呀。会不会这个南京母亲发现道来并不是她的孩子,才有这样的反常行为呢?

7 \8 C% {7 H) r3 e$ Y x/ u- _$ X

王家珍还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南京母亲来接道来的时候,带走了道来小时候用过的什么东西没有?黄月英回答说没有,她什么都不要,连道来那年送来时的那件小袄衫都不要,说没有什么用,可我还给收着呢。黄月英说完进到房间,很快地从床枕旁拿来那件当年朱道来被送到朱家时穿过的小袄衫。王家珍接在手里看了,只见小袄衫虽然历时20 多年,但保存得挺好,一看就知道是用旧军服改做的。顿时,又有一个疑惑出现在王家珍脑子里:“按说这么珍重的历史证物,南京的母亲怎么会不要呢?”王家珍想到这里,决定回省厅向朱厅长汇报。

3 @! j* p, M0 p* }7 X. m, Y

接到朱开铨厅长报告的邵式平省长,用电报向中组部作了汇报。中组部很快地回电,同意王家珍与黄月英赴南京把朱道来接到上海贺子珍处予以辨认。

6 h1 X3 H: n6 O9 {* b

王家珍再次来到瑞金,来到朱坊,接上黄月英一道从瑞金赴往南京。在南京,他们花费了一番周折,才带上朱道来一同来到上海。

6 S, S$ w K; x0 D: y

上海市四川北路的溧阳路东头,有一座四周围墙高耸,形成封闭式的三层楼房的院落。不过院子里种着树木花草,环境干净和幽静。居住着第一位上井冈山的女红军、曾经与毛泽东有着十载夫妻之情的老一辈革命家贺子珍。

贺子珍清楚地记得,毛毛是1932 年11 月她在福建长汀福音医院产下的。产后的第14 天,毛泽东从宁都赶来看望母子俩。贺子珍说:“润之,孩子生下来半个月了,还没有取名,就等你呐。”毛泽东显然已有所考虑,回答说:“按照岸字辈排吧,叫他岸红。小名嘛,叫毛毛也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0 1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毛长到将近两岁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进行的突围行动,将他与父母永远的分开了。毛泽东对贺子珍无奈而伤情地说:“这是中央的决定,不然我舍得把毛毛留下来?大家都是一样呢。”夫妻俩计议了很久,想到只有把孩子交给留下来打游击的叔父和婶娘——毛泽覃与贺怡。这天,贺子珍半夜就起来了,把自己的一件军衣裁剪开来,拆掉毛泽东的一条夹裤,取出棉花,为毛毛缝制冬天御寒的衣服。

& r, z, q# G3 S' v* T& P, k6 U

1953 年6 月中旬的一天,在上海警备区担任空防司令员的贺敏学,早已接到有关方面的电报和妹妹多次打来的电话,派人在上海火车站迎接到了王家珍、黄月英和朱道来等人,汽车直接开到了溧阳路的小楼房。

* d0 M0 i1 w' k5 G# K) m

当朱道来站在了贺子珍面前时,贺子珍仔细地端详了许久,不禁从眼里溢出大滴大滴的泪水,那是震撼心灵的无比欣喜的眼泪,她的语音也颤抖得走了样,自语般叫着:“是毛毛,这就是我的毛毛!”贺子珍的理智还是清醒的,接着回过神来握着黄月英的手,深情地说着感谢的话。再稍后,又向王家珍表示了诚挚的谢意。让贺子珍再次在心头激起感情的浪潮,是王家珍从黄月英的提包里拿出了那件小袄衫,郑重地交到她手上。贺子珍接过它只看了几秒钟,立即唤起心中的记忆,再一次热泪滚落。这件20 年前她在灯下千针万线缝制的小袄衫,忘记得了吗?真没想到,这件小袄衫还能保存到今天,这是证明自己亲生骨肉的最好的物件呀!

# ^3 ~& H% |9 K0 N3 [

这一晚,在贺子珍的坚持下,黄月英与她同睡一床,两个朱道来的母亲一直絮语到半夜过后,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濡湿了两个不凡女性的眼睛。

9 r- e! r# K, w7 e/ Q* ?9 L

贺敏学在这一问题的态度上是谨慎行事的,亲自把毛毛带到部队的一家大医院。结果化验出来的血型与贺子珍的相同。贺子珍知道这一情况,心里更加确认朱道来就是她的毛毛。贺敏学一家对朱道来和黄月英、王家珍予以了盛情款待。

6 D% @: A( g. I& I' j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0 13:56: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一语定音,“毛毛”身份确认一事戛然而止

/ d( U# E: {; w2 O2 i. u" s, J

找到毛泽东儿子毛毛,是一件不小的事情,朱道来在贺子珍处的有关情况,都报告到了北京。半个多月后的一天,贺子珍接到华东局转告的中组部通知:要朱道来、黄月英、王家珍同去北京,贺子珍则不要去。

/ W1 p+ j' Y* i/ _1 G+ y

朱道来三人赴北京那天,贺子珍亲自到火车站送行,一直送到上车。第二天的下午,朱道来三人被接到了北京的中组部招待所。当晚,中组织相关的领导找朱道来单独谈话,向他询问一些情况。离开时对他提出了几个要求,即对别人不要讲从哪里来的、来北京干什么等。没过几天,娇娇(李敏)来到招待所,一见到朱道来就亲切地叫“哥哥”。朱道来拿出贺子珍写给她的信,娇娇笑着说:“我早知道了,妈妈另外写信告诉了我。”此后,娇娇在每个星期天都来,带着朱道来和黄月英去参观紫禁城、颐和园等古迹。

# N5 b4 g! V& i: _& U

朱道来的到来,让不少中央领导知晓并予以关注。首先是周恩来到招待所看望,接着来的有朱德、谢觉哉、董必武等在中央苏区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邓颖超、康克清、帅孟奇等老大姐也来了。大家在私下议论说,这个朱道来从长相来说的确像毛泽东,看来是当年的毛毛错不了。他们都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感到高兴。

! C2 V1 i! u `% L1 f; G

黄月英与王家珍在北京住了20 多天,两人都觉得应该回去,特别是黄月英想念瑞金的家人。这个厚道善良的农家妇女,通过这两个来月的际遇,已经明白朱道来是谁的孩子,暗自在心里感到震惊。

2 X; N. ^5 V; ?

党和政府是不会忘记这位平凡而心胸宽厚的善良妈妈的。邓颖超、康克清、帅孟奇等大姐都请她吃饭,都在宴席上充满真情地说了感人肺腑的谢言,并以她为典型表达对老区人民的深切谢意。黄月英启程回乡的晚上,中组部有关领导来到招待所,代表组织送给她500 元钱(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目)、三匹布和一些农村里少有的日用品。这些钱物代表着党和人民对朱盛苔全家的敬意与谢枕。对于王家珍,中组部也赠送了纪念物品。

- [$ X b! l) B7 |' ], @

黄月英登上火车之前,一直陪同在侧的朱道来哭得满脸泪痕,他紧紧拉住妈妈的手,哽咽着说:“你就是我的亲娘,我会永远记住你和爸爸、弟弟他们!我一定会回来看你们的……”黄月英已经哭成一个泪人,只是有些木然地点头,声音沙哑地回道:“孩子,你好,我们就高兴,有时间就回朱坊,我们想你呐!”在一旁的王家珍被无比诚挚感人的亲情所感动,直到列车员一再催促,才狠心地将黄妈妈扶上火车。

, ^4 I/ }0 r( t X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竟然使事情在忽然间变得复杂化了,而且导致了毛毛“定论”的流产。这个搅乱局面的“程咬金”,就是从南京赶过来的朱月倩。她在得知了北京方面的相关情况后,赶到中组部招待所,大哭大闹,说朱道来是她的孩子,不许别人夺走,并扬言要自寻短见。朱月倩的哭闹,自然要报告到毛泽东那里,是由周恩来报告的。总理怀着小心向毛泽东主席请示,请他作出裁决。或许毛泽东这天的心情不怎么好,被哭闹事件搅得更受影响,或许有着难以言明的原因,还或许他那宽宏博大的胸怀与崇高情操,顾及到不能伤害朱月倩的感情,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说道:“不要说这件事了!管他是哪个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把他交给人民,交给组织吧。”

毛泽东一语定音,事情无可挽回而戛然中止。“确认”的事进行不下去,朱月倩也领不走朱道来,朱道来被送到了帅孟奇家里。 6 B& x9 g0 `5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1 8:51:3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h6 Q* z! m5 P, q F

革命后代在南京意外身亡

5 S' D! K8 }4 n: }/ p

自从1953 年7 月在北京与朱道来分手之后,王家珍与他一直保持书信联系。两人在共同接触的两三个月当中,建立了兄弟般的感情。王家珍比朱道来小一岁多,故而叫他“道来哥”,对方则亲切地回叫“家珍弟”。使王家珍为之疑惑不解的是,朱道来在北京那么久了,已经那么多的中央领导都说过“道来就是毛毛”的话,但为何没有得到毛主席的确认,而只让道来一直生活在帅大姐家?王家珍当然无从知晓毛泽东曾经发话的情节。

& J5 R7 }( m& D( H

王家珍从其后的通信中得知,朱道来于当年的9 月插班在清华大学附中读书。1957 年考取了清华大学,学的是理科。后来他毕了业,分配到一个国防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再其后,他们的通信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就完全中断了联系。王家珍心里放不下朱道来,多次向原来的地址去信,可是均无回复,“道来哥”音讯全无。他也向中组部去信询问,没有结果。在无处打听的情况下,王家珍想到了黄月英和朱盛苔,于1974 年专程来到瑞金朱坊,向朱家打听朱道来的下落。黄月英凄惨而痛心地告诉他:1966 年的下半年,“文革”的武斗已经开始,朱道来在南京被打死了!是被什么人打死?她无从得知。已经74岁的老人心情沉痛地讲到:“早晓得这样,我就不让他留在北京,带回到咱们朱坊虽然下力(指种田),总留得到一条命吧。”王家珍心里一片怅然,很想对黄妈妈解释什么,可是觉得满腔的悲情无从说起……

3 ^# U. `- n' [; A9 ]

朱道来在南京的死因,至今无人知晓,也无人去了解查实,留下了谜团。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道来的故事还没有完,明天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兴趣,到《航校5》去看看气急败坏的笑话。最近骗子不少。

匿名  发表于 2011-8-13 20:00:00
看完笑话知道什么是气急败坏了。还是提防骗子,自己不能生气。今天结束,明天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s4 D( v, G* i5 b

许多疑团尚待解开

S7 t" d# F; X; u6 s) \' C

笔者一向从事党史资料工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知道有贺怡为寻找毛毛而遇难,以及江西省民政厅一位干部为贺子珍寻找儿子的事。随着岁月的推移,对此事总有几个疑窦盘旋在脑子里。一是有无王家珍受命找毛毛的这件事?二是存不存在朱道来此人?三是朱道来后来的情况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我于 2011 年1 月,费了一番周折,首先打听到了王家珍的下落,并与其女儿王卫红建立了联系。王家珍确有其人,今年83 岁,居于福州市。多年来卧病在床,处于难以与外人交谈的状况。通过王卫红用笔询问,只落实了他确于1953 年在瑞金找到朱道来及一些主要情节。今年3 月初,我赴瑞金进行访查,由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支书记赖军陪同,来到朱坊访问朱盛苔的后人,见到了朱盛苔的孙子与孙媳妇,得知朱盛苔已于1973 年病故,黄月英也在1980 年去世。朱家留下的老房子已是无人居住。

8 e. V% a* n) }4 h; I+ ]5 e' ^. b

笔者见到了朱盛苔家的邻居,今年75 岁的朱荣发老人。见面后没谈上几句,朱荣发就问:“你是来了解朱道来的吧。”笔者听后大喜过望:“你知道朱道来?”“我们小时候一起十多年哩。”接下来,按照笔者提出的询问,朱荣发对朱道来的若干情况是这样谈的:

5 X, h$ S2 _% R J

“我比朱道来小3 岁。我们是邻居,从懂事起就天天在一起。”“我们原先并不知道朱道来是捡来的红军后代,直到1953 年,来了个女干部把他接走,才晓得他不是朱盛苔的亲生儿子。”“朱道来像不像毛主席?我记得是有些像,但不是那么很像,因为年轻时的毛主席我并没有见过。记得他被南京女干部接走的那年,他的个头还是挺高的,比盛苔叔的哪个儿子都要高,相貌也很不相同。村上的人都不知道盛苔叔竟然收养了红军大干部的孩子,如果道来真是毛主席的儿子,那更不得了。只可惜那个道来听说死了。”

1 D9 L; D8 ^+ o, V6 `& N. \

在返回瑞金县城的路上,笔者心里依然怀着这样的怅然:围绕在朱道来的身上尚有这么多的疑团,什么时候有人能够解开?到底能不能解开呢?

x/ R: r' A' S7 y$ U

(刘晓农 作者为井冈山市委党史办副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世纪》

7 j1 t$ s4 H7 w/ y. u

本文资料来源:

7 A: w' j+ O4 e/ t3 F9 r

①通过王家珍女儿王卫红多次向其父的口头询问以及笔写代问;

1 o# r* k/ D( z. \. j

②笔者多年来对相关资料的阅读与掌握;

5 A+ r* Q2 A+ E& D8 n- Z6 r; B- o

③参考了王行娟《贺子珍》,左招祥、尹伟斌《贺子珍和她的兄妹》,陈廷一《告诉你一个传奇的贺子珍》等书以及王家珍《为贺子珍寻儿记》、肖居孝《对贺怡同志牺牲情况的调查和佐证》等文。

9 j! A0 F$ L ?, E# `*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5 9:32: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P1 R( H* U' T9 x) X1 L4 g" q2 S& q& v7 S& m$ ]& l6 T6 g+ o0 ~
. ~) O" J. T0 d# f8 _: l/ ]7 D
为防止骗子,大家可以看看《航校5》里的气急败坏的笑话。
0 i" S- L O4 l
某人曾问:借题发挥何义?本想简单回答,但又想,还是借助摆渡吧:
# G/ D) D5 ^" H; f2 c
: Z& M* A3 Z3 N3 L

借题发挥

) d6 A# F. j$ F7 Z8 Y7 X. {' x8 P. w) U4 k) l: I, b" M$ X + E" O4 @( X4 G% o" c$ c3 k. J( s! C1 N
6 Q( f" g* ^& _" x
( G% ?3 X; T* _* a) h1 r. j- r2 N+ ^
  释义: 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也指假借某事为由,去做其它的事。 5 M6 D2 }0 P3 U( `% Q5 m1 k; ~
  出处: 清·吴趼人痛史》第七回:“我触动起来,顺口骂他两句。就是你们文人说的,甚么‘借题发挥’的意思呢。” 6 W* B& w4 c# I
  示例王衡《郁轮袍》第二折:“我随分划几划便罢,这个原是~。” 9 _ C U) O, Z% `0 X
  同义词小题大做指桑骂槐: z% @- m" S( G2 F4 O% z: D$ [
  反义词: 大题小做。 8 E, e% x# d4 s* O
  歇后语:指着秃子骂和尚。 0 N. a- F, S" g3 q; z8 i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故意闹事。
3 u, `( O, q3 T& L/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5 14:05:5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0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 S% X7 R9 b4 o+ ^+ z6 p5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17 8:52:5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歌的名字是“从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 J; P. b4 c# ]7 [" S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哥萨克

7 T6 Q& N. Q" O8 C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朋友聊天,谈到目前新词很多,其中有“托儿”。其实这个词不是新词,搜了一下,最好的解释就是:

$ ]: x7 Z0 s" k9 H' Y/ o% ~% `3 @6 P

“托儿”本是北京方言,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初指的是商店或是路边小摊儿雇上一个或几个人,假装成顾客,作出种种姿态,引诱真正的顾客购买其产品。卖的是什么东西,就叫什么托儿,如卖布的叫“布托儿”,卖鞋的叫“鞋托儿”。此后中国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托儿”一族,看病时会遇上“医托儿”,求学有“学托儿”,坐车有“车托儿”,上酒吧有“吧托儿”,就连吃饭都会遇上“饭托儿”。“托儿”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注意,现在人们开始把商业社会中新兴的这种特殊的“中间人”一概称之为“托儿”:专门负责代办车辆检测或牌照手续的叫“车托儿”,踊跃排队买房制造楼市繁荣假象的叫“房托儿”,谈话节目现场安排的踊跃发言的叫“话托儿”,婚姻介绍所雇来专门与人约会相亲的叫“婚托儿”,为受贿人和行贿人牵线搭桥的叫“腐败托儿”……

5 V8 ]8 `1 L7 y

朋友说:在网上发言也会有“话托儿”了,不过都很隐秘,很难发觉,这也是一种新的网聊的方式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0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柏林墙

& Q1 D5 |5 [6 R D4 }- ?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 X2 C5 J8 q+ g3 j) g. M: u; w8 S

勃兰登堡门前的柏林墙。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5 B4 C9 }2 a% U4 r8 x+ O

著名的东德士兵跳越柏林墙铁丝网的照片。

, f d m# w! x. \/ b)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0 14:30:2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拆毁柏林墙的片刻。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为穿越柏林墙死去的人。+ |" z U3 Z+ m"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0 19:08:0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过去的关于台湾的宣传画,已经成为历史文物。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0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皓庭霄度天在2011-8-21 9:22:00的发言:
享受艺术的气氛
7 ?& h0 E5 C5 l( o

谢谢夸奖,愿在这里交流艺术享受。有好的艺术品,不论是什么都请发来共同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1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皓庭霄度天在2011-8-21 9:22:00的发言:
享受艺术的气氛
0 m P& N2 M( h0 U& Q7 G7 H

欢迎做客!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0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jUKurHfZ.jpg

4 q) L7 O7 E2 |9 Y; F F)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2 8:47:0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0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5: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没有有见到瑜伽等读书伙伴们来此,听不到大家的读书论道,有些想念。请大家抽出时间来谈一谈,三言两语就行。

$ r1 `5 `: B& w6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4 15:47: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0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图书阅览室

发表于 2011-8-25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0-9-25 23:08:00的发言:
, x* h% H- Q# T& @/ r) ]


 

6 c k t j; k; o6 \8 G

郎世宁于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7月19日出生在意大利的米兰,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时期受到过系统良好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公元1714(清·康熙五十三年)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经过一年的海上颠簸,于次年低达澳门(此时已为葡萄牙占据),起郎世宁作为汉名,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公元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七十八岁。

  郎世宁所画的动物,和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动物有很大的差别,他从来不用连绵富有弹性的线条来描绘物象的轮廓,而是以细碎的小笔触来表达动物皮毛的质感;郎世宁还深谙动物的解剖结构,所以描绘的动物形象非常准确,而且富于立体感,和中国画家笔下的动物形象大相径庭,别有一番味道,很得乾隆皇帝的青睐。

  郎世宁在宫廷内创作的《十骏犬图》轴十幅,画了十条品种高贵的名犬,分别命为:“双花鹞”、“睒星狼”、“金翅猃”、“苍水虬”、“墨玉璃”、“茹黄豹”、“雪爪卢”、“蓦空鹊”、“斑锦彪”和“苍猊”。

  这中间的前九条狗都属小头长吻、腰腹收缩、四肢细劲那类品种,均为出色的擅长奔跑的猎手,敏捷强壮,速度耐力惊人,成为皇帝一行围猎时的好帮手;最后那条威猛的大狗,应当是藏獒。从画面上所题写的字句来看,这些名犬,大都是周遍各个部落的首领或地方官进献给皇帝的。

  从画面上看,图中的犬,无疑是由画家郎世宁所绘,因为欧洲风味很足;而再看背景部分的花草坡石,讲究皴法、勾勒,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与动物的画法相比较,二者有很大的差异。这应当是由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补画的,但是署名只有郎世宁一人。

& p! F7 p) K H: g0 Q9 Z! d

家父曾存画甚多,郎世宁画集为其中一。本人时年少,且又甚喜追时髦读些什么“桌子的哲学”,“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等,对那些书画只翻翻而已。谁想大革命一来统统付之一炬,再未见及郎画,悔甚!

- a0 M3 O' x( Z4 k6 J6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5 23:09:1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zyldk在2011-8-25 23:08:00的发言:
# U/ B/ T! a* O! i

家父曾存画甚多,郎世宁画集为其中一,对那些书画只翻翻而已。谁想大革命一来统统付之一炬,再未见及郎画,悔甚!

/ z8 g1 l# n' y0 x* d, ?7 V

甚为可惜呀!

' \, K5 q# ?! ~, [! s

又照片已发,已附名单。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静宜给我解开了这个历史迷团:毛泽东为何外出不乘飞机。

7 Y# }# R7 ?: h' u- u$ s+ r' V% H

“毛主席每次离京都是乘坐火车外出,也就是专列。极少乘坐飞机,并不是出于个人安全方面的考虑,而是从工作出发的。有一次,主席曾对我谈到此事,说‘乘火车就可以掌握主动权,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停就让火车找个支线停下来,下车去看看,或者找当地领导谈谈都行。’”

: e+ s- w2 _% f7 Y6 O

这就是毛泽东不乘飞机的真实原因,既符合毛泽东注重实地调查研究的思想,也符合他个人的性格。试想,若是毛泽东想坐飞机,中央政治局能规定他不坐吗?当年,他要游长江,中央领导也反对,但最后他不是还游了长江?毛泽东一生富有挑战精神,不信邪,不怕死,一切是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出发,从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19:07 , Processed in 1.21615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