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马尾沟校友的影响,开始对诗歌感兴趣,现转帖马未都先生的文章共享。 3 z7 O4 F, }" h2 p9 J
诗歌体
4 H- E' Q0 G, w3 l* g1 S# S9 R 中国字是单字单音的,所以极易产生节奏;由于有四声,平上去入,因而有平仄;加之字由声韵组成,可以人为控制韵脚;古人在语言的运用上发现了这些规律,遂诗诞生。在文学体裁中,诗最强调节奏韵律,尤其格律诗。自古以来,诗人都让社会高看一眼。
# {3 z v1 w' f, u; J- k6 z9 m# i 《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窕窈淑女,君子好逑”,四字一句,节奏强但表现力弱;这种诗经体诗歌给人踏歌而行的感觉。到了魏晋,五古风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强于节奏,五言较四言富于节奏变化,诗因此可以叙述,变得优美;唐以后诗大兴,体裁多样,除古体外,当时新体诗——律诗绝句都以限制创作者为本,从而更加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欲望,在此环境以下,大唐诗歌风行三百年。后面的事就是宋词的出现,文人过去管词叫诗余,可见词是在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再后来的一千多年,诗无形式上的建树,至民国后新诗出现。 6 e) [# K/ C" A" T6 f0 ?
新诗的好处无限制,谁都可以写,以前诗歌讲的意境,韵律,平仄,对仗等等都可以不用,甚至不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和民国初年的国家态势完全吻合。民国时期新诗泛滥,真正今天让百姓熟悉的,我估计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很大原因还是缘于徐志摩的爱情八卦。
) }7 Y$ Y. E U) c( G4 q, T 近些年网络上连续出现梨花体,羊羔体,最近还有乌青体,能看出创作者都是由感而发,而且发自内心,其创作胆略也超出常人,颠覆了两千多年来中国诗歌创作规律。其实诗歌自娱功能极强,田间干活的老农随便哼一句也可以自认为是诗,如果要娱人就要掂量掂量了。千年以后,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诗歌各体还能剩下哪种体哪首诗哪几句,就要看各位的本事了。
( @5 J/ t% o/ C t[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2 9:53:0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