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5 z8 s t) J' X* [+ B
那是1963年初,在北京航校经历的第一次期末考试,也是第一次经历口试这种方式。这个学期考试科目除了化学还有其他,但只有化学考试印象深刻;后来在这里还有过多次考试,只有这次考试至今难忘。为什么?只是因为在考试中我的一个小小的疏漏。 8 m& L7 _) R3 n% l( C
航校的同学都知道,一个科目的口试一般要进行一整天。上午第一批进入考场有6或8个人,依科目而定。这次考化学就进去了6个人。进去的同学抽取一张考签,一般上面都只有三道考题,抽签后在座位上通过书写、计算等做好答题准备,然后依次到主考老师面前口答试题。之后随着有人考完出来,其余同学再陆续逐个进入,直到最后。那天的主考老师就是平时给我们授课的孙慧娴老师。
3 ^( V _; H. q: k8 n 我被排在上午的最后一个进入,而据说排在开头或末尾的,一定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其实在初中,我的化学成绩并不好,只是到了航校以后才算开了窍,有所进步而已。 ! F2 g0 b$ x5 E# \% q7 [
疏漏出在什么地方呢?具体那道题目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只记得答案中有一个氢氧化铝,碱性,但同时还应该回答出其具有酸性特点的另一种铝的氢氧化物的名称及化学分子式。(这句话可能很外行,实在是记不起题目了,也没有从事这个专业。)我忽略了这一点,在刚才做准备的时候就已经忽略了这一点。按照规定,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提出追问、要求更正或追加试题。孙慧娴老师对其余回答没有异议,只用手里的笔指了指我的草稿纸上那个氢氧化铝分子式,还没等她开口,我立刻反应过来,急忙说:“啊!这里还应该有个酸性的……”孙老师说了三个字:“分子式!”我一边想着,一边往外说。“H、AI、O……”因为这一点在复习时就被忽略了,这个分子式只能靠平时理解的化合价概念和规律写出来,我一边嘴里说着,一边还要在心里计算化合价,加上有些紧张,心里想着“正1加正3,正4”,却脱口说了个“O4。”刚一出口又发现不对,孙老师也立即追问:“O几?”“O2,O2!”我忙不迭地改口,两个氧原子正好是负4,怎么会说成4呢?此时头上已经开始往外渗出汗液。孙老师没有再说什么,低下头准备给我在成绩册上打分。只见她手起笔落,从格子上中起笔,向下一个往左边斜着的竖线划了下来,“斜度有点大,不好!”我心说。到了转折处,却笔头一顿,思索了约一秒钟,然后笔尖开始右转。这一转非同小可,要是转直了,那最后就是要写4,要是转成向上再向下的弧形,那才是5,那就是满分。我不错眼珠地看着那个笔尖,心里在想着:“对这个题目所涉及的内容我确实已经掌握了,一个小小的疏忽也纠正了,但愿老师‘从轻发落’吧!”孙老师此时似乎也在思考,就像刚才我计算化合价一样在核计,就看那转过来的笔尖速度突然慢了下来,开始划出一段直线,到了中间却又缓慢地弯了下来,格子里面出现了一个镰刀形。接着就不用说了,上边加上一横,一个大大的“5”字终于“浮出纸面”!我自然高兴之极,心里默默地说了声:“谢谢老师!”然后起身,高高兴兴地离去了。 - R4 _5 ^4 `( j5 ?7 D7 R
事后,我曾和同学说起这件事。大家都说,孙老师就是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是的,她课讲得好,同学们都爱听。当然,这一点我的体会最深。在老师们的严格要求下,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对学习,对工作所应该具有的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精神。 B1 K8 J0 T1 w' z6 E0 H
(DYK20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