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扇面儿 在所有街巷的工匠中,只有沾扇面儿的活,和文化沾点边儿。当时一般人家夏季捕凉,用芭蕉叶,又叫蒲扇,是南方一种植物的叶子,经加工而成。具有一定文化档次的男人们,在公共场合,用折扇是很平常的,一半为了捕凉,一半又是装饰物。它与衣着配套,要身穿长袍,下着西裤,足下三接头皮鞋,手拿一把折扇,别有一番风度。那扇面若有名人字画,更显得文雅而潇洒。女士则以檀香扇为装饰物。 折扇的质地相差很悬殊,且不说扇面,仅扇骨就有几种,以竹制为正品,又以湘妃竹为上品,此外还有紫竹、凤眼竹等等。竹骨折扇的两片门骨可刻字、诗句和花卉、虫鸟。配上名人字画,则成为高雅的艺术品。竹制扇骨少则十一股,多则十五、六股(门骨不计在内)。除此而外,还有普通的折扇,有竹骨、棕骨等。讲究一些的是十六股,有“十六根材”之说。这类扇子不能换扇面,属于“一遭烂”,只有九――十五股的竹质的可更换扇面。 春夏之交,街巷中便有换扇面的工匠出现。他们挎一个木制的小柜,柜上正中有一根立柱,由立柱的顶斜向两边拴一排排风薄铜铃,像当今的瀑布灯似的。工匠挎箱走在街市,那铜铃发出哗哗的响声,其声如暴雨打树叶,以此代替吆喝。这些工匠所备的扇面都是大路货。 扇面以苏、杭州所制为名牌货,有素面、发丝、洒金、垂金等多种,在书画店出售,过去书画店代换扇面,一般不收加工费,只限换该店所卖的扇面。 装扇面并不是什么难的技术活,只是熟练手工,要心细手巧,心灵的人一看便会。先用一根细扁竹篾将扇面每折中穿扇骨的通道,逐通道通成小方形的口,然后打开扇骨,将门骨甩下,小骨散开,均匀地与扇面每折的小通道对准,同时插入。小骨竹篾薄而易折,纸折扇更易被竹篾扎破,需格外小心。然后合起,将两支门骨与扇面用胶水沾合,上下宽窄必须整齐,最后用一根纸腰子在扇腰缠紧,待胶水干后,便可打开使用。 扇轴磨损亦可换新的。扇轴系牛裁成的条,然后打磨成似细毛衣针的圆棍。换轴时将牛角棍插入扇骨下端的小孔中,轴的两端须稍露出头,再用特制的钳子烧到一定温度,把扇骨下端露出的牛角头,用钳子一卡,牛角轴头就如同铁器的铆钉那样,把扇骨铆住了。轴的松紧要适度。那特制的钳子两头尖处是一个小槽,槽内有太极图,福寿字等图案,烫在轴头表面,清楚可见,这是换扇面的传统工艺。 ——节选自《老北京的街头巷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