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60|回复: 4

[原创]也谈故宫太和门前的石函和石亭[含4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9-2 1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j s# N% ]& m" T% G$ s. k5 {1 l

    在北京建“紫禁城”时,虽“初营建北京,凡庙社、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 ,而今太和门前这两件汉白玉石件,在原南京皇宫中并无此制。

& t& f" P4 h8 t1 @ a8 A

    朱棣迁都的原因很多,其所有作为都以“天意”为由,无论是承天门,还是奉天殿,还是増立于奉天殿丹陛上,东为“皇天上帝”   牌位亭,西为“传国宝玺”石函(或称“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位置如乾清宫前两石座位置,也有说法是:两件石雕均在丹陛的中轴线上,南为石函,北为牌位亭。仪式时,丹陛上无人,以表“奉天承运”的神圣性。)都是表达同样的意思“奉天承运,受命于天”。(奉天:皇天上帝。承运:大明天宝承延万世),以应永乐初年礼部尚书李至刚所奏:北平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 从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起句,从明永乐开始兴用。

q1 T6 f5 z/ u( {9 O' d+ U

    永乐十七年北京皇宫建成,同年十一月: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永乐十八年元旦,朱棣在北京皇城新殿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朝贺仪式。同年四月初八,刚刚使用三个多月的三大殿均被雷火焚毁。此火令朱棣“莫知所措”,设法“以回天意”。

5 z& q8 U/ G3 T0 B9 L5 o" k

    大火中幸存的牌位亭和石函,更使朱棣感到神助的需要。此大火后直到驾崩(永乐二十二年),朱棣不再提及修复三大殿之事,朝廷的许多仪式都迁到奉天门举行,这两件石器也搬到奉天门前。

4 |0 `+ q3 C1 V

这两件石器具体位置可能和今天安放的地方不完全一致。石函可能还是原物,而石亭可能已变(增高并加了台阶)。据早年罗马教廷派遣来华的一些传教士回忆录记载,有人曾提到这两件物品,说此石件为“巧器”,构造如“锁钥”。石函需“提转推拉”“九转乾坤”之法才能打开。石亭中镶入牌位,需拆亭方可挪走牌位。如何拆亭,需找到第一块可移动的石头,如同古时大型中式家具均可拆装,各种榫头交合,拆装先后,一步也错不得,如同今天的智力魔盒。如果联想起永乐四年开始,朱棣将大量江浙一代的能工巧匠迁移北京,开始皇城的建造,有此两件石制“巧器”也就不奇怪了:如果去过皖南,婺源老宅或客家土楼,可以看到一些门栓结构,箱扣构造,槅扇床榻,不知其法者难以开启拆装的。

# p" v$ C. w6 ~# g

    关于石亭还有一种说法:到了清代,代表“奉天承运,受命于天”的石雕件保留了下来,石亭加高并增加了台阶。由于皇帝经常不在皇城,外出巡访,每次外出皇帝要带上那块“皇天上帝”的牌子,以示随时“受命于天”,而亭子内就换上代表皇帝的小铜人。如见亭内是小铜人,说明“皇帝不在宫内”。

3 }* N! F8 t/ h n; w6 Q3 [

    关于这两件石件,很多权威的介绍故宫书籍都没提到,我也请教过有关专家,都无准确答案。也询问过故宫有关人士都未见过石函打开,更无正史介绍石函开启过。如果石函如所见那样,函盖应该是很容易开启的,八国联军进故宫后也没动它,说明不容易打开。

% D/ t. j! P# C

    以上内容是根据咨询一些外国的汉学家,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外国著名旅行社的资深导游,他们在阅读一些历史资料提供了一些线索后,整理汇聚在一起的。其中有的资料也不乏杜撰的内容,如:故宫民国后对外开放,一些流落民间的太监,为了混口饭吃,会向那些好奇的洋人胡编乱造一些东西。

0 V( p& S8 O/ L2 k( S/ ^2 c

    此文只是记录一种说法,不必较真,故另辟一栏。


3 T8 _% @" q; R7 ^

附照片“燕王告天文”,碑位于南京明孝陵前的梅花山。原碑在清朝被弃,早几年在紫金山发现残碑,重刻后立于此。碑石全文如下:


# _- d, h( v5 V, A3 }" B, I

燕王告天文

6 b& A/ j9 u6 _5 a( I) p7 x" ?' m

奉大明皇帝圣旨,伏为皇考太祖高皇帝、纰孝慈皇后登遐日远,痛怀丧葬之未亲,崩失年久,益感劬劳之未报。手足且伤于前后,情怀有恸于死生。骨肉相残。几致屏翰之倾替;腹心构讼,幸兹家国之安全。洪武三十五年朱棣谨述


# [) f" d) C$ Q1 l9 u8 m- u

翻译:离父皇太祖高皇帝、母后孝慈皇后去世的日子越来越远,想到没能亲自参加他们的葬礼,我甚是悲痛。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感到自己没能报答他们的辛劳。几个手足兄弟先后去世,想来也令人痛不欲生。内部骨肉相残,几乎让外敌趁机夺去了边防重地,况且还有亲信大臣的挑拨离间使形势更加严峻,幸运的是国家社稷最终安然无事。


. X! W O8 w* @0 N6 T

(注:洪武三十五年是公元1402年,史称“建文四年”。但是朱棣不承认此年号。1402年6月13日朱棣以“靖难之变”夺下南京。6月17日,他率领文武百官出朝阳门,赴明孝陵,隆重祭祀先祖。随后入主南京皇宫,在奉天殿正式登基。他又亲自撰文在东郊紫金山上立下了这块所谓告慰苍天的石刻,期盼达到感恩怀念先皇父母,谴责朱允炆“削藩”行为,并为自己行为正名的目的。自己是“奉天承运,受命于天”以保社稷安宁。这里的“天”, 既是“皇天上帝”,也是其父明太祖。)。

4 u, [& R5 O D \

 

. K% B, a# K+ w. D

借用版主一张石函照片

2 L9 k, Z0 H: n4 e/ k

 


也谈故宫太和门前的石函和石亭

也谈故宫太和门前的石函和石亭

也谈故宫太和门前的石函和石亭

也谈故宫太和门前的石函和石亭

也谈故宫太和门前的石函和石亭

也谈故宫太和门前的石函和石亭

也谈故宫太和门前的石函和石亭

也谈故宫太和门前的石函和石亭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无论是承天门,还是奉天殿,还是増立于奉天殿丹陛上,东为“皇天上帝”   牌位亭,西为“传国宝玺”石函”

2 _7 J& ?9 ^* A7 v, }

出处在哪里?

* n1 l$ D2 \; T) T* Z/ ]

 

, _5 k* M3 B9 O. s# q2 k9 p

你又说“大火中幸存的牌位亭和石函搬到奉天门前。”

7 j. U' t* C. v0 \2 |

又出自何典?

发表于 2010-9-6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希望能听到更多类似的故事与讲解。
发表于 2010-9-6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河豚毒在2010-9-5 1:31:00的发言:
8 c& s4 V9 j5 a+ l+ O u. {

楼主辛苦

" J( W$ [+ h. ~7 k# @' j- P% [

不过,感觉还是像导游词,没有太多的说服力啊

v8 R, J; U; a1 N

导游词只是一种表达形式,其内容都是专家学者得出的结论编辑而成,怎么就没有说服力了?!

发表于 2010-9-5 0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

! {$ z" Y6 _# _$ q) M! o

不过,感觉还是像导游词,没有太多的说服力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22:48 , Processed in 1.14993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