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我有些不同意你的关于创作时期是晚清一说.首先,此类晚清时期描绘颐和园全景的画作很多,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 - s- o3 v3 K! S* S- u" v! B
http://www.dpm.org.cn/shtml/117/@/4529.html
0 j6 _- e, V, y- i% l0 e) `我相册也有几张.相比较而言,晚清时实在是不太能描绘出这样的作品.并且相比上面那幅,此幅绘画的创作风格应不是出自于宫廷的. . u; W+ Z' |1 f; S7 \" h3 i
# ~9 d% }* ~% j* q
并且佛香阁如果是因为描绘的过于细高,但佛香阁与前面台阶和周边的比例应该不能差出那么多的.
9 T5 W6 q9 k2 b P/ Z1 g0 | \
我看这幅画中的万寿山很有感觉,因为比托有一张被焚毁后的万寿山,山上零星点缀的树木与比托的照片感觉很像,但晚清时期的画作几乎从不有过此类描画.
% j8 g2 E& R! n
! C% e% R# o: S7 t同时相比较晚清时期的一些此类画作,也有许多不同.如牌坊,一些建筑的繁复.如果没有一定的参照物,不太能画出这样的作品. ' [! j& ~+ |- z
% o8 K% Q* [0 r; v* i7 K
另外,拍卖公司是英国正规的一家拍卖公司,同场我看了下其他拍品,对于艺术品的流传出处还是不多,并且艺术品的质量其实不亚于苏富比与佳士得.因而拍品的流传介绍还是存在一定的可信度.我总觉得或是民间的创作,或参照了当时留存的清漪园画作,有些不确定的位置显得很模糊,佛香阁那里就很模糊,并且我把图片处理将颜色加深,看到万寿山石阶前有两个类似假山的东西,也或者不是,感觉非常奇怪. ; y& [' @& X O: Q6 `! @
" N9 @: s: }, l( m5 N/ c也或者当时创作此画的目的就是想把万寿山周边的景物全都描绘进来,对参照物的选取都显得很另类.从创作的艺术程度来说,相比宫廷,实在差距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