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0 I: O6 q1 q T4 x+ v; f" S9 u 《回望小花园》
- X. r2 G1 ^7 I* `2 u老培说副楼上有老吴“小花园”的文章。寻来看。
; p- {# D9 l. q8 m绿植花卉、百鸟昆虫,春夏秋冬记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亏他好记性,莫不是有张“片子”比照着看,展开了说?画里话外的,导着我们又逛了次园子。
2 a" c2 i: d) ]6 ~可惜了老吴没有赶上好时候,要不未准就是“法布尔”第二,在植物、虫子身上发达了,何苦现今跟那万人所指的房子较劲。远离了人的天性,人就难得发达,好的社会是让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七岁看老,学童期的优势毕现,是极难得的,辜负了!
6 D% A% Q) Q. y2 I我是属于早年愚钝的,同在蓝天下、校园里,热闹的小花园我是熟视无睹。不记得有“戒严令”“巡察哨”心思还真是在红火的操场上,把汗水洒在在操场的各个角落。 $ @0 l# C9 C4 j8 z4 U4 u a
回望小花园,残留脑海的是白杨、绿墙、紫皮毛桃、和高高的木槿。二楼教室的南窗外是一片葱绿,万千木槿的枝条就晃在眼前,那时“眼保健操”的最后一节是“远眺”做到这一节时,大家的身体都转向左侧,视线掠过木槿的枝头,或有蓝色的小花缀在其间,那时不知它叫木槿。只是觉得花枝会长的这么高大,与一岁一枯荣的草花们大不一样。 6 g7 B7 t7 B6 `; ]9 r, w
【蓖麻】 " R* W, S5 C( N3 w: i7 s* t
这种绿植与我们的努力有关。搬到德外的第二年就开始种蓖麻。种蓖麻是小学生的日常劳动行为之一,《少年报》经常宣传表彰这种活动,与爱国,支援国家建设挂着勾,据说蓖麻籽可提炼航空用高级润滑油。政府还有经济补贴:卖给粮店一斤蓖麻籽多少钱、另加多少两食用油油票。 : P. m3 d) n0 G d: w0 O
我班的园子被指定在北楼的东南侧(东楼的北侧),约有二分地。 9 V4 w0 W' E9 M$ V, ?# M; x D7 X
北楼墙根的一排高高的木槿前和小花园北侧的甬道“绿墙”之间的狭长地带还是荒着的,土本瘠薄、斑斑驳驳长着点土著杂草,那时还没有“吃饱了撑的”去种草的。春日,从学校领来种子,长着黑灰花斑油光光的。坑要挖出一锹深、检出石块,回填松土,下籽一穴三颗、覆土二寸,浇上清水。过后同学们就有了惦记、天天来探视,终于新芽破土而出:暗红色的,两头弯在土里,拱出地面个半圆,隔了几日,一端支起身段放开叶脉、现出绿意。一片、两片,枝干挺起,多角的叶片有了巴掌大。
- @- y/ w7 \2 f"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刚脱离农耕职业的下一代,这点常识一点不缺。那时还真不知道北楼后就有猪圈,否则立马前往。没有猪的、咱有人的,没人时或天黑时,几个男同学自觉就把这事办了。固体的操作麻烦,流体的现场喷洒。当时还没有发酵的概念,但好像也没见到有被当场或事后“烧死”的植株。
: m0 ^8 k+ R y& m# W0 n蓖麻是个好伺候的品种,不大需要田间管理,也不见什么病虫害,到临放暑假了蓖麻长到半人高,开始挂果,一串串、毛茸茸的。 ; P5 n( V$ c% s- s9 l8 V6 C
暑假后返校,蓖麻高的比我们都高了,叶子大的有荷叶大,成熟的蓖麻果干裂、扎手,曝出籽粒。我忘了收割这个环节由谁操作的,胜利果实又最终归了谁。到下一年我们种得更起劲了。
- @( \" ~+ g) b) e. V; s【绿墙】
/ J2 ?( K; O$ W! `" H小花园的绿墙,老吴文中说是由“刺柏”组成。用作园林、尤其是甬道旁的绿墙还有一种是没“刺”的小柏树,与“刺柏”外形相像,尤其在被园丁反复修剪造型之后,但叶子区别大,它的叶子细细、扁扁的,没刺,你揪它一把,没事,这要换了“刺柏”得扎你一手血。我印象中咱小花园内立着的是那种不带刺的柏树,树上还接着菱形碧绿的果实,掐下来,味道呛人,我有时揪下一颗“砍人”玩,手留余香,久久不褪。学校内这种绿墙很多,校园的东墙内、西楼的西侧,它给楼座镶上了边,当然还是花园里多,它围着甬道打转、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域。
0 V8 T( I2 U) C1 X- K这绿墙有多高?我说齐了我的肩膀,一年级的小豆包说:比人都高。都对。还记得大概是三年级的课文“小马过河”松鼠和小马关于河水深度的对话吗?
1 n$ L) P* H& ^3 Y) v我记得一个与绿墙有关的场景:友苏倒在绿墙上。
& c* c) `% v2 i* d友苏是我班的同学,从小拳头就比我硬,低年级时我俩较过劲,拳头对拳头的“死磕”不是打架,是要比试比试,不用打架决雌雄,我怕疼,甘拜下风,也因此我俩就没有打过架。后来友苏不仅拳头越长越大,而且发育的越发的壮硕,踢足球友苏是年级的一号种子,不管是速度还是爆发力、临门一脚都是最出色的。后来他也是第一个向初中部的男生发起挑战的,那位是五大三粗的孙喜勇,在操场上一对一的格斗,友苏连续出拳、竟然占了上风,逼得老孙抡起一节枯树干扑打,此役不提,反正是大长了我班男生的威风。 $ \. p! _9 U" `8 m6 l
要说的是另外一役,事发文革初起,事由不可考,也是在操场上、众目睽睽之下。对手是初中部的李志凡,比起同班的老孙,老李可称得上骁勇,打架的一把好手。
& C# c- x# X7 E# Q+ X. o; d谁打的第一拳,估计是强者首发,低年级的打高年级的胜算不多,出手不能不谨慎。一连串的出拳看得人眼花缭乱。那时国内废了拳击这项运动,电视里也不转播,打架能打出技术含量的还真不多。友苏擅长左右开弓,即后来的左勾拳、右勾拳,且拳速快、力量重,个人的耐打击力也强。老李像是受过专门训练,端着架子,晃着膀子,左移右闪,瞅准档子连续出拳,步伐灵活、进退自如。噼噼啪啪,有时双方同时出拳、同时中拳,打击点都在上三路,接触、跳开,从不纠缠着,十几个回合下来,从操场中心已打进了小花园,我们十几个人看着,没人想着去“拉偏手”像是围观一场比赛。两人都打得气喘吁吁,看友苏打得吃力,鼻下两道殷红的血,那老李打得极有耐心,力求每拳都击中目标。在接近北楼南门外的绿墙拐弯处,老李瞅出了机会,一连串的组合拳将友苏击倒在绿墙上。 1 Q# E9 Q2 p" d1 d. b; ^
友苏挥着拳头仰在绿墙上,绿柏并不粗壮,茂密到支撑人体的程度,它塌陷了下去,发出断裂的声响。老李并没有跟进,而是骂骂咧咧抹着嘴角上的血,退回来,他觉得这一仗,击倒了对方、胜了。友苏跃起身子,重又站稳虎视着对方。我们涌向前去隔开了对手,友苏没输,我们觉得。
; ^4 } M6 Z6 g7 a! [1 d; O. ~* {【防空洞】 ! @; O; C( W! o# C3 K1 ~
上次在百饺园时老吴说起小花园的布局。我说:好像园子中央有个小亭子。结果这个说法被众人否定。看来我的记忆有误。我的记忆中小花园要和具体的人和事结合起来好像才能唤回久远的记忆。比如,我想起中学部的吕东同学,他那时就稍胖,在文革初在小花园中的形象,穿着旧军装,在“小亭子”里比比划划,看来不是小亭子,那就是在石桌、石凳旁,摆唬红卫兵那点事,后来还给我们这几个来了一段战斗歌舞,载歌载舞的那种: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大风浪里练红心……。还跳出了一段蛙泳的动作,让我们开怀大笑。
6 E. {; g& E* e: k地面的建筑、生物、老吴都做了描述,让我们怀念。小花园中还有一处,老吴没有涉及,我补充如下,就是位于园子西南的防空洞,或者说是地下室。 2 y, s- A+ `1 \+ ?2 c- Z
大概是1965年时,学校南侧起来一栋楼、五层,与咱的北楼同一走向只是在南墙外。该楼好像是部队的住宅,其中有个叫“毛利”的居民是咱校最低一届的学生。 - Q' m" N Y: e
有了那楼之后,我和几个同学就发现了小花园里的防空洞,就钻到了地下。那时的印象防空洞是新楼的附属设施,但是现在想起来也有疑问:那就是新楼的防空洞怎么会建在学校的地盘里。会不会就是本校老楼的地下室。
, V2 O& e3 K0 m" r3 }入地的通道好像是筒状的,有铁扶手导向深处,地下设施简单,有通风、照明设备、有着浓浓的潮湿的味道。地下的开间不大、有通往大楼的走道,加着锁、走不通。房内灯光昏暗、没有堆放东西,到显得空荡,什么都没有,一点都不好玩。
3 ?, f' c, L* |8 V) D4 W, @说到这我还想起一个去处,那里真是在黑暗中摸索,不在小花园,在礼堂舞台的地板下,一次我钻了进去,真是地道,窄小得只能匍匐前进,胖子要是爬进来非得卡在拐弯处,那里面的通道实际上是放置舞台地板的垛子,黑黢黢的爬行,直爬到舞台前脸的底部有几个砖砌的孔洞才见到几缕亮光,那次我有收获,拾到了好几个兵乓球。这礼堂平日支着几个台子,乒乒乓乓、有时凑巧,球就钻进了孔洞里,可没几个愿意爬地道去够球。便宜了我们。 3 M4 {6 o( H2 R
下防空洞、还是爬地道可不是我一人干的,谁还经历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