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18|回复: 28

[原创]戏说袁家花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8-25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 M1 G; {" s* r. y. Y7 w- `0 @

                   戏说袁家花园


$ u2 W/ q2 M F5 m

 

" v& Q+ A/ N# l1 F

袁家花园,这名号听起来很响亮。其实它也是条胡同,当然再早先的时候胡同里确实有座花园式的院落,而且它也确实与洪宪皇帝袁大总统有些瓜葛。可惜这条胡同以及老袁家的花园灭失的太早,我也只是从老人们的口中听说,根本就没能亲眼见过。

% O2 o% F8 x6 e* }0 }- o' P. a

老北京有两处叫做太平湖的地方,一处在城西北,新街口的豁口外,当年曾经是片比较大的水域,波光粼粼,岸柳随风,尽管是个不收费的“野公园”,但也管理得井井有条,湖面则设有个养渔场负责管理,虽说这养渔场编制很小,没几个人,却也算得上是湖尽其产、人尽其用。这处太平湖解放后一度名声鹊起则是因为老舍先生的缘故,文革初期的“红八月”里,可怜的老舍先生就是因为不堪忍受人格及身体上的侮辱,在这里愤而投湖。只不过那个年代管这种行为叫做“自绝于人民”,可当时并没人认真想过,老舍先生可是享誉已久的“人民艺术家”。据说老舍先生在太平湖岸徘徊了一夜,才最后告别了养育他成长并让他终生为之讴歌的老北京城。自此京味儿文化的夜空中永远缺少了那颗最闪亮的星。

) R7 P9 P0 f# t

后来由于城市的改造变迁,特别是北京市地铁的建设,太平湖也随之消失,连汽车站牌和售票员嘴里习惯性的称谓也很难听到了,残存的标志仅剩下太平湖农贸市场和北京地铁太平湖物业管理小区这样的名称而已,它们表明曾经的太平湖确实在这块地方存在过。而做为还需要流淌的这条水系则被尽可能压缩变窄,挤在了马路盖板儿下,也就是俗称的“盖板儿河”,填湖的土地很大部分归属于地铁总公司,然后再经变迁,地面上渐渐已是高楼大厦,燕舞莺歌。进入新世纪,城市管理者为改善城市景观,也为了结合开发商为花园小区的水景绿地造势,能将房子多卖些价钱。于是又将盖板揭掉,地下河重新成为地上河,只是“太平湖”已经再难恢复。

i0 C/ l1 z: z, }, H

北京的另一处叫做太平湖的地方则位于老城的西南角,同样是历史悠久,同样是很早便已经消失了。在清代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卷上说:“太平湖,城隅积潦潴为湖,由角楼北水关入护城河,桥二,一在湖北,一在西南隅,迤北为龙王堂”。如果说这一描述显得粗略,《天咫偶闻》作者震钧笔下是这样描绘的:“太平湖在内城西南隅角楼下,太平街之极西也。平流十顷,地疑兴庆之宫;高柳数章,人误曲江之苑。当夕阳衔堞,水影涵楼,上下都作胭脂色,尤令过者流连不能去。其北即醇邸故府,已改为祠,园亭尚无恙。”

+ {$ J* _3 @2 }4 X6 _8 P

这一处的太平湖较城北的太平湖灭失的还要早,大约因为它不是活水的缘故,故而称作“积潦潴为湖”,再早的时候,它是通过东西太平街与大明濠贯通,大明濠水大或者雨水丰沛时,太平湖就起到了蓄水涵养作用。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就已经不记得太平湖还有湖水了,它只是个野公园,仅剩下一座座土山、繁茂高大的树木和一些残存的假山石。特别到了夜晚,就连附近的街道也没有人迹,王府的深宅,残破的老城墙,汽油库的铁丝网,让人生畏且很是瘆得慌。就算是白天,附近的居民也会严厉告诫自己家的孩子,不要到太平湖公园去玩儿。

% f% o& y3 B# u5 C) w# k: N

袁家花园就位于我们后面说的太平湖附近。

7 |( ]4 ^( J5 |+ r4 s. i, j |0 W

(头绪很多,今天先写到这儿吧~~)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8-26 0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 y% a' d7 q3 ^

等着听下文!

发表于 2010-8-25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斋兄、亮子朋友:)先发几张照片:) 12pgKDdK.jpg
eTroYspf.jpg
hdvWhVBf.jpg
0sakAQct.jpg
XU9Nc7A3.jpg
6byBkJ1f.jpg
发表于 2010-8-29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10-8-29 20:19:00的发言:
- a8 [+ R% z7 w( p7 O8 m

您说得是~~~~问好朋友

9 Q( Z; @' d5 R( v( W2 D

             我说的也不一定准,您的文章内容丰富详实,拜读。

发表于 2010-8-30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G3 B5 f, J0 v

      横先生,我在国庆十周年上初一,您可能长我几岁,知识那么丰富、崇拜。

, k* o" ~+ M, y

 

b. l4 y f/ z/ B! p

 

发表于 2010-8-31 0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要下回分解?打字不易,静候。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D0 p, Z2 K1 p% e; A, B; N

然而由袁家花园却又引出一件关系到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重大国际走私文物案,这也是老袁家人无论谁也未曾料想到的。

5 ?6 o8 T* S, ?+ d

2010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


$ E- c5 h+ o$ U7 s6 M- a

      据《西安晚报》报道,日前,陕西唐大明宫基金会派出的赴美修复昭陵六骏之“拳毛騧”、“飒

1 u1 g. f: b/ @1 W% N0 b

   露紫”的专家们,结束了在美的修复工作,完成了二骏主体的框架修复和美学修复。

$ S/ G, P! q! ~. X' o

       经过三周的紧张工作,在中美双方的通力合作下,“拳毛騧””、“飒露紫”的修复工作已经取

% ~9 c }7 P+ Z0 n7 M

   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使其已达到了可以全球巡展的基本要求。本着“修旧如旧”、“无损填补”的文

2 I( N/ Q& E6 N+ L/ |# ]% ?

   物修复原则,来自西安的文物修复专家家,利用昭陵遗址上原石刻的富平石石粉,为宾大博物馆的这

: }* E+ [) m! ^& S

   二骏做表面处理,并将已考古出土的原残件的模型进行了归位比对,确认其吻合无误。


9 |1 @( n2 g+ x4 i0 K }) d) `8 a

这则消息所涉及到的是上世纪初流失海外的昭陵二骏的修复消息,而参加修复的三位专家分别是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周萍女士、刘林西女士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杨文宗先生。

8 N3 z+ q# w* i6 W7 L" F/ j$ f

陕西省礼县的昭陵是大唐帝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的合葬墓,墓旁祭殿的两侧庑廊里静静地伫立着一组珍贵的石刻----昭陵六骏。

" o+ t/ j* ~9 n: Z1 n% |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生前最喜爱的六匹战马,它们曾经陪同着李世民东征西讨、平定四海、建立大唐。为了不忘它们的功绩,在贞观十年,唐太宗诏令当时的大画家阎立本先画出六骏图形,再由石刻家阎立德依画形雕刻于华山石上,每块石刻都大约宽2米高1.7米。唐太宗又亲自作诗六首,命大书法家欧阳询抄录并镌刻于六骏旁。这六骏分别是:


, v8 `9 o0 }1 C

      飒露紫

" E7 i( @" `1 q; ^! g" n

      这匹纯紫色的战马在画面上前胸中箭。牵着战马正在拔箭的人叫丘行恭。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

0 v7 O; _6 S+ B T' c

  充军在洛阳决战。年少气盛的李世民被敌人团团包围。正酣战间,“飒露紫”胸前中箭,这时丘行恭

$ t! |' ]. t% S) |; z

  赶来营救。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唐太宗特意下令把丘行恭与这匹战马刻在一起。

* ]: y7 {8 w; S' ]( A

    唐太宗题赞: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 a2 `1 ]# P2 i s( l

  

% L: z# x# u1 x% P9 T0 M( S

      青 骓

! m$ R6 L( F5 w9 F A2 \3 D * H) [4 ?+ E; j" _! \- M8 V9 Y) S2 }$ D) \# e) R' ?! [) v. e& }8 x! n

2 F: E2 u7 G. ?! Z

      一匹苍白色战马,李世民与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

0 ~% j- G( h& |! J Y2 L6 x

  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一举擒获窦建德。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中了五箭,均在

' c4 Y1 K& o0 ]# U

  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

3 P2 Q3 J& w( v0 s1 }

    唐太宗题赞: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3 B; x0 \! V1 E! F9 C% |

  

9 \- o7 t6 J5 L$ C v

      特勒骠

& m' z* t. k. f: m6 l

      此马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李

& C$ v$ F9 ^5 [* @# R* v' v- H

  世民在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特勒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

' t: T1 c8 X c& Z

  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功绩。

^7 g! q, I9 L, v$ F3 L2 b4 y# H

    唐太宗题赞: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 W( i8 S- y# \- Q) Y

  

% T. x" t" A+ v) h8 y

      拳毛騧

* X' {5 c3 N$ m

    拳毛騧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 

( `3 N1 T" r% F+ \# m3 |* ?! @, D" \

  战。唐军先阻塞洺水(即漳河)上游,诱刘黑闼渡河。正当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唐军趁

5 u4 K0 r6 _" M: k& J+ F% M

  机掩杀,夺得胜利。

, J' v2 ~& I |* {1 h

    唐太宗题赞:月精按辔,天马横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5 _2 b6 i1 E- r$ _6 a/ T

  

6 f8 [/ j, }1 K, y% c4 I

      什伐赤

6 A7 q$ v; N- Y/ G; B# I

   “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也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

2 Y" S; `( W* R. i# K. B9 f" h

  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 

3 I7 l$ S; F" Q" |

  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

6 t* d: Z' X0 y( o7 W

    唐太宗题赞:浬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汉聘足,青旌凯归。

( P N5 y, ^) b! A( U2 y7 e4 `

  

: f1 i+ Z- b( w3 p

      白蹄乌

5 T1 v! n: f9 A3 F. a' M

    白蹄乌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公元618年,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与唐军

6 X+ p) P( y( a W

  争夺关中。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李世民催动白蹄乌猛追, 

/ B4 j4 Z) [# k' `" B

  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 M! k, }0 [% l! |! z) b5 g3 X4 g

    唐太宗题赞: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2 Y9 V& `6 b& I" V9 ~# S

正是由于这样一些特殊原因并出自这些历史名人和大家之手,昭陵六骏应该说是中国美术史上顶级的国宝级的石刻精品。然而目前在西安珍重保存的六骏中有二骏是仿制品,真品于上世纪初也就是袁家花园的修建期间流失于海外。在各种流失传说中,有一种传说就是它们的流失源于袁家花园。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帝京子民在2010-8-29 22:43:00的发言:
3 W* l9 X& ?5 t% p9 k* ^

             我说的也不一定准,您的文章内容丰富详实,拜读。

" M3 F, e4 F$ A

朋友客气了,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1楼中有一处日期笔误,已不能更改,在此纠正一下,望朋友们见谅。

: ]5 ~& w# N3 a3 t6 W6 r! V3 N% ~

         二十日晚又在袁家花园宴集,斯夕之会,原为汇集各组员名单,暨各受款人印鉴而设,

; r# T3 G4 V3 ?

     在大选派方面观之,关系应极重要,乃迟至七时许,来宾仅有半数,而被邀之人,亦未闻

0 I8 i8 N8 T9 ]4 N; f; p1 p

     有电话催促。熊润丞、王孝伯两人变未莅止。座中主人惟王兰亭、边洁卿二人,来宾问以

5 \& x9 ?8 R, ^7 F/ C

     各省报告如何?答以尚未齐集,稍待一二日等空语。并协议之形式,亦未举行。是则大选

: [9 v; G! n: i" r/ s9 b2 R

     形势之阻窒不通,暨办事人之精神涣散,于此可以见矣。”

; m5 h& [# L+ f0 S

    

# J0 s8 X6 l3 q# B7 F/ q

     (后文中所说的二十日当是1912年9月20日,“变未莅止”也难详其意,或许是传抄错讹。)

Z. U( l. Q, _& J

由这两段文字可表明袁家花园在袁世凯在世时已建成了并至少有一次正式启用过。

+ r K2 d( W5 T2 N5 U( i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2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范思悦在2010-8-30 15:42:00的发言:
- p4 i2 C- j4 L; [# c1 D; ~* _

        

5 B, \; I2 ?% Z& h0 Y

      横先生,我在国庆十周年上初一,您可能长我几岁,知识那么丰富、崇拜。

$ w$ J# k. y3 Z

 

# T& N6 x" l) y+ @' I$ [' s' `

 

! G' C! j" D- a; ]' Y6 q/ k9 A

问好朋友,您比我大~~~~那年我还没有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我的知识比起本栏目的许多朋友来还差了许多,时间长了您就会知道,这里藏龙卧虎,

9 ]3 a$ I6 y# ~0 d" J

既有渊博长者也有青年俊彦,我不过是中才而已,但也还是要谢谢您的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35年太平湖图 NJeWoYEn.png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P9 Q& y# C( i

在儿时的记忆里,老北京被城墙包裹得相当严实,就连宣武门城楼子前也没有条笔直出城的路,穿过了城门洞子路就被护城河截断了,而在城楼子东侧几十步的城墙处,大致相当于天主教堂的对面开了个豁子并在护城河上架了座桥,路在此拐了一个S状的小弯儿,再通向菜市口。然后城墙一直向西,到了南闹市口位置又有了另一个豁口。当年的10路公共汽车到了国会街便无法直行,只能贴着城墙向西过象来街到豁口位置转向南出城去。这个豁口则显得更不规整,隐约记得东边是片高出马路很多的用铁丝网圈出的大空场,俨然像是个废品回收站,里面还有条能登上城墙长满荒草的马道。豁口的北面也有个占地很大的单位,就是自来水公司,这是仅我的记忆而言,再早则还要请教其他老居民了。

" ?. C1 @0 Z. n4 r. x

然而连通豁口的南北马路却比较直,向北经过南闹市口,闹市口中街,再过长安街,就是北闹市口。豁口外的护城河上有座木栏杆的便桥将城内城外衔接起来,由于城内城外有较大落差,路在这里出现个大下坡。南行的马路直到过了市府大楼才转向东,另处还有条贴着河岸向西的马路,护城河在此分了个岔儿,变成一条很宽的河流,岸边垂柳成行,绿草如茵,护河的堤坡很长,每隔几十米就会有一道通往水中的石头台阶。当时我还是个孩子,一到夏天,家长每每严厉禁止的便是不得到这儿来嬉水游泳。出于好奇,我和那些“发小儿”及同学们曾多次沿河溯流而上,记忆中上面有个我们称之为“二道闸”的地方,它是座铁路桥,桥下有水闸,细细回忆大约就是在西便门南不远处,孩童时期之所以喜欢来这儿玩儿,一是因为近水,二是这里不远处有座大冰窖,夏天会有很多三轮车从这儿车车夯夯地拉走大量的自然冰,跟在后面,如果运气好,能够拾到从车上掉下来的弥漫着稻草气味的冰块、冰碴儿。河水流过二道闸不远便向南而去,成为真正的河流向广安门。

) p: l+ {3 T5 j$ x; p6 V% X% ^

关于这道豁口究竟是什么时候扒开的我也讨教过一些老人,但没有得到准确回答,在1935年的北平地图上,这处豁口还不存在,这里依旧是连成一片的旧城墙,而南闹市口向南是回回营胡同,距城墙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胡同也变得越来越窄。据传说,这道豁口是在北平沦陷后由日本人用炸药炸开的,想想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日本鬼子占领期在太平湖建了座炸药库,曾经大批地将当地居民赶走,修工事,拉铁丝网,戒备森严,而且为了运送弹药方便,他们非常有可能在这儿炸开一道出城的豁口。不管怎么说,我所眼见之时,回回营已经消失不见了,从闹市口穿过城墙通向槐柏树街已经敞行无阻。

8 G9 A4 K. u6 a% k- `

还是在这份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从回回营向西,过水月庵,过西草场、营房街,就可到袁家花园。另外,经鲍家街,过老七爷府(醇王府)向南过槐抱椿树庵、五道庙,也可到达袁家花园。两条街交汇处呈直角,太平湖的正门就在交汇处,向东不远就是袁家花园,而且在1935年,袁家花园这条胡同名称尚依旧在案。

# j v, d( Q5 J6 K3 \% g

据说这份地图制作时华北已经吃紧,小鬼子虽然没打进来,但北平上空已经是战云密布,制作地图者是赶制出来的,这些老先生们也可算是有心之人了,它能够记录和还原一些抗战前后的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p% |1 l) T1 k9 O

当年的地图上,太平湖还存有相当大的一片水域,朱一新所说的两座桥依稀可辨,湖东一脉引入醇王府内妆点园景处也依然有迹可寻。曲池岸柳,细草飞花,加之周边庵堂寺院的晨钟暮鼓与王府的雕甍朱栏,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场景。据说敦敏的槐园就建在这里,敦敏兄弟也确曾与曹雪芹在此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而有人也言之凿凿地说,袁家花园内花厅里的两棵老槐树就是槐园故物。

g6 M- Z% x0 n( d0 o9 D5 t; U

战争是毁坏人类文明的罪魁祸首之一,日本侵略者在统治北平时期将太平湖的美丽毁之殆尽。袁家花园的名字也是自此从北京的地图上消失的。

( z, l0 z5 _2 Z, j1 [ L" `

袁家花园占地有多大?如今已无从考证,但做为给大总统乃至洪宪皇帝建造的私人花园这一点考虑,它的规模必然相当可观。不过查阅过一些资料后,感觉袁大总统似乎并不清楚或者是没有在意这件事情,那段有限时间他正忙着对付国会党争和黄袍加身。在他女儿袁静雪的回忆录里说,袁世凯自“出山”被清廷请回北京后,只是分别在石大人胡同的外交部、铁獅子胡同的陆军部住过一段时间,便进入中南海的居仁堂,并至死再没出过中南海。“我父亲自从住进了中南海,就再没有出新华门一步……我的父亲是活着进的新华门,直到死后才被抬着出了这个门。”试想处于纷纷攘攘,政事战事频仍,以至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年代,袁世凯本人恐怕根本没有心思再建一处休闲消遣的花园。

6 Q- S/ _ A& u* m4 C. e5 N

大约营建袁家花园只是那些阿谀逢迎之徒的媚上之举,热衷于此事的倒像是袁家二公子克文。袁克文的生平有些传奇性,有人概括地说他为:“贵公子纯文人”,在民初四公子中他以风流才子名列老二,居“红豆馆主”溥侗之后,而居文化奇人张伯驹、百年少帅张学良之上。袁二公子字豹岑,号寒云,1890年生于朝鲜汉城,他的生母是袁世凯的三姨太朝鲜贵族之女金氏,但因袁世凯的大姨太沈氏无出,便自小过继给了沈氏,由其抱养。

$ ~5 Q1 I! n- w+ d% q6 \2 _

袁克文自幼聪慧异常,过目成诵,诗文词赋,金石书画也是无所不通,写得一手好字,还能唱得一口好昆腔。但由于大姨太的溺爱和家里人的纵容,他又风流潇洒,挥霍无度,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二公子死于1931年,短暂的一生当中每有惊世骇俗之举,颇有些玩世不恭的浪荡子及一些硬骨文人气质。

! U0 }1 i, \2 k* ?, C1 d

从十五六岁他就敢在外宿娼彻夜不归,敢于一个又一个的迎娶从良红妓入府,他是全家第一个效法革命党剪掉长辫子的人,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情愿自己出钱“玩票儿”,他还入青帮开“香堂”自己当青帮的“老头子”,在袁世凯筹备称帝时,这位二公子竟然作下了一首反对帝制的讽谏诗:“乍著微棉强自胜,荒台古槛一凭陵;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苍崖梦欲腾。几向远林闻怨笛,独临虚室转明灯;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这首诗倒是被当时的社会和反对帝制复辟的文人广泛传颂。不单如此,他还是众兄弟中唯一一个不试不穿他老爸给定制的“皇子服”的人。据说这位二公子一生只当过一次“官差”,可也没干多长时间,一次勘验尸首,他在不得不去的情况下竟然将眼镜用墨汁涂黑,大概为表示“非礼莫视”吧?袁二公子到后来荡尽家产,可又不肯向亲友和乃父的旧部属下“打秋风”,只是靠卖文、卖字为生,有趣的是,他只要有了钱就要去荒唐,到了无奈时再写。亲戚们说他死后,人们只在他的笔筒里找到20块钱。他的丧事也全是靠青帮里的徒子徒孙们拿出钱来操办的,由于他在帮里辈分极高,如黄金荣、张啸林等较他都要矮一辈,杜月笙等更是要矬他两辈,所以开吊时戴孝的徒子徒孙们来了4000多人,哭声震天,还有许多妓女系着白头绳前来祭奠守灵。

发表于 2010-8-28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舍先生的小说,我从小就喜欢。老舍死太惨,我深深地怀念他。         

! M# M! ^6 s, ^; a( V

 

$ G0 t) V. S. k ^: k

 

+ m+ ^ ]4 ]3 [* |3 R

 

$ E( S f& s- a1 G% g' m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pangong在2010-8-29 1:26:00的发言:
  4 X4 U |; B! ~. y9 e2 F

  您的文章激起我的回忆。我俩太平湖都去过。69年以前,我在铁狮子坟东边上班,住宿舍。下班,休息天,常溜达到新街口闹市看电影、吃西安食堂泡馍;也在较冷清的豁口外一带流连。护城河上还是木头桥,粗电线杆子搭的,刷黑沥青,防腐,桥面铺沥青路面。桥西北护城河边上,有个茶馆。河岸斜坡上,产出一小块平地;支两领席一棚子,砖头砌的桌凳,石灰抹了抹。两三个桌子。煤球炉子三几把水壶烧水,十来个茶壶,与之配伍的茶碗,裂纹缺口断把都有。人们润润嗓子歇歇腿儿,不在乎这些,况河水清且涟漪,岸柳飘垂,野草如茵;环境宜人。茶客不多,也不断;那时人们老心肠旧情怀,不曾泯灭。与人为善,相见以诚;时有表现。我二十多岁,好交。说我两句好话,就引为知己。而最忌横向来往的主流会注意这事。年少不更事,年长者为我担心。我在车间当记录员(统计),调度员王荣华,管模型库的邓克俭;比我大二十来岁。在一个办公室,看出我的路子不对,或者会惹麻烦。就约我下班到豁口桥边茶馆喝茶,二人规劝我:接触人注意,太随便不行。我感谢他们的关心,在那时,这是极难得的。倘知道你常和杂七杂八的打连连,会向上汇报,请功。谁跟你费唾沫?我感激这二位,记了四十多年。对这茶馆也印在脑子里了。王师傅回民,住前门蒋家胡同。已作古。邓克俭健在退休,住黄村。前几年曾前往拜会。

+ Y+ u, k. ?- e+ {

  桥北路东红砖砌的大院子;大门南边一溜平房,是新影的食堂,对外。比小饭馆干净,实惠。白墙,木板方桌,条凳。窗口开票交钱,自己端饭菜。另有卖酒水凉菜的柜台,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曾多次在这食堂吃喝。食堂对面,路西就是太平湖公园。没有门,只那么一个口,上坡土路,进去就一片水,周围是树、灌木丛,往西苇塘。路边有休息的长椅。没有建筑物,也没有花坛。随便进。不如现在的街头绿地。幽静,有野趣也荒凉。虽然没有了,因为老舍先生在此自沉,太平湖永远刻在人们心上。

4 B/ B+ C) p6 v+ a

您好~~~~您应该比我年长,经历的就更多一些,对豁口外的太平湖,小时候去得很少,文革中停课了,才多去了几趟,眼下的居住地就在这附近,这些年改变得太大了。

7 G* ^8 t9 l& [. Q+ \8 w3 A

少时的那些感觉,对野趣的留恋,真好!谢谢您的回忆:)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0-8-29 1:47:00的发言:
1 o3 p9 H$ @2 N: o

岁数小点的,俩太平湖全都没有见过。不见也好。

1 }7 G1 R, r: q9 A7 P

太平湖,不太平。

1 @2 J# R5 C3 M4 k, X6 W6 R% l

舒舍予,舍干净。

5 x0 Q: {. ?: [/ e, x; P+ }

许林邨,鸣不平。

% s3 [, J% z6 X4 x8 U

夜未央,斧叮叮。

0 j+ I E* `3 e( c$ @. v

刻石碑,墓志铭。

5 n$ b5 Z' I8 P7 ^. ~

若漏风,宁古塔。

; J* R5 E3 y1 o& i

不漏风,幸安宁。

2 M: J J$ K6 K8 Y( N' M9 R

俱往矣,皆远行。

! W! A1 x9 z# M7 _ a( p. \7 L

留波澜,井底生。

; s k0 o9 ? D( ]

夜如何,尚未明。

' @3 _* @9 l6 R ], s

 

) f3 w% g5 R4 m( q

 

+ M/ \) f2 q; Q! K8 w

问好斋兄:))新警世三字经么?谢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帝京子民在2010-8-29 10:35:00的发言:
          袁家花园其实就是袁克定置办的一处宅院,这所园子早先是睿亲王后裔、曹雪芹挚交敦敏和敦诚兄弟家的宅园-槐园。
$ A+ {5 X6 |/ z, \, ?+ j

您说得是~~~~问好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范思悦在2010-8-28 20:16:00的发言:
' ~; q) X$ g& S- p7 i

     老舍先生的小说,我从小就喜欢。老舍死太惨,我深深地怀念他。         

( K% G# u, a$ U7 Q j% z. w+ f2 S

 

! E) L z2 u0 }# P

 

8 F; ]4 P4 y7 M& W& K1 V" p) Y

 

& M7 P d( K9 I/ A4 i

       

5 Q4 a i) \2 V' k/ s

问好朋友,我们大约是同一时代人,对老舍先生的感情也大致相同~~~~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9 V' w5 [- H) o

袁家二公子也确实是个雅人,据说袁氏彰德老家花园(养寿园)内的匾额、对联都是由他撰拟和书写,袁世凯对外的比较重要的信件有些要由他代笔,他的字写得很好,给张宗昌写过一幅大“中堂”,代价是1000块大洋,这在当时大约也是个天价了。他有收藏古钱币的爱好,袁世凯得到些好的古董也常会“赏”给这个儿子,为此对古玩他应该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他与一些文人雅士过从甚密,在中南海,他会客闲坐的地方是“流水音”,经常同这些人在那儿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另外由于他票戏,在昆曲界京剧界也有着很多泰斗级的朋友,如孙菊仙、程继仙、肖长华、程砚秋等都和他关系密切。

# O+ B( O: E5 a3 C {3 F

这样的一位二公子,要是说在敦敏敦成兄弟的槐园旧址重建座花园,他自然是不会有异议。不过这也只是我们的猜想而已,具体内情就不得而知了。

5 `2 ?8 J6 a6 g% I

袁家花园到底建成了没有,建成了是什么样子,它是不是成为当时的名园还是一处烂尾工程?唯一可以证实的是老袁家人没有真正享用过。随着袁世凯皇帝梦的结束,花园也就与袁家无涉了。袁世凯死后分家时,在北京天津分别有房产数处,北京的只有炒豆胡同一所,锡拉胡同二所,郊区海淀挂甲屯一所,却没有涉及袁家花园。因此在这儿也埋下了一个伏笔,就是掌管袁氏房产的大管家袁乃宽。

, i p! U; y& l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麾下招揽了各色人才,有文有武,有贤有愚,老百姓给“封了号”的就有:北洋三杰、嵩山四友、四大将军、四大凶、六君子、七小人。六君子七小人又合称为十三太保,不幸的是袁乃宽位居七小人末座,同时也是十三太保的最后一席。

: [% r# f2 C; \! y% R. p

袁乃宽字绍明,生于1868年,其父袁子明原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部下,降清后被授职千总,驻防在项城,因而与袁世凯认了本家,按家族宗谱袁子明与袁世凯平辈。袁子明降清后,全家都被太平军杀光,袁乃宽是他续弦张氏生下的儿子。袁子明死后,袁乃宽便投奔了当时在朝鲜任通商大臣的袁世凯。甲午战争前后,袁乃宽先行回国,待到袁世凯回国住在天津时还得到了他的一些接济。

y: K0 Z, G$ e# I3 G

由于这其中的种种关系,老袁得势后,袁乃宽不仅成为袁家的大总管,还被授予陆军中将衔,在袁世凯推行帝制时,他是最得力的干将。同时他与“大太子”袁克定的交情也很深,包括在袁世凯死后所谓的遗产的“侵吞”上。

) n; j1 k3 s0 ~5 O) c: G

旧日积攒资料的过程中,偶然留下了这样两条记录,只是已经记不清资料的来源了,大约是来自旧北京的报纸,它是这样记述的:


& c- W; [2 L$ j; d( N

         12年6月14日……当晚吴景濂、张伯烈、袁乃宽、刘梦庚、高凌霨等在袁家花园会议,

$ Y* z' K# t5 I+ d0 L

     决定先送议员每人端节款500元,第二天领节款的议员400余人,没有去领的则派人专程送

; k9 B2 x5 z1 e

     到议员住宅。反对派的议员有拒绝收受的,也有收了作为旅费离京南下的。

2 P# F3 N3 E- v+ \

         二十日晚又在袁家花园宴集,斯夕之会,原为汇集各组员名单,暨各受款人印鉴而设,

9 F1 K4 Z j5 V/ f; X

     在大选派方面观之,关系应极重要,乃迟至七时许,来宾仅有半数,而被邀之人,亦未闻

! h6 d) V! Q2 F- B$ j7 W

     有电话催促。熊润丞、王孝伯两人变未莅止。座中主人惟王兰亭、边洁卿二人,来宾问以

) s3 H$ J9 i1 r7 x0 Y0 ^7 D

     各省报告如何?答以尚未齐集,稍待一二日等空语。并协议之形式,亦未举行。是则大选

) l# u# y' w5 ?! N( z% s* ?

     形势之阻窒不通,暨办事人之精神涣散,于此可以见矣。”

7 L, |+ G/ Z- G6 Q

    

6 p' ~( s+ {) J' ?# r

     (后文中所说的二十日当是民国12年9月20日,“变未莅止”也难详其意,或许是传抄错讹。)

t; Z: I+ T3 }' U6 C

由这两段文字可表明袁家花园在袁世凯在世时已建成了并至少有一次正式启用过。

. \1 i: r7 y* {& ?* G( d

在西城区对金融街的介绍里还有这样的描述:

. Z: L5 q2 D9 p9 @7 V6 `# \( d) n

    

) c; _! `5 m* D9 e

        由北京亿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捐护的金融街的两棵古槐,地处金融街广场北侧大绿地内,

# t2 `* W9 n; }# o

    为明代古槐,此处位置据社会人士考证,估计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好友爱新觉罗敦敏的

- V7 X0 ]2 A7 f

    槐园。在西城西南隅仅有此两棵古槐,其他槐树的年龄都小。

% {! G3 r- I! [! h) z

      根据袁家花园旧主袁鹤荣先生讲述:袁家花园西路与曹雪芹挚友敦敏槐园的风格完全一

1 y6 A/ }2 {' H0 @8 Z7 U

    致,时有槐树数株,应是槐园遗存。袁家花园的花厅就是敦敏槐园旧址,每至夏季,浓阴匝

. k8 _% {( T* [) _1 `6 T3 J

    地,蝉鸣不绝,凉爽清净。

2 t3 k: ]# P, S, y$ q4 G d

      袁家花园为袁世凯的族侄袁乃宽居住地。陆军中将袁乃宽是袁世凯的管家,清末明初,

' t- K6 H; e, K7 e- P2 Q

    客居北京的袁氏有袁甲三、袁乃宽、袁德亮,时称三袁。

# M' g0 l6 P+ z" ]

 

         (清末明初,意当为清末民初)
" u8 b R! [& _, q1 ~+ r1 N

不知是否有实证,但介绍中似乎已然表明袁家花园分东西两路,甚至东西中三路,还有独立的花厅。同时后文也明确表示袁家花园的产权应归属于袁鹤荣先生,至于袁鹤荣其人,在下无法查到,还请有兴趣的朋友查证吧。文中涉及到袁乃宽,只用了居住地的说法,是否能理解为当时他已拥有袁家花园也不得而知了。实际上,袁乃宽在石驸马大街另有一处较大的自己的宅子,两处院落距离不远,再到袁家花园居住似乎有些异常。在当时的情况下,兴建袁家花园举国皆知,并向各地征集奇花异石,甚至强索国宝,且于地图街巷名称中直接登录,袁乃宽如自己兴建袁家花园或将花园归为己有,大概他没有如此能量也没有这样的胆量。

发表于 2010-8-29 0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M0 ^8 M. z) M0 B. V: ?

  您的文章激起我的回忆。我俩太平湖都去过。69年以前,我在铁狮子坟东边上班,住宿舍。下班,休息天,常溜达到新街口闹市看电影、吃西安食堂泡馍;也在较冷清的豁口外一带流连。护城河上还是木头桥,粗电线杆子搭的,刷黑沥青,防腐,桥面铺沥青路面。桥西北护城河边上,有个茶馆。河岸斜坡上,产出一小块平地;支两领席一棚子,砖头砌的桌凳,石灰抹了抹。两三个桌子。煤球炉子三几把水壶烧水,十来个茶壶,与之配伍的茶碗,裂纹缺口断把都有。人们润润嗓子歇歇腿儿,不在乎这些,况河水清且涟漪,岸柳飘垂,野草如茵;环境宜人。茶客不多,也不断;那时人们老心肠旧情怀,不曾泯灭。与人为善,相见以诚;时有表现。我二十多岁,好交。说我两句好话,就引为知己。而最忌横向来往的主流会注意这事。年少不更事,年长者为我担心。我在车间当记录员(统计),调度员王荣华,管模型库的邓克俭;比我大二十来岁。在一个办公室,看出我的路子不对,或者会惹麻烦。就约我下班到豁口桥边茶馆喝茶,二人规劝我:接触人注意,太随便不行。我感谢他们的关心,在那时,这是极难得的。倘知道你常和杂七杂八的打连连,会向上汇报,请功。谁跟你费唾沫?我感激这二位,记了四十多年。对这茶馆也印在脑子里了。王师傅回民,住前门蒋家胡同。已作古。邓克俭健在退休,住黄村。前几年曾前往拜会。

2 b# k2 q" B/ J2 z" s

  桥北路东红砖砌的大院子;大门南边一溜平房,是新影的食堂,对外。比小饭馆干净,实惠。白墙,木板方桌,条凳。窗口开票交钱,自己端饭菜。另有卖酒水凉菜的柜台,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曾多次在这食堂吃喝。食堂对面,路西就是太平湖公园。没有门,只那么一个口,上坡土路,进去就一片水,周围是树、灌木丛,往西苇塘。路边有休息的长椅。没有建筑物,也没有花坛。随便进。不如现在的街头绿地。幽静,有野趣也荒凉。虽然没有了,因为老舍先生在此自沉,太平湖永远刻在人们心上。

发表于 2010-8-29 0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数小点的,俩太平湖全都没有见过。不见也好。

4 P1 d8 Z" B% e2 D( x

太平湖,不太平。

, J& p- x6 R# A# ~/ a" S/ Y1 Z

舒舍予,舍干净。

+ \5 n6 Q9 H- d- @2 }

许林邨,鸣不平。

5 o0 w9 N5 x5 m' w# S) m

夜未央,斧叮叮。

! W# o: j1 t! S9 w0 N' y8 _

刻石碑,墓志铭。

- v5 m4 v8 O6 }$ l) U$ S% N

若漏风,宁古塔。

& p* x* R3 T$ ]9 V" Z( u

不漏风,幸安宁。

6 z) [' W; Q, F' ]0 z& r

俱往矣,皆远行。

$ M3 ^% a w6 w, ]0 ]- A8 X& K; m

留波澜,井底生。

4 a/ `' j. ]0 X; P+ [$ X9 f

夜如何,尚未明。

- ^" Q* h# C, ]; R3 ?

 

* ?& _& t1 ]$ o" G

 

发表于 2010-8-29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家花园其实就是袁克定置办的一处宅院,这所园子早先是睿亲王后裔、曹雪芹挚交敦敏和敦诚兄弟家的宅园-槐园。
发表于 2010-9-3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园结局原来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斋兄,码字自然有些辛苦,可随编随码有苦也有乐~~~~谢谢关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C6 A) X q8 Y/ s6 \1 k+ v

这一传说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 u+ {8 N" H& E- P

据说在1914年有个名叫赵鹤舫的古董商找到了袁克文,说是可以为袁家花园增添一些奇花异石,得到袁二公子的同意后,他得到了袁府专用运物的“封条”,便派人赶赴陕西,声称袁大总统要修建花园,并指名索要昭陵六骏中的两骏做点缀,又恰恰挑选上了“飒露紫”和“拳毛騧”。在得到这两件宝物后,赵鹤舫畅通无阻地将其运到北京,但却未将二骏交到袁家花园,而是另进奉了些假山怪石,搪塞了事,二骏被他转手卖给了一个叫卢芹斋的人。

3 X4 A0 J* e2 J8 K/ u

这样的叙述当然有许多疑点,事情过去了近百年,在当时就有许多难解之谜,更不要说今天了,下面仅能提供些传说资料,供有兴趣的朋友探索。

7 X U- n! o+ S7 G7 h: k: t+ p8 T3 e

先说赵鹤舫其人,赵鹤舫名福龄,鹤舫是其字,他是北京人,居广安门外,15岁进琉璃厂寄观阁当学徒,学到了一些鉴别古玩的本领,后来在几位官僚姨太太资助下,在上海大世界附近开了家延古斋古玩店,1912年他回到北京,在琉璃厂路北开了家也叫延古斋的小古玩铺子。但不久他突然间一夜暴富,搬进了路南的100间房子里,于是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当时的北京古玩界流传出一个传说:赵鹤舫得到了一件俏货,转手后发了横财。这件俏货指的就是“昭陵二骏”。

4 @ ]- g' p; w) {

前面说过了,袁家二公子克文风流倜傥,每有出人意表之举,什么人都敢交朋友,他无心,赵鹤舫有意,双方结识也就情有可原了。有一种说法是赵鹤舫撺掇着袁克文向陆建章要“昭陵二骏”然后用赝品掉了包,假的送进袁家花园,真的卖给了卢芹斋。这一说法未必可信,首先,赵鹤舫有没有那么大的胆儿?其次制作赝品有没有充裕的时间?三是假货能不能瞒过二公子和他周边当下的名士们?四是赵鹤舫办成这件大事自然会有奖赏并得到二公子信任,还有没有必要冒与身家性命悠关的大风险?五是做为赝品的二骏其后的下落如何?能骗过二公子的赝品当然逼真得能骗过不少人,不应该从袁家花园悄无声息地失踪了。

5 P( u7 \# y% J( L7 \

那么在昭陵六骏中为什么选中了这二骏,并且要向陆建章索取呢?

) C" E6 A& q2 T3 x2 m, ]

有一个说法是:1912年在京法国商人格鲁尚,为了抢在德国人之前弄到石骏,派人潜入了昭陵。1913年5 月的一天,一干盗贼正偷偷地把砸下来的“飒露紫”和“拳毛騧”运下山时,被闻风赶来的村民拦住,情急之下,盗贼将二骏推下山崖。后来残碎的石骏被陕西政府没收,并由此落入陕西督军陆建章的手中。随后,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给陆建章递话说:“老头子搞了一处园子,想弄几块有意思的石头装点一下。”一听这话,陆建章立刻明白了,把二骏贴上封条,送到了北京。

5 i! L" o U! W

这段传说的前半部分很可信,符合内外勾结偷盗重要文物的惯例,也曾有过一个法国商人的笔证,但最后部分有些让人想不通,因为如果由陕西督军陆建章送到北京,就变成了公事,公事的过程中文物贩子想来很难插手,更何况陆建章又是个北京人都清楚的杀人不眨眼的屠夫,谁敢去招惹他?我想赵鹤舫若是遇到陆肯定会被吓破了胆,躲之犹恐不及,因而结果也不可能不被送到“老头子的园子里”。

* l0 [1 A& }6 i* M, p

这么可怕的一个陆督军,我们不妨翻拣一下他的简历:


( K: T) e7 a9 l! ~1 P

       陆建章(1862~1918)字朗斋。安徽蒙城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 清光绪二十一年 

& Z6 l! V3 n6 m+ V1 D: d8 w: a( ^

  (1895)随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历任右翼第三营后队中哨官、督队稽查先锋官、左翼步一营

, K1 W) [0 m: w) C. h3 W1 [* ]8 X

   帮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兵部练兵处军学司副使;三十一年(1905)任北洋军第四镇

" E( [% r/ j: V9 K! B

   第七协统领。后调任山东曹州镇总兵、广东高州镇总兵、广东北海镇总兵、广东高州镇第七协

5 w! \/ M# E' F7 u

   统领。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府警卫军参谋官、右路备补军统领,后改警卫军统领兼北京军政执

* A. O/ E) n. A/ h; n

   法处处长。在任期间,大肆屠杀革命党人、进步人士及广大群众,被称为“陆屠伯”。

3 T R1 Q0 r7 f$ M1 h0 a0 w

       1914年春,白朗率河南起义军入陕,陆所部被编为陆军第七师,陆任师长兼西路“剿匪”

/ s. `) o% \- X( f8 u3 g

   督办。同年夏,率部由潼关入陕镇压白朗起义军。1915年升任威武将军,督理陕西军务。从此,

8 Q* _6 K; w& b9 ~! R5 f. r; p( y

   陕西便成为北洋军阀直接控制的地盘。

" J9 ]& t8 t N9 S: c5 w

     陆在陕裁汰陕军,将军行署和各机关人员多用皖籍。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口

4 [, l4 V& m0 v ~

   里会说蒙城话,腰里就把洋刀挂。”他为巩固其在陕西的统治,大搞特务恐怖活动,严密监视

& ^1 L; Z# s, A' |8 X, w8 o' F+ C

   民众,常因搜捕革命党人而出动数营兵马,且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所不为;还在西安广设

9 X; l" B/ a0 M$ b3 I& M, u; M0 x

   妓院,大开烟禁,大增税目,肆意敲诈搜刮陕民。为敛财,他以24万银元将“昭陵六骏” 中的

6 O& i* R9 a& @8 F# Q& |

   “飒露紫”和“拳毛騧”等珍贵文物卖给美国文化劫掠分子;1915年秋,为逢迎袁世凯复辟帝

) z+ ~" P/ v; a! r# j+ b

   制,陆在西安物色文人写劝进书,并令各县旅省人士冒充各县代表签名。同年12月袁世凯称帝,

) e3 @$ D: A5 U% |/ u8 E5 @

   陆因劝进有功而被册封为一等伯爵。


- ^; e2 F# ]: l

意外的是在这一检索中,竟然对昭陵二骏有了另一说法,它们是被陆建章以24万大洋直接倒卖给了“美国文化劫掠分子”,由于没有更多的依据,也与袁家花园无涉,不须多加探讨,故妄存之吧。

+ R/ h4 F8 E( {5 s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六骏都遭到了肢解,被分割成大小不同的碎块装箱运到了西安,而“飒露紫”和“拳毛騧”后被转运到北京,大约在1916年或1917年再被偷运到美国。其他四骏,先前放置在了西安图书馆,1950年由人民政府收藏,一直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

: o# A) Z) v7 T: @

这基本上属于官方的说法,是很笼统的概括,有些说不清的事情便抹去不说了。

( P0 i8 O+ Y% @# w/ b

然而故事并不是到此就算完结了,因为如果真是美帝国主义将二骏盗运或与国内盗贼内外勾结倫走,并放在自己的博物馆里洋洋得意展出的话,政府与政府间终归要有个说法,特别是中美关系改善后,这是道抹不去的伤疤,美国政府和宾大博物馆也不愿给自己留下个贼的标签。

3 A/ U" S8 M8 U

2001年,香港《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太宗皇帝和他的六匹战马》的文章,引起了国内学人的注意,作者是供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周秀琴女士,由于她在文章中披露出许多不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基本理清了二骏流出海外并被宾大收藏的头绪。

( c- e( @, S8 `' C* w' l5 b

二骏确实是经过卢芹斋之手流出海外的,也是经他之手卖给了宾大博物馆。

; G3 q- x$ l5 |8 z0 a

那么卢芹斋又是什么人呢?据说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士绅家庭,原本富裕的家庭在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传到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1900年他漂洋过海到法国谋生,在国民党无老张静江的帮助下,他与人合开了一家名为通运的古玩公司,其后的近50年,中国的各类古董通过他和他的公司源源不断地流入欧美各大博物馆及收藏家的手中。在西方人眼中,卢芹斋是传播东方文化的使者,而在中国人眼里,他不过是个臭名昭著的文物贩子。

$ |- k; c) _. H3 S6 w& ^9 T

关于《太宗皇帝和他的六匹战马》的文章我并没有看到,网络搜索到的只是些节选,好在在本文中它只是个枝节,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再进行下深入的探讨。

" I8 Q X9 n1 r. j, @6 |: z/ [

回过头来再看看袁家花园的故事。可以基本肯定的是,袁家花园在1912年的下半年基本建成,并且至少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次。1914年至1915年期间国宝昭陵二骏与袁家花园产生了联系,然而二骏没有被送入袁家花园,而是通过其他渠道进入文物贩子手中。猜测袁家花园具有一定的规模,园内有座相当精美的花厅,园子分东西路或东中西路,园内既有旧槐园的两株古槐,还有从全国各地搜刮来的奇花异石。袁家花园自袁世凯故去后,就已经不是他家族的产业了,尽管它的新主人还姓袁。还必须说的是,袁家花园与太平湖一并毁于日本侵略军之手。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革命后代在2010-9-3 15:21:00的发言:
花园结局原来如此!
+ u/ v B* o. F1 s& B

据我所知,就是这样了,或许还有别样的故事吧:)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I& T7 Q: K) `

本以为写到这儿勉强可以算做有个交代了,可有位少年时期的朋友看了,说是不好看,说是要写还该写写解放后袁家花园的故事,想想他说得也是,他的意思是指在袁家花园已然消失却仍继续着的那一片儿胡同里的老故事,说起来还真是有点儿不知从何侃起,虽然那段时间老北京曾经变化迟缓,维持着四平八稳的进程,不过袁家花园及附近却俨然可以说是似那般全付于断井残垣了。记忆关系,也只能勉为其难地絮叨絮叨,说得到不到的,有住这片儿的那个时代的朋友,请给补充纠正吧。

& I0 H+ ~ Z" O0 ^9 z# Y; F

自打小鬼子在太平湖修建弹药库,附近的居民基本都被赶走了,房子、院子、街道也被拆得个七零八落,像时下电视剧里三五十人打着小旗儿,有气无力地喊着口号抗议的老百姓,大约在当时是真的没有,也没人敢。其后,日本投降以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太平湖周边仍然有很大一片地方沿袭着它的军事功能,包括它的破败。我小的时候,人们都叫那里做太平湖汽油库,原因是没有了水的太平湖特别是靠城墙边儿的很大一块场地仍然拉着铁丝网,存放着大批汽油,并有驻军把守。那会儿我还小,分不出军队和武警的区别,后来明白点儿了,则是因为占用着参政胡同里敬谨亲王府的公安总队,当时我们这些孩子们还称他们为汽车总队,显然认为这儿是解放军的汽车总队。他们将王府临街的一大排房子改造成了汽车库,库里的汽车经常停在外面的街上,每天每都要去太平湖拉汽油,然后再送往各处,而且经常是晚上或夜间出动。参政胡同有一截儿路段比较狭窄,住在院儿里的居民,深夜可以清晰地听到大解放的引擎声,感觉到街巷路面的震动,甚至有人家的后墙角也被兵哥哥驾着的大家伙不经意中刮蹭,重砌时不得不抹成个圆角。

1 X8 V6 E/ ^0 u4 g( {/ p+ g8 `3 y& q

太平湖附近的断壁残垣之最惨烈状况我没有亲眼得见,但我却能记得当年那里有许多院子是荒废的,有些院子里惟余几间老房,也有些房子只是草草修葺搭建,勉强住人而已。街巷胡同虽犹存,却是行人少。就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里还有不少空地可供盖起红砖水泥瓦的排子房。

& P; [/ G" s+ W" j

建房者除了房管部门,就是街道办事处和有后门能拿到批文的大单位。文革开始后,由于人口膨胀,大批青年进入婚龄,再搭上管理上的松弛,居民们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建房运动,房前屋后、院里院外、街巷胡同涌现出大量的违章建筑。我的几位朋友,就是因为工作在房管部门,又是大龄青年,结婚无房,经批准,在前后老莱街、槐抱椿树庵及月台大门那一片儿建了房。

$ ~+ N; q- O+ X

记不得解放后这里共总消失了几条胡同,凭印象水月庵、西草场、五道庙,包括袁家花园已经是不复存在了,它们自然地逐渐变成了一条直接通向太平湖公园的街道,大约就是后来的太平湖东里。不过东里南侧除了自来水公司外,还有一处居住着解放军首长的大院,好久之后才听人说这位首长是抗美援朝中指挥过上甘岭战役的秦基伟将军,或许这处宅院内包涵着部分或一少部分已经失去主人的袁家花园,乃至与其稍有瓜葛便不清楚了,只算做是个提示吧。而袁家花园故址的北面则是一片大空场儿,还有家大煤舖。1958年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时,这里圈起了围墙,成立了街道工厂,这个工厂有些特殊,它是二龙路地区唯一的一家化工厂。

9 P2 T. ~2 ` t, W+ }. X9 X. V6 Q

与母亲一道参加街道工作的“张姨”曾经就分配在这个化工厂里,当时居民们习惯地叫它喷漆厂。工厂的大门是冲西斜向开着的,两扇大铁门上有道弧形的嵌着红五星的上框,印象里就如同电影里农村人民公社的拖拉机厂。院子非常非常宽敞,堆满了各种化学颜料桶,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油漆味并一直飘散到很远很远。至于这家工厂具体是做什么的我一直不甚了了,只感觉他们是在勾兑各种颜色的油漆,然后再分装出售,不过也好像工人们经常要手持喷油漆的那种喷灯,似乎是在将油漆桶及其他用途的大桶刷漆翻新。

' S; A8 S' o5 \" M8 p

之所以提到喷漆厂是因为在1960年4月发生过一次大火,影响很大,竟然惊动了敬爱的周总理,他老人家还亲自赶到了火灾现场,据说那天周总理正在参加人大会议,知道发生了火灾,趁中午吃饭时候赶了过来。在现场总理对在居民密集区兴办易燃易爆危险品工厂,破坏城市规划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指令有关领导类似这样的化学品危险工厂立即停办,有生产价值的也必须迁至城外远离居民区的地方。

0 t [: C& O" a: v6 T7 I9 u1 U/ C$ ^* C

我对这次火灾还能有些较清晰的记忆,因为事发当天近中午时分,许多警察远在石驸马桥十字路口就拉上警戒线,禁止无关的群众西行。警戒线前围观议论的人很多,特别是家有孩子在圈内上学的,我们只能看到西面的不远处的天空中黑烟滚滚,救火车响着警笛不断地开过去,随后又有救护车到来。后来听说有不少人是在救火中受了伤,街坊邻居里有些是34中的学生,后来听说他们都停了课去参加救火,有不少人是化学品中毒被熏晕过去的。

! J7 E8 i- i$ [& E4 M

关于这次大火,《西城追忆》里刊有回忆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

: T9 W5 h% n$ g+ }

大火中受伤的人不少,但损失却并不是很大,大概因当时周边的居民及房屋并不是很多,而且扑救及时,没有殃及其他。但是经过这场大火,附近又很是荒凉了一段时间,特别是近在咫尺的太平湖公园,绝少有人肯光顾,到了夜晚,那里经常成为流氓小混混们聚会、约架、岔架的理想场所,也接常不短儿的听到有人在那里扔死孩子的传说。

~ L w4 i1 ] _8 L$ x' e3 P

大约在文革初期,为了解决居民的住房困难,北京市有关部门开始推行建造加气块楼及简易楼的办法,这儿有幸成为二龙路地区的试点儿,于是在老喷漆厂及附近空旷处分别建成了月台楼、葵花楼、向阳楼及同光楼等5栋简易楼。这几栋楼分别为三层或两层,每层有一个公用水房和公用厕所,有趣的是,其中有一栋楼因为旁边有个临街公厕,本着节俭就近的原则,楼内的公厕也就免了。您还别笑,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不是“红五类”您还别想有住楼房这份幸运。为了降低成本,这些简易楼都是大人字屋架,外立面采用“丁斗儿”砌法,有红机砖的丁斗墙,也有白沙砖的丁斗墙,初建成时当真也很是吸引附近老百姓的“眼球儿”,甚至让许多人羡慕妒嫉。

4 \! p1 P$ i8 z+ j$ @. N+ `% u8 s2 I

不过住进简易楼的居民没有兴奋多久,便尝尽了它的苦头儿。由于是仓促上马的“报喜”工程,许多技术水平都不过关,房子夏天闷热,冬天极冷,楼内的居民还要自己安炉子生火做饭取暖,家家的窗户上都要捅出一节烟筒,屋内和楼道里烟熏火燎黢麻乌黑。室内墙皮经常大片脱落,公用水房和厕所的卫生环境也很糟糕。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楼房墙体的水泥标号低,粘着力差,楼房基础浅,建成不久便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墙体裂缝、变形等危及结构安全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经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危险程度更加严重。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加气块楼和简易楼便完成历史使命,进了“黑名单”,纳入必须改建拆除之列。于是它们也就真的被拆除了,被改建了,连一丝痕迹也没有留下。


发表于 2010-9-13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市里的村庄。鬼子制造的村庄后遗症。看看老地图,以前城圈里边也有很多荒地。现在只有地荒。

0 m! I0 I2 v( J3 n3 Z

谢谢老先生的讲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1 01:01 , Processed in 1.21811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