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 Z) J0 @; S" M( s 《老地铁》 4 H; a2 t0 d6 d8 ~
ffice ffice" /> * m7 P6 c- ]5 B" w: c9 m/ R
我现在是BMW族中的一员,每日上班,走一段、乘一段公交、乘一段地铁。
' t2 U6 o* F" k! \$ Q% R: C% V . _/ u$ l. P# j7 Z3 ^2 q
【换乘】
. \! h. H3 A) \) V) H, J9 l( A. v. K" K近来 我住在西外,早上一腿、一乘就到了西直门地铁,随滚滚人流往地下去,这里是“一站三线”的交通枢纽,地下的设计远好于地上,迅速吞吐,地铁运行长车厢、短间隔将乘客打发走。 7 C7 C+ L9 }! k7 X& G; C6 i
刷卡进站后,两个选择,目的地是“国贸”既可乘二号线在复兴门换乘,也可乘四号线在西单换乘一号线地铁。连续多天的换乘比较,还是二号转一号线这一路更快捷方便。
5 M& E8 |1 |* O1 l4 i& }& G1 U从地面前往二号线是长长的滚梯,可能是早年备战的需要,地铁埋得够深,一头扎到底,再来了一个起伏,在进入站台前,几处人流在此汇集、挤挤插插,人贴人,面对的都是后脑勺。此时我才发觉那盲道的设计绝不是仅仅为了盲人服务,在前面的脑壳逐一矮下去时,我意识到前面是下行的台阶,但又低不下头,用脚去探寻,脚掌识别到的凹凸点,提示台阶在前。这以后走到此,我尝试着“盲”它数秒钟,下台阶也不是问题。当然,你要是穿“松糕鞋”那就瞎了。
% R# o3 q4 J2 I- ]9 O0 ?在复兴门二号换乘一号更便捷,出了车厢人往低处走,一两分钟就到了下层一号线的站台。这要是乘四号线在西单换,要在地底下兜个大圈子,曲曲折折耗时十分钟,地下不比地面,四面封闭的通道里更显得路漫漫,那叫一个风尘仆仆,携带重物的得累着。 1 n8 X' d B9 E
这种换乘的便捷与否全在规划人员的良心和远见卓识,这是中国的稀缺资源,设计人员到在其次。我想一、二号线换乘的便捷来自于先发优势,先到先得,怎么方便怎么设计,占尽了地利,至于后面的线路,建不建、什么时候建,未必做了详尽的考虑。后来衔接上来的四号线缺失了地利,费钱、费力、不讨好,累了乘车人。乘地铁,老人不宜。
: L( |! U5 I) s2 S【一号线】 7 @1 j$ E* s9 \* K
一号线是中国第一线,六十年代中期开建,六十年代末开通使用,50岁可当爷了。地下铁不如地上铁时髦,有如地下道(包括排水道)远不如地面上的建筑那般的光鲜。地面的车头、车厢换了几代,蒸汽、柴油、电力,单机或多机驱动,地下的一如既往。现在的动车组、和谐号够漂亮,地下的总是漂亮不起来,十有八九的时间都行走在黑胡同里,懒得捯饬。 7 ?! V$ y9 Y4 \+ J+ b
最近一号线装备了部分新车厢,装了彩屏,照明、通风有了改善、也显得略微宽敞些,可以多挤进几个人。 j; {6 A v5 z7 c/ A \# w" j+ `( x
那天我坐的是一线的老车。报上说这些个老车快要退役了,要怀旧的要不赶着来坐,可能就怀不上了。
$ y5 w7 G4 P& v0 V( W车厢内要暗淡些、通风用的还是那种晃晃悠悠的电扇,嵌在顶棚上,老牌的“华生”转了几十年,累了,在头顶上哼哼唧唧的,吹出的风不均匀,要是正好在风口上,能感觉到它的硬实力,这天需要的是风,它吐出的是凉。
: V T8 o' w7 N( T老车最大的特点是内饰无商业广告。两门之间的一面车厢除了窗户,就是上三下二的五块语录牌:上书“环境保护、低碳出行”等等,满是公益之心,连下挂的拉环上也“微笑服务”字里行间。车厢里没有电视屏,避免了商业污染。这来大概是北京地面上少有几处没被商家染指之地。央视一套应向这里学习。 & Z7 \/ i" {. C1 T" I
商业社会也不应该处处充斥商家的广告,让百姓的视野有个清净之处,包括耳根子。据说前二年“华为”献爱心、助奥运,斥资数亿要捐赠伦敦地铁手机信号系统,谁想,热脸贴上了冷屁股,被人家拒绝,英人要保持地铁的静谧、祥和。哪像咱这,扯着嗓子跟手机较劲、嘈杂一片。
" Y" J+ J: a# R% E要避免视觉的污染还挺难的,车厢内没问题,可车厢外你得防着点。本来黑筒子里,暗灰的石壁、连绵的电缆,乏味、无趣也被生财有道,添置了光电广告牌,车窗外闪闪烁烁,没完没了,毁眼吶。
* g2 a- z3 z- I. W【一路畅通】
/ `& ~" A) f; `8 Y1 i% G# W: s一号线十年前曾经被称之为最拥挤的线路。现在到不一定了。我说的是复兴门到国贸这一段,一共九站。 0 i; K4 q. V! I+ o8 D& m* w0 N8 l
每天的8:00前后,我在复兴门踏上一号线,拥而不挤,这站下来换乘的不少,腾出了空间。下一站西单,与四号线交叉换乘,站台上乘客排队,鱼贯而入,车厢内悉数全收,站台上落不下人。一分多钟一辆车的间隔,就是车厢满员,个别候车人也不值当往上挤,下趟车马上就到。比较十号线的“芍药居”和“西里”两个换乘站,这里可是宽松多了,似乎人也文明多了,不见那种生猛,呼啸而上的冲撞和谩骂,不知这与沿线居民的地域构成有无关系。 . V! f( p# O! x. N7 P s
上下班高峰时段,地铁间隔短,提升了客运量。一号老线效率不低,尤其关门之效率,四号、还有十号线都设立了双重门,更利于安全,老线没有这个设计,设立了导引员岗位协管安全。一号线的单重门,开合迅速,我习惯了十号线关门的慢动作,那次在一号线也抢门而入,竟被重重的夹了一下,随无大碍,知道了厉害,下次不再抢行。 ) T8 o3 ^; p" O* {( q( m
西单站启动后,乘客的流动性大减。下站是“天安门西” 开门、关门,无人上下,再下一站,“天安门东”依然如故。这个时段,天天大致都是如此,你想啊,头上是中央、是政府、是人大,都是在宫里、府里的,这点上班有挤车的吗。再一站,“王府井”有下无上,也对,商家早到去打点着准备开门,游客、买家这时还没出门。再一站“东单”车厢上下流动了起来,头顶上才进入了居民区,旺火之地。“建国门”换乘二号线的乘客下车,车厢内开始宽松。到国贸,这时段也是下车的多,上车的少,老线轻松了起来。
) L. K8 M I/ y- j; t 1 V0 w# e/ U& B4 g4 v; ^5 w
老地铁是跟备战相连,新人都不知道了。
$ ]- J3 Z% p2 K5 e: F& i新地铁成了大城市的命脉,公众的必需品。
n3 @: D7 Z( j; j+ ~ _“绿色地铁、科技地铁、人文地铁”,这条标牌嵌在西直门交通枢纽的道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