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 p5 `; S& b9 I
【活着】
' _$ |' h' O7 t3 ?) ?7 C( qfficeffice" /> 4 c. E% T+ `0 X/ J, a w" O
在白云蓝天下,回望远方的乌烟瘴气,油然就有了幸福感。身在福中要知福。
* d& f% Q: f0 u- @' b7 ?2 c) ?( W7 X
* [9 E6 T6 E7 W- h 乱翻书,翻到了余华的《活着》,这部小部头的小说,90年代一气得了好几个奖。后来拍成了电影,没让公映,私映可以,盘有的卖、网上可下载。一口气读下来,就是人生苦难的历程。真是自找没趣,看得心都灰了,辜负了蓝天白云。
* N9 b9 B) u' q/ a* C ]9 I
1 P; u0 C. G/ D7 I5 w1 E; a 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福贵少年吃喝嫖赌,家产败光,气死二老。好在有不离不弃的糟糠幼女。祸不单行,徐蚌会战那年被国军抓了壮丁,九死一生,要着饭回到家乡。不带总倒霉的,少年时的放浪,换来社会阶层的新定位,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新政权中分得五亩良田。浪子回头,日子才有起色,集体化的高潮到来,饿肚子、孩子失学、老婆重病,饥寒交迫中,福贵亲手埋了儿、女、老伴、外孙……。活着就好。老汉活在了新时代,吆喝着老牛,犁着黑油油的一亩半稻地,一生磨难,无奈地笑对苦难和人生。 / B# v: n$ P$ n
. a1 \' n# ]; E2 v$ O0 N' ` 又是一部过往素描式的村镇图景。
: G" }1 v* k* u# w0 o0 H4 U . X4 f- j) t0 I- ?4 U6 y# Q" [" f
让人纠结的是同一蓝天下,面对同一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后的体会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
! `, u; q) I q. N7 Y, |9 i 这些年再看不到《艳阳天》了,出来的是《日子》一类的书。把这两部书并列在书架上,大体就是我们家园的写照。还能听到《翻身农奴把歌唱》旋律,老年人的回忆,红彤彤的底色,也有小众黑色的记忆。 & m: w! _! {: R: Z- n
曾经历过的年代,我们童年没有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但同龄人在城市有饿肚子的经历,更有精神的创伤。去年读了同学签名相赠的小说,写到我们共同的一段经历,在她幼年的视角中,老北京德胜门的城楼、城外的那条大街阴暗,笼罩着忧郁和压抑,向北、向东一直拐进了校园。我不解,后又理解了。 + ~# H+ c* n& v2 O* f
阴晴圆缺是世界 。历史的一瞬在我们眼中的所见所感异趣相远。付诸笔下、书写历史,于是乎丰富多彩。其实就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过去一统论太过简单化了。如何述说那些个年景,好得很、糟得很各执一端,今人还在喋喋不休,事实又怎么能描述清楚,在两端之间有无尽的图谱,都在各人的感受。 [9 I0 U8 x: @6 a0 }
% x& c8 B9 E3 V: S. O+ a
活着,活着就好。 ; Y( E& l; x/ L% I
* @# t# R6 ~; D8 `* R! M 作者说,《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 J, R" H( b$ K( ]8 t3 e " Y: j( }( J5 K! W0 [$ U/ ~. I
这一代人不再为宏大叙事而活着。
6 U' u# [7 ]' c o4 _* D[此贴子已经被wangpei于2011-12-7 8:31: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