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 E' i4 y% D) ~ G【图书馆】
1 Z5 L+ R$ B; K$ e1 W! [: ?$ ?( e5 Q! U+ ^4 z! O
图书馆设在北楼中段的北侧,可能是在二楼,藏书、借阅为一体的大房子中。进门的东面是借书的台子,台子后面有一架架的书、还有玻璃柜子。
0 w1 P3 C x7 K+ b( E* X6 t9 W0 u
) a3 N! F/ i- A7 O5 n. u怎么查询索引我也忘了。书打管理员手里递出来后,捧着退到西面。阅览室贴着墙边排着带靠背的长条椅,中间是长条桌,围着木椅。
; g: @ a4 s8 @* }: O
, t7 j* C9 F1 p3 N# o5 q6 L2 z记得是下午开放,在自习课之后,但不是每个下午。室内静谧又充满着灵动,没人说话,听到的是翻页的声音,灵动的是那吸引人的图书,五花八门,滋养、愉悦着幼小的心灵。没有小人书。
# a7 T* h" }0 e4 g- t% L" `0 `1 P: h2 \ x# G; R
好像不外借,看到吃饭时马上还了,没看完那就下次再来借,我没遇到下次借不到的时候,图书都有副本。
$ d/ u- F6 q9 _2 i, H
' Q( T9 B: o# N0 |% R; `+ [《科学家谈21世纪》《征服细菌的道路》这类三五万字的小册子,看得饶有兴趣:21世
6 e7 O- l/ X. j* T6 ~3 J7 u纪多么的遥远,遥远得难于想象,那时的马路如传送带般,自动的行走,会有星际旅行,戴着圆圆的透明头盔穿着航天服的各色小朋友相会在外层空间,配备着自动
! m2 b5 O+ P; @1 l语言翻译机,沟通无限,多么的美好。倏忽这些年,幻想照进了现实中,多多少少都实现了些,走得是无比的艰难。人还在呢,我们走进了曾经幻梦中的新世纪,可' B* t' O" P! q8 `
当初的那份美好不在了……。美好永远伴着童年。
8 `' S9 J# I I# _8 d2 _9 z- d3 j' H
" D' V" W. i* P4 ]& g; U& l0 T- B
; w( G9 [" K5 B* g/ @7 X; Y( B @+ V0 z# B9 X
在那借阅的不多,还是活蹦乱跳的操场上更有吸引力
4 m- s, j4 }/ M/ b( n
% u& U- A( k% t6 p: i
图书馆有外借制度的安排。晚自
9 V& m& a8 ^9 n4 E& S
& e5 K: W/ g# o0 T$ Z习前老师还有班干部抱来一摞摞的书放在教室头里的讲台上,人还没进教室,书们就侯在那里。做完作业的同学各取所需、人手一本,一直看到铃声响起。
& H) Y6 [' L+ I5 W! c; ~
& L1 |/ a+ S$ q* X3 K0 }
; o7 \2 U2 ~! N) d
" Q' Z) x( m- @7 h/ o0 C( ^: [4 m
明晃晃的教室,六盏百度的大灯泡泛着淡黄、温暖的光线……
! |1 G3 w- [3 |8 `% ]2 K$ U: `6 _" Z# m8 x
" J# s1 @- K5 z0 H# R* W
3 Q+ {" ~4 R, o' g. M6 z% E/ v
几十年后,我在新华书店看着教育部门特设的青少年推荐读书专柜,上百册的书籍我看过的占了八成,其中的多数都来自母校的图书馆。
% i( N- n3 X; Z' S, A% R. I
' X# X; N! T. O. ^. X
; i. ?& n+ m* b7 ]6 t9 k7 d
3 C0 m/ c& C6 o. d5 A G【坑儒焚书】
5 o9 m: N# ^$ J, \5 A8 e- {/ A9 B4 S" j% n
/ `% Q; b' \; Q6 }" c! ^% [3 v3 M7 W! `. I
文革一场知识界的浩劫,老九们斯文扫地,那图书馆也不保了。
* |) {3 [ m' t2 g4 M
# L8 E, l% U5 m7 ~5 I: N图书馆给我的最后图景是1967年年初,破四旧的疾风暴雨,图书馆未能幸免。上年底和这年初我们曾回校住了一段。其时图书馆大门洞开,随便出入。书库里,地上的书比架上的书多,人踩在半尺厚的书堆上。
+ z" i" V7 B1 s
5 Y# N* N. t+ f" H, F5 W
8 R! p6 X* ~- k. h$ {' H, I
$ F% U! g' P; B f9 b W" B
那时我没有留意,有多少图书缺失了扉页。
- v: e% V3 p" t' x9 }2 ~& `2 w
% a- f7 c7 A( F9 o+ I
- Z2 [7 N D* r! ?/ e
8 E+ k6 U! }2 P! F* D
上完六年级时“三红”“三花”那批描写战争的小说就看得差不多了,我在那里面翻翻捡捡,专挑那些重点批判的书,挑了一套欧阳山的《激流三部曲》陈残云的《香飘四季》听大人讲过的《虾球传》,抱回宿舍去看,看过再换一批。
$ K4 {3 q# r3 r( m8 g9 x3 I8 @
" S+ P! }% c. b6 t) u+ F我的印象外国的小说不多,是原本存书少,还是让人家捷足先登、先下手为强了,我挑了本《绿色保险箱》苏联反特的,我想找些翻译小说,像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一本也没找到,原来图书馆是有的。
5 w5 [4 r! W6 s
1 _& `$ F: S! k7 V令& L; e7 e8 v0 o# T& p
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个不设防的地方,玻璃柜子里竟放着贵重的物件:两块亮晶晶的跑表和一件有机玻璃制品。有机玻璃制品约有一尺长、三寸宽、四寸高,晶莹剔
2 A9 b, l" R( b1 S- X透,里面是花花绿绿的管线和简易的机械装置,我当时的判断,这大概是中学部做物理实验的装置,沉甸甸的。那跑表可是认识,我抓起来、摁下去给自己测了测心
3 F$ m& J7 h6 R1 \( J, c跳。体育课时老师就是拿着这个“掐”我们。我们几个挨个把玩后,物归原主,又放进了柜门。表可是贵重物品,跑表就更贵了,怎么也没有人收好呢?那时真是乱% ^: a8 a6 y$ f5 ? r/ W6 ~% g
的可以,乱也乱了好几个月了,多少人进来出去,它们还安安稳稳在那里!
1 |- h+ |* N2 t I8 ?8 m: q
4 i+ o: N0 |8 i& |2 `* A3 s1 c. q
书是看不完的,于是我还挑了七八本拿回家看。有本叫《太阳从东方升起》还一本《晋阳秋》。书放在书架上被老爸看到“学校的东西怎么能往家里拿,赶紧送回去”周一又背回了学校。这包书到哪都不会有好下场,就算留在了家,69年下放我全家迁离北京,我那不多的藏书还有几十本小人书都被家人处理掉了,唯一留存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打包去了河南。
1 [: a& Y5 o1 B: P
0 O* i, ]: b0 M3 Y! w
# `( p) ^1 P: X/ P2 ^& Q1 ^6 @3 h0 g& D3 i7 k+ P# l0 M& _
5 g9 H0 _% F/ x1 t
1 U2 W( o; h" `) E9 x2 D
. \2 E9 G0 ]0 w* F
【故事会】
; t3 f1 b2 l4 ?8 Q7 e
+ o2 j u0 m1 ]" M* F1 c, V
! W- U5 L, I$ }6 W5 G% L0 \8 S2 a l. @% V0 m$ f- x
在低年级时我没在子弟小学图书馆借过书,有时在自习课发书看。老师还号召大家每人捐出一两本书,班里自己成立了小图书馆,我还在那里借过好几本“民间故事”阿一旦、阿凡提都是那时认识的。
- _# z6 g u0 H* Q5 X" ]
6 C) u$ g6 r4 c g) P: b: |0 H2 T同学们常常把书带到学校看,每周日晚间都是争先恐后的搜罗、传看,低年级当然是小人书为主,我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全套60本,后来又添了一本《白马坡》成61本了。可我从来就没有看齐过。我姥爷就给我买过一本三国书,之十六《千里走单骑》我看了不知多少遍,关老爷真成了我心中的圣人,也化为我性格的一部分。十多年前,我走到黄河古渡旁的运城去拜见关老爷,在义薄云天的匾额下,孝敬了他老人家100元。
& `+ u& M$ z* {1 p0 i% z. o" [1 P. Q6 M& ~( `) `. J8 H
我班最阔的是王孝明同学,家中有全套的61本,可他不往学校带,不少同学周六下午跟着到了六部口他家去看。
d7 X8 l m; z9 s( n
V/ V# ]" q: w+ H) J8 f
# l6 ]' _/ W! ]$ R8 ]
" s9 O+ ? A3 U f低$ y l" q$ S3 b
年级时阅读能力有限,老师给大家讲故事,也有一个年级的一块来听。我记得在礼堂老师讲过《西游记》长篇系列,听了上篇还惦记着听下篇。现代题材的《青春似9 D8 m- E1 S% e4 j) ~! r
火》主人公叫“梁云”开始的一段情节如戏曲《柜中缘》般有意思,但这本书也没有讲完,后来我还到西四新华书店买回这本书。
5 S+ e) {' v9 Y" t, a2 @* J, Y; F3 i# r* W( W9 M
我们还在热衷于小人书时,班里转来了“大学问”来之前老师就介绍,王同学看“字书”《红旗飘飘》都阅读过了。果然他是架着眼镜过来的,比老培的还要早吧。
! G* w' L% T% d) @2 M! ~( J: O2 W; M8 b
到- y" Q$ M# n# V* m |! S
了三年级字书也看了些,不光是浅薄的。比如我家邻居的一本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我看了几十页,兴趣盎然,“猴子军过海……”比《西游记》热闹得* x Q( f! o% E$ r$ Z$ s+ p2 N6 D
多,而且都是大兵团作战,特过瘾。我拿着此书到学校“臭显”立刻吸引了眼球。后来这书被高年级的陈凯同学借走,耍赖、就是不还。以大欺小,我没辙,也没想) P$ H& b! V& y* f$ E) _* p- U; ^" B
起来找老师。深奥的书往浅了看,各取所需。季羡林老先生文革中忙里偷闲翻译了全本的《罗摩衍那》,据说还是诗体语言,好几卷、几百万字。我没敢再碰。
q' N7 T0 U0 \$ Y. W
- ?% b/ q2 ]+ O' g# H同学间传看的本子:6.2田达拿到学校的《大战火星人》《二战纪实画册》看着过瘾,特别是那本画册,印刷精美,极具视觉冲击力,首次知道“0式飞机”、“神风敢死队”连画面带文字都是那么惊心动魄,比如这个标题:“希特勒闪击波兰”,: M- ]3 _ P0 P* X n; T L
极有动感。
6 Y# @5 M. h7 v5 d% K7 _
9 b/ s# c5 l, [- B9 v o
六年级时故事会的主角不限于老师,我记得班里搞过“读书讲故事”活动,晚自习时吴建国、苗建中等同学上台开讲,内容是“越南人民抗美救国的故事”,本子是《南方来信》。记得吗?
6 }0 K; X: @& Z. ?2 f
% a# G3 g( B2 E8 K
要离开一段,不能当“坐家”了。听秋江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