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B0 S% T5 L# }
【图书馆】
7 T/ s G0 u7 X* k$ s( Y
- l0 n. U, A+ ^4 Y; G1 d图书馆设在北楼中段的北侧,可能是在二楼,藏书、借阅为一体的大房子中。进门的东面是借书的台子,台子后面有一架架的书、还有玻璃柜子。
# V1 P1 p4 n0 @' _
( T4 I8 @1 u$ A6 r2 c/ F. X0 T" r
怎么查询索引我也忘了。书打管理员手里递出来后,捧着退到西面。阅览室贴着墙边排着带靠背的长条椅,中间是长条桌,围着木椅。
5 g5 T9 f* N g b5 I( g& _( C3 S! c* h9 Z+ C
记得是下午开放,在自习课之后,但不是每个下午。室内静谧又充满着灵动,没人说话,听到的是翻页的声音,灵动的是那吸引人的图书,五花八门,滋养、愉悦着幼小的心灵。没有小人书。
6 P) O5 ?" t; d r
. n! i3 Q! x& b! R好像不外借,看到吃饭时马上还了,没看完那就下次再来借,我没遇到下次借不到的时候,图书都有副本。
3 |4 t/ m+ Z. Y [) T( R: V0 y- `
《科学家谈21世纪》《征服细菌的道路》这类三五万字的小册子,看得饶有兴趣:21世, i/ D" |3 p/ H$ H U0 z0 G
纪多么的遥远,遥远得难于想象,那时的马路如传送带般,自动的行走,会有星际旅行,戴着圆圆的透明头盔穿着航天服的各色小朋友相会在外层空间,配备着自动
2 `9 _; _0 s! m u语言翻译机,沟通无限,多么的美好。倏忽这些年,幻想照进了现实中,多多少少都实现了些,走得是无比的艰难。人还在呢,我们走进了曾经幻梦中的新世纪,可
) L$ D4 t9 J" D0 G' U当初的那份美好不在了……。美好永远伴着童年。
) C' a# m% Y j! z% v! e) ?1 R( g$ b
]5 [. {0 `- E6 Z( M5 A5 I4 j! u
. V# M( V, T, O1 P3 F% |+ N: _在那借阅的不多,还是活蹦乱跳的操场上更有吸引力
$ ^5 n# z; K9 t( d* A
* W" L7 {, [1 d& w! _2 d5 |图书馆有外借制度的安排。晚自
( O! M- u- a% z; `# p- D
8 \7 G! m5 y7 c习前老师还有班干部抱来一摞摞的书放在教室头里的讲台上,人还没进教室,书们就侯在那里。做完作业的同学各取所需、人手一本,一直看到铃声响起。
: g9 T% d, J2 |- c3 z
8 J% l1 L" S+ M' M& e c( H4 Q$ }
% J+ {" v, p- x4 I" v: X
8 z6 k A: A( t) K
明晃晃的教室,六盏百度的大灯泡泛着淡黄、温暖的光线……
+ ]5 o/ L; `1 r
" W' n+ k1 R& p: I9 q. v
" y. n& _; W; |6 R, ]
6 D# \1 g; h8 K, F# E, p' j& ?几十年后,我在新华书店看着教育部门特设的青少年推荐读书专柜,上百册的书籍我看过的占了八成,其中的多数都来自母校的图书馆。
% V5 s2 O$ X, P/ Z7 {) Q% F
: h* ?. x8 z0 |& K" Z9 p
( _' M3 z' y0 | L4 {4 z7 s
; h F) K% B; p7 N" M0 |【坑儒焚书】
8 {% j0 s7 L0 b" k! T4 Z# O; J& H
+ m# Q# ]0 a: b7 z
e" U" H. p+ y$ u V
5 {+ M0 Q! d( B, @- I* d! A$ g, @" a$ W文革一场知识界的浩劫,老九们斯文扫地,那图书馆也不保了。
$ d# R# _0 y# d+ y
3 H( @# @4 d5 @9 S图书馆给我的最后图景是1967年年初,破四旧的疾风暴雨,图书馆未能幸免。上年底和这年初我们曾回校住了一段。其时图书馆大门洞开,随便出入。书库里,地上的书比架上的书多,人踩在半尺厚的书堆上。
/ z- G" d8 P$ t0 K6 S1 z
1 @! @9 w, U$ D* S$ }1 [# o
: \; G- [' j; O& i, p& P* {, g1 V) \
& x$ L7 l8 u- x" P1 X3 ]: a6 n, [
那时我没有留意,有多少图书缺失了扉页。
$ n& H$ e6 _9 L% E- C! n o. F. d5 T' y1 I! R; i3 x Y5 ^
( u6 W6 _$ I9 ^; E: D4 b. K6 p9 \) A# ^6 i4 K
上完六年级时“三红”“三花”那批描写战争的小说就看得差不多了,我在那里面翻翻捡捡,专挑那些重点批判的书,挑了一套欧阳山的《激流三部曲》陈残云的《香飘四季》听大人讲过的《虾球传》,抱回宿舍去看,看过再换一批。
7 T9 h9 L" r- D7 b- K* d; @( ~! e% w& f+ k/ {/ x5 f" h
我的印象外国的小说不多,是原本存书少,还是让人家捷足先登、先下手为强了,我挑了本《绿色保险箱》苏联反特的,我想找些翻译小说,像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一本也没找到,原来图书馆是有的。
5 `% v" s4 a' e
/ s7 k9 \' ]0 A; T4 V2 Y令* ~/ ^7 s7 x) z" W# X
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个不设防的地方,玻璃柜子里竟放着贵重的物件:两块亮晶晶的跑表和一件有机玻璃制品。有机玻璃制品约有一尺长、三寸宽、四寸高,晶莹剔
1 i8 b2 k, B. ]透,里面是花花绿绿的管线和简易的机械装置,我当时的判断,这大概是中学部做物理实验的装置,沉甸甸的。那跑表可是认识,我抓起来、摁下去给自己测了测心
# i# z/ l: D& ]3 d2 n. C跳。体育课时老师就是拿着这个“掐”我们。我们几个挨个把玩后,物归原主,又放进了柜门。表可是贵重物品,跑表就更贵了,怎么也没有人收好呢?那时真是乱' c1 ?) _5 g; O
的可以,乱也乱了好几个月了,多少人进来出去,它们还安安稳稳在那里!
& Z) a3 A5 e! s t
4 ^* u% y0 P5 U8 w" r: Q$ Y* r
书是看不完的,于是我还挑了七八本拿回家看。有本叫《太阳从东方升起》还一本《晋阳秋》。书放在书架上被老爸看到“学校的东西怎么能往家里拿,赶紧送回去”周一又背回了学校。这包书到哪都不会有好下场,就算留在了家,69年下放我全家迁离北京,我那不多的藏书还有几十本小人书都被家人处理掉了,唯一留存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打包去了河南。
$ A8 k' W) i3 k: ]8 X4 o* z" ~( a! Z( ]& j. [' S; g9 @
- ]7 l3 h6 B+ O- ^; `$ e& U
. Y9 r' x- x& W& l$ r9 ?
( s" i) N0 I% i) w. A; r
$ v. P5 G7 z% n$ |: R/ S$ m
7 V( W6 n. e9 t5 I1 f
【故事会】
- u* W, p4 v& e4 \6 e7 K$ w" l4 ]6 D; Q: [0 n8 n+ m# D9 g
5 ?) |2 d. I5 K J2 N. p6 B$ J2 T9 O+ b! i
在低年级时我没在子弟小学图书馆借过书,有时在自习课发书看。老师还号召大家每人捐出一两本书,班里自己成立了小图书馆,我还在那里借过好几本“民间故事”阿一旦、阿凡提都是那时认识的。
' p+ n8 }6 k+ _0 ?
) r' O( A' j' ^% _
同学们常常把书带到学校看,每周日晚间都是争先恐后的搜罗、传看,低年级当然是小人书为主,我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全套60本,后来又添了一本《白马坡》成61本了。可我从来就没有看齐过。我姥爷就给我买过一本三国书,之十六《千里走单骑》我看了不知多少遍,关老爷真成了我心中的圣人,也化为我性格的一部分。十多年前,我走到黄河古渡旁的运城去拜见关老爷,在义薄云天的匾额下,孝敬了他老人家100元。
- m, V) ]+ Q" m5 J/ z% Y) U7 T
: O; }6 T$ x) m, d3 ^1 K" n我班最阔的是王孝明同学,家中有全套的61本,可他不往学校带,不少同学周六下午跟着到了六部口他家去看。
9 s B; C j: A1 [( R9 {% z5 g
% c: K# h5 O6 D' u$ K% Q( i
/ F3 ]% P" d* ?- D7 }* l, }2 R1 T& t: P+ {( q# d ^
低
D2 [6 K/ ?# H. C年级时阅读能力有限,老师给大家讲故事,也有一个年级的一块来听。我记得在礼堂老师讲过《西游记》长篇系列,听了上篇还惦记着听下篇。现代题材的《青春似
4 b2 e i9 a6 Z% {7 H: O" k1 A火》主人公叫“梁云”开始的一段情节如戏曲《柜中缘》般有意思,但这本书也没有讲完,后来我还到西四新华书店买回这本书。
' h7 z2 [0 {% t$ Z' d
) F/ J" e# [* D* f; H2 a1 H4 a我们还在热衷于小人书时,班里转来了“大学问”来之前老师就介绍,王同学看“字书”《红旗飘飘》都阅读过了。果然他是架着眼镜过来的,比老培的还要早吧。
$ Z: `8 p& d) W9 f6 n5 P% |+ s# O( ]7 x' |# P
到
5 v. i3 y5 x1 I& W, u: T6 @了三年级字书也看了些,不光是浅薄的。比如我家邻居的一本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我看了几十页,兴趣盎然,“猴子军过海……”比《西游记》热闹得, b2 N/ ?: q5 @! j0 n
多,而且都是大兵团作战,特过瘾。我拿着此书到学校“臭显”立刻吸引了眼球。后来这书被高年级的陈凯同学借走,耍赖、就是不还。以大欺小,我没辙,也没想5 W! m }) t) e1 y
起来找老师。深奥的书往浅了看,各取所需。季羡林老先生文革中忙里偷闲翻译了全本的《罗摩衍那》,据说还是诗体语言,好几卷、几百万字。我没敢再碰。
, b& G- |& S9 G4 K+ J
, T& |+ k2 i C7 Q
同学间传看的本子:6.2田达拿到学校的《大战火星人》《二战纪实画册》看着过瘾,特别是那本画册,印刷精美,极具视觉冲击力,首次知道“0式飞机”、“神风敢死队”连画面带文字都是那么惊心动魄,比如这个标题:“希特勒闪击波兰”,
! q* e- `. {3 }% E4 u0 T3 h# k极有动感。
9 b! E8 B0 f! h) i, ]3 G
, O0 b f, O+ }
六年级时故事会的主角不限于老师,我记得班里搞过“读书讲故事”活动,晚自习时吴建国、苗建中等同学上台开讲,内容是“越南人民抗美救国的故事”,本子是《南方来信》。记得吗?
' i! E2 S: Z. r# ]' F2 ]6 b
n3 j- M( {3 k# _
要离开一段,不能当“坐家”了。听秋江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