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 q% e, J
【钢的琴】
; p1 j- K$ Y K0 K9 J昨预报是中雨,想来街上会人少,室外总比室内要爽,打算寻部片子看,我想起了《钢的琴》不闹神闹鬼,现在时的片。网上搜索,沿北三环的四五家店看下来,都是进口片子当家, ( H# y$ H" Q- P; T7 R# O! c
七月上市的片子,这就过季了?再搜,以片名为搜索目标,还好,有四家在演,排片一场或两场,在非黄金时段。 % X K& k0 y/ j9 d+ C
天大黑时,我打新东安影城散场,再走到街上,小雨仍没有驱散闷热和流连在灯红酒绿中的人们。我脑中晃动的是东北沈阳铁西区乌漆麻黑的厂房,一片狼藉、破败。 5 v* t6 f" \ f" O7 Q
片子内容简单:主人公陈桂林人到中年下岗,媳妇跟他离异,上小学的闺女发话:谁给我钢琴,我就跟谁。于是“三部曲”展开,为了留住闺女,老陈制作了不发音的纸板琴、到学校中去偷琴、最后在工友们的帮助下造出了钢的琴。 7 q& s9 t0 \( c- `- Z8 C7 x ]
按常理说这三个段子都不靠谱,怎么会呢。尤其是自制钢琴,8000多个部件想想都摇头,花一两千块买台,比兴师动众和更多的花费而又没有质量保证相比,是“无厘头”。但故事就是个载体“话糙理不糙”要宣泄的是意向、人情,唱一曲挽歌。
5 X( Z5 Y/ _( {故事背景大概是90年前后,国企改制,我们很多人曾经历过的,但谁也没有“辽老大”当年有“共和国长子”之誉,来得惨烈。在这个“烟囱比楼房多”的地方,铁西区的烟囱不冒烟了。 : ^3 x! `1 K) r4 @( H! C: a6 u5 ~9 n
惯常被打破,工人阶级中最精锐之一部开始分流:街头为红白喜事鼓与呼;牵头组建破烂公司;麻将桌前耍钱;出了大狱后摆摊修锁;唯一成就产业的是屠猪卖肉的贩夫走卒。 & z, z. p4 F+ N# e' D, _
整部片子色调暗淡,无一处阳光灿烂。近、中、远景,是衰败的厂区、生活区,高大的厂房、星罗棋布的车床,厂区盘旋的铁轨,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沉默中、锈蚀中、等待着被拆迁的命运。厂区那两座高耸的烟囱,从总工到小工都期望它留存下来,为当年的辉煌、为自已的青春留个“念想”在影片结束时,它最终轰然倒地,无可奈何,历史无情。
8 G5 y' J% q5 y" S* i8 f事业破碎随之而来的是破碎的家庭,贫贱夫妻百事哀,散了吧。 % N _7 K5 }6 f! ]) i; J/ n0 C
他们散了又聚了,为了台钢的琴,这些个钢厂的大工匠们,就不信整不出一台琴。
( h; ~8 U$ k% y; S8 d9 Q整部片子又是部轻喜剧,现实主义的作品。在婆婆妈妈中描述了历史的进程,触及了现实重大问题,讴歌了(曾经的)主人公们,他们个个仍然精彩,在悲剧中带给人们快乐,在黑漆漆影院中的那一刻,超脱了现实,人心欢快了起来。 " Q$ ]. S1 x* L4 {6 m) G0 B
苦中作乐 “穷欢乐”没有过被端掉饭碗的恐慌,我们大多没有经历过。铁西区的人们怎么看。十多年前铁西区包括大沈阳一举摘掉污染大户的帽子,蓝蓝的天上白云飞,苦乐自知,一代人的牺牲。
m5 d8 k& n; y( P, x B2 n新东安影城的八个场子,就是最小的六厅(110座)在放国产片(60元/张)。其他都是《哈利波特》《蓝精灵》《变形金刚》都是英文版、120元/张。它们也都十年了,70后、80后在电视机前欢呼雀跃时,他们的父辈在为转型、下岗煎熬、十年后国际大佬们把电视换成了大片,卷土重来,狂揽吸金。 8 f$ z7 y) H9 t D% e' [8 x
国产片的沦落有如当年的大国企们,异曲同工。但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希望。
' S$ d8 N6 @5 |# M1 @7 n推荐这部片子,缅怀工人阶级优秀品质和伟岸形象的,怀旧的、找乐的,片里还有饱满的俄罗斯音乐为主的陈词老调。老培喜欢,开篇头一段就是《三套车》铜管乐加手风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