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 k- z" M; L& ~) a7 Z6 b 【我们的老一代】 ; j( t) `4 r' B- y
上一篇写的我们的上一代人,师长们,启蒙、教化了我们,其中既是师长又是我们家长的有二位,下面的几位是家长们,前不久还看到他们或者就在我的身边。 5 m% v/ d& \# E- d
【老邻居】 ( A! u9 {' e! z
我们共同在西四北大街东西两侧上学时,两所学校是近邻,都是子弟小学,又都是“育”字辈的。可命都不长,教育革命不断深化,换句话说是折腾不断,到文革后不久,这对难兄难弟就给折腾没了。不说这对邻居,要说的是我的同学同时又是邻居家的老二位。 . X6 R0 m w/ q# k* `; l3 ?# Q4 \
我说过我住在子弟小学的后院,我们院是三进院,其实也是四进院,里院一家是穿堂门,经由这家穿堂而过,就是贴着“石老娘胡同”的南院,这院的北房是民居,住着父辈的同事,而南房是校产,子弟小学的澡堂子就设在这,我们还多次在这里洗过澡。打这院的南门出去往东走十几米、胡同南侧就是一栋红砖小楼,二层,位置在学校的南墙外。那里住着我们的王同学,顾同学。她们的哥、姐也是我们高年级的同学,下面的弟弟也跟到了城北的育新。 # P) {6 a- i0 @9 }0 u
说是邻居,直线距离有一百多米,说是同学也不走动,那时别看小,跟异性同学也不串门,没有规定,寄宿制学生约定俗成的,但那个小红楼我去过好多次,在二位同学的楼上住着高家,因父辈都在南洋公干,留在国内的家属就稍有来往,捎来捎去的信件、物件等,另外他家有电视看,也是吸引我的地方。进了楼门,一东一西的底楼就是王家、顾家,那时就认得老二位,他们并不知我是谁,打他门前过,上了楼。 # R) T; |8 x K
王叔叔细高挑,走起路来,大步流星,特点在甩开膀子,“甩幅”达到你觉得扎眼的程度,比常人多出二三十公分。我记得跟他老人家说过两次话,一次是71年,我从东北回京探亲,临返回时,他来到我家,托我带个包包給他的女儿,好像是双半高腰的雨靴。附带这一封信,上面写着:“烦交……”这词就打这学会的,后来我一直在用,老人家还跟我说:怎么都不知道你们在一个连队,要相互照顾……。包是带过去了,人却没说上话,“烦交”她排长转递的。 + ^4 Z2 m% _5 l* d9 g. {; t* R
谁想,到了95年,我们的老辈人搬得更近了,真正成了近邻,直线距离在十米之内。老爸住在三楼,王叔叔在六楼。这之后的十多年可是常见了,比见到王同学的次数要多。老人家在院子里散步,非到面对面时我会和老人打个招呼,但我确信他只把我看做众多晚辈中的一个,并不确定我是谁。直到两三年前的一个冬日,我从105公交车下来,见王老前面走着,紧走几步搭讪,原来他也是才打车上下,到家乐福购物回来,手中拎着个小包。90多了还独自乘车出行,好身体,我赞叹。老人说:不行了不行了。我夸赞完了,特意问一句:您知道我是谁吗?果然老人摇头。我说了上辈的、再说下辈的。老人明白了“你们大了,我们老了”。 , o3 W1 H9 Z* m d
顾同学的长辈也是同一年搬到一栋楼上,近到隔了一层楼板,算是把我家踩在脚下了。这多年眼见到他老人家瘦弱下去,哪一年、那一日,妈说,楼上顾叔叔走了。 9 O3 o4 b4 ?7 D" D, a2 |% e/ I
前年认识了顾阿姨,应该叫张阿姨。也是在这“育新苑”顾同学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妈妈参加了那次疗养。那时阿姨腿无大碍,只是走长路不行。轮椅也就是备着,近处吃饭,不坐也成。那次还集体去了金海湖畔,看大坝,气色好、兴致蛮高,还“追星”呐,有上面的那张照片为证。 6 B. C7 e1 N f. \% @
到这次疗养启程时,和老爸出了楼门往外走,正看见张阿姨罗着腰、推着轮椅在健身,步履已经迟缓,但分明在与生命抗争,健康之路在自己脚下,多走一步就多些希望。我们走近她身边,“走啦”她先打了招呼“您不去了”我明知故问“不去啦,去不了啦”她回望着我们。
! X5 Z7 ?8 ^ m2 e& H; j/ t9 m
【贡叔叔】
! ^ V/ y2 l# S- Q8 M/ ^前年贡叔叔两口来参加疗养,去年没来,今年又到了。 / I% t. n* A# z d) c
清晨,还是在那个地方,小路的末端、僻静之处,在摇曳的柳枝后面,现出了二老的身影。伸胳膊摆手、猫腰抻腿在做“自由体操”小暑之日,在群山环抱的绿意中,还是多了几分的凉爽,老人长衣、长裤运动装、运动鞋,风过来,白发飘飘。
5 T9 N1 F0 {) b: H: i( Q' G% u贡叔叔身体好,几十年体型没有变化,健美型,头天午饭后回大巴车上拿行李,那腿脚疾行像个小伙。 " K" n( V' ^* L2 R/ a# k8 \/ u
我看二老做的差不多了,就走过去说话:……二老身体真好,除了头发白了,这些年没见有啥变化。叔叔答我:40岁时就白了,现在还稀了。我刚才还说他白了二十多年,想想也是,印象中真没有过黑发的贡叔叔,白了四十多年了。到是李阿姨前二年还是花白头发,现在全白了。
/ P" H3 w) o( X$ s6 i我问老人“做的是什么操?”“保健操”“是昨天教的吗?”“不,从83年就开始练这个操,和她们现在教的都差不多” 1 l( I8 i. k! Q! x, f
我想起前年他们是打太极拳的,又问“怎么不打太极拳了?”“打,每天打五分钟太极拳,只会打那种简易的,再做四十五分钟保健操,每早五十分钟的活动……” ' G0 |& f! P4 H5 [. J' z
我借机问了问小贡,说他到上海后我们有二年不见了,回来了吗?告我:回来了。我问:他在东面CBD住吗?“没有,最近在三里河,老丈母娘那住,老人身体不好” 7 {: V# Z m& ]" O k* o( D% ~
二位老人空巢呐。所幸二老出双入对,几十年锻炼不缀,年过八旬身心康健,夕阳红红着。 $ B6 t2 \1 Z% G5 J! u' e; f$ l% [
【姚阿姨】 " q; y) M% z, Q5 Q$ n
子弟学校,相识半个多世纪 3 r7 L3 K; O |$ h/ D: m
在一起住校六年,有的回来又住着一个大院,父一辈、子一辈,不仅同学间烂熟,连带对长辈们也知个一二,姓啥、叫啥。有时是家长提示的,比如家长会结束,会回来说同事谁谁的孩子如何如何,尤其是优秀生和差生,前者怎么优秀,后者如何捣蛋了。比如陈班长父母的名字大概就是这么知道的,可他老人家的面从没见过。后来,陈家妈妈的面,我终于见到了。那是07年夏天的首都剧场,剧目是《暗恋桃花源》我落座后,见到前二排处一个熟悉的身影,陈同学,我喊了一声,她抬头认出是我,告我是带着妈妈来的,她身边是位满头银发、身材不高、带着眼镜的老太太,我晃晃手算是打过招呼。 ! i$ n: m% }* t2 w* c
面是见过一面,下次再见不一定能认得出来,这机会也几乎没有。但姚阿姨的名字我屡屡见到。老爸单位办了份内部刊物《老年信箱》双月刊,里面内容丰富,我有时也拿来翻翻,其中姚阿姨的文章常常见到,论及国家大事、点评金融热点、游记、闲篇,老人笔耕不缀。
! z* W+ _9 d( @1 h8 Q这些年国家灾害频仍,老同志们捐款不断,姚阿姨多次榜上有名,多次捐款都在万元以上。王同学的老爸、顾同学、贡同学、还有我家老爸都曾在万元捐献榜上露面,可我注意到次数最多的还是姚阿姨。我看过他们捐款的统计数据,按照人均捐款数额,老干部这个群体是最高的。而他们的收入是远远低于在职人员的。一切都是自愿为之,为国分忧,解囊慷慨,老人们乐意。 % C8 ?# j# [6 j' H
【老人家】
3 ?8 d! p5 B, y D我们这个团不大不小,吃饭坐四桌,包括家属在内平均年龄74岁,最高龄者,我的老爸89.
, R, |. Z9 J# Z. m老爸腿脚灵活,平日在家上下三楼都不坐电梯,出去买菜有时一转就是小半天,其实没多远,拎几棵葱回来。我现在有时怕他转不回来,好在这事没发生过。
2 y4 C5 h3 v9 y! r老人都是远期记忆好、近期记忆差。远近是相对的。
?8 [) Y5 `/ \, s7 a- B我们散步时路过园内角落里的锅炉房,老爸记起:去年这里在换锅炉。不错!
% O/ k6 ]7 x4 ~* V1 |. n$ B* U看到山上的小亭子,说去年咱们上去过,还在上面与清扫女工说过话。我说,对,那女工嫌就挣四五百元,太少了。
2 }2 |: }. n: ~% n5 |4 s走到四合院里,观看檐上的彩绘“倒拔垂杨柳”我指着问那时谁?“和尚”“哪个和尚?……你不是看过《野猪林》吗”老爸答不出来。“是鲁智深吗,《野猪林》中另一个人物是谁?”老爸还是漠然。另一副彩绘“三顾茅庐”我又问那三个人物是谁,提示了关、张,他想不起刘来。直到我说出三顾茅庐,老爸才点头,说“三人来访”。我说“是三次,来了三次才访到,访的谁呀?”老爸又迷糊了。我提示“昨晚电视里看的京剧《斩马谡》,是谁斩的马谡?” $ v7 _9 u. p6 ]+ Z! M
“你昨晚那折戏算是白看了”。 7 E, U: g e3 c$ N3 i; T6 d+ f& a
老天爷公平,好事不能让一人全占了。 3 f$ J' g0 \) ?3 t+ W
老爸的脑子不灵了,忘事、丢东西,其实不一定真丢,而是自已不知放到何处去了,为此我成功“破案”好几次。
9 D0 K4 q: V. p事情接下去就比较麻烦,东西“丢了”都是些“鸡毛蒜皮”他就开始深入分析,这个过程及其繁复,能把人侃晕了,结论是被谁谁偷了。后来如果东西找回来了,他还有说辞,是有人故意整他……。任我怎么说,就是转不出这个怪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隔三差五,总要整出动静。真没脾气。 0 Z; s" ~- P- h& i; \5 k
我所以年年要出来一趟,也是让家里的老妈喘口气。让老爸出来,换个环境松松心,可他习惯了,老是忘不了那点事,隔天一提,我现在修炼得,一耳进一耳出,权当老爸在抒发郁闷情绪。不跟我说,跟谁说。 h* g9 B& i& v0 O
老人们健康我们的心愿。家有一老是一宝,老人在家我们踏实,风风雨雨他们仍然给罩着。老人们都往九十去了,子欲孝、亲还在,幸福啊! % v" K" r9 x0 C9 C: g1 n%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11 11:05: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