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 x8 G1 C, E2 M 《大连流连》
5 q9 U; m& a7 f9 g& P( ?! }1 J; B 0 d0 ~7 G2 n5 _6 f4 d$ d/ E
【辽南】 8 t; y7 N( W, m. ~* l; E+ D5 g- f
坐夕发朝至的火车往大连,天亮爬起,辽南大地。
" n& n( j" T/ A现在城里人可怜,满目的水泥森林,难得见到成片的绿色,省际间的夏日旅行可以补上这个缺。
1 k0 J, k# R6 U, Y& T站在车厢的连接处,身体不时的摇晃、路基失衡不稳,车子想跑快也难,不远处高铁施工中,到了明年这段路用不了十个小时,一半就够。 2 J2 }- {% U3 N9 I# q" p
窗外是玉米带,矮的也有一尺多,连天接地,青纱帐起来了。我指望这个季节,关外的麦子开始抽穗,可一路未见,没了它的立足之地,被淘汰出局。大宗的作物还有葡萄,列车在高阶上行驶,视野下,一架架的葡萄枝蔓缠绕在灰色的支架上,排列整齐,往远处延伸,这么大的批量销往何处,未听说这里有酒厂。到是半岛的苹果当年小有名气,可沿途种得不多,好的果实已经上了套,被咖啡色的纸袋保护了起来,值得这么珍重的并不多,多数果实还都裸着,不值那个袋钱。
& L& d, m+ Z7 J) ]6 m/ T辽南农业地力已尽,道边难见撂荒之地。这时见到荷锄下地的农妇,有仗犁牛耕的农夫。 + e- R* L6 a3 [% P0 c
低洼处乱石荒草,流水淙淙,走过一段才看出,貌似荒地,实际是宽阔的河道,河道的南段铲车正在施工、清淤,施工后的河道成了长长的水池,分段迭水,开发出未来的淡水养殖工程。
: B, {1 l7 Y" j3 h9 O; N河道消失处,高低错落的一片稻田,尺把高的秧苗精精神神。起雾了。 . N: L: h0 ^6 S5 _ p' `9 Z
' O# C7 Q' v5 V" C1 O7 o- H c; D S7 p
【瓦房店】
; P+ v) P5 h2 R5 U距目的地还有一小时车程时,列车第三次停站:瓦房店。这才是大连的辖区。
& y! H! E. Z! s远山、近山一派朦胧,忽然见到一杆子高的月亮,像被纱罩在后面,恍恍惚惚,我最终判断,那是个太阳,否则不会在浓雾中透出。 $ F# ?8 U8 F" s* j6 _2 J7 W; j" ^ `
一同观景的汉子是大连人,看样子小我十岁,他告我,这个季节大连雾多,尤其是刮南风的时候,通常太阳高升,七点半左右雾就散去。
4 {6 W% X9 z3 r, z; B大连边上的瓦房店在我的记忆中停留得久远。当年连队有一台“平路机”上面喷着“瓦房店**厂”的标识。那时多少还有些好奇:瓦房店应该出砖瓦才对,却出了这么个大家伙:火红的钢架,身下长方形、带弧度的巨铲,每到开春或雨后,连队的履带拖拉机都拖着它上路,将那沟沟坎坎、散乱的车辙一律刮平。
& @* V6 Y: h9 e/ c& h$ P后来,我还知道中国著名的“齐洛瓦”三大轴承厂,这“瓦”就是瓦房店轴承厂。现在“瓦轴”还在,但和国企都犯一个毛病,搞得不算好。赶上这么好的年代,中国也成了轮子上的国度,却没赶上大势,远不如当年的势头,辜负了。
* F1 b" a$ M q
( X) e1 ^0 t0 a6 n5 Y瓦房店瓦房却不多。村落中那种老式、房顶略有弧度的平房居多,以水泥抹顶,弧度为了泻出积水,平顶农家用来晾晒粮食,实用还是第一,也见有坡顶(尖顶)的平房,那表示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层次,坡顶的房子更多用的建材是彩钢,施工、维护都更方便。 ; T+ }" d" A8 | g
偶见村中起了排楼,是为新农村建设,主要目的是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平房已成奢侈品。连那遥远的兴凯湖都如是,哄着农人上楼住,你能说它是好事吗? , n5 c3 D/ x* p2 b* O5 q: `
9 X4 n) W7 p; B* j8 j
【海碰子】
- A; P- y! ~7 \5 I+ Y4 _; g上面那汉子,告我天象、告我“瓦轴”近况的那位当年还是个“海碰子”。 . |8 j8 @& \! Z5 G) b7 Q4 |- X4 J, u
"海碰子"是大连的一个行当。他们多为捕捞高手,身怀绝技,,一口气扎进浪里,在水下捕鱼捉蟹。我去年看了北岛主编的《七十年代》其中一篇就是一位海碰子的少年追忆。与此可有一比的是影视作品《潜海姑娘》同一工种,一北一南、一男一女,一个苦难、一个欢乐。 8 N# {/ e, f4 Q: W+ g7 h1 n2 v
七十年代的海碰子是苦难的化身(参见《七十年代》)。那汉子大概是七十年代末的海碰子。他告我,那时大连很多男孩子闲暇时都泡在海里,但真要捞出点海货那得有本事,
O" u. `) I. n: N“一猛子扎下去,通常要在三个深的水域,(三个人身长的深度)才会见到海参、鲍鱼,有时见不到这个东西,那就打捞海胆,海胆价值低还扎手,几个上下,不出十分钟就赶紧出水,海碰子最大的困难是海水的低温,20°以下的海水,超过十分钟人就不行了。通常在岸上取暖、恢复体力,然后再次下潜。如果好运气有了收获,岸上就开始活剥生吃,连作料都没有,鲍鱼下肚,看重的却是它的贝壳,送到药房能换来一笔钱。那时海货不值钱,也不觉得好吃,太水,这一盆海货还不如半斤猪肉金贵,肉香、顶时候”。
6 A! @5 w |( o. U# d2 {我问,现在还下海吗?他摇头:早就没有了,那种野生的。而且近年来公共海滩,也就是大众浴场可以下,其他的海域都姓了张三李四,被私人承包,搞起海水养殖,"海碰子"们没地去了。新一代海碰子绝了。 x- N/ b$ Q) K+ X2 Q1 J
大连的男人曾经很爷们,跟海碰子大有关系。新一代不爷们了,大连足球也不行了。
+ L; x. u5 |% Z% n; }# B
+ n) D5 {; r& I% x$ V7 \, ]! E【大连人】 ' v7 n$ w" p9 v- h9 L
大连人很多都是俺山东人,我家就趁好几位。
: [4 P+ P4 Q4 \, S* c+ u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我的几个姨,虽然那时还没我,她们一宿的海船打胶东溜达了过来。大姐跟着女婿过来,不久三妹、四妹跟过来,讨生活。我的三个姨夫中,两个也是山东人。 5 q- k N2 r# w0 y
我很早就知道这个城市,因为这几个姨在那。家里人都叫它“打连”发三声,山东人这么叫,大连当地人也这么叫,当年关外的这片海岸都让闯关东的山东人填充了,很后来了,有个流行的说法是:大连人说话是海蛎子味,鲜味吧,与胶东话类同,中听。
: s6 M- U2 {& ~4 H ; y* z) a* r& Q* }2 }
大连人时髦。五六十年代我的三姨、四姨,隔年就来趟北京探望我姥姥、姥爷,衣着光鲜、呢子、料子,那时她们都是工人阶级。我上小学时,四姨说她身上的呢子裤都七八年了,我听了吃惊,跟我同龄。那时好衣服舍不得穿,出门上路、逢年过节才穿穿,过得个仔细。那时我家镜框中唯一的两张彩照就是她二人的,美丽动人,旗袍上的花都描了出来,色是涂上去的,现实中也是美,头上都烫着“波浪大花”,我周边的人少见,或是没有注意到,但她们俩人来了“扎眼”。
7 |; u+ P* ~. m5 m1 a3 z4 w今日大连人是不是依然时髦,来过的人多了,自会评说。每年这里都搞“时装节”不就是为了“显佩”时尚,今年没赶上,赶上的是6月18日开始的“樱桃节”。
) F# s$ E! R, [/ L2 L 5 X; Z/ C3 V9 |/ X! N
大连人勤劳,我的两个姨来了就没完没了的干活,好像要把两年的家务活都补过来、干出来;院里人、家里人拖地板,都是站立着,用“拖把”拖,她二位跪在地上用毛巾擦,直擦得地板的木纹一丝丝清晰可见。三姨家文革前一直住着日本房,烧“嘎斯”现在想来是东北这个地方接受日本习俗影响很深的缘故。 + f" `. p& A5 N+ Q3 N1 b% O2 T
我在庄河的大姨妈前几年在梦中逝去、无疾而终,享年95。三姨、四姨都80多了,她们二人的第二代有五人,算是大连人了。如今老人们早就干不动了,但家中都是窗明几净,自食其力,连小时工都没请过。这次去看过多病的四姨,费了好一会的口舌劝说她到养老院住住。三年前那次就是这个主题,四姨夫期间又探访了多家养老机构,可四姨就是不同意入住,说自己能干。犟。
0 l* F) L: J, |# v 5 E$ P$ m0 v7 h. b6 }
【历史上最肮脏的阶段】
7 ?; q2 g& {( k# n上一次去大连是奥运之前,驾车去的,走“盘海营”一个白天就开到了,住“付家庄”船舶疗养院。窗前绿树,树后海滩,只是海滩多石渣、少海沙、咯脚,下水前这段让人离了歪斜的,海水的洁净度还行。
3 w1 h) E$ ]9 O) [" C去年7·16”火灾带爆炸,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我电话过去,告我付家庄海滩一步一个黑脚印,没人下海。海洋生物严重受损。后患无穷。 - X1 f7 \& e |5 W, M
) P) T/ x1 v6 ]$ f
这次来住在金石滩“唐风温泉”窝在山里面。来了几日连海都没看清楚,最近的一次是周六路过船厂,司机说注意看航母,紧着楼宇后面“学么”“瓦良格”结果过海未见海。这次来连泳裤都没带,我不相信当局93%的油污已经清除。
, i/ R0 O! _6 w0 G# `0 n( N; {金石滩距离市里60公里,我在周日八点时段上了轨道交通,车辆满载而不挤,全程票价8元,在泉水站下车、耗时50分钟、票价6元。比北京贵得多。虽然贵但不堵车。 3 I: `9 \% J( B5 C5 T
如今大连也在修地铁,搞得到处拦截、暴土尘扬,工作日堵车严重。早年闻名全国的花园城市,令当地人怨声载道。海碰子说,这是倒行逆施,现在开始砍树拔草。 8 r( L! c: X. r' G5 H
& r/ l- \& R" B( q- e2 G" D这几年当地的几个创造GDP的大项目陆续投产,大石油、大化工、英特尔芯片项目。它们同时也是污染大户,去年的“环污”事件教训惨痛。人家厦门不要的项目却落户大连。老百姓蒙在鼓里、领导没有远见,得不偿失。
( s0 r. E, e; }- l % R2 A* Q8 g# s
今年东邻“核泄”大陆这块,大连首当其冲。半岛往北红沿河核电施工紧锣密鼓。 ) _$ J: w# x: Y$ S
现在是大连历史上最肮脏的阶段,这话是市领导说的。 3 C' F: H \( w5 K#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2 16:33: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