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自由飞翔在2010-12-11 18:08:00的发言:
3 b$ L( T: Q" w/ d& h' Z; j0 f受华老师委托发表一封致北京机院附小全体师生的公开信: # ^. n2 H- I$ y
5 X# m2 z* A5 s, S$ h% t感谢附小的校友专程远道而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 # }# E7 Q9 U+ u5 q' p
因为身体健康等多方面原因,去年的4.11师生联谊会,今年的9. 11北海聚会我都没能参加,而咱们的网站从我知道的那一天起,可以说天天必读。感谢校友在网上经常提到我一个普通的体育老师;感谢校友在4.11纪念册上撰文想到我;感谢在师生见面会上很多校友问起我。由于我只会上网浏览、阅读,不会拼音打汉字、不会发帖、不会互动,所以一直没有机会谈谈我的观感,这次也是借助“自由飞翔”的帮助才实现自己的愿望。 + ^# H3 p! R4 D( j
$ x) p% W# U, \5 u8 }) g4 j* Z4 L
我从事教育工作40年,当了16年体育老师,其中12年是在机院附小的操场上渡过的。当时操场大约长100米多,宽60米多,中间一个标准小足球场(60×40米),南边两个标准篮球场,北边两个标准排球场,南、北沙坑各一个,周围布满运动器械,全部是按照苏联小学体育设置标准设计购置的,并专门有一个木工维修这些器材。后来木制滑梯损毁严重,就弄了个水泥大滑梯,当时在施工前竟没人同体育老师商量过要建这么大而硬的家伙,等我知道时已经建得差不多了,不过也好,它成了附小的“标志性建筑”。操场设有专用的跑道,有个乒乓球室,但这和所有其它体育器械用具在内,好像都是娱乐性的健身用品,没有竞技体育的概念。 5 T+ ?5 \6 B0 g" f. b, g+ f
) U; a5 l0 b5 r8 C7 W2 o1 t+ y我是1957年9月到机院附小的,当时举办过一次有3所子弟小学参加的田径对抗赛,有:401子弟小学(后改为3501子弟小学)、燃料工业部子弟小学(在定福庄)和咱们一机部子弟小学。对抗赛的结果,团体总分我校排名第三。当时的校长就说:“咱们各年级的语文、算术都好,在全区都能排上第一,就是体育不好,3个子弟小学参加,还排名第三……。”这给我很大压力,经过和附小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两年后就彻底翻身了。到了1963年、1964年,我校的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都名列朝阳区的先进行列。体育教学举行过全区范围的公开课,乒乓球队获得全区小学生乒乓球团体冠军。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张树人左右开弓,球球起板的搏杀场面:在与多个小对手竞争中打出了21∶0、21∶1的成绩。足球队当时很少全区性比赛,多数是校与校之间互相邀请的友谊赛,但足球成绩也是相当不错的。当邀请兄弟学校来校比赛时,操场上彩旗飘飘,少先队的鼓号队出动助威。在我记忆中,当时有个叫徐福的前锋,速度之快无人能敌,他的60米成绩是8秒6(这个纪录直到附小解散都没人打破),他的边路快速突破,然后以细腻的脚法传中,只要中间有人跟上包抄,此球必中无疑;还有门将杜永宪,把守球门万无一失,原因是他得到高人指点(当时机院体育教研室的李桐龄老师的指点)。田径队更是名震全区,他(她)们刻苦训练,连放暑假都路远迢迢来校训练,他(她)们的名字虽在我记忆中淡忘,但他(她)们的矫健身影依然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 w$ a; o2 W( c1 x5 S: x% o
N: O0 w; j9 H# R! D* r) _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和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团体操表演,同学们在学习、训练两不误的方针指导下,刻苦训练取得了很好成绩。有了第一届全运会参加的成绩,才有第二届全运会我校担任试点任务的决定,即编委会设计好动作和场面后,为检验实际效果,先在我校学生中实验;音乐也是这样,作曲家亲临我校,边看训练边写曲子,试验好了才在全区推广。我校的训练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当时是胡世坚老师)多次在全区介绍推广,所以我校的学生就得比别的学校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上级对我们的信任,把团体操学生的队伍放在全场正中央,杨丽丽的位置正好在中央的中央,面对主席台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是我们学校的光荣。
5 K( H$ ^$ }' a8 Q4 b4 P 9 g& T; A: p0 H, E$ c8 l' o- A; x# o+ ~
机院附小解散后,我一直没有离开朝阳区呼家楼地区,先后在呼家楼二小和光华路二小各教了两年体育。在北京举办第三届全运会的时候(那时“文革”还没结束),我又接受了团体操任务,就离开了教学一线,从事组织教研、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等行政工作,直到退休。
5 f( ~" R/ J, {7 ? N8 g' x
0 w1 \7 A ^( u1992年,我在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办理了退休手续。 $ X% U R1 R$ N( X8 ]: A- C+ |
我从小跟父亲学过书画装裱,所以退休后的全部生活就是裱画,并对中国书画进行研究、收藏、鉴赏。我父亲创建的多宝斋在上海是一家颇有名气的老字号。在长达近60年的时间里,多宝斋与上海诸多书画名家交往甚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很多趣闻轶事。2004年2月20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艺术品投资》栏目播出了题为“翰墨两代情”的节目,说的就是多宝斋两代人的收藏故事。2009年我又把多宝斋的收藏故事汇编成册,作为永远的纪念。
# ?3 U4 n# T! Y. z5 R8 S9 Z3 d
% s7 j7 n- h/ _. z; _; S 华秋岳
: @3 I. v& Q. W% n5 p1 R, x n' Q 2010年12月11日 7 ^3 a' \5 Q( Q9 C, E D9 V) I* ?$ }
9 e; R+ C, d1 v4 Y/ q
华老师的撰文,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机院附小鲜为人知的艰难的体育发展之路,再一次领略了体育带给我们
' \) u5 G: N9 c6 i5 s+ v w 的魅力。华老师退休之后又华丽转身,投身书画领域,并卓有成就,更加敬佩!
+ [% x3 N/ S# ]1 ~ 祝华老师身体健康、永远快乐、永远年轻,书画事业再创辉煌!
& y6 y% g3 q4 Y4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