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eiwei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9 2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若水与gui__my各照了一组宣告秋天来临的照片,时节赶得及时,照得真好。本想学着也照点郑州秋天的景色,但是这几天其他事情比较多,抽不出身来。于是转录几幅秋天的照片,配上古人诗句,算是迎接秋天的到来,凑个热闹吧。

# j0 r6 F/ _; p, a" _/ E

 

/ c- A* L* m( ]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11-9 2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熟悉的陌生人在2010-11-8 8:40:00的发言:
0 C4 b$ z4 a+ e+ g: i2 M

 

0 [* A. q) p" E1 m" J8 B

今天是妈妈的忌日,27年前妈妈带着对我们大家无限的爱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7 r- x8 l# O. Y

fficeffice" />...... 

2 l4 U% K7 m' o* H2 w! r2 [

妈妈没有走,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间。我会永远带着她的照片,带着我的妈妈去游览美好河山,去跨越艰难险滩,妈妈的音容相貌将伴随我一生,直到永远!

; y! O: w7 m: c# z* R l' s

       熟悉的陌生人饱含对母亲兼老师深厚的感情与热爱写下的这篇令人深为感动的回忆,我看了三遍,感慨万端。王彦声老师不仅是慈爱善良的好妈妈,而且又是一位热爱教育,关心学生的优秀教师。她这一代人经历了建国以来所有的令人难安的“运动”,但是她作人的善良本质没变,忠于教师的职业操守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初衷不改。作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民,她表现出了很多拿高薪坐高位的人都做不到的,忠诚自觉履行一位教师神圣职责的可贵品质。我们国家虽然经历不少刼难,仍然有那么多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仍然有那么多的志士舍身忘我为国家为民族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因为有无数像王彦声这样的老师在无怨无悔竞竞业业从不放弃,从不懈怠培育国家与民族的后代。像王彦声老师这样千千万万的教师是我们国家与民族的脊梁与灵魂。他们的功绩、他们的精神人民会永远牢记。敬爱的王老师,我们永远热爱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7 L; z5 T3 r+ ]

 

6 J3 k: P( v9 \5 b2 H% C) |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0 E# [3 h3 [3 V2 e3 {. p# y& H

在王老师忌日刚过不久,补送一份迟到的悼念。

发表于 2010-11-10 0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熟悉的陌生人在2010-11-8 8:40:00的发言:
: \, I# @- U% N) {

 

' m8 }# n; K3 F) G; R0 _

今天是妈妈的忌日,27年前妈妈带着对我们大家无限的爱不舍地离开了我们。fficeffice" />

! i5 U% {0 |/ e. Q9 `3 z/ B5 I

 

: N( T4 |! j0 s2 I5 s5 c3 w4 O

我的妈妈王彦声是机院附小的老师,她一直教低年级,..... 

5 h( I! ^' n& C" G0 K' V4 G

深切怀念尊敬的王彦声老师!

# K, Y/ Z5 m$ {0 K. \( X

 

0 J4 g6 t; |0 y. O& d) C

王老师是我一,二年级的班主任,我虽然那时比较淘气儿,但在王老师的监促下,学习上还是不敢马虎,学习成绩应该是排在班级前面。最喜欢看到贴在教室里墙上的成绩栏中,自己名下一栏盖上许多鲜艳的小红旗图章,那都是王老师亲手盖上的。我记得当时男生只有高风,女生崔健潮、张楚梅所得的小红旗个数和我不相上下,。。。

0 T5 o( R- i- k w9 B

 

9 Y# j% {$ b! Y) J3 S

      今年1月份,在马莉同学的组织下,我们班有二十多位同学在京聚会,他(她)们都是王老师的学生。上面提到的三位同学也在其中。

" R f! X$ L0 h. M

 

+ _! p }- f. M. z! F

 

X- G* \- z' Z. t; Y; e. w- h

BQMZ3E2f.jpg

3 Q0 _2 [' e. V+ ^% c% m9 N

 

$ d! R# S/ e+ P; U8 ]" ]0 p

谢谢小俭“楼姐”的回忆文章,你让我们知道了王老师生活中的许多,。。。她的身影和笑貌将永远刻在学生脑海中。

C4 v/ l' z0 _5 Y8 |

借此机会代问你弟妹们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熟悉的陌生人在2010-11-8 8:40:00的发言:
5 |0 [% y. J+ M' }7 p1 ^

 

8 n: ^" y( `, `$ Q' K( g2 U/ P

…………

; j. C0 h+ h$ V1 s; q

可那时候的人怎么就知道干活,快快乐乐的干着收入不高又自己着迷的活,但我觉得妈妈他们那一代人在当时是充实的,是单纯的,是快乐的。    fficeffice" />

) r4 n1 Z3 i, h1 c: E

…………

: p9 I5 g+ N4 o. p$ g

令人思念,令人感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2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0-11-9 10:55:00的发言:
  / z ^! C9 r7 Y+ E1 V1 R% Q+ j

     啊,“纪念册”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一把火!哈哈哈哈……

) Y" ?5 A5 c7 v# G; H0 a7 U

您这篇文字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或者说,是应时而来的暖气……

发表于 2010-11-11 0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_3 y) O: o% E. ~) Y5 E

“熟悉的陌生人”学姐怀念母亲王彦声老师的文章,真挚,朴实,文情并茂,感人至深。fficeffice" />

$ I+ F5 a4 h8 a- V

王彦声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一二年级时的班主任。

% _" x: [2 \3 f

我的第一个正式老师的形象,从1964年起,随着我人生新阶段的起步,一直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 U( {( t# `! [ G9 i Y

 

$ ?+ p9 Q* f' h$ t

至今还记得,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小豆包,在小学操场南边靠近教学楼的一块空地上,围成一个大圆圈,王彦声老师就站在中心,把一只皮球传来传去。因为我们是新生,互相之间大都不认识,很是拘谨。王老师用互相传球的方法,给同学们创造接触和相识的机会。

e" [, m+ H8 {4 _! W* s) T# \. y: P

 

# X: i) K3 t# D1 Z- g7 v9 R

第一天在教室上课,很是新奇,又什么也不懂。漆黑的黑板,雪白的白墙,还有咖啡色的连体桌椅,据说是苏式的。我们还不太习惯地双手背后,端坐着,贪婪地听着王老师的每一句话,盯着王老师的一举一动。下课铃响了,我就飞快地离开教室,离开学校,兴高采烈地跑回家。竟然没有留意路上没有什么小学生摸样的人过往。过了好一会,我家邻居兼同班同学才回来,一见我就说,你怎么还有一节课没上就跑了。这让我吃惊不小。好家伙,第一天上课就旷了课。

+ k, \: q3 r* x- X

第二天上课,我心中多少有些不安。果然,王老师一上课就首先说道,我们上完一节课,下课休息十分钟,再上另一节课。一天的课上完后,叫放学。有些同学不知道,上完第一节课就走了,以后要注意。不过,王老师并没有多说什么。大概不知者不怪罪吧。想来我们实实地就像还没上笼屉用火蒸的小豆包,生得可以,生得可观,又生得可气可笑。

3 r, Q, E/ z) K7 m" b

 

4 l7 ?2 B. V$ i5 W: e) w# W

印象中当时的王老师身体还算健壮,因为从来没见过她因病请假不来上课。不过,又一次,王老师给我们上完一节课后,课间十分钟休息时,她并没有离开教室去办公室,而是走到同学的座位上给同学解答问题。这时来了一两个穿白大褂的校医,找王老师打针。因为是夏天,王老师身穿半袖白衬衫,不用挽袖子,伸过胳膊就注射,一面偏过头给我们同学讲解着什么。特别记得针管里的药液是蓝色的,很像当时用“纯蓝”墨水,所以给人印象极深。我们当时都是些吃甜不管酸辣的小孩子,也不知道问问王老师是否不舒服,需不需要休息休息。只落得今日的“马后炮”——迟来几十年的感慨和叹息。

) d6 \- f7 k" D. G8 N1 I6 a( L

 

% g5 z4 i9 A0 u( G7 _7 l

有关王老师教书育人的往事和敬业精神,实在是一言难尽,有的甚至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后来,我们“升级”了,有了新的老师。但时不时地还能见到王老师忙碌的身影。再后来,我随父母走了“西口”,和王老师“不辞而别”,一晃就是数十年。

~8 _3 n/ n7 i1 P) i: H }* B' x' \

 

3 n7 Y X ~/ j* M; X" `) F

411我在网上见到附小师生大聚会的照片,尤其是辨认出几十年不见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师同学,心情格外激动。同时也急切的搜索,想看看我们的王彦声老师。突然间,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和王老师极为貌似,我以为又重新见到了王彦声老师。可又一看,发现她手中正举着一张相片,那是王彦声老师的相片。一切都不用多说了,都在不言之中。。。。。。

6 S" ]: y5 l+ i& R+ {

 

6 X6 c6 ^1 j3 p

从熟悉的陌生人学姐的叙述中,我们才得知王老师已经离开我们27年了。

. d; A R" L3 U$ p( i% p

我们深深地怀念她——敬爱的王彦声老师!

发表于 2010-11-11 0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寓于平凡

 伟大的母亲、平凡却伟大的教育者,他们言传身教教育了我们一代人,五十年代我们中国有多末纯真、崇高、伟大的人民呵!
发表于 2010-11-11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1-11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P5 h! \3 R1 @

 

# g! ~( x" M: K) H

         最近读到一些怀念王彦声老师的文章。王老师曾经教过我们班(66届三班)。去年4.11聚会以后,班上不少同学借助电邮回忆了附小生活,其中就有提到王老师的片段。

; S; t; j: B4 ?; _6 l


    他们写道:

( _+ T7 O- w. Y0 P! B. }

 

$ P& J( r, h+ C% A$ y0 {7 d

    "。。。一二年级时班主任是王彦声老师,那时咱们班有个‘小图书馆‘,是同学们捐的书,大部分是小人书,是放在王老师家,大概星期六读书日时就用一个大包袱给扛过来,王老师是住在8号楼,离学校不远。。。。"

' W( t" `1 l/ w4 E

 

% P8 M1 {( N2 ^4 q5 k( N: E. f4 _

    "。。。我也想起一件王彦声老师的事。我们1960年入学后,王老师教语文。大家知道,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闹饥荒的情况。所以除了粮食限量,什么东西都紧张,海带也在其中。

* O- j5 c; [9 l# k/ N' f

    不知是一,还是二年级,王老师的脖子变粗了,比正常大一圈,这是缺碘造成的。但那时买东西都凭票,火柴都如此,更别提海带了。这事不知是谁跟家里大人说了,有一天这位同学,我忘了是谁,周末从家里带来一包海带,说是大人从青岛出差带回,送给王老师的。。。。"

1 G! v0 G, _( p+ r

 

; |9 X6 f) B% M5 i) ^1 S$ V- B

    " 。。。有同学拿米给王老师。。。。"

) ]% P) }3 H x G. N8 f

 

% A4 C5 j* {# T& ?

    "。。。王老师缺“碘”,得了“大脖子”病。咱们班的同学家长还给她买海带呢!海带当时还很难买。这是一种很纯真的师生情感。。。。"

0 L2 L) g2 d2 b+ H( ^9 u6 w9 Z8 I5 e

 

. L# V9 l S3 O1 Z" U, t% C; S

    " 。。。王老师好年轻啊!她为自己衷爱的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是我敬重的长辈!。。。"

7 K$ I& a: j3 k' g/ k% k


 

1 T w& u9 D: v3 ?

    令人怀念,倍受尊敬的附小老师!!

" N p9 q" J+ n3 \# }) K3 q


 

发表于 2010-11-12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长征

  & [& u7 C# w- L

我的长征

! n5 F7 P) D- g* R

  

' E: k9 \. k$ M0 T9 X) D

       今年是“我的长征”43周年,每年这个时候总想说点什么,做一番回忆。今年就说与附小的老师、校友。

* n$ I# t+ V% j, G; _

    1967年底-1968初文革大串联的时候,我们12个女同学从北京徒步去延安,横跨河北、山西、陕西,沿途充满艰辛、充满快乐,让我一生难忘。

2 S- e" r9 D Y) w. K

     1967年文革的乌云笼罩着校园,极左思潮主宰者每一个人的命运,那年我高二了。我们被校革委会列入不能外出串联的名单,但是青春的热血在我们的心中流淌,渴望着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我们决定自带行装迈开双脚走到延安去。

A# q4 J. j" }' O

      隆冬时节,天雾蒙蒙的。那天早上,我们十二个女生背着远征的行装,到天安门前集合,在金水桥畔,面对毛主席像,庄重宣誓:“将长征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回头”,表示此行的决心。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顺着柏油马路向西南方向走去。没有送行的亲友,也没有叮嘱的师长,我们依靠自己的信心开拓前程。一路上不断有行人好奇的驻足观看,回应他们的是我们嘹亮的歌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学生排着队在马路上唱革命歌曲,是那个年代的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9 K' L# f% j" e+ r8 E

     我们的路线是长辛店—河北涿州—涞水—易县—平山县—山西盂县—阳曲县—太原市—交城县—文水县—孝义县—石楼县—河口—陕西延川—延安。一路上边走边问路线,穿越在太行山、吕梁山之中,感受农民的质朴与热情;在山西河口乘人力小船渡过了黄河,聆听原生态的黄河号子。一路上我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受到沿途农民、工人的热烈欢迎。

4 E0 @2 `3 U, ~$ Q, N, K

     走到河北易县时,我们登上狼牙山,到当年烈士牺牲的地方去缅怀先烈。有幸的是我们请到了五壮士之一葛振林大爷给我们当向导,他当年跳崖后被树枝挂住,才得以幸免。

0 I4 x6 K7 {9 Y7 M+ x" C0 }

     我们来到了平山县西柏坡,虽然村子不大,但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享有盛誉。1948年5月1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开始办公,这里便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 _! b5 `# [$ r5 T2 ~

      在文水县云周西村瞻仰了革命烈士刘胡兰的纪念碑,毛泽东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 R: x# f n# R8 x, {

      钻进石楼县的国企煤矿(不是小煤窑),那里的煤层薄,质量好,是当时出口产品。人钻进巷道蹲着挖煤,我第一次知道了煤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 T! W' C! E& h( M `

     记得走进延安那一天,我们一口气走了120里路,摸着漆黑的公路,借着月光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我们的心情激动无比,接待站的同志也大为惊讶:一群女孩子半夜走来了,忙不迭的为我们安排住宿。

7 ?, \) e2 [+ e" M

     长征串联锻炼了我的勇敢与毅力,增长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健了我的体魄,对社会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些日子已离我远去,但至今我仍旧为年轻时的勇气感到骄傲。

" F( f9 n- ]7 O! _! I5 V( ?

 

; @! a2 o3 Q, a1 U1 c* G- E N

到达延安留念  ,能认得出哪一个是我吗?

# C8 S7 I7 B& x' p) s

我的长征

我的长征

我的长征

我的长征

( Z- P( N+ s z( e. O

 

" d8 Z' P' e% U' V

登上狼牙山顶

我的长征

我的长征

发表于 2010-11-12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gui_my在2010-11-12 11:57:00的发言:
  7 z4 f3 e& A% `6 k. p0 b( L& w

到达延安留念  ,能认得出哪一个是我吗?

6 ?& d$ B! y/ p4 @" o$ U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照片+05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i0 A+ f- Q3 f

学姐:前排右三是你,对吗?这篇文章我早在你的博客里看过的,写的太好了。我没有赶上大串联,看到哥哥姐姐们到处跑,羡慕的不得了。

发表于 2010-11-12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10-11-12 16:50:00的发言:
/ k- q, i% |9 m1 z

学姐:前排右三是你,对吗?这篇文章我早在你的博客里看过的,写的太好了。我没有赶上大串联,看到哥哥姐姐们到处跑,羡慕的不得了。

漫步学妹,你看的很准啊,那时的我显得土头土脑的,现在看很有意思。照片上有两个人没戴帽子,因为脑袋大,找不到合适的帽子,一路上可冷了。
发表于 2010-11-12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gui姐姐:你真棒!徒步走到延安,这一趟用了多少时间?

) Z9 h2 Q4 X& d6 n0 i6 }

    我也参加了大串联。大概是1966年的11月份,我们13岁,那时候不让小学生串联,我们班Ling从她父亲那儿(国务院接待站)搞了张介绍信,我们六年级的20多个住校女生在当时六三班班主任金老师的带领下就出发了,顺着京广线一路南下,郑州—武汉—广州。火车不用车票,人很多。

& _1 {& _5 q& B

    记得在郑州时,我们第一趟车没有挤上火车,车站的警察“叔叔”看我们年龄小,就安慰我们,下趟车一定让你们上去。车来了,人仍然很多,警察“叔叔”把我们一个个抱起来,从车窗塞进车厢。进了车厢没有地方呆,又是因为年龄小、体重轻,允许我们躺在行李架上休息,在火车上我们还高唱语录歌,想想真有意思。

( |% x, B0 t0 ?

    在武汉,Wu Sanyuan丢了,大家说好在武昌下车,Wu Sanyuan到汉口就下车了,说来也巧,第二天我们去武汉长江大桥,居然在桥上碰上了Wu Sanyuan。你说丢了个学生,金老师那时候得多着急。

+ _+ J. e2 s4 i% R0 w

    从广州回北京,我买了很多香蕉,买的时候是青的,那时的火车没有现在这么快,香蕉一路走一路坏一路吃,到北京基本上吃光了。                        

发表于 2010-11-13 0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youyou在2010-11-12 21:16:00的发言:
2 s* Z1 E% P+ G ]* |; b

gui姐姐:你真棒!徒步走到延安,这一趟用了多少时间?

/ R- o+ m4 @+ J7 F" q

    我也参加了大串联。大概是1966年的11月份,我们13岁,那时候不让小学生串联,我们班Ling从她父亲那儿(国务院接待站)搞了张介绍信,我们六年级的20多个住校女生在当时六三班班主任金老师的带领下就出发了,顺着京广线一路南下,郑州—武汉—广州。火车不用车票,人很多。

/ K- r8 U1 z% ?0 V7 |0 B( D

    记得在郑州时,我们第一趟车没有挤上火车,车站的警察“叔叔”看我们年龄小,就安慰我们,下趟车一定让你们上去。车来了,人仍然很多,警察“叔叔”把我们一个个抱起来,从车窗塞进车厢。进了车厢没有地方呆,又是因为年龄小、体重轻,允许我们躺在行李架上休息,在火车上我们还高唱语录歌,想想真有意思。

: v& u+ d& O) S3 u

    在武汉,Wu Sanyuan丢了,大家说好在武昌下车,Wu Sanyuan到汉口就下车了,说来也巧,第二天我们去武汉长江大桥,居然在桥上碰上了Wu Sanyuan。你说丢了个学生,金老师那时候得多着急。

s% e$ i% C% t) M6 {0 i2 }9 M

    从广州回北京,我买了很多香蕉,买的时候是青的,那时的火车没有现在这么快,香蕉一路走一路坏一路吃,到北京基本上吃光了。                        

+ v: F7 C6 @6 S& B o h

youyou妹妹,你的胆子够大的,小小年纪敢闯天下。路上碰到的警察叔叔真好!现在回忆一路上收藏起来的点点滴滴的趣事与欢笑,很快乐吧!

; g# F2 |+ L2 a; N7 A: Q8 ]

       我们走到延安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实际行程一个多月。另外在太原整休将近一个月,有一位同学得了三腺炎,等待她康复。数九寒冬同学的衣物穿少了,在太原买了毛线,织毛衣御寒(那时毛线便宜)。我顺便到我爸爸工作过的太原重型机器厂去看看,他从上海调到那里,然后又来北京。

发表于 2010-11-13 14: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校友们都沉浸在对王彦声老师的深切回忆中,感佩这位老师为学生所作的奉献。我总想现在能再作点什么,为了重温王老师的故事。我为部分内容作了拙画以为插图,加深对这位可敬老师的印象。

/ Z' @3 x2 z2 J L: M& m I/ R4 B

 

; _; ^, q* {* n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2 I0 P! l( H7 F5 u* w# Y2 _! N

 

+ ^1 C1 O0 H; \: K7 I5 U

熟悉的陌生人那时我家和沈小中家住隔壁,但不是一个单元。小中总是完不成作业。妈妈就规定,让他每天晚上把作业交到我们家,小中要是不交,就让我跑下4楼,再跑上他们单元的4楼去取他的作业,这样几次下来,我们就烦了。后来想了个办法。他家北面有个小凉台,紧挨着我家北窗,我让小中找一个长竹竿,他做完作业就绑在竹竿上从凉台上递到我家窗里,妈妈给他批改完再传递过去,这样一晚上可以来回改好几次作业,因为这很好玩,小中也来了情绪,语文、算术作业不断的传过来,这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 U: M, {% Q4 U3 w! N


 

& E: c9 o( m0 z) s3 x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4 m) W$ A8 R1 { I, N3 Z

熟悉的陌生人: 

1 m7 F3 I3 j& w

   妈妈的文化程度不高,她不会写什么长篇大论的东西。如果有什么发言她总是很发愁。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总是要写“斗私批修”什么的发言稿,我们回家一看到饭桌上摆着平常少见的好吃的,妈妈又不断的给谁夹菜,那饭后总会有一个写“发言稿”的任务落在这个人身上。

) @ N% B# H) S- z


 

. ~+ x: T5 L8 I0 I" i" s/ e3 r5 h

pm5udRZ4.jpg
熟悉的陌生人:
 

( j7 y# B2 M, h, k( u1 C6 I

   现在想起来有些事也不得思解,那时候好像家的概念很淡漠,妈妈他们在附小白天上一天班,晚上吃完饭还要去学校:备课,判作业,看学生上晚自习,还有去看住校的学生,每天就长在学校里,爸爸在机院工作也是每晚去办公室,我们睡了他们才回来。

% }. z# I s$ Z! m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发表于 2010-11-13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10-11-10 1:24:00的发言:
7 F- C p, r1 u) a4 d+ o/ @! `

深切怀念尊敬的王彦声老师!

/ U S1 I( U( c+ e7 m9 f

 

1 H1 A" \- x. C( Q1 Y+ s

王老师是我一,二年级的班主任,我虽然那时比较淘气儿,但在王老师的监促下,学习上还是不敢马虎,学习成绩应该是排在班级前面。最喜欢看到贴在教室里墙上的成绩栏中,自己名下一栏盖上许多鲜艳的小红旗图章,那都是王老师亲手盖上的。我记得当时男生只有高风,女生崔健潮、张楚梅所得的小红旗个数和我不相上下,。。。。。。

& v+ o- J1 ]: z9 a9 z

   聪明才智都出众的水小子原来也是王老师的弟子,时隔几十年还想着王老师,感谢她对自己的教诲,王老师在天之灵一定会无比欣慰。这位儿时的淘气鬼能有今天这样的出息原来是受到王老师许多鲜艳的小红旗的鼓舞。在网上画小红旗很麻烦,我就画成小红星。这样“红星闪闪放光彩”也算“顺理成章”。

- H; @0 Y7 F) y( b

 

mPOC0hOY.jpg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发表于 2010-11-13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1-13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10-11-11 0:57:00的发言:
  : ?# b' \0 Y+ r0 s

“熟悉的陌生人”学姐怀念母亲王彦声老师的文章,真挚,朴实,文情并茂,感人至深。fficeffice" />

! S8 R: b2 F& j, i' }

王彦声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一二年级时的班主任。

1 [4 J1 t9 s0 a# W Q

    王老师真是桃李满天下,没想到冬虫夏草也是王老师的弟子,“名师膝下多才子”。女儿兼学生的熟悉的陌生人也是一位才女写出感人至深的回忆。冬虫夏草也写出王老师同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 H, k, Y5 _; s' O0 h, ]; K

 

+ v! b6 X3 n- {9 t* y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 h& s. e5 T$ U

 

2 b8 ]# }# B, j! l$ b! r3 G1 O

冬虫夏草:印象中当时的王老师身体还算健壮,因为从来没见过她因病请假不来上课。不过,有一次,王老师给我们上完一节课后,课间十分钟休息时,她并没有离开教室去办公室,而是走到同学的座位上给同学解答问题。这时来了一两个穿白大褂的校医,找王老师打针。因为是夏天,王老师身穿半袖白衬衫,不用挽袖子,伸过胳膊就注射,一面偏过头给我们同学讲解着什么。

发表于 2010-11-13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11-13 15: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雾山在2010-11-11 13:12:00的发言:
$ Z8 E' H6 ~, C: m9 r4 y0 S

  最近读到一些怀念王彦声老师的文章。王老师曾经教过我们班(66届三班)。去年4.11聚会以后,班上不少同学借助电邮回忆了附小生活,其中就有提到王老师的片段。

, A8 ^; S5 f$ l2 E; G/ G& c

大雾山校友在母校网坛上露面不多,这次对王老师怀念的文章,也激起他对王老师感人事迹的回忆。王老师,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去世多年,仍有众多学子在感激她的教诲,回忆她感人的事迹。王老师那颗善良赤诚的爱心洒下的种子开花结果,给无数家庭和社会各行各业,广播幸福和业绩。她真正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 B0 Y8 O0 e6 U5 g

 

7 | r1 ^3 T( y3 P5 Z. ?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8 G8 A/ Q9 `: Z8 s8 [$ M, h

大雾山:
 

# J3 O' P$ W X ~

"。。。一二年级时班主任是王彦声老师,那时咱们班有个‘小图书馆‘,是同学们捐的书,大部分是小人书,是放在王老师家,大概星期六读书日时就用一个大包袱给扛过来,王老师是住在8号楼,离学校不远。。。。"

& L- n" F* u7 E

 

9 v1 W* h- P; _, U, L o& ^3 w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 r a+ X1 B2 P


 大雾山:"。。。我也想起一件王彦声老师的事。我们1960年入学后,王老师教语文。大家知道,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闹饥荒的情况。所以除了粮食限量,什么东西都紧张,海带也在其中。

9 X! I6 {! O; L: }/ v" X, L

    不知是一,还是二年级,王老师的脖子变粗了,比正常大一圈,这是缺碘造成的。但那时买东西都凭票,火柴都如此,更别提海带了。这事不知是谁跟家里大人说了,有一天这位同学,我忘了是谁,周末从家里带来一包海带,说是大人从青岛出差带回,送给王老师的。。。。"

2 j- I2 i' D, {/ y, y) p: C8 s; q @

。。。有同学拿米给王老师。。。。"

发表于 2010-11-13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gui_my在2010-11-12 11:57:00的发言:
  5 N3 b/ Y% [. N0 Y1 N

我的长征

6 ]8 B5 v) w5 [3 w& j

   没想到gui—my早年还有长征一番壮举,这番长途征战真是人生道路上的考验。正如gui—my说的“  长征串联锻炼了我的勇敢与毅力,增长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健了我的体魄,对社会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些日子已离我远去,但至今我仍旧为年轻时的勇气感到骄傲。”我细看在窑洞与礼堂前gui—my与同伴的合影,挺有意思,一是当年的神态与现在的温文尔雅对比十分强烈。一副泰山压顶不弯腰,浑身凛然正气,威武不屈的样子。二是这两幅照片中人物排列,面部表情,个人的姿态竟然完全一样,犹如翻拍的一般。看来当时真是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哈哈。

发表于 2010-11-13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0-11-13 15:25:00的发言:
, N- J; L: x J0 o$ M* x* y( g6 _

    

* @* x" Y+ c2 |( x. M3 L, |, Q5 q

   我记得自己的算术成绩不好,晚自习做作业老是错很多的应用题,到现在“鸡兔同笼”这类题还是不太好搞明白——钱老师就经常盯着我一遍一遍地改,罚题一道一道的做,往往做到晚上10点钟左右。然后,她送我回宿舍看着我钻进被窝,她才伴着昏暗的夜色离去……多好的老师们啊,辛苦啦!

9 f0 l2 e, _) I/ H+ }' o4 O% h" N

看到糊涂弟对钱老师的回忆,就想起411师生聚会时,老弟与钱老师相见两人激动落泪,淘气包对早年老师的惩戒仍充满了感激,老师对当年耗费不少心血的淘气包仍然是大爱有加,师生情意深似海。

发表于 2010-11-13 1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10-11-13 15:11:00的发言:
8 o( [1 W+ t7 g: h

   

6 T, {/ b0 F1 X- F8 R6 u

    我想小学时我们的同学多有“长征”的经历了,愚公为了省下车费,买《三国》、《水浒》、《岳飞传》、《杨家将》N次徒步从朝阳区小猪店步行回到海淀区二里沟;我因为只顾看朝阳文化馆橱窗的电影简介,错过了班车,徒步走回到二里沟的家,为了买耳机把月票钱花了,每周只得徒步走到大北窑坐1路公共汽车到木樨地(1毛钱),再徒步走到二里沟家,返校时从二里沟走到木樨地坐1路车到大北窑(1毛钱),走回学校(最经济的乘车路线);老三他们为了游览北京的街景和公园N多次从学校走回家……;我想有这样“长征”经历的不只我们这几个人,肯定还有不少同学有这种经历。

& W" D) Q' c. i

  今天看了这位学姐写的“长征”,让我想起了我们小学时代就有的这种长征精神。哈哈哈!

    真是不简单啊,从小就知道迈开双腿,实现了自已的愿望。现在的小孩子缺少吃苦、节俭的观念,怎样才能让他们补上这一课呢?
发表于 2010-11-13 1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10-11-13 16:22:00的发言:
) [$ o5 u4 V; I

我细看在窑洞与礼堂前gui—my与同伴的合影,挺有意思,一是当年的神态与现在的温文尔雅对比十分强烈。一副泰山压顶不弯腰,浑身凛然正气,威武不屈的样子。二是这两幅照片中人物排列,面部表情,个人的姿态竟然完全一样,犹如翻拍的一般。看来当时真是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哈哈。

7 M# w7 A/ z9 F4 n

    当年逃离极左思潮的藩篱,我们增添了自信。日后这种自强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通过加倍的努力都有了一定的成绩。12人中有:军事院校的研究员、上市公司的副总、科研机构总会计师、3位人民教师;还有一位在香港自办企业。呵呵,多亏了长征,给予我们精神营养,教会我们在困难中如何前行。

发表于 2010-11-14 1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3个小时,胡老师和潘叔叔就要降落在洛杉矶国际机场了,让我们为二老祈福-----平安!顺利!健康!快乐!

# C! o6 r+ y4 j0 t$ P5 m1 |, q

顺祝胡老师的一双儿女合家幸福!工作顺利!与父母共享天伦.......

发表于 2010-11-14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人至深的《春天里》

请认真听完农民工自弹唱,感人至深的《春天里》

0 C% c& ~; e9 U( b# Y% ~

 

* |4 A4 c/ Z8 z

 

9 U' @4 V3 @3 _. q: g3 L% O

 

6 m( I8 K; I; m5 ^

 

5 N, R! G/ r% T9 }- B4 e

 

8 H/ m6 O2 n* r" j

 

: m( F; z" E: V. h! P
* ?$ K0 d* J7 V: f

 

$ U _. I, m0 W4 ]$ m. a

 

4 o* D; ~0 {! r- g5 \2 k

 

5 K9 ?' b; V V1 I, r9 x

       春天里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
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
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
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
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
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 \! V: L5 x( N) K+ u3 r# t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 J6 U n2 d5 X. e' E

还记得那些寂寞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留起胡须
没有情人节也没有礼物
没有我那可爱的小公主
可我觉得一切没那么糟
虽然我只有对爱的幻想
在清晨在夜晚在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 C8 f1 Y/ y& {0 o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6 U& r( [3 B( j7 j; a( H4 Z


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
依然象那时温暖的模样
我剪去长发留起了胡须
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
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
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
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

6 D% z! S( `+ T" |; E3 a2 @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0 k% ]; F3 Z" }& u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春天里

发表于 2010-11-14 1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工兄弟翻唱的《春天里》 感人至深

发表于 2010-11-14 1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youyou在2010-11-12 21:16:00的发言:
9 S& `' o/ C- R& f

    记得在郑州时,我们第一趟车没有挤上火车,车站的警察“叔叔”看我们年龄小,就安慰我们,下趟车一定让你们上去。车来了,人仍然很多,警察“叔叔”把我们一个个抱起来,从车窗塞进车厢。进了车厢没有地方呆,又是因为年龄小、体重轻,允许我们躺在行李架上休息,在火车上我们还高唱语录歌,想想真有意思。

9 |* ~7 `" v8 w6 Y; ~

 

% D$ I9 T; k$ h# ]

金老师了不起,有决心要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带20个小学生远涉万水千山,youyou小小年纪更是壮志凌云,敢闯龙潭虎穴,人生这一段经历真是可圈可点,值得自豪。看到郑州车站的警察叔叔热心帮助母校师生登上火车,心中一阵高兴,郑州人为母校师生作好事,我作为母校学子和郑州人就好像这件事是警察叔叔帮我作的一样。文革时期的郑州车站那是真正的人山人海,人们上火车,那不是而是挤、塞,车箱内货架、过道、座底下都是人,放脚的地方都没有。所以警察叔叔真是帮了大忙。不知youyou对当年郑州火车站还有印象没有。转录几幅照片,看看能否勾起youyou记忆。

) D% K7 a3 u9 r% o, `8 X

 

3 w0 z7 y' `$ T& U6 C; O

aDsK3EKb.jpg

' G5 \2 o3 v$ p2 ~! _

这是晚清或民国初年的郑州火车站,多么荒僻,那里像一个城市的火车站

fficeffice" />5 P" t% B* P5 ^

 

' ?$ s" F" ]: q* b% g" w3 N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二)

6 @9 `$ f1 D6 Z$ n1 d& e4 N& ]4 F

这是20年代的郑州火车站,模样连现在一个小站都不如。但是这座车站一直沿用到建国后的50年代

! {- J+ J( W, k1 C; w

 

- w9 R1 p9 i2 e- e6 _2 L! _" ^

eAUm0RrW.jpg

+ G# i- r2 t, q4 a% B) V" n% u

这是54年时的郑州火车站,56年正式启用,当时正是河南省会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之时,据说这个车站是当时全国最好的火车站之一。我在56年由北京来郑州时,这座车站还没启用,仍是在20年代所建的那座火车站下车。那时火车站前面没有广场,都是狭窄泥泞的小路,路两边是乱七八糟的小店铺。从北京来到郑州给我的第一印象,让我难受了很长时间。我幻想着有一天还是回北京。

+ e& ~3 R* X0 R+ W- T

 

9 g; q2 u! v& F* [- j# f, @

OgZsXu1S.jpg

# ^( [8 F" `3 r

这是60年代的郑州火车站。主体建筑虽然仍是老楼,但站前已经拓展一个广场,还像一个省会城市的火车站

* C* `/ x- A+ S7 c3 c. J# C

psXNqyB3.jpg
ErpN5b8C.jpg

3 i5 i7 f% m8 u8 V9 B; C! g/ S

上面两幅照片是6、70年代郑州火车站前的人山人海,youyou“文革”时在郑州火车站上火车可能会看到这种骇人的场面。

w) N* ]* B! |! F% _- _

 

, z3 R# V J6 v3 i" i

RmYnBqaz.jpg
yOaI6OKc.jpg

8 K7 t' \) P8 N& _2 [3 {

这是现在的郑州火车站。有点现代都市的味道了。

3U0NR1l3.jpg
发表于 2010-11-14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鞠大哥:我还真记不起1966年郑州火车站的模样了,那时候也没有注意看。

4 Q; v( \# f9 m: `& D/ o/ \

我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在郑州工作,在郑州读的大学,那时候的郑州火车站是这样的,我还有印象。

( ^; z+ V4 r) |# W& p! k

' F# |9 W, Q: l, M

谢谢鞠大哥贴的郑州火车站的照片。

发表于 2010-11-15 0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5 19:43 , Processed in 1.22281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